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奇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桑榆未晚,夕阳正红

    大自然造就了丰南的美丽,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赋予了丰南灵魂。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拆迁这一重大任务中,基层组织建设花开丰南大地,悄然结出累累硕果,共产党员走在了时代前列,使党和人民之伟业波澜壮阔地前行!

    拆迁启动前,丰南区委组织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拆迁改造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于是,拆迁改造工地上就有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1000多名胸前佩戴鲜红标牌的共产党员动迁员走街入户宣传拆迁、解答政策,帮助拆迁户解决困难;有数百名共产党员拆迁户带头拆迁,并主动做其他户的工作。拆迁中,涌现出了许多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

    他们都是老干部,他们都是老党员。

    区委启动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以来,区老干部协会、区委老干部局和丰南镇老干部分会、胥各庄街道老干部分会迅速行动,精心部署,积极组建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深入拆迁一线开展针对性帮扶,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人脉优势和经验优势,有力助推了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进入签约阶段后,明确“走访、座谈、解疑、促动”8字工作方针,将工作重点由老干部带头签约、志愿者广泛宣传的层面,拓展到深入到户掌握情况、面对面答疑解惑、就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涉迁户签约和拆除。这支自发组成的由75名老干部参加的志愿者队伍,仅3月9日至3月24日两周时间里,共走访离退休干部涉迁户190余户,召开各类座谈会8场、160多人次,收到了“答疑”、“促动”的效果。

    在建设楼小区,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走访一位退休乡镇领导干部时了解到,有一栋楼房的居民普遍没有签约,原因是有人说“越到后来条件越优惠,越早签约越吃亏”,大家都在观望。针对这种情况,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当场召开座谈会,详细宣讲拆迁补偿办法和奖励政策,并郑重申明:“第一,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测算论证制定的,任何人都无权在政策之外乱开口子或优亲厚友,否则必然受到纪律的制裁;第二,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是严肃的,时限一过绝不会再有,大家不要听信谣言,否则不仅会延误整个拆迁大事,还会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通过此番讲解,使该小区居民打消了疑虑,及时签了约。

    在工行楼,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发现,这里的104户居民全都没有签约,其中有不少是离退休干部。经过向原区科协主席李安华等老同志了解,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下室建设标准较高,拆迁户认为按每平米1000元补助吃了亏。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一方面召开座谈会了解具体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向拆迁办咨询相关规定,及时请示拆迁指挥部,然后按照政策规定和指挥部的意见一一给予解答,涉迁居民们都很满意。之后,经过李安华等离退休老同志的宣传解释,当天就有48户主动签约。

    六街有一位部队转地方安置的老干部,因对土地补偿问题有异议,不肯签约,动迁组请区老干部协会出面帮助做工作。区老干部协会会长郑印生亲自找到当时安置房屋的经办人、现拆迁办负责人王树维了解具体情况,一起到老同志家做工作。原来,这位老同志由部队转来地方时拿了安置费,住的是公产房,当时还要交房租,后来按当时的规定把房屋转给了个人,地面建筑和土地分别交了钱。这位老同志坚持说土地是他花钱买的,要求另给拆迁补偿。经过不厌其烦地反复分析,终于使这位老同志明白了政策,转变了态度。

    在五街,老干部志愿者在走访已故离休干部龙泉的遗孀、83岁的离休干部王秀珍时,知晓老人准备将可置换的两套小户型新楼,一套留给自己,另一套赠给唯一的女儿,但老人听说要过户、公证等很麻烦,不知该怎样操作。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主动与区拆迁办和区司法局领导联系协调。老人及其女儿听了老干部志愿者小分队的详细介绍,得知只要按期签约,凭拆迁协议办理公证就可享受优惠,而且一步到位,非常高兴,当天就同意签约。

    在此次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中,老干部志愿者们冒着春寒、迎着沙尘,连日行走在涉迁区域的大街小巷,奔波劳顿没有使他们显出丝毫的疲惫,而是热情不减,干劲儿十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总指挥李国忠来慰问老干部志愿者,衷心感谢他们为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作出的贡献。总指挥紧紧握着每一位志愿者的手,问一声:“老领导,辛苦了!”原人大主任刘健体热泪纵横:“李书记,城中村改造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啊!我们上了年纪,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日子,并为这项工作加砖添瓦,再苦再累我们也是乐呵呵的!”

    2.他为乡亲播种幸福

    他年逾花甲,因心脏病做过搭桥手术,不久前他又经受了痛失老伴儿和爱子的双重打击。

    他是个不幸的人,却要为他人播下幸福的种子。

    他就是七街的共产党员刘双庭。

    拆迁期间,他始终风里雨里,起早贪黑,奔忙在拆迁第一线。

    拆迁伊始,作为拆迁户的刘双庭主动向党支部受领动迁任务,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慰他多多休息。刘双庭表示:“失去亲人我很难过,正因为这个我更要协助组织做点儿工作,用我的成绩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组织上经过再三考虑,交给了他一项任务:担任七街拆迁一组组长。刘双庭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一边组织党员和群众分工入户调查动迁户的基本情况,积极配合入村动迁工作组入户丈量工作;一边安排自家的拆迁工作。

    七街拆迁一组的动迁任务含3栋住宅楼和平房共计179户,为推动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他向工作组提出第一个丈量自己的宅院。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党员及群众都争先恐后地丈量签约,开创了拆迁工作的良好开端。作为七街的老住户,他还将本组居民住宅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家族成员的构成、主要社会关系等大量材料提供给入村工作组,为工作组当好向导和参谋,使工作组及时深入地了解动迁居民的思想情况和合理诉求,找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化解各种矛盾,解决个人难题,有的放矢。

    刘双庭为人正直,与邻里的关系一直比较好。他利用老邻居、老街坊的身份,入情入理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城中村改造的意义、置换方法和有关政策,有的家庭因财产发生纠纷,他就入户耐心劝解调和,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做通工作为止,嗓子哑了也不在乎。有的户见赵双庭这么辛苦,很是感动,愉快地签了约。也有的户对赵双庭不理解,甚至埋怨他,家里刚办完丧事,身体又不好,在家里歇一歇多好,何必干这种累心的事呢?赵双庭笑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分内的事啊。”

    每当赵双庭做通一户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大街上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他望着满天的星斗,就像看着亲人的眼睛,他在心里默默地说道:“老伴儿,儿子,今儿个我又做通了一户拆迁,你们也为我高兴吧?”

    3.红色的“活字典”

    李秀森,今年77岁,19岁参军,1955年入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位老革命了。

    他原本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的结发妻子和次子不幸震亡,此后的30多年,李秀森一个人又当爹来又当妈,含辛茹苦地带大了3个子女,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了。

    革命的洗礼和地震的重创练就了李秀森刚强、正直的性格,在西王家河,他的党龄最长,威信也最高,多年来一直担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治保主任及巡逻队队长等职。作为村中的“长老级”人物,村中的大事小情,李秀森无一不晓。本村震后建房,村民宅基地规划、房地契的买卖,他手中、心里更是存着一本熟得不能再熟的账,被村民们誉为“活字典”。

    西王家河现有村民住宅均为震后重建。建房之初,因村民及党支部内部成员对于房屋规划存在争议,该村采取了就地恢复与调剂相结合的方式建房,从而导致了村民宅基地分配极为不均、情况复杂,全村36户无房本、拆迁难度大的现状。西王家河拆迁改造伊始,李秀森不顾自身年迈,整日忙于调解村民纠纷,在宅基地问题上坚持原则、严把政策关,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翔实、可信的材料,既帮助动迁组明晰、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难题,又有力地维护了村民与国家的利益。村里有一户建老宅时,在分得的3分宅基地上盖了4间房。动迁队员对其丈量时,该户以4间房屋为由,要求将宅基地面积由3分改为4分,否则就不签约,让工作人员很是为难。李秀森得知此情况,及时将最初的地契存根找出来,并请副村长去做说服工作,然而该户全然不理确凿的证据与村长的劝说。其后,李秀森又多次去他家严明利害,凭借着对政策的精准把握,最终说服该户同意以3分宅基地测算。还有一户,在建房初期服从村中规划,在自家前后两院、自家宅基地上铺设了一条胡同,为的是方便村民生活出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丈量时,误以为胡同所占地段不属于该户家宅范围内,便没有给予丈量。这个村民觉得不合理,找到李秀森诉说了心中的委屈,李秀森当即找到动迁组帮其解释清楚历史缘由,积极为其争取合法权益,工作人员现场办公,问题当即得到了圆满解决。

    李秀森的儿子是一名司机,孙子也就职于国丰车队,工作繁忙,无人操持自家搬迁事宜。李秀森白天忙完村里的动迁工作,到了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收拾、整理屋子里的东西,签约最早却最晚搬家,刚满4个月的重孙生病住院,他也无暇过去探望照看,一直忙碌在动迁现场,只能在心底默默祝福小孙子早日康复出院。

    4.企业家的情怀

    共产党员胡品新是西湖村村民,几年前创办了一家鼎新蔬菜公司,经济效益好,忙得他整天不回家。实施城中村改造拆迁后,他积极响应号召,放下手头工作,回到村里支持、配合拆迁工作,第一天就主动进行了丈量和签约,为村民带了一个好头。之后,他才回到公司继续忙自己的生意。

    这天,胡品新正在打点生意,来了一个村里的邻居,他问多少村民签约了,邻居说:“不少人有顾虑,正互相观望等待呢。”胡品新着急了,他当即放下手头生意,来到母亲的住处,对70多岁的老母亲说了村里一些乡亲不理解拆迁等待观望的实情,要老母亲“出山”。老太太顾不上身体不舒服,坐上儿子的车回了村,和儿子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方面向乡邻反复宣讲区委、区政府利民工程,一方面帮助乡邻算经济账。母亲在村里德高望重,受人尊敬。老人家的话又入情入理,使许多村民打消了疑虑。有人说出担心一直租住他乡,两年回迁计划实现不了。胡品新给对方做了详细的分析,这次拆迁政府公开竟标开发商,要求必须是具有相当实力和资质的房地产公司,商人讲求利益的最大化,越早建好新楼房越早产生经济效益,越早收回成本赚大钱,怎么会拖延工期耽误赚钱呢?经他这么一分析,村民的顾虑打消了。在他和老母亲的说服下,村民们纷纷配合动迁组的丈量、签约和拆除工作,而他的生意因为照看不及时受到了影响,但他不后悔。有人问他:“放着自家的事不干,图个啥?”胡品新笑呵呵地回答说:“图的是不让大伙吃亏!”

    5.那洁白的玉兰花

    这是一场痛苦而欣慰的告别。

    七街陈国柱家院子里有一棵白玉兰树,已经有20年树龄,三层楼房那么高了。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这棵大树便开满洁白洁白的玉兰花,像漫天飘舞的白雪,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不少村里人和外村人驻足观看欣赏。

    这棵树是陈国柱父亲生前栽下的,当年就是一棵小树苗,在父亲精心侍弄下得以茁壮成长,一家人都说,至今还对父亲站在树前为它浇水施肥的情景记忆犹新,因此,一家人对这棵玉兰树怀有独特的感情。特别是陈国柱的老母亲,更是对这棵树寄予了无限思念,看见它,老人的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2010年的春天,天气异常寒冷,这棵树始终没有开花,一家人感到很纳闷,往年即便再春暖乍寒,到了该开花的时节它也会花团锦簇的啊,今年咋就不开花了呢?正当一家人心焦的时候,听到了七街将要拆迁的消息,国柱母亲流着眼泪说:“树也有灵性啊,它知道自个儿要挪走了,难过得不开花了!”国柱母亲对着老树呼唤了很久,老人感觉树好像也流泪了。

    拆迁就要搬家,临时租哪里的房子、有没有适合这棵玉兰树生长的院落还都是个未知数,将来回迁也很难说有它立足的地方,这可如何是好呢?一家人搂抱着斑驳的树干,舍不得放手。动迁工作人员走进陈家,一眼就看到了这棵玉兰树,立刻意识到这棵树不便移栽,夹在前后房子中间,拆房时肯定被砸坏,搞不好是要伤害陈家人感情的啊!据陈母说,当年有人出两千元买这棵树都没舍得卖,一席话透射出老人对这棵树的深厚感情。动迁组队员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这棵树不迁移就地毁掉,陈家人感情肯定接受不了,只有另选一个合适大树生长的地方移栽过去,才能满足陈家人的感情需要。经过工作人员反复协商,决定为玉兰树寻找新的地方。几天后,民政办副主任史福亮帮助联系到一个亲戚,此人非常喜欢各种名贵树木,也有多年育树经验,表示愿意买这棵玉兰树。动迁组队员把有人要买玉兰树的消息告诉了陈家,陈家人同意移栽。史副主任的那位亲戚很快就来了,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棵玉兰树。

    在谈价钱时,陈国柱全家坚决不要一分钱,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把这棵树植活,令买主非常感动,表示一定养好这棵树。

    可在迁移大树时却遇到了麻烦,胥各庄房屋都有一个特点:房顶是尖的,给房屋增添了高度,咋迁移出去呢?用吊车,高度达不到,运不出去。最后商定,平移出去,路过谁家就摘谁家的门框。左邻右舍都懂得陈家人对这棵树的感情,纷纷主动摘除自家的门框,为迁移大树提供便利,陈家人对乡邻热心相助表达了敬意。为了防止大树断了根须出现意外死亡,陈家人老少齐上阵,在大树四周用镐头小心翼翼地刨坑。陈老太太亲自指挥家人刨坑,反复叮嘱家人小心谨慎,不要伤及大树。一家人围着玉兰树轮流干,顾不上休息,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儿把树移走,早一天开花,支持拆迁。他们刨得轻极了,好像生怕惊醒大树睡梦似的。

    经过3天的谨慎劳作,一个一米见方的树坑刨好了。一家人稍稍松了口气,一起动手剪掉了小部分枝杈,以免搬移时折断。然后,请来8个小伙子帮忙,工作人员和陈家人齐心协力平端起玉兰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硬是一点点地挪了出去。陈国柱事后说,他当时抬着大树,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说,母亲一直守护在树旁,嘴里轻声细语地说着啥,却听不清,但可以肯定是说给父亲听的。

    买主临走时留下联系地址,邀请陈国柱全家在白玉兰开花时到家里做客。陈家人眼含热泪答应着,轻轻抚摩着玉兰树,就像拉着父亲那宽厚温暖的大手。陈母恋恋不舍地看着玉兰树,喃喃地念叨道:“你走吧,过些日子我们就去看你!”

    6.咱们都是一家人

    涉迁群众中有一位老人叫刘汉祥,今年96岁高龄了,瘫痪在床已经多年,身边还有一个76岁至今未婚的痴呆儿子。这一对老父子,在六街可是出了名的困难户。虽然得到了村委会的帮助,可老爷儿俩还是比其他人家过得艰难。

    平静的河水起了波纹,拆迁开始了。听见别人家大声小叫地忙活着丈量签约,刘大爷不由得流下了热热的老泪,他不去擦,随它一直沿着弧形的皱纹爬到嘴角,涩涩的。老人正难过,环保局长郭电光领着队员走进了冷清孤寂的刘家。

    “大爷,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您这房子得搬迁啊。”郭电光和颜悦色地对刘汉祥大爷说道。刘大爷呆愣愣地看着郭电光,嘴角边泛起一丝苦笑,他伸出枯瘦的大手指指呆傻的儿子,说道:“就我们这老爷儿俩,把房子拆了,上哪儿住去啊?”郭电光安慰说:“放心吧大爷,政府都提前想到了,政府掏钱让您租房住,两年后回迁。”老人摇摇头说:“谁爱租给我们房子啊?”郭电光郑重地说道:“放心吧大爷,您老爷儿俩租房的事我们包了。”

    当天下午,郭电光就带着队员为刘大爷爷儿俩寻找出租房去了。房源倒是不少,可房主一听这对父子俩的具体情况,都连连摇头不愿意出租,理由是担心爷儿俩出现啥意外,担不起责任。郭电光很理解房主,同时他也觉得二位老人不宜租房住,万一出现意外跟前没人是很危险的。于是,他改变了初衷,决定把老人送到幸福院去。当他把想法对刘汉祥说了以后,老人说啥也不同意,问他为啥不愿去,倔脾气的老人一句话不说,反正是不乐意去。

    郭电光去问老人的家人,才知道老人是想和子女们租住在一起,他理解了老人的心思。接着做老人的工作,对老人讲:“租住的房子都小,容不下多少人,生活很不方便;再说,您的儿女也都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难以承担照顾之责,不如到幸福院去,那里有专人照料,不比在家里差,环境挺好,吃喝也好。”老人想来想去,觉得郭电光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最终,郭电光选择了黄各庄幸福院,亲自把父子俩送了过去。

    这对父子俩住进了幸福院,紧张工作中的郭电光还时常挂念着,常抽空去看望。那天,刘大爷正一动不动地盯着窗户外的一棵小树,想念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郭电光亲热地喊着刘大爷,出现在他的面前。老人张着没了门牙的嘴巴笑了,连他那痴呆的儿子看见郭电光都笑了。刘大爷拉着郭电光的手,声音哽咽地说:“郭局长,你叫我说啥好呢?”郭电光说:

    “啥也别说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了。”

    7.“你还是我的亲妈吗?”

    “其实咱也没做什么,支持参与改造拆迁,只不过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是44岁的李春梅说的一句话。李春梅是七街的一位村民小组长,接到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通知时,她正在石家庄陪女儿准备参加美术专业考试,一边是急需照料的孩子,一边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该舍弃哪头?孰重孰轻?李春梅心里称得出来,她要回乡投入拆迁战斗。

    她到超市为女儿买来不少生活用品,仔细交待给孩子。女儿拉着妈妈的手,一双大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她。一种慈爱的感情在心中滋生,像小河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看得她心里酸酸的,真想掉眼泪。但她忍住了,她其实也舍不得丢下孩子啊,可她是组织上的人,服从需要是她这个小组长的职责啊,她只能选择工作,离开女儿。临走时,她紧紧地拥抱住孩子,眼里噙满了泪花,她没有叫孩子看见,悄悄擦掉眼泪,义无反顾地连夜踏上了返乡的旅程。回到家后,立即投入到繁重的拆迁入户摸底和协助签约工作。

    由于七街租房户较多,她负责的120户情况又比较复杂,于是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0点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到家后她不能休息,还要照顾因工伤卧病在床的丈夫。丈夫看着她劳累的样子很是心疼,不让她照料。李春梅知道丈夫的一片心意,尽量装出身体状态很好的样子,一边和丈夫有说有笑,一边料理家务。后来,动迁工作越来越繁重,李春梅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她惦记着丈夫,可又不能耽搁了工作,她就回娘家请求母亲帮她照顾丈夫。母亲十分体谅女儿,很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的求助,当即动身赶到李春梅家。

    几天后,李春梅的女儿参加完考试回家,到达唐山火车站时已是晚上10点多。此时,李春梅正在一家拆迁户中做工作,实在抽不出身去接女儿,只能让妹妹和妹夫去接站。女儿回来后对动迁小组工作人员说:

    “叔叔,您认我当女儿吧,我妈妈都不管我了,您说她还是我的亲妈吗?”孩子的话虽是句玩笑,但是李春梅听了还是一阵心酸,心想:

    “是啊,在女儿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我这个当妈的却没陪在她身边,只知道起早贪黑忙工作,也来不及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实在愧对他们。可全区上下都在为动迁忘我工作,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我不能掉队呀!自己这样做,值!”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国庆了解到李春梅“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后,连夜来到她家中慰问,对她忘我的工作精神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8.15年后的亲情复苏

    六街涉迁户王泽安和王泽华是一对亲哥儿俩,王泽安是哥哥,成家后一个住前院,一个住后院。本来,一奶同胞住得这么近,应该很亲,可他们却15年没有说话,更甭说走动了。一家人为何变得形同路人如此冷漠呢?

    原来,15年前王泽华盖房多占了点儿宅基地,王泽安不满弟弟的做法,向他提出意见,王泽华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责哥哥无事生非,哥儿俩因此发生口角,继而升级到争吵。村干部闻讯赶来进行调解,但收效不大,哥儿俩结下了怨恨,原本很和睦的哥儿俩心中有了裂痕,中断了来往,这一断就是15年。平日里,两家人脑袋撞了脑袋也不说话,逢年过节看望老人,也是谁也不理谁,彼此都感到十分别扭。亲友多次做他们的调解工作,但哥儿俩谁都过不去那股子劲,出不来心头那口气,拒绝和好。

    改造拆迁开始后,区粮食局田宝胜和高辉分包了他们两家。两人很快了解到兄弟俩的矛盾,清醒地意识到,这两家的矛盾不解决,丈量签约都无从谈起。于是,他们分别走进哥儿俩家做工作。田宝胜问王泽安:“你和泽华15年不说话不来往,不觉得别扭吗?”王泽安回答:

    “别扭。”田宝胜又问:“那你咋不主动和弟弟说话呢?你是哥哥嘛,理应高姿态。”王泽安说:“他做得不对,凭啥我先跟他说话,那样一来不就等于我错了吗?”田宝胜笑了:“亲弟兄,啥谁对谁错的啊。再说了,当年泽华多占宅基地是想把房子盖大点儿,住着宽绰,你当哥哥的难道不希望亲弟弟日子过得舒心点儿吗?”王泽安低下头不说话了。

    在王泽华家,高辉耐心劝解着王泽华。“哥们儿,当年你的做法不妥当啊。”高辉开门见山地说道。王泽华说:“我也没说我妥当,可盖就盖了,我当兄弟的占这点儿便宜他也计较,还有个当哥的样儿吗?”

    高辉说:“将心比心,当年要是你哥多占了宅基地,你会咋想呢?对咱们农民来说,宅基地可不是个小事啊,关系到日后几代人的生活哪,你不征求哥哥的意见擅自做主,眼里还有你这个哥哥吗?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你和你哥享用宅基地的权利可是相等的啊。”王泽华无话可说了。

    两位工作人员的真情劝说让这哥儿俩深深感动,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各自的做法都有了深深的内疚与悔意。哥儿俩回想起曾经在一起亲密无间的岁月,哥哥有一口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全都留给弟弟;弟弟在哥哥生病的时候,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端水喂药……哥哥不好意思地对动迁队员说:“都怪我,该让着兄弟啊。”弟弟也后悔不已地说:“我不该占便宜,不该伤哥的心哪!”田宝胜和高辉见此情景趁热打铁,分别动员哥儿俩在土地面积上做些让步,哥儿俩同意了。田宝胜、高辉趁机把哥儿俩叫到一起,让他们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哥儿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哥哥拍打着弟弟的肩膀说:“算了,过去的事就过去吧,不提了。”弟弟拉住哥哥的手说:“对不住了哥,往后有啥事,咱哥儿俩好好商量。”两双大手15年之后又握到了一起。两家欣然签约后,特别感谢动迁组的工作人员,哥儿俩幽默地说:“没想到,拆迁还有意外收获!”

    9.“你就把我当你弟弟吧!”

    “我可没啥好写的,作为一名动迁工作人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城区改造拆迁工作尽了一份微薄力量而已。”一向办事雷厉风行、说话干净利落的韩珊荣面对采访她的我们,眼睛盯着手中记满工作任务的笔记本和各种表格,声音沙哑地道出了朴实的心声。

    区工商局动迁组在这次城中村改造拆迁工程中,负责分包白石庄村193户涉迁家庭,该局办公室主任韩珊荣被委以“拆迁办公室副主任、第一工作组组长”的重任。她在动迁工作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积极开展入户宣传动员,全力说服“漫天要价”的拒迁户,积极为加快城中村改造拆迁扫清障碍。

    白石庄村有一经营洗车行的曹姓涉迁户,韩珊荣带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宣传动员时,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了安置补偿方案和相关政策,并明确表示,按照政策规定,对他的洗车行按实际从业人数每人每月750元标准进行6个月的补偿,但小曹却提出“走固定资产评估手续后再补偿”的要求。韩珊荣知道,该涉迁户的车行并不在评估补偿范围之内,此举无非是想牟取更大的私利。为了让他心悦诚服地实现拆迁,韩珊荣找来评估组,当面对该涉迁户进行政策解释,小曹很不满意,继续坚持自己的要求。韩珊荣善意地批评小曹:“你咋这么固执呢?这么下去你是要吃亏的啊。”可小曹一翻白眼,蛮横地说道:“我就这样,有法儿你就想去。”并威胁韩珊荣说:“跟我过不去,你给我小心点儿。”然后就把韩珊荣赶出了他家。站在曹家门口,韩珊荣眼窝里转开了眼泪,参加工作这些年来,虽然受过委屈,遇到过挫折,可还从来没有受到这样的羞辱啊。这天晚上,她吃不下饭,喝不下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这户工作太难做了,是上交给大组长,还是自己继续做到底呢?生性直率的她决计不做通小曹的工作决不罢休!

    第二天一大早,是个寒风刺骨的日子,韩珊荣一出门就被硬扎扎的冷风吹了个踉跄。家人问:“这么冷的天你还去啊?要不歇一天吧。”

    可韩珊荣坚定地摇摇头说:“这点儿困难就压倒我,我还能干成啥事啊!”说完,她迎着寒风出了家门,再次走进了曹家。小曹惊讶眼前这位看上去十分瘦弱的女子居然还敢来,就问:“你不怕我对你动粗?”

    韩珊荣笑了,说:“哪有兄弟对姐姐动武的,我不相信你是那种人。”

    小曹的态度缓和了下来,但仍然坚持不走资产评估就不签约,任韩珊荣怎么说就是不吐话口。说到最后,小曹还是两个字:“不签。”韩珊荣只好无功而返。临出曹家门,小曹沉着脸说:“明天别来了。”韩珊荣坚定地说道:“不,就来!”

    就这样,不舍不弃的韩珊荣连续6次带领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入户进行动员,大雪突至那天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多,向小曹申明“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政策标准,劝说他打消“先搬吃亏,后搬吃糖”的错误想法,明确“早迁多得利,延滞受损失”的政策规定,嗓子说哑了,甚至有时都说不出话来。韩珊荣依规办事的坚决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小曹既惊讶又佩服,他说:“我可真服你了大姐,你咋就吃了一百颗生豆子还不嫌腥呢?”韩珊荣笑笑说:“因为你不是豆子,是一个有感情讲义气的人。”这句话触到了小曹的内心,他不好意思地挠挠脑袋,小声说道:“那……那咱们明天就丈量签约吧。”韩珊荣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小曹签约后,到工商局看望韩珊荣,他羞愧地对韩珊荣说:“大姐,我这次没做成‘钉子户’,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们三趟五趟地来,我的心里是真过意不去了。拆迁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结果还让你这么费心。你放心,不但我保证我家明天就拆,而且还保证动员我哥明天也拆。往后,有啥事尽管找我,你就把我当你弟弟吧!”第二天,小曹果然履行了他的承诺,和他的哥哥顺利签约,及时进行了拆迁。

    10.“这俩藏獒我们买下了!”

    五街居民范小东是动迁组遇到的棘手户之一。

    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但有个爱好就是养狗,养了两条烈性的藏獒,还有两条幼犬。左邻右舍都知道他家藏獒的厉害,平日路过其门口都小心翼翼。

    动迁开始后,不少户都顺利地进行丈量签了约,轮到范小东家了,工作组组长王建利、副组长石绍新等人刚走到门前,藏獒就咆哮着扑了过来,幸亏有绳索拴着,否则队员们非得受伤不可。很显然,范家是不欢迎工作队的。既然不欢迎,那自然就有不欢迎的理由。王建利就势站在门口和范小东聊上了:“你这藏獒拉扯得不错呀大哥,皮毛多光滑呀。”一句话让阴着脸的范小东有了点儿笑模样。但当王建利说到拆迁时,范小东的笑模样顿时又消失了,转身进屋不出来,任王建利他们咋叫也不露面。

    第二天,王建利带着队员们再次登门,可范小东一句话不说,连个座都不让。大家说得口干舌燥,范小东跟工作队员们就是卖冰棍走凉阴——没话。王建利他们不泄气,第二天一大早又来到了范家。这次,范小东更是不客气,居然放狗咬人,王建利只好和队员们撤退走了。工作陷入了僵局,该咋打破呢?王建利和队员们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寻找做通范小东思想工作的突破口。他们找到了周边与范小东关系比较好的群众,请他们敲开范家门,劝解其接待工作组,有啥事说啥事,不可放狗咬人。通过做工作,范小东勉强答应了和工作人员接触。突破口找到了,王建利和队友们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当王建利动员范小东支持拆迁时,范小东没等他说完话就冷不丁问道:“我那几条狗咋办?”王建利说:“你家有4条狗啊,那就处理了呗。”范小东一听就急了,粗腔大嗓地叫喊道:“我看谁敢处理,我不搬迁了。”之后,对王建利他们又是不理不睬了。

    为了做通范小东的工作,王建利和石绍新俩人晚上做完工作回到家后,顾不上好好歇息歇息,坐到电脑桌前上网查询有关藏獒的资料,理解了范小东舍不得处理小藏獒的心情。第二天,俩人来到范家,运用掌握的藏獒知识和范小东聊了起来。因为有了共同语言,这一次的交谈显得愉快了些。王建利主动提出尊重范小东的兴趣爱好,由工作组负责为他联系适合养狗的房源,并帮忙联系车辆,安置藏獒。范小东非常高兴,拉着王建利的手连说谢谢。房子联系好了,但由于面积有限,两条小狗不宜随迁,范小东一听又不高兴了,搂着两条幼犬不愿松手。眼看这户签约就要完成了,突然出现意外,咋办呢?不能影响工作啊!王建利和石绍新一商量,为了让范小东不牵挂幼犬,两人决定自掏腰包买下这两条幼犬。“这俩藏獒我们买下了。”当他俩对范小东说了这句话时,范小东一下子愣住了,他不放心地问:“你俩会养吗?能养好吗?”王建利和石绍新异口同声地说道:“你就放心吧,保证养好。”

    二人各花了1000元买下来两只藏獒,终于打动了范小东夫妻二人,签了协议并第一家拆清。后来,王建利他们和范小东交上了朋友,并成了帮扶对象。由于范小东的带动,周围5户居民很快签了协议,一位老大妈说:“这样的人家都签了、拆了,我们正常人家有什么理由不拆呢?”

    11.食品厂搬迁记

    六街有个个体老板叫张立栓,今年40多岁了,8年前他们哥儿仨和父母投资开了一家速冻食品厂,名叫福丽德速冻食品厂,经营6个品种的系列速冻食品,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食品远销国内不少地区,经济效益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可就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六街的动迁工作开始了。动迁组明确通知张立栓,他家的食品厂也在搬迁之列。这件事可是非同小可啊!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多不容易啊!眼下企业效益正红火,搬迁就意味着停产,停产势必会失去一些客户,这对今后复产后的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厂里的69个工人,咋安置?搬迁还是不搬迁?这一搬迁,张立栓一家人可是犯了难,坐在一起展开了深入的谈论,大家一致认为不搬利大于弊,尽管政府给予相当数目的补偿,但毕竟有限,比不上继续生产,但能不能取得政府批准不搬迁呢?张立栓把这个想法对村支书赵军说了,请他和动迁组提出申请。赵军当场劝说张家服从拆迁这个大局,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

    很快,工作组的同志进入张家,动员食品厂尽早签约搬迁。张立栓又把家里人的想法对工作组同志说了,工作组同志当即答复:“必须搬迁。”并耐心地向张家人解释了政府的政策和搬迁的理由,希望张家舍弃自己的小利益,支持拆迁。张立栓想通了,一咬牙,挥动着胳膊说道:“中,听政府的,搬迁。”可当他回到家跟家里人说准备搬迁时,犹如几粒盐丢进了烧开的油锅里,一下子就炸开了,家里好几个人都想不通,纷纷指责张立栓:“你积极啥呀?咋还胳膊肘往外拐呀?”张立栓严肃认真地说道:“谁是外呀?政府一心为咱老百姓谋幸福,难道反倒成了外人吗?”他给家人讲:“搬迁是丰南目前的大事,是大势所趋,我们决不能当钉子户,拖拆迁后腿当不好的典型,那样会遭乡亲们的耻笑的。”他还帮家人算了一笔经济账:“企业异地重建,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但是从长远看,换一个厂址未必是坏事,可能更有利于生产发展,我们的设备容易搬动,越早搬迁越早复产,也就越早赚钱。”他的一番分析说理使家人很快也想通了,最终达成搬迁的统一意见。第二天,张立栓主动到村委会找动迁组签了约。赵军书记表扬了张家支持拆迁的行为,亲自参谋为食品厂选新址,并带着人帮着搬运设备,使张家人很是感动。张立栓代表全家给村委会送了一面锦旗,上写8个大字:

    “关爱百姓,体贴民众。”

    12.春天里的真情回馈

    回顾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李国忠动情地说:

    “人民群众是最讲感情的,你对他好一分,他就会对你好十倍。只要对群众付出感情,群众就会回报以感激、回报以理解、回报以信任、回报以支持。丰南人民有着崇高的境界。”

    你给群众多少情,群众就会回报多少爱。

    谁情系百姓,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

    黎明迎着晨曦而来,夜晚踏着黑暗离去。

    在连续20天的拆迁战役中,全体动迁人员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每天7点多开始忙碌,深夜12点左右才返家,一些动迁干部甚至每天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作风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拆迁一线条件艰苦,动迁干部们的午、晚饭十分单调——每人一盒包子。因为动迁组事务繁多,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开会,他们就一边拿着包子吃一边开会。包子有面有菜,省事快捷,能节省大量时间。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么艰巨,而“拒绝理由,不计代价”成了所有动迁干部的共识。

    他们说尽了千言万语,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真情和行动取得了拆迁户的理解和信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他们情系民生、情暖民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情回馈。

    3月19日上午11点多钟,五街居民肖瑞玲、肖瑞霞姐妹俩把一盆热腾腾的面条端到区统计局动迁工作人员面前。吃着热乎乎的面条,刚刚入户回来的计统局工作人员连说:“真香,真暖和啊!”自统计局动迁工作人员入驻五街以来,风里来雪里去,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入户讲解政策细致入微,对待群众礼貌谦和。看到他们站在外面开会、部署工作,嗓子都喊哑了,有的还在大冷天拿着矿泉水吃药,姐妹俩着实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主动让出自家临街的小门店作他们的临时工作站,并拒绝了工作组付租金的要求。肖瑞霞一边做着面条一边说:“这钱我们可不能要,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嘛?你们工作人员做工作这么不容易,不都是为了我们老百姓,为了丰南的建设发展吗?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想为你们做点儿啥。看着你们口干舌燥地吃盒饭,我们就是想做点儿面条让你们吃得舒服点儿。”拆迁期间,肖家姐妹每天都把小门店的炉子生得旺旺的,让工作组回来都能喝上热水,姐妹俩用自己的热心行动支持着动迁工作。

    没人发动,没人号召。东湖村村民自发组成动迁工作服务小组,成员由平均年龄55岁以上的热心村民组成,服务小组代表就是今年60多岁的姚师傅。他家也在拆迁范围之内,家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他把这些事情交给家人,自己带领服务小组拿起锤子、钉子,每天进行村内标语、条幅维护,防止风吹、雨淋和人为破坏,带领工作组人员入户征求意见、了解情况、丈量面积,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为已签协议待拆住宅涂写拆迁标记,每天忙忙碌碌,热情不减。他说:“过去我们东湖村,哪项工作也没落过后,如今拆迁了,我们一定要协助村里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我们的村子站好最后一班岗。”

    高宝利在七街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动迁组进村后,他看到工作人员东奔西走,吃闭门羹、遭白眼、听牢骚,依然面带微笑,洋溢真情,高宝利被这支队伍深深地感动了。他主动把临街的一间房子提供出来,作为动迁人员的工作场地。同时,为动迁干部准备了热水,还拿起方便面、面包、榨菜、火腿肠等食品往工作队员手里塞,一个劲儿地说:

    “一定饿了吧,吃点儿,吃点儿。”当工作队员掏出钱来时,都被他挡了回去。

    在深圳做生意的七街村民李仕岩,接到动迁组电话后十分欣喜:

    “这是百年不遇的大好事!改造后的家乡会更漂亮,感谢党,感谢政府!”当天他就乘飞机返乡,次日早8点来到动迁组办公室签约,以拳拳之心和实际行动支持拆迁改造。

    近年来,一直在张家口投资经商的丰南籍企业家秦英在回家的时候,正是家乡城中村拆迁改造攻坚战全面打响的时刻。得知动迁干部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披星戴月、不辞辛苦地工作,有的同志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连续的入户宣教,大多数人累坏了嗓子。秦英深深地被感动了,当即在丰南的通达商贸城购置了价值近万元的200个水杯和“胖大海”等润嗓子的药品,并迅速送到动迁组……26岁的赵惠宇和董海英定于2010年5月29日举办婚礼。进入春天,小两口正紧锣密鼓地做着婚礼前的准备,置办家具,购买新衣服,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一家人忙着操持婚礼的时候,城中村改造拆迁拉开了帷幕,赵家的新房也在拆迁范围之内,而且等不到婚期就要拆除。这一消息让沉浸在喜庆气氛中的一家人顿时愁上心头。怎么办?新房布置得差不多了啊,如果拆掉,白搭装修的钱不说,小两口将来住哪儿啊?赵惠宇和董海英一筹莫展。这天,赵惠宇的父亲赵志元参加支部组织的党员大会,听见书记说:“我们要支持拆迁工作,争取帮助拆迁组实现提前完成任务的目标。”这句话一下子使他豁然开朗,对呀,婚礼可以提前举办嘛。于是,赵志元一回到家就把“支持拆迁,提前婚期”的决定对小两口说了。小两口一听,当场也赞同父亲的意见,一家人脸上重又绽开了笑容。3月14日上午,赵志元主动赶到村委会与动迁组签了约,下午冒着漫天雨雪,和动迁人员一起完成了房屋丈量。3月23日上午,赵家门前彩球飘飘,鞭炮震天,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赵惠宇和董海英的婚礼提前举行了,一对新人幸福地相依相偎,令人羡慕不已。赵惠宇深有感触地说道:“拆迁改造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我们一定大力支持!只有丰南这个大家庭变漂亮了,我们的小家才会越来越好啊!”

    采访过程中,许多参加动迁的干部都动情地向我们讲述群众把他们当做亲人看待,冒着寒风雨雪为他们送开水、水果,拉他们进家吃饭的动人故事。有不少老同志深情地回忆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干群亲如一家的难忘岁月,老干部郑印生激动地说:“感谢区委区政府开展了这样一场造福百姓的活动,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过去激动人心的时光,又听到了群众一声声亲热的呼唤,喝到了群众端上来的一碗碗滚烫的水啊!”

    大新庄镇董连庆镇长对我们说:“拆迁和群众拆出了感情,分别的时候,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舍不得撒开,一再要我们答应他们,日后还来家串门,我们眼含着热泪向他们保证,一定还来看望!”

    积极参与、热情支持的背后是什么?那是丰南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信任危机的今天,它的意义弥足珍贵。

    信任是双方的,一旦建立起来,就要倍加珍惜。给予而不图回报,付出而不图索取。懂得给予的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是,可以使自己收获情谊,有情谊的人会崇高,会活得更有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