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至迟在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中国第一篇地理著作《禹贡》已经问世。2000多年来,各类地理著作构成了中国典籍的重要部分。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史部专门设有地理类。单篇的地理著作更多,尤其是清代乾嘉学者,几乎都曾从事地理考证,留下丰富的成果。散见于其他古籍中的地理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广泛存在于经部、子部和集部之中。在8000多部地方志中,地理资料也占了很大部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基本延续、覆盖面广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资源,为全方位地开展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一般来说,由于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比较缓慢,必须有长时段的观察或观测记录,方能进行研究。而研究的时段越长,就越有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对气候的变迁,根据中国从甲骨文开始的文献记载,就能得出在以往的三四千年间已经发生过多次寒暖交替变化的结论。又如,根据东周以来的文献资料,可以复原出黄河下游河道的几次主要的改道。但对只有数百年史料的区域来说,气候的变迁或许尚未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有限的事实自然无法推导出可信的结论,更难由此探求未来变化的规律。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或许根本没有发生一次河流改道,岂能由此判断黄河下游的变化规律?

    就是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中国古籍中极其丰富的资料也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尽管这些史料大多缺乏精确的数据,也未必符合现代地理考察或抽样调查的要求,但内容的多样、题材的广泛和描述的细致,足以弥补这些不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能够开创如此多的分支,运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不能不归功于这一有利条件。

    中国古籍中的地理专著,包括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州郡志)、地理总志、专志,已有浩繁卷帙。不过由于内容集中,且大多已整理出版,较易收集。但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资料就不易查找,而且往往容易被忽略。如查阅《四库全书》的人,一般不会漏掉史部中的地理类,却未必会注意在经部、子部、集部中的地理资料。清代学者曾大力辑佚,将散见于古籍中的文字,无论是整篇整段,还是片言只语,巨细无遗,分书汇集,贡献甚大。但如能够将那些分散的历史地理资料汇集起来,同样是历史地理学者和相关的专业人士所期待的。

    四川大学李勇先教授经过长期努力,编成《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70册和《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补编》30册,完成了本学科这项最巨大的资料汇编工作,其价值不言而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支持学术、服务社会为己任,及时予以出版。我有幸事先翻阅,并得与勇先教授讨论,一得之见亦蒙采纳。是以不揣浅陋,写下这些话,就教于学术界同人,也乐意作为本书的推介。

    2009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