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而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学悠

    (一)

    今年是《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

    《江南论坛》的前身是创办于1939年《江南》半月刊,是由中国共产党东路特委以无锡各界联合会名义在无锡梅村创办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那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叶飞、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之下,为完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苏南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等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抗战时期革命出版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1993年,沉寂多年的《江南》半月刊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和一些新四军老同志的关怀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丁关根、龚心瀚、胡振民、王福如等同志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王强华等同志的支持下,以《江南论坛》为刊名复刊,由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当时,改革开放之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正面临着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替代已完成历史任务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所以,从它复刊的那天起,就不遗余力地为祖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尤其是对处于全国改革开放前沿之一的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宣传,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理论作品,有力地推进了当时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及后来的创新,其中不少文章先后被中央大报大刊转载或在全国和省市获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该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曾享誉全国的苏南发展模式及乡镇企业表现出的被旧体制“同化”的现象,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投资主体单一、活力减小、管理体制城乡分割等矛盾,比较超前地进行了恰当的分析、评价和反思,获得很好效果,并进而为促进苏南地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了理论支持。

    总之,10年来,《江南论坛》坚持以总结、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江南的伟大实践为宗旨,以经济社会理论研究为主,以应用理论为主、以江南地方特色为主的“三为主”方针,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宣传江南的改革和发展。坚持组织编发总结和研究苏南模式及其在新形势下创新和发展的文章,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宣传部领导同志关于“‘江南论坛’不能办成‘无锡论坛’,要积极与周边城市联合起来,努力办成真正的‘江南论坛”’的指示,创造性开展工作,勇敢地冲破某些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和制约,大力开展了苏南和环太湖地区区域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宣传。《江南论坛》虽办在无锡,但每期都有江南各地的理论文章与信息,对各地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和指导作用。

    由上可见,《江南论坛》之所以能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江苏省优秀社科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等荣誉,决非偶然。它既得天时、地利,更主要的还是靠《江南论坛》全体同仁在社长、总编辑胜平同志领导下,发扬昔日新四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传媒全面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努力拼搏所取得的成果。他们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的思想路线,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组成环太湖城市联办网络,内容不断丰富,经营颇有起色,较好地完成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型,终能在传媒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屹立于中国期刊之林。

    我与《江南论坛》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因为我是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离休老同志,深知曾经浸染着革命烈士鲜血的江南半月刊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牌刊物,而且因为我在新一代江南人继续《江南》半月刊传统,以《江南论坛》之名复刊时,在争取国内外公开刊号过程中,曾与胜平共同为之奔走。此后我又参与过三年多《江南论坛》的社务工作,亲眼目睹了《江南论坛》的同志们在比较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如何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情景,亲眼看到了《江南论坛》的同志们如何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搞研究,抓编务,千方百计办论坛、跑市场的情形。

    多年来,他们立足无锡,面向江南,研究江南,服务江南。不辞劳苦地驰骋在大江南,奔波在环太湖,为江南这块热土的变革和腾飞奉献了智慧。

    多年来,他们在实践中闯出了社会科学期刊如何实行联合办刊、开门办刊的新路子,并积累了经验,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和江浙两省各级党委的肯定和好评。江苏的省市领导陈焕友、顾浩、王霞林、胡福民、梁保华、洪锦炘、蒋定之、张卫国、虞振兴、方之焯、刘济民、王敏生、王湛、黄文虎、陈壁显、宗菊如、黄炳福、韩军、周解清、周向群、张晓霞、徐一平、王立人等,浙江的省市领导斯鑫良、王国平、陈加元、沈子松、寿剑刚、陈永吴、李家彬等许多同志都先后为《江南论坛》的工作作指示、讲话、题词或出席本刊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等。一本区域性、综合性的省级理论期刊在江南党政界、理论界和其他各界中有如此大的影响,确实是不多见的。

    多年来,《江南论坛》的生存和发展既依靠政府的支持,同时又立足市场,苦心经营,既做到无贷款、无亏空,而且努力保证《江南论坛》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在全国数以千计的期刊中有三分之二期刊亏损和不盈利的情况下,他们能做到这样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多年来,他们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始终保持办刊人才的源头活水,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起来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富有敬业精神及市场意识的专兼职办刊队伍。俗曰:“十年磨一剑”,又日“十年磨一戏”。论坛人十年办一刊,走过了漫长道路,积累了一定经验,倾注了几多心血,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令人敬佩的。因而,我与《江南论坛》有一份特有的深深的“情愫”——衷心地为它成功复刊10周年而贺。

    (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成就可贺可喜,《江南论坛》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我认为,成绩、荣誉只能说明它的过去,而今后要走的路更长、更艰难,需登高望远。时怀忧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为《江南论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纵观当今,不管你说传媒,如报纸、期刊是商品,还是“特殊商品”,每册《江南论坛》必须用人民币与之交换才能买到。这不仅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创办报刊不相同,与创办、发行《江南》半月刊时代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媒体是作为产业经济来经营管理的。而就其本质来说,它又是任何产业无法与之比拟的一种独特的“影响力经济”。

    何谓“影响力经济”?据喻国明近作《影响力经济》一文解,是指传媒的经济运作并不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而获得全部回报;它的最大回报是来自它的“第二次售卖”。即将凝聚在自己报纸、刊物或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关注此报纸、刊物的所有人、宣传者以及广告刊户。此种“出售”受众的行为,就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称之为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它才是传媒经济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就此可知,一种报纸、一种期刊,它的市场价值的大小标准和尺度,就是它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当今之世,由于报刊林立,市场竞争空前,“注意力资源”越来越有限,因此,这种能将稀缺“注意力资源”凝聚起来的“注意力产品”——报纸、期刊等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

    那么,颇具光荣历史和多种荣誉的《江南论坛》,将如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以凝聚那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争取到的“注意力资源”,从而使自己这个“注意力产品”的品味更高、影响更大、市场占有份额更多呢?这恐怕也是任何一种媒体藉以生存、发展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吧?

    任何媒体,其“生态环境”包括“物质技术属性”与“社会能动属性”两个方面。传媒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如果前者相等,居上风的必属于后者强的一方。这是因为后者发挥人的、社会的能动作用,它的“注意力产品”能拥有资源的独特、定位的精确和内容的不可代替性,为受众提供更多可靠的、更有价值的资讯、资讯渠道,给予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使其在社会实践和事业发展过程中认同、接受,从而推动、促成其正确地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获益。如果某媒体藉此凝聚的受众愈多,则该媒体——“注意力产品”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据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能动属性”对一家媒体的生存、发展、提升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基于此,我认为,为了《江南论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在传媒市场竞争越趋剧烈的情况下能求得更好的发展,既要根据需要,逐步完善其“物质技术属性”,更要在“社会能动属性”方面狠下工夫,以创造其完美的“生态环境”。就后者而言,针对其现状,主要是在人力资源的集聚方面要狠下功夫:一是要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要花力气培养人才,并能留住人才;三是要更好地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

    《江南论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今后事业的发展需要,要有足够的、属于自己的高素质采编人才和经营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刊物办得既区别于《求是》,也不同于《群众》,而是一家更加符合于我国“长三角”发展需要,更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期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廉”,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其可读性,扩展其受众的认可性。

    言有尽,情未终。值《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相赠,聊表寸心。

    (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5期)

    把《江南论坛》办成长三角的信息平台

    姜念涛

    《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了。作为这份刊物的老朋友,我常常为它的覆盖面的拓宽和信息量的增加而高兴。

    《江南论坛》复刊于1993年,正值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之后,又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一年后。此时,上海经济驶上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有力地拉动江、浙两省的经济整体提升。江、浙两省对发展策略作出调整,开始主动融入上海经济圈,相继提出依托上海,接受辐射,联动发展的省际发展政策。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简称为“长三角”)经济圈有呼之欲出之势。

    历史上任何的经济变迁,总是呼唤文化上的策应和支持。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轮廓初现,江苏人尤其是苏南人对上海的经济态势紧紧追踪,对在全国一马当先的浙江民营经济啧啧称奇。到上海,浙江去参观、考察的人,20世纪90年代初比其80年代大为增加,同时,浙江人也很希望获得上海、江苏的信息,从中寻找商机。“包孕吴越”的太湖,成为江、浙两省的新时期争赢竞胜的一张重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在江、浙、沪之间架起信息传输的桥梁,谁能从跨省、市的鸟瞰角度来俯视这里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谁就能受到两省一市的广泛注目,成为公众追捧的媒介。省、市级党委、政府办的报纸、刊物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它们大多受行政区划的制约,主要刊登本省、市的文章、消息。对外省、市的信息,可以登载一些,但不可能划出专版专栏去宣传邻近省、市的工作。

    《人民日报》每天出“华东版”,《解放日报》也有不定期的“华东新闻”,其范围都比长江三角洲更为宽泛。传统的、放大了的行政概念也不能替代人们对特定经济区域的关心。单纯的学术类、社科类期刊,也不能胜任这项使命,更不可能把某一个跨省、市的特定区域界定为自己的覆盖范围。

    谁来担当整个太湖流域,或日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区域性传媒呢?历史似乎有意地在这里付之阙如,把位置留着,等人来坐。

    这时候,在太湖之畔有一个最临近太湖的城市,有一个在现代史上号称“小上海”的城市——无锡,突发灵感,要来填补时代给予的这一空白。他们举起当年新四军在无锡梅村创办综合性政治理论半月刊——《江南》的旗号,重新复刊,刊名为《江南论坛》。

    江南,杏花春雨江南,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是一幅空荡的杏花春雨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著名小令《忆江南》中,第一首说“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第二首说“忆江南,次忆是苏州”。在诗人艺术家的心目中,江南,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个“久住江南梦亦佳”的精神家园。

    在历史学家那里,江南是一个富庶而相对公平的社会。太史公司马迁曾到江南考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江南“无干金之家,亦无冻馁之人”,描写了一种兼容宽厚的社会经济结构。

    在近、现代经济学家眼光中,江南从公元9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相比,江南农业无论在技术、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无锡的仁人志士将“江南”这块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经革命战争洗礼的牌号一经打出,迅即得到江南各地的广泛认同。他们组建起环太湖跨江浙的城市联办网络,几度召开环太湖生态、经济研讨会,每一期中都既有吴言,也有越语,成为江浙两省中惟一的跨省际的区域性刊物。纵观全国,也是惟一的跨省际的区域性刊物。至少在目前,在珠江三角洲(指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皆未见到这种跨省、市、区的区域性综合性刊物。

    10年来,我们谈及《江南论坛》的跨省办刊,常常把功劳归结于社长、总编辑黄胜平先生的社会组织活动能力。这固然也没有错。但深入思之,究其因,还应归结于“江南”这面旗帜在历史上形成的亲和力,归结于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凝聚力。胜平君不过是善于利用这种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在江、浙两省之间,成功地搭建起一座信息平台罢了。

    我在苏州曾听苏州朋友说过:论苏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比无锡差,论苏州在江浙沪之间的经济地位更不比无锡差,但苏州人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创办像《江南论坛》这样一份跨省的区域性刊物。人家无锡人办出来了,而且办得很好,我们只有承认它,支持它。

    这可能代表了太湖之畔、长江三角洲上好几个大中城市的共同声音。若论刊物中各篇文章的水平,将《江南论坛》与两省刊物相比,未必皆能胜出;若论刊物当初的宗旨、志向,10年来150多期刊物跨省操作的经验、成果,则《江南论坛》又为两省其他任何刊物所不能相比,无法替代。它在江浙两省的众多媒介中独树一帜,在江浙两省的期刊市场上开辟了、巩固了一块综合市场,也是一块细分市场、专有市场。

    近两年来,经济界大谈竞争优势。企业要有竞争优势,省、市也要有竞争优势。推而广之,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展开全方位竞争的当今,上层建筑各领域、各行业、各产品,又何尝不需要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江南论坛》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又如何加强呢?

    《江南论坛》的竞争优势在“江南”,此意在前文已述及。然而,随着时势的推进,新的竞争优势还须进一步确定和培育。10年来,《江南论坛》已建起太湖周边7个市联办的机制,太湖牌打得很好。但环太湖又不应成为一种局限,下一步,窃以为不妨把太湖牌转换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牌。

    10年来,《江南论坛》在传递“吴言越语”方面已初步形成其竞争优势,但对上海如何牵引江浙两省的发展和两省如何策应上海的发展所给出的信息量还显得不够。当然,这在客观上也受着两省一市整合进度的限制。

    现在条件开始具备了。上海市去年已宣布将江苏的苏、锡、常、镇、宁、通、泰、扬8个市,浙江的杭、嘉、湖、甬、绍、舟6个市,加上海共15个市,确认为长三角的15个市,建立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工作机制,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沟通机制。整合三省市的交通、通讯、生态、旅游、金融等方面的计划正在制定,有的已着手实行。

    《江南论坛》的同志毕竟是十分敏锐的。自2002年第十一期开始,已打出“长三角发展论坛”的专栏。2003年第一期“篇首语”是总编辑的署名文章《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今年第3期上登出“长三角15个城市党政领导人名单”,虽是资料,但在党委、政府换届之际,还没见到长三角上任何其他媒介这样做。足见编者匠心独具,也确实给15个城市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方便。但综观近几期刊物,“长三角发展论坛”办得不够稳定。在刚接读的第5期上,只登了上海社科院袁恩桢的一篇文章。其他栏目与这个栏目的呼应也不够紧密。

    我觉得《江南论坛》为长三角腾飞所提供的信息平台,应是无限宽广的,其形式也是可以多彩多姿的。我想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知识类:关于长三角古往今来的知识,人们未必知其详。例如,在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在湖洲、江阴等地发现的良渚文化,都是7000年前的遗址。这比我们少时所知的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一下子向前推进了2000年。这类知识对每个中国人、外国人都有鼓舞。

    经验类:到目前为止,长三角15个城市的整合,比之珠三角粤、港、澳的整合以及黄河三角洲京、津、唐的整合,动作来得早、来得快。其整合的经验,不仅在长三角是宝贵的,在全国也是宝贵的。《江南论坛》已有所为,今后更大有可为。

    探索类:长三角内的产业如何有序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已建的港口、机场如何协调分流各尽其用?行政体制如何改革以适应经济整合发展,等等问题,《江南论坛》已开始探索,宜进一步开展争鸣,放言讨论。

    信息类:统摄长三角,对正在变动的重大事项(如上述15个城市的党政领导人变更),多方跟踪,作“正在进行式”的披露。这比地方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具有更大范围的综合性,是15个城市共同关注的信息。

    人物类:江南名士,风云际会。作为《论坛》,不必发表人物特写,但可以进行综合性的人物评介,让15个城市的企业家、改革家、科学家、教育家、理论家等在《论坛》上扬声扬色,既指导当今,亦激励后人。

    畅想类:长三角的未来,无限美景,令人遐想。远的不说,单是近5~10年内的交通,就有很大的手笔。拟建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使沿海高速公路连成一线,现在可不可以请人先写一篇《杭州湾大桥畅想曲》,带领读者在江、沪、浙沿海抢先一游?从扬州到舟山,是长三角上最长的对角线,目前尚是“艰苦的跋涉”。几年后将如何走:可不可以发一篇《虚拟的2010年扬州一舟山游》?最近报载:长三角15市有望一卡连通。“一卡走遍长三角”,可不可以以此为题先让大家开开眼界?前瞻性的东西可以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不妨各有尝试。

    以上愚见,仅供参考。相信《江南论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一定能在长三角树起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

    (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6期)

    与时俱进的江南与时俱进的论坛

    张颢瀚

    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热土;《江南论坛》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江南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理论界的一棵长青之树。

    《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狂飙推进,江南地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10年。10年中间,《江南论坛》成为社科理论界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成为展示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的一扇窗口;植根于这片热土,成长于这片热土,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理论的支持。顺应时代的发展,立足江南的沃土,苏南的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作为研究和宣传之用,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俱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和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推动力,苏南地区正是中国乡镇企业的主要发祥地。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改革之初农村经济中异军突起的一股新生力量,也是在传统体制中最早产生的市场经济因素。并由此形成了推动整个江南地区快速发展的“苏南模式”,走出了中国农村通向现代化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于苏南人民的伟大实践和苏南道路的成功经验,《江南论坛》以多种形式给予热情的宣传和强力的推进,在这一时期,《江南论坛》已经成为研究和宣传苏南和江南地区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界的一颗新星。每次读到论坛发表的相关文章,对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都会有新的感受,对苏南地区乃至江南地区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都会有新的认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经济在广阔的范围向更深的层次推进,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浙江的东南部地区,又出现了世人注目的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需要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变革;苏南的发展道路需要在不断的变革中与时俱进。如何看待以往的“苏南模式”,并推动苏南地区继续前进,成为这一时期理论界争议的一个热门话题。《江南论坛》不是轻易地否定这一在中国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典型模式,而是以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一模式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在《江南论坛》发表的文章中,观点鲜明地提出“苏南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开拓的一条适应苏南特点的,顺应中国改革开放趋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道路。“苏南模式”的本质就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能够联系中国国情和本地实际,敢于创新,勇于争先。同时,“苏南模式”中也有自身的不足,并有其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存在普遍的、永恒的适应性。任何一种体制都是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社会体制模式必然有区别;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的体制也要作相应调整,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不存在适应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社会体制模式,也不存在永远不变的经济社会体制模式。经济社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伟大实践,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经济社会体制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而是随着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江南地区社会实践的推进,原有的“苏南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苏南地区的发展,必须进行新的调整和深入的变革。

    面对“苏南模式”变革的需要和“温州模式”的出现,《江南论坛》对苏南改革发展走过的道路及时地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又与“温州模式”进行了认真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扬弃“苏南模式”中过时的因素,吸收“温州模式”的活力,在推进苏南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在推进苏南和江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进程中,论坛起到了宣传的旗帜和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反映了论坛期刊的主持人和全体同仁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及其预见和洞察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特别是推动了苏南地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这两大趋势中,《江南论坛》审时度势,组织了大量的文章,介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和态势,研究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发展走势,推进江南地区顺应浦东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正是《江南论坛》研究和宣传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以上的GDP和近1/4的财政收入,这一地区的发展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的进程,如何把握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方向,认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趋势,《江南论坛》组织了一系列观点鲜明、论证深刻的文章,并请经济学家对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结果,是中国20年改革开放的结果,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必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目前有许多因素阻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因而也有碍长江三角洲地区战略作用的发挥。推进一体化进程,既需要解决体制中的弊端,也需要中央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的推进作用。《江南论坛》组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把握和有力的引导。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江南论坛》起到了传播长江三角洲信息、凝聚长江三角洲力量、引导长江三角洲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苏南地区与江南地区又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江南论坛》适应新的形势,围绕新的热点,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高扬发展的主题,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推进苏南地区“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在推进江南地区新一轮的发展中,正显示出它的区域优势和时代活力,与苏南地区率先进程同步并互动,在推进苏南与江南的发展中发挥着理论的率先作用。《江南论坛》不断地汲取江南沃土的养料,在这一地区的伟大实践中,推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一地区的不断创新中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显示出与时代同步前进,与江南地区共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为《江南论坛》的读者,在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有感于兹,难以尽言,以为祝贺!

    (本文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7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