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南浔名人百家》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杰地灵”这个词,我的故乡南浔是当之无愧的。幼时在家乡,就不时在师长口中听到一个个他们引为自豪的名字。到我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后,往往会发现在历史上举足轻重,或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也是南浔人。尽管我没有做过具体比较,而且人物也很难用数量或其他指标来比较,但南浔属于全国名人“等级”和“密度”较高的镇之一,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自南宋建镇以来,除去战乱阶段外,南浔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镇之一,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3年新设的南浔区,辖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几乎囊括以往的吴兴县,近千年来均属富裕发达的鱼米之乡,历史上的名人更如群星璀璨。

    究竟是地灵而产生人杰,还是因人杰而使地灵?这是很多哲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化学者长期争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地理环境固然是人类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只要不超越地理条件的极限,人类就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特别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活动,往往不需要或很少消耗自然资源。而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会产生滞后效应,使某种文化在不利的物质条件下也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基本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人文现象,同一种文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就杰出人物而言,固然与他们的来源,即不同人群的遗传基因有关,也受到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人文因素如社会风尚、家庭教育、学术传承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南浔为例,它之所以“人杰”,“地灵”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地”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在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当地的先民所造就的人文条件。与此同时,“人杰”也使“地”更灵。例如,明、清以来南浔就以盛产蚕丝著名,但与江南其他市镇相比,并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南浔的蚕丝业在近代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当地的商人得风气之先,及时将内销转为外贸,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改良生产,才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财富。而致富后的商人又将部分财富投入文化、教育、学术、艺术、公益,也投入政治。南浔在富甲天下的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学者、书画家、藏书家、作家、艺术家,在新旧中国都拥有一流大学的校长、教授,在国共两党中都有重要人物、高级干部,绝不是偶然的。

    南浔因地灵而人杰,人杰而地更灵,地灵而人更杰,相得益彰。南浔区政协编纂的《南浔名人百家》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证,也可作为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全面发展的借鉴。

    这本书收录的名人中,也包括个别反面人物。我认为,这同样是很有意义的。反面人物之所以有名,自然与他的活动能量和产生的影响有关,这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从有益于世道人心出发,自然应该大力宣扬表彰正面人物。但多数名人不可能是完人、圣人,只要在某一方面做过突出贡献,就值得记载和肯定。一个具有相当高智力和相当大能力的人最终走向反面,也足以警戒后人。

    南浔区政协完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任务。我有幸参与一些讨论,提供了一些建议,在本书问世之际,谨以此就教于读者。

    2009年5月

    人说山西好地方——《人说山西》的魅力

    说到中国的文物大省,总少不了山西。到目前为止,中国地面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非山西莫属。中国的文明史虽然未必只有五千年,但由于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土木结构,千年以上的建筑物已屈指可数,而最早最完整的建筑也出在山西。悠久的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与山西有缘。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山西始终是一个有声有色的舞台。对此,先师谭其骧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题为《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的论文,指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山西在全国,至少在黄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过于今天的山西。”金元之际,山西曾经是北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今天幸存下来的雕塑、壁画、戏台、寺庙之多之精,国内罕有其匹。牧业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内迁往往以山西为孔道和基地,历史上多次形成农牧并存、胡汉杂居的局面,也经常成为军事前沿,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边塞景观。山西还是中国北方很多人的故乡,“山西洪洞大槐树”虽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移民发源地或集散地,但移民史证明,山西的确曾经是明初北方主要的移民输出地,山西移民的后裔遍布北方,散处各地。到了19世纪后期,山西又向内蒙古输出大量移民,以至今天内蒙古流行的汉话还是山西方言。

    说到自然风光,山西也堪称一绝。黄河最精彩的一段就是由山西与陕西分享的,包括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吕梁山、芦芽山、五台山、恒山、绵山、介山,名山辈出,胜景迭出。

    山西有如此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位置并不偏僻,交通也还方便,但旅游事业的规模和水平却并不相称。除了管理和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我以为,推介不力,缺乏高质量的导游读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是说,目前没有山西的导游书,相反,数量还不少,只是质量和内容还不理想。一些作者对山西并不真正了解,只是根据第二手资料拼凑,有的甚至胡编乱造。有时游客在现场根本找不到书上写的内容,或者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书不仅起了误导作用,还会影响游客的旅游热情。

    从国际上看,任何一个成熟的景点景区,必定会有一种或一整套成熟的导游书,适应各种游客,覆盖全部景区。可以这样说,一流的景点必须和一流的导游书相配,否则就不称其一流景点。世界上几种知名的导游系列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靠的都是内在质量。有的书中每一段介绍,都是广泛征集导游和游客的作品精心挑选出来的,自然能做到内容精确可靠,文字精彩可读。

    有感于此,当阎晶明、苏华与山西古籍出版社酝酿编写出版《人说山西》系列时,我很赞成,并希望这套书能成为理想的山西导游书。现在这套书的第一批十多种已经问世,第二、第三批也已着手编写或规划。从第一批书看,这样的目标基本达到。

    《人说山西》的魅力何在?首先是作者合适,都对景点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有的长期生活在当地,有的已做过专门观察和研究,有的就是主管人员,所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书中的照片大多也是由作者亲自拍摄,有的还是在编写时专门拍摄的。稍有经验的人都明白,有的照片就如文章天成,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还有很多不见于史料记载的口头资料、民间资料,不是轻易能发掘收集到的。

    导游的内容往往会遇到历史与传说的矛盾。很多与景点有关的内容在正规的史书上完全找不到根据,或者过于简略,不用说讲故事,就连前因后果都说不清,游客自然不会有兴趣。但如果只根据民间传说,就可能不符合历史事实,甚至荒诞不经。当初我与作者商量,要尽量做到既尊重历史事实,又不排斥当地或民间的传说。有的传说虽然找不到事实根据,却是游客喜闻乐见的,那就应该理解为景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可以加以开发利用,只要说清楚不是历史事实就行了。

    导游书要讲求实用,所以每一种书都有配套的资讯,包括旅游者必需的住、食、行、乐等各方面的内容。我曾告诉作者我的亲身经历:在西藏定日县的公路上,几位外国游客突然要求下车。原来在他们使用的导游书上写着,在离定日多少公里、第几号路标处下车,向西南几度走多少公里,就可到达最适宜观察珠穆朗玛峰的地方。但一直往返于这条公路的司机却一无所知。相反,有的城市电话早已增加到八位数字,而导游书上的电话号码只有五位数,这样的书还有谁相信,有谁会用?目前书后所收内容基本上避免了这类现象。

    一本好的导游书本身就是一件优秀作品,完全可以单独作为文学艺术来欣赏,并不限于为游客服务。古人就意识到人本身的局限,“名山恐难遍历”,只能“卧以游之”,足迹不出门而周知天下。如果这套书能成为“卧游”的载体,将能使更多暂时到不了山西的人了解山西,进而产生去山西旅游的愿望,而山西的旅游事业也将随着山西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得到扩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