江南文史钩沉-十年树木亦树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吴翼民

    当一册封面为蓝天白云背景下以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等建筑群为标志的上海浦东画面的2003年第一期《江南论坛》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时,我的心不禁为之怦然——我们的《江南论坛》复刊已经整十个年头了!

    前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以论坛复刊十年而言,它仅是一棵“小树”,但追溯它诞生于上个世纪抗战烽火的三十年代,那么它该是一棵风华正茂的“青壮之树”。确切地应该这样说,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江南论坛》,是一棵根深叶茂、生机无限的大树!余生也晚,没能赶上抗战的峥嵘岁月,却有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程,尤其有幸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因此与时代同步、传递时代声音、指导社会实践的新时期的《江南论坛》实乃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我之所以这样钟爱《江南论坛》,还有一个特殊的感情因素,那是由于殚精竭虑与同仁们把《江南论坛》办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办得这样出彩的黄胜平总编是我的知己好友。十年来,黄胜平和他的同仁们走过的非比寻常的办刊道路,我虽非亲历,却历历在目,他们的每一点艰辛和困苦、每一点进步和喜悦,我都与之共尝分享,感同身受。

    胜平曾与我说起《江南论坛》复刊时的几多艰难曲折:为了一个刊号,在无锡市领导的支持下,他一趟一趟地跑南京,上北京,走马行辕,晓霜残雪,终于争取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是啊,这是一件有利于江南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好事。黄胜平们没有辜负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十年一剑,锐意进取,遂使论坛的影响在江南日益深广,在“长三角”、在全国也声誉噪起。如今。《江南论坛》是江苏省的一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方今之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和文化日趋开放和活跃。就报刊而言,其数量空前,令人目不暇接,竞争非常激烈,或改版以应变,或易帜以求生,有的难以为继终至停刊。《江南论坛》作为一本地域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在“群雄逐鹿”中非但没有被淘汰或趋于萎缩,相反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由双月而单月,发行量稳步上升,知名度逐渐扩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奇迹在哪里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坐落在无锡闹市一隅的杂志社毫不起眼,系一幢小楼寄人篱下的几个房间。我每次造访,都不免觉得寒伧,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江南论坛》的社址吗?”只是看到过道里堆满了待邮寄的新刊,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的,似还显现出点兴旺的景象。但一接触总编黄胜平,与他一交谈,你就会被一种特殊的魅力所吸引、所折服,你会由衷地佩服他和他的同事们,从而找到《江南论坛》之所以那么出彩的关键和底蕴。

    首先,这本刊物的重新登台亮相是时代的召唤,呼之欲出,又恰与黄胜平和他的同事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相吻合。如果说办刊者要有什么功利的话,其功其利就是要为江南地区改革发展建造一个理论的平台,把鲜活的当代江南地域大开大阖、风起云涌的发展实践总结为经验,上升到理论,通过研究、探索和争鸣,再指导江南地区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如果没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就不可能有《江南论坛》的重新崛起和健康发展。

    其次,《江南论坛》的成功与江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密切相关。江南自古风雅地,太湖平原是传统意义江南的腹地。现在由《江南论坛》联结起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嘉兴、湖州七市,历史上就是“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尤其肇自明清两代,江南的富贵风流(经济和文化)是引领了中国潮流的,这种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一直延续至今。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文化和理论的提升,明代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之盛,江南乃至天下学子皆心向往之便是一个例证。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治学精神,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敬仰。恕我冒昧作个比喻:《江南论坛》应是今日之东林!我说江南经济文化的优势一直延续至今是客观的事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以及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使江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光耀神州,实业家和经济学家层出不穷。尤其是当代,江南经济的发展使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于是,《江南论坛》肩负起了与时俱进、丰富创新理论的重任。《江南论坛》的复刊,得地理之便,应运而生。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江南论坛》自复刊之日起,就得到了江苏省委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苏南和环太湖七市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组成的编委会的直接指导。《江南论坛》不是无锡的论坛,是江南七市的论坛,而且还应是“长三角”的论坛。这一点,黄胜平和他的同事们不敢须臾有所疏忽。他们的足迹,经常奔波于江海之间、沪宁沿线和太湖彼岸,汇报、研究、联络、协调、发行、组稿……七市拧成一股绳,七市亲如一家人。所以《江南论坛》率先突破了地区间的藩篱,在某种意义上为江南以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打破地区界限起到了先导作用。我经常拜读《江南论坛》,经常能见到江南七市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文章,可见江南七市的市委和市委宣传部对这本杂志是多么的重视和关心,也可见《江南论坛》记者、编辑们的工作是多么的积极主动。有了江南七市领导的鼎力支撑以及七市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倾心呵护,我们的《江南论坛》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此《江南论坛》人和之利也。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使得《江南论坛》游刃有余。但黄胜平总编犹兢兢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使刊物越办越好、长盛不衰,他在“经济社会理论为主、应用理论为主、江南特色为主”的办刊方针指导下,对外广结善缘,对内苦练内功。对外广结善缘就是前文所说的由江南七市联合办刊,再把触角伸向整个“长三角”;对内苦练内功则是在内部实行市场运作的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广告发行等部门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所有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量和取得的效益挂钩。这种市场运作的机制大大激发了每个论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是刊物的主人,个个想方设法扩大发行,联络广告业务。我翻阅过,《江南论坛》的广告面之广,是一般刊物无法企及的。这说明论坛业务员工作之细之踏实,反过来也说明《江南论坛》日益深入人心,为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接受。有丰富的广告源乃是一本杂志、一本像《江南论坛》这样自收自支杂志的生命线。杂志办好了,广告会跟着上去;广告丰富了。杂志就能得到滋养,从而办得更加出色。我说,做一名论坛人是艰辛的,也是幸运的;因艰辛而幸运,——在《江南论坛》这个园地搏风击浪极能锻炼人。《江南论坛》本身就是一潭活水,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积极向上,心情舒畅。怪不得人们这样赞扬论坛人:“《江南论坛》走出来的人一个个都像模像样!”我对黄总编说:“你不仅办好了一本杂志,更培养了一批人,熔铸了一种精神!”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今的漂亮女士出门都挎上一只精美的小坤包。可《江南论坛》的几位漂亮女士都和男士一样,都随身带一只大拎包。这是黄总编的示范,他要求论坛人走到哪里,办公到哪里,大拎包里要装得下大开本的《江南论坛》和《求是》杂志,需要的话,还得装剪刀和浆糊瓶。这大拎包分明成了一张流动的办公桌了。这就是论坛人的写照,漂亮的女士们只能与精美的小坤包生分。这一个细节就足以折射出论坛人的精神风貌了。党的十六大恰似强劲的东风,吹得神州大地满目春色。如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雄踞东亚,正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江南论坛》又得风气之先,把目光瞄准了整个“长三角”。我们既然已经联结起了江南七市这个“长三角”中的“小三角”,那么,就有能力辐射向整个“长三角”的十五个大中城市,为新世纪“长三角”的腾飞鼓与呼。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4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7月2日第二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