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此段话见于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于2014年10月17~19日召开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次年会‘百年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究会”的会议通知。

    [2]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307页。

    [3]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304页。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8页。

    [5]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331~332页。

    [6]高楠在《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一书中将中国文化特质概括为“人伦本体性”:“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研究中,国内外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既有成果起了‘结晶’的作用。这一特质很自然地从文化混沌体中分离出来,我将之概括为‘人伦本体性’。确认中国古代文化建构的一切问题都由此提出也都就此解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第4页)。

    [7]董仲舒:《春秋繁露》。

    [8]高楠:《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第20页。

    [9]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59,第8~9页。

    [10]〔荷兰〕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第一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26页。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第118页。

    [12]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第45页。

    [13]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第14页。

    [14]《礼记·曲礼上》。

    [15]《管子·五辅》。

    [16]《礼运》。

    [17]《礼记·乐记》。

    [18]《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19]《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下。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77页。

    [21]王文斌:《疯狂的教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第44页。

    [2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8页。

    [2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7页。

    [24]王纯菲:《伦理—性政治与性政治—伦理——中西方女性历史生存的文化学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5]〔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38~39页。

    [26]《论语·颜渊》。

    [27]《论语·里仁》。

    [28]《诗经·周南·桃夭》。

    [29]王纯菲等:《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30]〔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14~15页。

    [31]〔德〕叔本华:《叔本华的智慧》,刘烨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第176、178页。

    [3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2、13页。

    [33]《老子·三十九章》。

    [34]《韩非子·扬权》。

    [35]《淮南子·诠言训》。

    [36]《老子·四十二章》。

    [37]《周易·乾卦》。

    [38]《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3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0]《太平经》。

    [41]周敦颐:《太极图说》。

    [42]《周易》。

    [43]《老子·四十二章》。

    [44]周敦颐《通书》。

    [45]《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46]《孝经·三才章第七》。

    [47]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提出“性是人的一种具有政治内涵的状况”。她认为,在父权制政治下,男女两性的关系已演变为支配与被支配的政治关系,这是一种不平行的关系,游离于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被控制两极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妥协,并且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48]《论语·八佾》。

    [49]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第8页。

    [50]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52页。

    [5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74页。

    [52]《女戒》。

    [53]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第59页。

    [54]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359页。

    [55]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俊、郁俊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6页。

    [56]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40页。

    [57]《论语》。

    [58]《周易》。

    [5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60页。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60页。

    [61]《易经·系辞上》。

    [62]《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506页。

    [63]《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506页。

    [64]《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

    [65]《女教篇》。

    [6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第28页。

    [6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第28页。

    [68]〔美〕费正清:《美国和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第22~28页。

    [69]《周易·家人》

    [70]《圣经·旧约·创世纪2: 19~23》。

    [71]《圣经·旧约·申命记24: 5》。

    [72]《圣经·新约·以弗所书5: 22~29》。

    [73]于文静编译《古希腊悲剧》,北京辉煌前程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4,第106页。

    [74]《圣经·新约·马可福音3: 31》。

    [75]《道德经》。

    [76]《道德经》。

    [77]《道德经》。

    [78]《庄子·天道》。

    [79]《庄子·大宗师》。

    [80]《周易·易传》。

    [81]《淮南子·览冥训》。

    [82]《山海经·大荒南经》。

    [83]仪平策:《中国美学文化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62页。

    [84]《孟子》。

    [85]《道德经》。

    [86]《道德经》。

    [87]《道德经》。

    [88]《道德经》。

    [89]《道德经·七章》。

    [90]《道德经·八章》。

    [91]《道德经·三十四章》。

    [92]《道德经·二十八章》。

    [93]《庄子·逍遥游》。

    [9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73页。

    [9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71页。

    [9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74页。

    [9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144页。

    [9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197页。

    [99]唐明:《香国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第101页。

    [100]吴龙辉主编《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6~17页。

    [101]唐明:《香国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第137页。

    [102]唐明:《香国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第141页。

    [103]吴龙辉:《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93页。

    [104]格雷斯·阿尔贝:《上帝的美女》,《交流》1995年第60期。

    [105]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105~106页。

    [106]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106页。

    [107]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俊、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135页。

    [108]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222页。

    [109]吴龙辉主编《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93页。

    [110]吴龙辉主编《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62~65页。

    [111]梁启超:《变法通义》,华夏出版社,2002,第96页。

    [112]刘思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南方文坛》1998年第2期。

    [113]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12页。

    [114]刘思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南方文坛》1998年第2期。

    [115]黄琬:《自觉的女人》,转引自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第120页。

    [11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4页。

    [11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第72页。

    [118]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页。

    [119]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第1~2页。

    [120]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27,第3页。

    [12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第1页“初稿自序”。

    [122]辉群:《女性与文学》,启智书局,1928。

    [123]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北新书局,1933。

    [124]王春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5]王春荣:《同一个声音,不同的话语形态——“中国妇女文学史”源流考察》,《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126]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105页。

    [127]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154页。

    [128]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186页。

    [129]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46~47页。

    [130]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76页。

    [131]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复兴书局,1936,第1页。

    [132]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复兴书局,1936,序,第5页。

    [133]《真美善》杂志,1927年11月1日创刊于上海,为纪念创刊一周年,张若谷主编女作家专号。

    [134]高楠:《西论中化与中国文论主体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第28页。

    [135]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作家》,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4~13页。

    [136]方英:《丁玲论》,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38、46页。

    [137]《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109页。

    [138]贺玉波:《庐隐女士及其作品》,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30~231页。

    [139]朱立元、张德兴等:《现代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480页。

    [140]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85页。

    [141]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1页。

    [142]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56页。

    [143]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78页。

    [144]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现代书局,1932,第23页。

    [145]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现代书局,1932,第48页。

    [146]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现代书局,1932,第114页。

    [147]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2页。

    [148]茅盾:《冰心论》,载《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150~167页。

    [149]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第132页。

    [150]方英:《丁玲论》,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42页。

    [151]茅盾:《现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第17卷第1期,1921年1月10日。

    [152]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10页。

    [153]赤子:《读冰心女士作品底感想》,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186页。

    [154]钱杏邨:《关于陈衡哲创作的考察》,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56页。

    [155]梁实秋:《冰心的“繁星”》,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09页。

    [156]梁实秋:《“繁星”与“春水”》,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12~213页。

    [157]梁实秋:《“繁星”与“春水”》,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21页。

    [158]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3页。

    [159]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19~20页。

    [160]成仿吾:《评冰心女士的“超人”》,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197页。

    [161]梁实秋:《“繁星”与“春水”》,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14页。

    [162]茅盾:《庐隐论》,载《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109~114页。

    [163]茅盾:《女作家丁玲》,载《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432~437页。

    [164]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载《郁达夫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91,第261页。

    [165]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36页。

    [166]梁实秋:《“繁星”与“春水”》,载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第213~214页。

    [167]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复兴书局,1936,序,第1页。

    [168]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序,第2页。

    [169]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序,第1页。

    [170]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13页。

    [171]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48页。

    [172]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第114页。

    [173]茅盾:《庐隐论》,载《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116页。

    [174]毛泽东:《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246~247页。

    [175]这是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游泳时同青年谈话的一部分,辑录自196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通讯《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

    [176]葛琴:《〈女司机〉后记》,载张伟、马莉、邹勤南编《葛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第98页。

    [17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第22页。

    [178]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载《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513页。

    [179]《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第38页。

    [18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48页。

    [18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47页。

    [18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66页。

    [183]《静静的产院》,发表于《人民文学》1960年6月号,发表时题为《静静的产院里》,后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静静的产院》。

    [184]郭志刚:《读李准的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85]茅盾:《一九六〇年短篇小说漫评》,载《茅盾文艺评论集》(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第431~432页。

    [186]老鬼:《母亲杨沫》,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87]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

    [188]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79页。

    [189]孙秉富:《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人民文学》1957年10月号。

    [190]李希凡:《从〈本报内部消息〉开始的一股创作上的逆流》,《中国青年报》1957年9月17日。

    [191]李云龙:《读草明的〈原动力〉》,载余仁凯编《草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第215页。

    [192]李云龙:《读草明的〈原动力〉》,载余仁凯编《草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第216页。

    [193]李云龙:《读草明的〈原动力〉》,载余仁凯编《草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第217页。

    [194]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试印本),作家出版社,1963,第39页。

    [195]李定中:《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1951年第3期。

    [196]胥树人:《社会的原动力和创作的原动力》,《东北日报》1949年12月13日。

    [197]张沛:《评草明的创作实践及其长篇小说〈火车头〉》,《东北日报》1951年4月27日。

    [198]陈淼:《没有辜负工人的希望——读〈乘风破浪〉》,《人民文学》1960年第3期。

    [199]橘子:《这是一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怎样正确认识余永泽这个人”讨论总结》,《青年报》1960年2月23日。

    [200]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载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杨沫专集》,1979,第41页。

    [201]杨沫:《〈青春之歌〉重印后记》,载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杨沫专集》,1979,第47页。

    [202]路工:《试评小说〈火车头〉》,《文艺报》1952年第6期。

    [203]草明:《加强学习,提高作品的战斗性——我对〈火车头〉的缺点的认识》,载余仁凯编《草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第161、163页。

    [204]茹志鹃:《毛主席给我手里这支笔》,载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第27~28页。

    [205]程蔷:《她心头火光熠熠,笔下清风习习——评宗璞的小说创作》,载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50页。

    [206]茹志鹃:《〈百合花〉后记》,载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第32页。

    [207]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载《茅盾文艺评论集》(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第299页。

    [208]白村:《谈“生活平淡”与追求“轰轰烈烈”的故事的创作态度》,《光明日报》1951年4月7日。

    [209]肖枫:《谈谈〈我们夫妇之间〉》,《光明日报》1950年7月12日。

    [210]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载《茅盾文艺评论集》(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第299页。

    [211]冰心:《一定要站在前面——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里〉》,载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第283页。

    [212]戴厚英:《〈人啊,人!〉后记》,花城出版社,1980,第353页。

    [213]吴黛英:《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

    [214]吴黛英:《女性世界和女性文学——致张抗抗信》,《文艺评论》1986年第1期。

    [215]张岩冰:《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女性传统理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16]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第41页。

    [217]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第317页。

    [218]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115页。

    [219]盛英:《她们更向往现代文明——试论新时期女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2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4页。

    [22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第98页。

    [222]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116页。

    [22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82页。

    [22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92~193页。

    [225]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第300页。

    [226]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145页。

    [227]盛英:《大陆新时期女作家的崛起和女性文学的发展》,《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5期。

    [228]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59页。

    [229]吴黛英:《张洁小说艺术特色初探》,《求是学刊》1981年第3期。

    [23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31]新华网,

    [232]万莲子:《掇拾“双性和谐”的文化意义》,《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4期。

    [233]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234]西方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最新态势是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包括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由此男性由女性主义运动批判的父权制体系相脱离,成为可以和女性一起对传统父权制文明进行批判的同盟军。这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两性关系上的新阐释。

    [235]李世涛:《行进中的沉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36]罗婷:《当代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论》,《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37]陈虹:《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女性文本》,《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238]季广茂:《这文学,怎一个“女”字了得?——给女性主义批评泼点凉水》,《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239]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40]有关“身体写作”常被提及的作品有:陈染的《私人生活》及《与往事干杯》,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及《说吧,房间》,卫慧的《蝴蝶的尖叫》,棉棉的《糖》及《盐酸情人》,九丹的《乌鸦》,木子美的性爱日记;此外,还有2000年创刊的杂志《下半身》,及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阅读身体系列丛书”等。

    [241]罗四鸰:《“身体写作”日渐升温 学界反思激烈争论》,《文学报》2004年5月13日。

    [242]Roy Porter, History of the Body, Peter Bu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7.

    [243]关于元叙事批判,可以参见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244]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1993: 28-30.

    [245]对此,巴特勒的表述是:“对于性别差异,我们可能会本原性地认为物质先于话语,但却最终发现物质充分积淀于性征与性象的话语,因为它们预设并限定了‘物质’这一概念的使用。”参见 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3:30。

    [246]张莉:《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47]陈定家:《身体写作与文化症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48]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heila Faria Glase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249]王影君:《综论中西文论融合之初现与儒家思想变迁》,《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报》2011年第2期。

    [250]贺玉高、李秀萍:《“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51]罗四鸰:《“身体写作”日渐升温 学界反思激烈争论》,《文学报》2004年5月13日。

    [252]《专家会诊“身体写作”》,新华网,2014年5月17日

    [253]会议上孟繁华发语,他认为消费主义时代后,文学作品身体写作的主角由男性换为女性,这种现象是支配、控制与认同的文化政治,是一场对女性身体的争夺与战斗。参见《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会议综述。

    [254]陈定家:《身体写作与文化症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55]贺玉高、李秀萍:《“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56]左怀建:《流浪女的精神价值: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书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57]陆文采、马殿超:《论丁玲创作的性爱描写特色及其女性观》,《辽宁税专学报》1997年第3期。

    [258]贺玉高、李秀萍:《“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59]贺玉高、李秀萍:《“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190页。

    [260]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61]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62]张立群:《当代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研讨会召开》,《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5年第1期。

    [263]阎真:《身体写作的历史性评析》,《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64]朱国华:《关于身体写作的诘问》,《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65]林树明:《关于“身体书写”》,《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66]林树明:《关于“身体书写”》,《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67]谢玉娥:《当代女性写作中有关“身体写作”研究综述》,《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68]宓瑞新:《“身体写作”在中国的旅行及反思》,《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

    [269]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70]荒林:《陈染小说:为妇女获得形式的写作》,《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271]冉小平:《从身体书写到书写身体——90年代新生女作家创作漫谈》,《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专刊。

    [272]乔以钢、李振:《当身体不再成为“武器”——80后部分女作家身体书写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73]徐仲佳:《革命时代自我定义权的丧失与女性主义写作的溃败——以丁玲几篇小说为中心的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274]雷霖:《萧红小说中的身体之喻》,《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75]胡辛、何静:《别样视野的身体写作——萧红笔下女人的生死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76]赵彬、崔煜杨:《当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与五四革命文学传统的关系》,《华夏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277]高音:《“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78]吴宏凯:《自我镜像的言说——论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书写》,《福建论坛》200年第5期。

    [279]禹建湘:《女性主义与身体美学化双重语境下的身体写作》,《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280]冯军:《女性身体:性别歧视的对象——以女性主义理论关照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81]李蓉:《用身体想象革命——论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书写》,《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282]吴敏:《论“中国式”的身体写作》,《时代文学》2012年第4期。

    [283]汪新建、王丽:《女性主义女体书写的误读》,《南开学报》2007年第2期。

    [284]罗四鸰:《“身体写作”日渐升温 学界反思激烈争论》,《文学报》2004年5月13日。

    [285]齐丽梅:《当代中国女性“身体写作”现象反思——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286]邓晓成:《新诗中身体叙述的演变及其反思》,《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287]李蓉:《现代文学“身体”研究的问题及其反思》,《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288]庄彩云:《历史与社会的缺席:中国本土作家的身体写作困境》,《安徽文学》2009年第1期。

    [289]黄佳能、丁增武:《宿命的娜拉——对9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再反思》,《文艺评论》2000年第6期。

    [290]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第204页。

    [291]宓瑞新:《“身体写作”在中国的旅行及反思》,《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

    [292]徐蕾:《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身体视角: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293]李叔君:《身体符号权力与秩序:对女性身体实践的研究与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94]许晖:《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3。

    [295]杨大春:《身体的神秘:法国哲学论丛》,人民出版社,2013。

    [296]〔德〕赫尔曼·施密茨:《身体与情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97]阿兰·科尔班等主编《身体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98]郭纪德:《美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山东外语教学》1987年第3期。

    [299]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300]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301]乔以钢:《文学领域的性别研究实践:2006~201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第96~108页。

    [302]刘伯红:《95世界妇女大会影响下的中国妇女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03]乔以钢:《文学领域的性别研究实践:2006~201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第96页。

    [304]沈红芳:《综合与超越: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305]林树明:《在地域与跨性别中对话——中国大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应》,载《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9)——新中国文论6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441~450页。

    [306]任一鸣:《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之辨析》,《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07]王春荣、吴玉杰:《女性声音的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308]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9]王纯菲等:《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310]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1]孙桂荣:《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12]屈雅君:《中国文学:关于女性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14。

    [313]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