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小学是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阶段,在这期间,孩子有了一种新的活动——学习,孩子成了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人,正是这一事实对他整个心理、所有行为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孩子在学校不仅学习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且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在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孩子的思维性质、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行为开始具有自主性、意识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开始具有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行为准则的能力,孩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了,他们在从事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也就是学习。

    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要夯实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18.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五爱”教育。“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国每个公民包括儿童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热爱祖国是人类最神圣、最高尚的道德情感。爱国不是抽象的,是和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灿烂文化、科技发明、建设成就、物产资源、英雄人物等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要从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关心家乡的建设,进而扩大到热爱伟大的祖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爱祖国要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融合在一起,让孩子知道,旧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是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教育孩子热爱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要从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姐妹、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做起,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自尊和尊重别人的好品德,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

    爱科学要从经常提出“为什么”的求知欲开始,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敬、热爱科学家和科学事业。

    爱劳动要从搞好自我服务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始,使孩子懂得劳动光荣并爱惜劳动成果。

    (2)社会公德教育。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要教育孩子讲文明有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果皮,不乱涂乱画,不讲粗话、脏话等,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3)传统美德教育。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要教育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教育孩子在与老师、亲友见面时要问好,临别时要说再见;对客人和长辈要有礼貌;接受他人帮助后要说“谢谢”;不说粗野的下流话;对老年人和长辈要用尊称,口气要平和;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不说谎话,从小养成诚实的美德;有了错误缺点主动承认,不隐瞒,不推卸,知错必改等。这些行为习惯同样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年龄越小教育效果越明显,所以良好习惯的形成一定要从小抓起。

    19.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集体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成长环境,孩子是集体的一分子。家庭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集体,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以及更多的集体环境。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搞得好,对孩子身心健康和日后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1)集体观念教育。孩子无论生活在家庭或学校,都是集体的一员。如果过于娇惯,孩子自恃地位特殊,容易产生自私、自大思想。这个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要用简单明了的道理向孩子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如“双木桥好走,独木桥难行”“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一双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通俗道理,教育孩子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从小抓起。如吃饭时好吃的东西不能放到自己跟前,要与大家分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不要争夺或独占玩具;和小朋友相处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要为同伴和集体服务;遵守集体规则,不干扰别人的学习、工作与游戏等,使孩子逐步养成热爱、关心集体的良好习惯。

    (2)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如卫生大扫除,家长要督促孩子带上所需工具按时认真参加;班级组织集体看电影、春游、参观展览等,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要求统一着装,家长一定要克服困难,想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学校组织支援灾区、救助经济困难同学的活动,家长要量力而行在经济上给孩子以支持。孩子正是在参加这些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起集体主义精神的。

    (3)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维护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不使自己的行为损害集体的荣誉。当孩子因出现违反集体利益的事而受到老师批评时,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不能护短。当孩子代表集体参加各种竞赛时,家长要鼓励他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中,还要注意克服孩子的心理障碍,如孤僻心理、嫉妒心理、狭隘心理等,让孩子在集体的熔炉里经受锻炼,接受教育。

    20.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历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通过个体间的合作来抵御强敌和改造、利用环境。人因为有了合作而有了伙伴,有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有了不同行业间的互利合作,人类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地运转。

    (1)孩子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

    ①教育少。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少将合作意识注入孩子的思想中,他们头脑中合作的观念大多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自己体验出来的。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将它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只能是有时感觉到“两个人或大家一起做好些”。

    ②孤独。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活动,缺乏合作的实践,也就缺乏合作能力。

    ③自私。这是多数独生子女较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喜欢按自己的意图活动,不知道为他人着想,缺乏合作精神。

    ④竞争激烈。人们在求得生存、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由于孩子认知水平有限,不知道竞争中有合作,在竞争的过程中求胜心切,往往拒绝合作甚至破坏合作。

    ⑤合作机会少。小学生生活范围过于狭窄,活动内容过于单调,使学生之间产生合作的机会很少。在学校里,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他们始终处于自顾不暇的紧张状态。在家里,他们又被家长浓浓的爱包围着,除了做功课以外,家务劳动不参加,社会活动不参与,与伙伴一起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很少,缺乏合作实践,自然就缺乏合作能力。

    (2)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技巧。

    ①加强合作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他人,只有通过各种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才能很好地生存下来,而合作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②提供合作机会,进行合作训练。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由于孩子群体意识差,不善于合作,家长就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合作方法,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合作的训练。

    ③热情鼓励。孩子在尝试合作的过程中,有些事情会合作得很好,有些事情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无论如何,只要孩子们有合作的意向、行动,不管结果怎样,家长都要热情鼓励。合作失败了,帮助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④教给合作技巧。让孩子知道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仔细听取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分享,能够宽容他人的行为,能够欣赏他人的优点等都是与他人良好合作的技巧。

    21.培养孩子守纪律的观念

    (1)要立家规。家规是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定家规可以营造小范围的秩序环境,家规既有针对大人的,也有针对孩子的。家规由家庭成员协商制定。一旦定出,大家都要遵守。其中针对孩子的有:晚9时半前一定要睡觉;孩子自己在外面玩耍或到小朋友家去玩,在规定时间一定返回;手帕自己洗,早晚要刷牙等。当孩子违反家规时,父母要态度坚决予以纠正,同时要宽严结合,使孩子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教育孩子遵纪守法。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让孩子懂得纪律、法规是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不应该侵犯他人,更不应打人骂人。逐步引导孩子了解与生活有关的法规,如《交通管理规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孩子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增强遵守纪律和法规的自觉性。

    (3)要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无数次的反复以及与各种干扰作斗争。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待人接物都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从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观察孩子的心理,留心孩子的异常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以防造成“蚁穴不补,决堤千里”之祸。

    (4)父母作榜样。父母应该是孩子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和吸引力的榜样。父母不仅要言教,更要注意身教,凡是规定子女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凡是规定子女不做的,自己要带头不去做,处处为子女率先垂范。

    22.文明礼貌教育

    (1)尊敬长辈。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尊敬父母开始。父母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榜样。要求孩子在父母面前说话要和颜悦色、慢声细语,不允许孩子对父母大吵大叫。父母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同时,要求孩子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要求孩子出门、回家时要主动向父母打招呼。

    (2)见面打招呼。

    鞠躬。见到长者、老师、外宾、尊贵的客人时,可以鞠躬表示敬意,也可以行少先队队礼(一般在正式场合运用)。

    起立。当集会、上课时,报告人走上讲台,应当起立表示尊敬和欢迎。平时坐着时,看到刚进屋的长者,或者当他们离去时,都应起立。

    招手。当在远处看到别人而又无法及时打招呼时,则可以向对方举手示意,表示自己已经认出对方,因条件所限无法施礼。

    (3)出门做客。孩子出门到别人家做客,父母应教孩子掌握下列礼节:

    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切勿不敲门直接闯进去。进门后要主动与主人打招呼,不能躲到父母背后不吱声,或者径直钻到自己要找的伙伴屋里玩。

    与父母一同去别人家做客,父母与主人交谈,孩子不应随便插嘴。应当静静地坐在旁边听,或看画册、电视,与主人家的孩子玩。

    吃饭时要等大人坐下再入座,不要抢位子,或急忙去挑自己喜欢的菜。

    离开时要向主人告辞,表示感谢并欢迎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

    (4)接待客人。有客人来家里,事先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些工作,如扫地、整理房间等。

    客人来到后要让孩子到门口迎接,有能力的还可以为客人端茶倒水或拿水果招待。

    对客人的问话要有礼貌地回答。自己有事时对客人说一声再离开,如“叔叔请坐,我先做作业了”。

    对客人赠送的礼物要表示感谢。

    客人在家吃饭时,要帮父母擦桌子,摆放碗筷,请客人入座。

    客人离开时要起身相送,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5)公共场所。教育孩子注意在公共场所的礼仪细节:

    不随地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应将其扔进垃圾箱、吐到痰盂中,如果附近没有痰盂,可先用纸包好然后扔进垃圾箱。

    不要当众擤鼻涕、搓泥垢、搔痒、打呵欠、挖耳朵,实在忍不住可到卫生间或隐蔽处进行。

    不要大声吵闹,以免影响他人。

    见到老年人要让座,不拥挤。

    23.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好习惯

    (1)从生活小事抓起。勤俭首先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根据家庭条件“量入而出”。衣着只要合体、整洁就行了,不要过于讲究。吃饭不要挑拣偏食,以“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平时吃饭注意爱惜粮食,碗内不剩饭菜。要爱护书本、学习用品,图书坏了,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修补。孩子外出活动时,不要给过多的钱,携带食品注意大众化,处处要求孩子勤俭,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日常生活逐步养成孩子勤俭的良好习惯。

    (2)在实践中培养勤俭的习惯。父母可带孩子到农村、工厂参观,使孩子懂得劳动的伟大、工作的艰辛,知道一粒粮、一根纱、一滴水、一度电都来之不易。同时让孩子参与家庭经济管理,假日买菜购物不妨带着孩子。购买大件消费品等大笔支出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使他成为小管家,知道“柴米贵”,知道用钱要有计划,开支注意节约,逐步养成勤俭的良好习惯。

    (3)营造勤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要求孩子养成勤俭的良好习惯,家长首先要做到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不大吃大喝,营造勤俭的家庭环境,形成勤俭的家风。

    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孩子羡慕别人,有些自卑感,做父母的应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讲:“物质的缺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匮乏。”一位农民在给上学的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孩子,供你上学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用血汗换来的,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一页纸,你做了作业,可以用来打草稿,还可以练习写大字,然后再扔掉。像珍惜纸那样珍惜每天的每时每刻,让每时每刻都起到作用,不要让它白白消逝。”这就是一位当代农民的教子之道。

    24.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勇敢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劳动实践中,都需要勇敢精神。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提到勇敢,小学生便容易想到面对敌人的屠刀而脸不变色心不跳的革命英雄,想到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组成挡洪墙的解放军战士。

    其实,勇敢精神除这些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在大众场合进行演讲和表演,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游泳、学骑自行车等都需要具有勇敢精神。

    有的家长对孩子处处不放心,学游泳怕溺水,学骑车怕摔跤,一个人外出怕出事,总是这样过分的担心,怎么能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长的思想要解放,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要胆大心细,凡事要想一想行为的目的、手段和结果。该做的事,坚决地去做,勇敢地去做,并选择最佳的手段,争取最好的效果。

    (2)帮助孩子划清勇敢与冒险的界限。勇敢与冒险,都是大胆的表现,但是冒险是鲁莽、冲动、不动脑筋、不计后果的行为。

    孩子为什么经常把冒险视为勇敢呢?除了他们思维和经验的局限外,有的是受好胜、虚荣心理的驱动,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能耐,做出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有的是盲目模仿“江湖好汉”式人物的鲁莽行为;有的做事只顾眼前,不计后果,以致干出些蠢事来。当然勇敢有时需要一点冒险,但那是经过思考后和有预防手段的“冒险”。

    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时,做家长的应帮助划清勇敢和冒险的界限,培养孩子敢于维护公共利益,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思想。

    (3)强化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面临危险时,学会避免受伤害。家长在平时要经常向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让孩子参加模拟练习,鼓励孩子的勇敢行为。

    一个十岁的孩子提出自己一个人乘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奶奶家去时,家长对孩子这种勇敢行为要给予支持,和孩子一道商量去奶奶家的路线,提出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再让孩子一人前行,同时悄悄地托熟悉的成人给予照顾。

    这样既能使孩子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出危险。

    25.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1)乐观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乐观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的: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一个性格乐观的人,总能够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总是相信愉快的、有利的事情是永久的、普遍的,随时都有,随处都在。他能从生活中不断感到快乐、鼓舞。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他也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且相信,厄运很快就会过去,幸运之神正在后面等着。乐观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总是积极上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环境适应以及学业、事业、生活的成功都有莫大的益处。作为父母,应将孩子培养成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

    (2)微笑着面对孩子。您的微笑给孩子信心,他从您的微笑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您的微笑不仅面对孩子,当您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您也要微笑,这是您以另一种方式对孩子微笑。

    如果您整天处于悲观之中,认为生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到处是陷阱、失败、坏事,好运从来就不会降临,即使遇到了明明白白的好事,您也担心它会转瞬即逝,那您就会成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您的悲观会影响到孩子,您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他也会感到生活无助与无奈。

    虽然要改变生活态度是很难的,但绝不是不能改变的。同样一件事,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产生相反的感受,关键是看您怎么想,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做一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您自己的人生也会从此改观。

    (3)讲究批评方式。孩子经常犯错误,惹大人生气,对他进行批评是父母的责任。批评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批评适当,有利于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批评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方法不对,就达不到目的。

    “你为什么总是……”“你从来就……”“我给你说过无数遍了……”“你永远都……”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批评,起码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否则,孩子不会心悦诚服。下面的做法可供您参考。

    客观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你今天没有按时回家,而你向我保证过要按时回家。”

    准确地表达您的感受:“我和你妈妈为此很生气。”

    正确地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保证过的事物就要做到,而你这次没有做到。你犯错误的原因是……”

    要求孩子找出改进的办法:“你好好想想,今后怎样避免发生这类事物。”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思考。乐观地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以一种能给自己增长信心的方式考虑问题。这其实并不难,您应当从现在起就教孩子学会乐观地思考。

    平时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训练,找一些问题,让孩子分别用悲观和乐观两种方式来思考,提出两种评价解决办法,再和他一起进行分析,孩子就会逐渐学会乐观地思考,您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26.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尊重的感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是自我意识中的可贵品质。

    有自尊心的人能奋发进取,不甘落后,不畏挫折,热爱真理,追求高尚人格;能够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并努力取得成功。因此,自尊心是儿童成长的基石。一旦自尊心受到打击,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请看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自尊心受挫在日记中流露出的心态:“爸爸妈妈好像不知道我已经12岁了,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愚蠢,学习成绩差,给他们丢了人,而且是没有自尊心和不要脸面的人。他们当着叔叔、阿姨的面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的表情肯定是冷漠的、麻木的,但我的心灵深处在流血。我恨那些总是‘好心’指责我的大人,我恨从来不知道我是有自尊心的爸爸、妈妈和老师。”

    由此看来,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不能低估的。

    (1)承认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往往对孩子只是百般呵护,单向灌输,很少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判断。

    随着高科技发展,处于信息时代的孩子不断受到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冲撞,故而具有较强的平衡意识、独立意识及参与意识。这些意识与家长的传统观念必然发生矛盾。作为家长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凡事自己说了算,说话都以命令的口气,势必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要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观察,换位思考。在家庭生活中,要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只要孩子的看法是合理的,就予以采纳,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给以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将大大促进孩子自尊心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正当交往。对孩子的小客人,家长要表示真诚的欢迎,这可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的美好情感得到长辈的理解和尊重,也会由于自尊心得到满足而强化自主意识。假如小客人由于失态而损坏了器物,弄脏了地面,这时家长要宽容,如果家长态度粗暴,使人难堪,将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

    (3)爱护和正确评价孩子。对孩子的长处、优点、学习上的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将完成的作品给你鉴赏时,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分享他的喜悦;不屑一顾或过分挑剔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他的能力受到老师或家人的赞赏,就会产生很强的内在动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家长正确评价孩子,尊重孩子,对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误和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不犯错误和不受挫折的。对于孩子的过错和挫折,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有时骂骂咧咧,有时挖苦讽刺,殊不知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原因、指方向,多鼓励、树信心。

    尽管家长批评孩子都是希望孩子好,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场合、分寸以及话语的分量,让孩子体味到严肃中有挚爱,规劝中寄以希望。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27.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气氛,是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信心十足地迈出自信的第一步。而整日处于父母争吵不休或家庭缺乏民主气氛之中的孩子,则往往缺乏自信心。

    应试教育使许多家长形成了“以成绩论优劣”的观念,一看孩子成绩不如人,就着急,就上火,就训斥。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形成“紧张、忧虑”等不利于学习的心态。如,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上进心强,第一批加入少先队,任班上中队长,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升入四年级后,由于成绩偶尔下降,就连遭父母的苛责、训斥,结果被训得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2)注意孩子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总会对某个方面产生兴趣。家长只要善于引导,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信心。

    古往今来,不少科学家、文学家,他们事业的成功都与儿时兴趣幼芽的萌生、启迪和导航分不开。达尔文就是从小爱上了小昆虫而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爱迪生从探究“鸡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鸡”这个疑问开始了对科学的研究而成为大发明家;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渴望面包一样扑在书上,从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由此看来,兴趣可以产生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取得成功。

    对孩子来说,一旦在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自然会使自信心进一步增强,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使孩子懂得,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折挫,要有勇气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及时引导,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其坚定信心,主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说明他的心理素质好,有望养成坚强的性格。

    (4)防止骄傲情绪。自信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什么都要比别人强,不能自满。家长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防止孩子因成功而滋生骄傲情绪。

    在培养自信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缺点也要及时地、耐心地给予教育,使孩子在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28.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的交往活动,最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与父母亲人交往。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与老师、同学交往。孩子们每天都处在交往的“情境”之中。

    孩子最愿与同龄人交往,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的伙伴群体交往,是孩子们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

    伙伴群体交往,有益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由于伙伴中每个孩子的智慧差异和个性品质不同,有的充当了这个群体的“头目”(指挥),有的充当了“军师”(会出主意),有的随大流(执行任务),等等,每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来扮演,并且尽心尽责。

    这种群体游戏使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都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我想做”或“我能做”。在这种群体交往中,每个孩子都会从他人的眼光中发现和认识“自己”,这必然有利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

    家长们不要阻拦或过多参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孩子之间自有一套评价朋友好坏的标准,即使在交往中吃了亏,他自己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作为家长应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矛盾,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积极的同伴交往还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之一。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预防孩子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

    29.让孩子学会交往

    孩子的交往融洽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交往技巧。

    交往的技能虽为“后天”形成,但在儿童期过后这种技能的掌握相对困难。因此,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及早学会交往。

    (1)表达。要使孩子的表达清楚、明白,改变说话的不良习惯,会用礼貌用语。

    (2)向同伴展示自己。告诉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以知道同伴们接纳什么、排斥什么,这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前提。

    向同伴展示自己,意在获得同伴接纳,进入同伴圈子,赢得同伴认可,家长要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大胆展示。自信和勇气是孩子向同伴成功展示自己的保证。

    教孩子学会谦虚并尊重别人,可以帮助孩子把向同伴的展示达到最佳效果。

    培养同伴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基础之上的,一个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爱画画、不爱活动、兴趣索然的孩子,朋友是不会多的。因此,家长应努力培养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伶俐清晰的口齿表达、协调敏捷的动作技能、丰富的课外知识、聪慧的大脑、灵活的反应,都是孩子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财富。因此,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培养孩子的每一优秀品质,就等于在帮助孩子积累向同伴展示的“财富”。

    教孩子学会向同伴的展示要适时、适度,否则会弄巧成拙,引起别人的反感。

    要让孩子明白礼貌、文明的行为,是成功展示自己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教孩子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不自夸,对自己的不足不忌讳。落落大方、坦诚实在是聪明人展示自己的诀窍。

    (3)以宽容之心待人。宽容是不计较而不是示弱,是理解而不是迁就。宽容体现的是情操、修养,教孩子学会宽容可以为孩子赢得好心情、好人缘和健康的身心。

    教孩子学会宽容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鼓励孩子善待生命,善待生活的每一天。

    家长要注意身教。以宽容之心待人的父母,会培养出懂得宽容的孩子。

    教孩子面对非恶意的冒犯,不计较后果,学会宽容地笑一笑,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赢得一个朋友,失去一个敌人。

    让孩子懂得倾听别人的辩解,是宽容的开始;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是宽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宽容的核心。

    (4)自己解决冲突。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是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

    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地替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这样会助长孩子任性自私、蛮不讲理或唯唯诺诺、胆小退缩的毛病。

    告诉孩子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在于使冲突双方保持情绪冷静。

    如果孩子与他人发生了“冲突”,要抓住机会,适时和孩子一起对“冲突”本身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冲突的事件是什么、冲突的起因在哪儿、冲突的双方是谁、可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等等,让孩子学会权衡利弊,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善办法。

    解决冲突的关键往往在于沟通。让孩子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冲突都因误会而生,沟通有助于澄清事实,教孩子学会与冲突的对方恰当、有效地积极沟通,共同协商,以达成相互谅解。

    (5)感情融入。您应告诉孩子,和善、热情、懂得分享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富于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成为别人乐意交往的朋友。同时,要达到与同伴心灵相通,彼此接受,还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对方的感情之中,要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说话,学会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学会说“我赞成你的主意”、“我喜欢你的安排”;学会关心同伴,学会宽容。

    30.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有一些孩子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够好。问题是他们在课堂上边玩边听,在家里是边玩边做作业,可以说,他们不缺智慧,而是缺意志。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并不聪明,但由于他们能付出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努力,结果却常常可以完成一般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学到一般孩子学不到的本领,关键是他们有坚强的意志。

    (1)帮助孩子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小学生的人生观处于萌发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懂得学习、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为社会和人民作贡献。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才能使孩子产生强大的意志力量,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家长要从实际出发,让孩子明白做一件事、学一门功课、参加一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凡是目标明确的孩子,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独立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目标不明确的孩子则相反,一遇困难就向别人求助,不肯付出一点艰苦努力;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又常常表现出粗心大意,满不在乎。这说明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家长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现在,孩子在家庭中深受父母的关心爱护,家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如果忽视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有利条件也可能变成消极因素。

    父母必须注意平时在学习、劳动、文体等活动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在学习方面,督促孩子独立学习、复习、完成作业,遇到难题时只能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孩子勤思考、反复练,而不要代替他完成作业。在家务劳动中,要有意分配任务,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去完成,有意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小就能做到日常生活规律化,饮食起居要定时。冬天再冷也要毅然钻出被窝,按时起床;晚上电视再精彩,也能丢下,按时睡觉。从小事入手,克服困难和干扰,增强抑制冲动和诱惑的能力。

    (4)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除了言传之外,父母的身教也十分重要。家长要以自己性格上的顽强、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以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做事有始有终的模范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1.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1)从小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一般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是通病。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始终如一、想到做不到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磨炼、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难免的弱点。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就必须从小开始,严格要求,严加训练,逐步增强。如,要求孩子在遵守生活制度方面做到早起锻炼,按时做作业,按时睡眠,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等等,家长要晓之以理,使孩子立下志愿,加强自控,并辅之以检查督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制度一旦制定并经孩子认可,就要坚决执行。如果因为天寒地冻,父母疼爱孩子而让他推迟起床,又如规定孩子每天洗一次碗而妈妈总代劳,都会造成孩子遇事推诿或做事半途而废,对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注意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

    对小学生除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外,还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如,欲培养孩子有远大理想,就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控行为,家长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当头棒喝,而应弄清情况,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该肯定的要肯定,该批评的要批评,讲清道理,分析危害,以理服人,使孩子心悦诚服,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3)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困境中锻炼。自控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同克服困难、抗拒干扰和诱惑相联系。

    家长可有意识地设置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孩子去干,或者让孩子与家长同时干某一件事情,在实践中使孩子认识到该做的事情一定要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认真去做好。让孩子在困境中磨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32.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受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接触社会后,他们觉得所遇到的人和事与过去父母讲的对不上号,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已成为现代家长迫在眉睫的课题。

    (1)培养孩子的生存意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在付出艰苦努力、承受生活压力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全部包办代替,以致孩子从小养成依赖性,一旦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看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看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小开始,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孩子的生存意识。

    (2)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无法回避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为了让孩子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鼓励孩子在一切活动中敢于挑战,敢于胜利,敢争第一,即使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也要有目的地渗透竞争意识。对一些意志脆弱的孩子,可有意识地让他看一些激烈的体育比赛项目,感受积极的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3)培养孩子受挫不气馁的意识。一位哲学家说过:“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有三个朋友时刻不离左右,那就是困难、失败和挫折。”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常因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沮丧、气馁,这些都是初涉人生必然经历的挫折。

    如何使这些挫折成为孩子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做父母的就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让孩子了解成功、胜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取得的,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教育孩子遇到挫折时不灰心,总结经验,找出原因,“爬起来”再干。这样,有了一定的耐挫准备,当挫折再次来临的时候,就能勇敢地面对。

    3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也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那就剥夺了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压抑了孩子能力的发展,结果造成孩子事事依赖,生活中遇到困难就一筹莫展、苦恼烦闷,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

    (1)学会自己走路。心理学认为,孩子断奶就意味着减少依赖性,在心理上产生初步独立的愿望。当孩子会走路,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时,他就迈出了独立的第二步。四五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不愿顺从父母的摆布,愿意自己行动,自己考虑问题,这时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在这段时期,父母若能因势利导,给孩子做一个独立人的机会,孩子就会迈出独立的步伐,反之,孩子稚嫩的独立意识就很容易被扼杀。

    法国着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人只能为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一对父子登黄山的故事很能给人以启发。爸爸对年仅九岁的儿子说:“明天登山,再苦再累也要自己走,我一定不帮你!”孩子不甘示弱地说:

    “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第二天登山,父子俩严格遵守各自的许诺。在一段最为困难的登攀途中,儿子摔倒了,父亲刚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了摆手,拒绝了。可他毕竟还小,摇摇晃晃地没有站稳,父亲刚要伸手扶他,又毅然决然地把那只手收了回去。父子俩一步一个脚印,终于登上了天都峰。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谱写了一首美妙的教子曲。

    (2)学会生活自理。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聪明的父母从不包办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而是把它作为孩子的必修课。”因此,家长要孩子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并耐心地、逐步地教会孩子照料自己生活的技能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主动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使孩子树立一种信任感和自豪感。这里提醒家长: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千万不可忽视家务劳动。

    (3)在学习上养成自立。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解难题,实在做不出的,家长可作启发性的提示,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完成,逐步培养学习上的自主精神。

    (4)自主选择“课余”爱好。学校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双休日社会上为孩子举办的书法、绘画、舞蹈、钢琴等艺术班简直是五花八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自己为孩子选择学习项目,结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在为孩子选择业余爱好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有选择的自主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