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从来不在这类序中对那本书本身做评价。作为对博士论文负有指导责任的导师,应该与作者一起接受读者的检验和考评,而不是做自我评价。而且,在这篇论文通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已经有了评语;出版社或基金也是在评审的基础上才确定出版的。所以我要说的话,不是赞扬这篇论文质量如何高,写得如何好,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说一点与作者和论文有关但在书中看不到的内容。
从我自己当研究生,写硕士、博士论文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从我指导研究生写论文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我一直认为,选题很重要,可以说是成功的前提。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个有限目标,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有志于将某一领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那么这只是一个开端,或者是一项阶段性成果。所以博士论文的题目最好要选不大不小的,太大会受到时间、精力、资料、考察、实验等各方面的制约,不大可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太小了又难以显示自己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和成果。如果选题能够利用已有的基础或条件自然更好,如有收集资料、实地考察的便利,使自己的知识和资料积累获得应用,及时吸收某项新成果或某类新资料,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拓展、深化、提高等。
选题的过程应该由研究生自己完成,导师只能做些引导,提供些建议,或在条件成熟时予以肯定或否定。首先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术规范和基本研究方法,其次还得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史和最新动态,再则要评估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与可能性。如果这些过程都认真做了,即使原来设想的题目被否定了,也不失为一次探索和深化的过程,离合适的选题又近了一步,时间和精力不会白费。
但鲍俊林在本科和硕士生阶段都不是学历史地理,刚入学时对历史地理的了解完全出于自学和个人兴趣,所以他的选题过程比其他同学更长更艰难。开始他想研究一个较大范围的历史地理,并且包括自己的家乡在内。我让他查阅已发表的相关论著,了解已有的成果,并提醒他要做面面俱到的历史地理研究是不可能的,只能集中在若干方面、某一更小的空间和更短的时间。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由于这些现象中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其中的历史人文地理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不可能直接进行实地考察,只能依靠前人直接或间接的记录。这既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项优势,同时也是局限。一般来说,如果找不到最低限度的史料,相关的地理现象就无法复原或重构,更难进行定量分析。在选题过程中,鲍俊林对历史地理研究这一特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他最终确定以《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为题时,已经完全离开了最初设想的时间、空间和研究范围,却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准备工作,并得以扬长避短。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能从容地完成论文,而且找到了突破口,取得创新。
例如,前人的研究都以为“海势东迁”是导致淮南盐作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在深入分析了自然和人文诸方面要素后,鲍俊林认为,盐作环境变化的本质是卤水和荡草资源数量与地理分布的变化,“海势东迁”并没有减少卤水和荡草资源,并不会妨碍盐业生产。盐业生产和管理不适应这种变化,盐作的生产方式和分布没有随着海岸的快速淤涨做相应的调整,这才导致了盐业的衰退。
又如,他之所以选择15—20世纪作为研究阶段,是因为这一阶段江苏海岸经历了世界罕见的快速淤涨变化。这样一个淤涨、演替、蚀退的复杂过程,为人类大规模的盐作、垦殖、筑堤提供了舞台,也为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协调各类活动创造了正反两方面的条件。在此前提下,他对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人地关系的研究,有望并且实际上已经取得比前人更深入更合理的结论。
题目小些是否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或限制了学术潜力的发挥呢?这取决于本人的学术旨趣或人生的追求。如果本来就打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其他职业,那么已经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了。如果有志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这项阶段性成果就是一个很扎实的基础。鲍俊林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新发现,初步形成了一些新观点,我告诉他论文的内容不宜再扩充,可以留在以后做更从容的研究。他也意识到对海陆变迁、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仅仅依靠史料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自然地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而这正是他急需补充和提高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满足了他的愿望,2014年博士毕业后,他就在高抒教授的指导下,以博士论文的研究为基础,撰写了长时段海岸开发与环境适应的研究方向,也获得了多项科研资助,并已有英文论文发表在国际SCI刊物上。所以在本书问世时,他取得更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指日可待的。
2016年2月,丙申年春节假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