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摄影集《三峡记忆·先人的记忆》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峡和长江支流间的宽谷孕育了东方早期的人类,在一二十万年以前古人类已由三峡出入。在一批批我们还没有命名的古人类零零落落过往之后,大批巴人成为三峡的过客。这批发祥于今湖北西部清水流域和长阳一带的部族,成千上万地溯江而上,穿过三峡,三四千年前,巴人已在江州(今重庆)建都。公元前4世纪巴国被秦所灭后,又有大批巴人出三峡而下,散居在三峡之间,或者返回他们祖先的故乡,或者继续迁徙,似乎神秘地消失了,实际却继续在这一带生息繁衍。

    近3000年前,来自荆山(今湖北西北、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的荆蛮“荜露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历尽艰辛,扩展到了长江之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建都,成为楚国。在向下游扩张的同时,楚人不满足于巫山的朝云暮雨,叩开三峡,与巴人争雄。但从公元前4世纪后,灭了巴、蜀的秦国顺流而下,势不可当,楚人纷纷东迁,离三峡越来越远。

    秦汉的一统天下使长江成为它的内河,天府之国的粮食顺流而下,求生存、敢冒险的移民溯江而上。但无情的江水吞噬了无数船舶,多少粮食喂了鱼虾,多少旅客魂断三峡。溯江而上的幸运者成为四川盆地的先民,其中就有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五世祖扬季,可惜更多的人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繁忙的水运也使这段峡谷有了“三峡”的美名,至迟在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中已得到记载,并通过郦道元《水经注》的收录而名扬海内。中国的大中学生大概都不会忘记语文课本中这篇隽永传神的美文,它也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三峡,开始向往三峡的江水、险滩、猿猴和夔门。

    到了分裂时期,三峡又不得不充当军事壁垒,目睹上下游的腥风血雨,送走一个个枉死的冤魂。楚国的军队曾经应巴国将军巴蔓子之邀而来,帮助他平息内乱,收复失地。但巴蔓子在忠于祖国与信守诺言之间做了人生最磊落而艰难的抉择——割下自己的头献给楚王,作为对楚国的酬谢和失约的补偿,用生命和道义守住了三峡。公元35年,东汉的大军在岑彭指挥下由荆门进至江州,并最终消灭公孙述以成都为中心的割据政权。211年,刘备率领军民入蜀,221年又率蜀军东下伐吴,两年后兵败病死在三峡前的白帝城。280年,晋军分路伐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成为吴国覆灭的前奏。346年,东晋桓温率军西伐,第二年,押送成汉王李势的船只就出三峡东归。553年,梁朝宗室武陵王萧纪不顾国难当头,东出三峡,与梁元帝萧绎争夺帝位,两败俱伤。在13世纪南宋与蒙元数十年的争战中,四川和襄阳是两大焦点,三峡不绝如缕,成为南宋的生命线。1357年,徐寿辉的将领明玉珍自今湖北入蜀,次年初克重庆,以后占领全川,称夏帝。1371年,明将汤和溯江西进,明玉珍之子明昇在重庆投降。明末张献忠、罗汝才等转战四川,1660年杨嗣昌率明军进驻重庆,张献忠由川北突围东进,杨嗣昌兵败自杀。1663年,张献忠又溯江入川,1646年张献忠战死,次年余部退入云贵,几年间四川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战乱屠杀,人口损失殆尽。

    20世纪30年代,三峡前又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为了抗日御侮,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各种船只装载成千上万的人员和庞大的机器、物资,以至中国数千年积累起来的国宝,在机器的推动下,在赤身裸体的纤夫的拖拉下,完成了规模空前的大撤退。三峡沿岸筑起了一道道钢铁与血肉的屏障,树起了一座座新的夔门,抵御着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拱卫着中国的战时首都,维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血脉。“冲出夔巫,打走倭寇!”“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镌刻在夔门,昭告于世界,预示着夔门必将成为凯旋之门。八年后,山河重光,大批人员和物资又经三峡东归。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座峡谷曾经迎接过如此多的移民和过往的旅人!从巴人、楚人开始的移民潮不时出现在三峡之下,一次次为富饶的四川盆地注入开发的动力,让饱受天灾人祸的四川恢复生机。在清朝前期的“湖广填四川”中,更有数百万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安徽等地的移民由此西迁,使天府之国在四川重现,并繁衍成今天上亿的巴蜀儿女。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座峡谷曾经吸引过如此多的骚人墨客!从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直到当代的诗人,只要从三峡经过,都会留下诗词文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些千古绝唱为三峡生色,也因三峡而流传。

    从郑云峰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发现了先人的记忆,这不是凝固的画面,而是永恒的历史。

    葛剑雄于丙申年春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