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切胶囊公寓都烦透了。我们必须寻觅容身之所。天地之大,却似无我们的立锥之地。在果城,到处都是底层者聚居的方形或圆形的胶囊公寓,除此此外的建筑物则是富人们的独立公寓及别墅,两者之间由纵横交错的灰色街道所连接。微型荒野乃至哪怕是一小块公共绿地,早已荡然无存。
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到处都是市中心,而没有郊外。我跟莲花相视而笑。我眼前浮现出了维拉的名作《白房子》。那个女画家纯属虚构,那幅画亦子虚乌有,而其画面及相关幻境更是双重虚构,此刻却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感。那个虚拟之境未尝不可以从手上变成现实。我们不需要一座大厦,更不需要一座城市,我们的需求很低,只要几株树,一个小池塘,几畦田地,一座小房子足矣。但是,去哪儿找这样的一个地方建造新家园?在这个没有泥土更没有植被的世界里,私建房子是违法之举,不仅违建物要依法拆除,私建者也会锒铛入狱。在2066年,这跟贩私盐及走私核武器一样有罪。我们凝望对方,异口同声地说:“去洞城!”
洞城是果城的地下卫星城。众所周知,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地底下都有一座地下城,犹如大树的根系,互为镜像,犹如倒影。在地下城的摩地大楼及狭窄巷道里,住满了赤贫的人。大多数足不出户,一辈子老死于地下。但洞城跟果城仍有连通(有两条地铁将其相连),犹如果城在地下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有对立和拒斥。不少人住在地下,却在果城工作,有的人在攒够了资本之后,甚至搬迁到地上生活,重见天日。我跟居住于洞城的人打过交道,但没去过洞城,那些隐匿于地下的街区是我所陌生的。没有谁说得清洞城的第一代居民是谁(也许那时还不是一座地下城,而仅是一个洞窟及一些简陋建筑),是一个还是成群结队?又在什么时候?但到了2066年,洞城的规模已接近于三四十年前的果城,人口恐怕亦有八九百万。
洞城的文明程度不容小觑。至少在地下挖掘或建房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只需例行公事地去国土局、房产局、城管局等十几个部门申请登记即可,不像果城,完全杜绝了私建住宅的可能。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洞城是人间最后的乐园。你整天在地下鼓捣,也没人去管。据说有一个人在地下的某个隐秘之所挖掘了数十年,矢志要修建地下天空,也不知是真是假。当然,要在洞城种树或培育植物仍难如登天。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五谷、杂粮及蔬果的生产不算难事,成本却十分昂贵,倒不如从果城直接进口。不少贵族或富豪利用温室来培育草本植物,要培育树木乃至地下森林的可能性仍很小。要建一座像样点的白房子、红房子或蓝房子却大有可能,这当然比住在海葵胶囊公寓或别的任何胶囊公寓要舒服。
民间一直流传着种种更神奇的说法,那就是洞城之下或之侧还有数不清的地下城,更隐秘,也更庞大,跟地上王国完全隔绝,俨然是独立城邦。诸城在修建之初,就刻意隐藏及避开了地上居民的耳目,文明程度比洞城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多年经营,蔚成大观,如君子城、地下伊甸园、儒城、道城、桑城等等,有人造太阳提供热能及照明,有温室生产粮食,跟地上世界一刀两断。诸城各有特色,甚至有绵延数百公里的地下森林、浩瀚辽阔的地下湖泊乃至地下海,这都是地下居民文明及智慧的产物,筚路蓝缕,不断建构。我对此将信将疑,就像是否有神或外星人一样难以证实,更不好一笔抹杀。但我倾向于认为,这一切都是有浪漫主义癖的好事者在洞城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铺陈演绎的结果。
我们将以一己之力在洞城挖掘出足够的地下空间,以不存在的油画《白房子》中的建筑物为蓝本,以中世纪工匠建筑神庙或教堂的虔诚、耐心和激情,一手一脚地用一砖一石去建造我们的房子。我们喜欢纯手工生产的方式,当然这也是为了尽可能省钱。另外,即使无法种树,也必须养活几个盆栽。从明天起,我们将在洞城开始新生活,告别了“海葵”及“四季”,我关于果城而主要是胶囊公寓的记事就到此为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