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从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一部分,也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这方面研究的难度很大,要取得可信可靠的成果并非易事。

    要研究今天的水旱灾害,一般不存在资料和数据上的困难。对一次水灾或旱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灾情的大小和造成的影响,可以找到各种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记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使人类能够对这些灾害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观测,各种仪器仪表会自动进行收集和记录。即使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卫星遥测,还可以在灾后进行实地考察。但对发生在古代的水旱灾害,除了极少数有遗迹可寻,比较接近的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获得一部分口述资料外,主要只能通过历史文献来复原。但在一般情况下,历史文献的记载是相当粗略的,而且往往存在不少错漏,更缺乏必要的数据。由于原始记录者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了解的范围也很有限,后人很难在不同的记录间进行比较或作量化分析。例如,同样的“大旱”“大水”,完全可能代表着相差很大的灾情。而“旱”与“大旱”之间,往往未必有太大的区别。很多资料或许不愧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从历史或历史地理的研究看,却缺乏科学价值。如“赤地千里”“遍地白骨”“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万不存一”等词语固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要据以确定真正的灾情却无从入手。

    另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区别自然与社会因素,即分清哪些是天灾,哪些属人祸。实际上,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天灾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天灾之所以得到记录,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否则,纯粹的天灾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得到认真、详细的记载。中国的史料中之所以多水旱灾害的记录,就是因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历来水旱灾害频繁,这些灾害曾经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给民众留下惨痛而深刻的记忆。正因为如此,一次灾害是否能得到记录,或记录是否详细准确,往往不在于本身,而是取决于它对社会的影响,如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影响了什么人,损害了谁,甚至是谁想掩盖它,或谁想利用它。

    尽管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水旱灾害还是无法避免的,也不可能完全地、精确地做出预测预报,人类所能做的只是防范趋避,消除或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人类的防灾减灾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的自然灾害往往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可以相差悬殊,连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也会有很大区别。所以对水旱之类自然灾害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灾害本身,而应结合人类活动,兼及灾害直接和间接引发的社会变迁。否则,就连灾害本身都无法正确复原,更无论其演变的规律。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稠密,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仍,与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以“水旱蝗汤(当地军政长官汤恩伯)”著称。加上耕地和资源有限,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尤为突出,是本领域典型的个案。民国期间的资料相对完备,而且去今未远,可以通过书面记录以外的手段进行研究。新留选择这一课题,显然不仅是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深情,也是在充分了解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

    作者比较详细地分析研究了现有成果,收集了包括档案、地方志、各类论著、报刊资料、碑刻、“文史资料”(以回忆录为主)以及调查资料,以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辅之以比较研究、图表分析等方法,论述了民国时期河南省水旱灾害概况、其地区的变动和趋势;考察了社会对灾荒的应对机制、灾荒期的乡村民生;研究了灾荒打击下的乡村经济和灾荒造成的各方面后果。对我在前面提到的种种困难,作者既面对事实,适可而止,也提出了一些弥补的办法。对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政治立场和现实利益影响的史料或回忆,也能注意加以分析,摒弃了不实内容。在作为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后,作者又根据有关评审专家的意见做了修改和补充。本书的出版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了一项新的成果,所以我乐意将它介绍给学术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

    2004年6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