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认为,序跋类文字大多已随所序所跋之书出版,不必重复,所以除了应作者或出版社之约另行发表外,在个人结集时一般都未收录。广东人民出版社为我出文集时,也有友人建议将书评、序跋编为一册。我考虑到序跋与相关的书一起看才有意义,结集出版对读者用处不大,还是只收了几篇书评和当初代替个人自叙自白的“代序”。我还担心这类书没有销路,会增加出版社的负担,但由之兄告诉我出版社已慨允出版,不必多虑。于是我利用这一良机,将电脑上留存的序跋汇总起来。所幸我使用电脑写作较早,1990年以来的文件大多保存了下来,免了收集、复制、抄录之苦。但电脑换过不下10台,加上早期制作的备份或有损坏,还是有几篇已无踪影。我一直使用雅虎邮箱,前几年又转入阿里云,保留了全部往来邮件,从中又找到了两篇当时作为附件发出的序文。
在整理旧稿时我突然领悟了由之兄“扩容”建议的真谛,认真的序跋文字也是读书的一部分。要不是读过相关的书,如何写得出合格的序跋!因此,我将这类文字编为“读自己的书”(自序、前言)、“读我编的书”(以主编身份所作序跋)、“读他人的书”(为他人书所作序跋)和“读研究生的书”(为研究生的书所作序跋)。《读万卷书》中也有“读他人的书”和“读前人的书”两组,但那些主要是书评、读书札记或读书心得。
由之兄提出建议时就已为此书命名,但我想最好另觅一表明旨趣的书名,而将此作为副题。最先想到的是《书前书后》,并颇为自得,岂料由之兄以“早已有人用过”一声喝止。我依然舍不得放弃“书”字和“读书”的概念,遂用了《也是读书》,希望不至与已问世的书暗合。
所收序跋中有两篇是出版社所约,但一家出版计划取消,另一家大概只出了第一批就中止了。考虑到拙文的具体内容多少能使读者获益,不必依赖所序之书,故仍收录,且不改原名。
作者或出版社在采用时或有少许文字改动,本书收录时一仍原稿。
在《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序》一文后附录了马孟龙博士为他的书所作后记《致我的复旦求学岁月》,承马君慨允,谨致谢忱。
葛剑雄于丙申年岁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