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儿童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是从一个生命里程向另一个生命里程的过渡。

    几年的工夫,孩子不仅在生理方面,而且在智力、道德和社会方面成熟了。初中生的突出特点是生理、心理的变化,他们处在充满突然变化的年龄阶段。家长在这个时期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变化,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相对稳定了、成熟了,但他们又有了新的生理、心理特征,面对学习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应对人生的选择。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

    3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对于初中生家长来说,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使得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作品”诞生了。他们懒惰、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怕苦怕累甚至弱不禁风。要改变这种现状,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不包办代替,不娇纵不溺爱;要给孩子行动的权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在行动中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1)自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①安排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活能否自理首先要看有无计划性,安排得是否合理。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时间,培养自主安排和计划生活的能力,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作息时间,游戏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好家庭日常活动等。

    ②学会实际操作。纠正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家长不包办代替。这样既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孩子的生活质量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做普通饭菜、洗衣物、打扫卫生、购物、乘车、待人接物、自我安全保护等各种能力。让孩子做到离开父母照样会生活。

    ③学会购物。提倡勤俭持家、节约过日子,反对铺张浪费。购物要有明确的目的。孩子到市场、商店为家庭购买生活用品,教孩子学会选择,货比三家,并逐步学会鉴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和真伪。

    ④学会自我保护。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使用家用电器、煤气以及烧水和做饭都应注意安全,掌握要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懂得如何处理,如何自救,如何呼救。提醒孩子出门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孩子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

    (2)具有一定的抗挫折的能力。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抗挫折能力强弱,反映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抗挫折能力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心态两方面入手。

    35.指导孩子正当消费

    消费是中学生最基本的生活行为之一,他们的消费行为应当是“适度、合理、科学、健康”的,家长应从小培养他们节俭的消费观。

    (1)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一个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同他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并受其特殊的消费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①渴望成功心理。这类青少年的消费心理是力图通过物质、精神文化消费促进自己在学业、做人方面取得成功。具体表现为购买营养品健身、益智;购买精神文化消费品,如多种学习用具、各类辅导参考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各类竞赛活动等。

    ②爱美心理。注意打扮自己,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如购买称心如意的服饰、自己喜欢的室内陈设和日用品。

    这种心理女孩子表现尤为突出。

    ③娱乐消遣心理。紧张学习之余,解除疲劳,排除忧虑、烦恼,使生活更加充实、轻松、愉快;或闲来无事消磨时间,从事一些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活动,听听音乐、看看球赛、玩玩游戏机等。这种心理,男生、女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④交友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从原来由父母支配逐步向独立自主过渡,如与同伴一起到饭馆吃饭,为祝贺同学生日到文化娱乐场所潇洒一回。

    ⑤攀比心理。争强好胜,在消费上相互攀比不甘落后,别人有的自己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有。出手要比别人大方,和别人比阔气、比派头、讲排场,借此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

    ⑥求异猎奇心理。在消费方面求新、猎奇,凡是“新”的消费品,不论价码高低都要买,也不考虑自己家庭经济条件是否能承受。他们追求的是与众不同,如自己的衣服款式在同学中找不到第二件,自己的文具盒在班里也是独一无二的,等等。

    ⑦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极力追求物质享受,吃喝玩乐,错误地认为家长挣钱、孩子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不吃白不吃,不花白不花,不玩白不玩。“不能再像家长年轻时那样过苦日子”,“有福不会享,人生白来一回”,在消费方面“该出手时就出手”。

    (2)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消费。

    ①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时髦、不追名牌,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我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②消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消费是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对青少年来说,消费是为了进一步健康发展。消费内容除日常必需的吃、穿、住、行之外,着眼点应放在扩大知识领域、健身、提高审美情趣、发展个人爱好特长等方面,不应单纯追求眼前的物质生活享受。

    ③提倡黜奢崇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黜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进行合理、科学、适度的消费就应当提倡黜奢崇俭。要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和品德修养的提高上,养成艰苦节俭的优良品德,这样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将来能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

    特别应当重视的是引导青少年不要去追“名牌”,以“名牌”来炫耀自己,显示自己家庭条件优越。赶时髦、超前消费是青少年消费之大忌,应当加以正确引导。

    ④在消费上也要关心家人。青少年消费主要是为自己消费,但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应当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自己的长辈,要考虑家人心理上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而强求。为自己消费的同时要注意到家人的消费需求,为家人献上一份爱心。如用压岁钱主动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购买一些必备的消费品,或者在节假日、喜庆之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小小的礼品,以体现对家人的关心。

    ⑤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有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其用心是好的,但不应提倡,因为孩子忘了,自己并未创造劳动价值,自己也是消费者。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不能以金钱来帮助别人时,可以选择其他的帮助方式。

    36.计算机对中学生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进入我国普通家庭,最早接触电脑、学得最快的是青少年。

    (1)积极影响。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人脑的延伸,具有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在计算机上学习,可以调动中学生的眼、耳、手、脑,强化一个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些书本上、黑板上无法表达的声像信息,达到强化、扩展知识的学习效果。

    对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形成。喜爱上机、上网的中学生也时常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一个个令人心喜的小礼物——小卡通像、贺年卡等等。计算机用得好,可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可以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

    (2)消极影响。凡事都有两面,计算机在给中学生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露。长时间使用计算机会使中学生读、写、听、笔算和实验能力下降。同时,计算机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计算机也是传播不良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上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使用方便,所以青少年极易沉溺其中,良莠不分地接受其中的各种信息。更危险的是,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青少年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有的中学生为了减轻学习压力而染上“网络毒瘾”。

    他们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消极对待学习与生活;计算机及网络具有的娱乐功能,更使青少年学生对其爱不释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玩计算机游戏或游戏机,一方面是怕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是怕游戏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影响孩子的身心。

    37.帮助孩子克服意志薄弱的缺点

    青少年富于幻想,常常提出许多设想和计划,但实际上往往不能坚持,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人们称这种计划为“泡沫计划”,这一特点和青少年意志力薄弱有关。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孩子的意志,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完成作业。其次,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家长。

    当孩子面临困难或挫折时,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其意志力和自信心,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也可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促进孩子意志力的发展。

    帮助孩子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和同学的高尚情感,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检验孩子对待困难和问题的努力程度,扬长避短。

    38.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如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打球。在饮食方面,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些不同的嗜好,只要适度,对身体是无害的。但是有些嗜好对身体却是有害的。

    (1)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当前,在一些初中生中存在着吸烟的现象,这些学生误认为吸烟是现代文明的时髦行为,其实错了,青少年吸烟比成人吸烟危害更大。

    据有关资料表明,烟草与烟雾中至少含有1200多种以上的物质,其中不下几十种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如烟碱(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砷、亚硝酸类物质、放射性元素钋等。吸烟对青少年的直接危害不至于一下诱发癌症,因为这种危害潜伏时间较长,但妨碍呼吸功能,特别是影响气管、支气管的通气机能和阻碍肺组织交换氧与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氧气的吸入,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组织、器官十分不利,严重妨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

    除此之外,吸烟对青少年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那就是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甚至会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与性功能。因为青春期正好是男性睾丸发育的“飞跃”阶段,经受不住烟草有害物质的打击。另外吸烟久了还会影响心脏、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最终引起早衰。

    吸烟也能使口腔黏膜受损和引起牙龈萎缩,对青少年尤为明显,常发生牙龈炎,牙齿松动,易得龋齿,并且常有口臭。

    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危害越重。15岁以前开始吸烟的男性,到35岁以后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的男性的17倍,并且吸烟量越多,其危害也就越大。

    (2)饮酒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酒中含有酒精(化学名称乙醇),一次性过量饮用,可造成急性酒精中毒,严重损害人的健康。酒精会使大脑的抑制能力降低,减弱对低级中枢的抑制,因而人会表现出兴奋状态。酒精对大脑的抑制会逐渐扩散,并使小脑麻醉。这时人的兴奋状态消失,反应迟钝,走路踉跄,言语不清。如再过量饮用,就会出现严重的酒精中毒,脑神经完全麻痹,人事不省,面色苍白,脉快而弱,呼吸细微,瞳孔散大,体温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喝酒成瘾,则会造成慢性酒精中毒,肝功能减退,形成脂肪肝或乙醇性肝硬化,还会促使血管硬化,等等。由此可见,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时期,饮酒除有上述危害外,最大的危害在于酒精成分会损害脑细胞。饮酒后在短时间里会一时兴奋,往往会感情冲动,甚至粗鲁无礼,但很快转入抑制,人就显得萎靡不振,而后一种抑制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所以经常饮酒,智力必然下降,记忆力减弱,理解力降低,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饮酒还损害肝脏,干扰睾丸发育。有的青少年在公共场合狂饮烂醉,言语粗鲁,甚至发生打架斗殴,造成犯罪。

    家长要关心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懂得吸烟、喝酒有碍健康的科学道理,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习惯。

    39.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1)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家长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首先要把握青少年理想的一般特点。青少年的理想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具体的人为榜样,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是青少年主要的理想形式。如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经常在影视、报刊上露面的歌星、球星等,他们所敬佩的身边的人如教师、家人、同伴等。

    另一种是以成为一类人中的一员作为自己的理想。

    如,有些学生把当科学家或文学家、歌星或球星作为自己的理想。青少年对自己的理想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往往带有盲目性和表面性,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宝贵品质。另外,青少年的理想不很稳定,容易发生变化,如果您的孩子今天想当文学家明天想当大商人,您不要责怪他,这是正常的。这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处于突变期,可塑性大,兴趣不稳定,再加上他们缺乏韧劲,遇到挫折往往半途而废。家长要多指导,多鼓励孩子。

    (2)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兴趣爱好。一般来讲进入中学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有较稳定的兴趣爱好,个性开始形成。这时家长应从孩子本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孩子树立职业理想,而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少年时的乔丹就梦想成为一名明星:“有一天,我要参加奥运会篮球赛!”“我要赢得金牌!”这时他妈妈肯定地说:“我相信你能行!”正是妈妈这一句信任鼓励的话,促使乔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做一名超级篮球明星的梦想。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可能是崇高的。一个人的理想与人生观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周恩来总理12岁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3)根据孩子理想发展的水平,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初中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富于理想。

    然而,不同的孩子,其理想发展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当前青少年的理想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没有明确的理想,今天想将来干这个,明天想将来干那个,很不稳定;二是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倾向的影响,讲究“实惠”,追求个人享受;三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四是具有符合自己特点又切合社会需要的理想。

    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理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对于还没什么明确理想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伟人传记,给他多讲一些伟人的理想,还可以引导孩子以他熟悉、佩服的品学兼优的同学为榜样。对于只讲实惠、追求金钱的孩子,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析这种短视行为给个人成长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理想追求。

    对有好高骛远倾向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分析实现理想需要的主观、客观条件,告诉他无法实现的理想等于空想的道理。对于树立了正确理想的孩子,家长要善于引导他把理想和日常的生活、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他心存目标,从今天做起,一步一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4)激发孩子实现理想的决心和行动。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情绪、情感丰富,家长可运用情感因素进行理想教育。列宁说,如果人没有情感,则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鲁迅先生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这使他立下学医济世的志向。学医期间,他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外国人屠杀自己同胞,同胞的麻木不仁让他震惊,他痛感救国之道不在医,而在唤醒麻木的民众,于是弃医从文。他的学生在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惨案中惨遭杀害,使他痛心疾首,从进化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情感在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家长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影视作品创设的情境,鼓励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如果家长成天搓麻将、泡歌厅,满腹牢骚,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缺乏雄心壮志的庸人。为此,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告诉孩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引导孩子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理想之路。

    40.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中学生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中学生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保持肃穆;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事;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2)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在养成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方面父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比如父母带孩子出门,自己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遵守公共秩序,乘公交车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爱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等。当孩子有意无意地违反了社会公德时,父母要及时提醒他改正。父母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使孩子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父母应告诉孩子,即使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放纵自己,也要严格遵守公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公德教育绝不是小事,父母应耐心地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切莫无视、放纵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轨行为”,以免酿成“蝼蚁之穴溃大堤”之祸患。

    41.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不能对别人的危难和不幸袖手旁观;要求每个公民都要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贡献。父母要给孩子作出榜样,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爷爷、奶奶等亲属,当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生病了,带上孩子去探望;当他们求助时,尽自己所能给以帮助。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邻居,关心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①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父母带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有得到父母关心、爱护的权利,也有关心照顾父母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权利。

    ②树立孝敬父母的道德准则。要让孩子在思想情感上热爱和尊敬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在行为态度上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恭敬有礼;在生活上体贴照顾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要使他们懂得,正是在父母无私的爱护抚育下,孩子学会说第一句话,学会走第一步路,逐渐认识周围的世界,享受成长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前苏联着名的巴甫雷什中学一进门的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标语:“要爱你的妈妈!”

    有人看了不解地问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却写“要爱你的妈妈”?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中学生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一语道出了爱父母与爱人民、爱祖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公民,一个战土,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一个准备为信念捐躯的人,是从忠实、慷慨和无私地爱母亲开始的。”当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会怎样用美好高尚的情感对待父母时,才能较容易地把这种感情转移到他人身上,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助人为乐,进而才可能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自觉地为国家富强而效力的崇高境界。

    ③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事家务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的义务。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理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孩子做家务,能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更好地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形成孩子自愿帮父母做事的责任感。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3)培养孩子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同学在生活上彼此关爱,在学习上共同探讨,在集体活动中献计献策,为集体荣誉尽力,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责任感。但在实际交往中,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班里的事、同学的事要少管,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如,班集体号召同学们要为希望工程或贫困生捐出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具或自己读过的书,有些父母就对孩子说:“父母挣钱不容易,谁爱捐谁捐,咱不捐,只有傻子才捐!”如此消极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对他人、对集体责任感的丧失。

    42.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是迈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长在这一变革时代的高中生,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必然会打上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而我们家长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这一代高中生?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关注、探询、思考较多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他们刚刚走过急剧变化的、“动荡”的少年期(青春期),即将完成从少年向成年的过渡,在生理和心理上日渐成熟、稳定。他们的身体无论从外部特征还是机能上来看,都已与成年人接近。他们的心理机能也成熟起来,他们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能够思考抽象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思想活跃、敏捷,紧跟时代的潮流,精力充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觉得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时间和精力,有无所不能的勇气和信心。他们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童年的稚气已远离了他们。但面对抉择、需要独自担当责任时,又表现出困惑,因为他们毕竟缺少经验,缺少对自己足够清醒的认识。当他们试图把一腔热情和能量倾注时,又有些茫然,因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已不再满足于“做”、“怎么做”,而是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做”、“值不值得做”。他们为寻求人生的答案,有时会苦苦地挣扎,渴望有人伸出手,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指引。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刚刚挣脱了父母和老师牵引的手,即将独立去面对社会和人生。众多的人生道路可供选择,把握好自己才能立足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此时,他们最想探讨的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以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获得动力。而这一阶段的思考、尝试、探索,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接纳和整理少年期身心的巨大变化和由此而来的纷乱思绪,为即将到来的升学、就业以及走向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准备,是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高中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以下表现。他们对有关人生观的看法较多,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较多。部分学生反感德育或政治课中有关正确人生观的灌输、说教,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他们在通过大众传媒搜集有关信息,私下与同伴交流。这种自发的探索,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人生观的感染,以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生,使刚刚开始的人生蒙上一层灰色,还未上路就消沉起来。

    一些学生把现实中的失意、烦恼无限放大,而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无限缩小,对人生流露出无奈,把运气和命运等同起来,认识不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或随波逐流,或及时行乐,或厌世逃避,或得过且过,有的只相信命运的安排,因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把握青春的方向,而是空耗生命,消磨时光。

    还有部分学生习惯于听从师长的意见,很少思考自己的人生。当他们不再满足于为父母而学,生活中又没有其他的目标和动机时,他们会陷入厌倦、无聊之中,苦苦挣扎,像是在暗夜中迷路的人,急需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

    另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但有待于清理、整合。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看起来和成人相差无几,而在心灵深处还有尚待发育的稚弱,在品行上还处于尚待锤炼的年龄,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他们还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路。家长则承担着辅助他们尽快走上成熟之路的责任,并将陪伴这些年轻人,经历一系列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43.高中生理想的形成与培养理想就是一个人所信仰、所向往、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它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要从小就着眼于孩子的理想教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长对孩子的理想教育,既要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又要善于引导他们把行动和理想挂起钩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高中阶段是最富于理想的时期。每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人,都面对着社会的三个时间领域,即经验领域(过去)——存在领域(现在)——发展领域(未来)。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的时间领域大于过去的时间领域;而高中阶段又正是青年期的开始,因此,高中阶段可以说是青年人同未来发生关系最长的时期。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高中生这种向往发展与未来的特性,使他们特别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高中阶段因而也成为青年人最富有理想的时期。

    (2)高中生理想的内容和发展特点。理想是关于个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希望、设想与追求,在理想的层次中居于最高的地位。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已经逐渐产生社会理想。

    高中生理想的发展大致表现出四种水平:一是理想肤浅、模糊或无明确的理想;二是受各种外在影响,向往未来,但自觉性较差,理想目标不确定;三是认为理想就是职业;四是有为未来的志向或为祖国作贡献的愿望,且严格要求自己。

    总的来说,高中生理想的水平呈现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态势,其发展过程有以下特点。

    处于理想逐步确立阶段。理想的形成大致要经历萌发期、形成期和确立期。据大量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高中生的理想正处于由形成到确立的阶段。

    概括性理想的成分日益增加。理想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其发展也经历了从个体形象到综合形象最后到概括性形象这样三个层次。高中生逻辑思维、理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促进他们概括性理想的形成和发展。

    理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个性社会化过程在高中阶段加速进行,高中生在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想时,必然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从现实的需要去考虑。

    理想较多地受内在心理因素的制约。人的理想是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从他律性(外在)向自律性(内在)逐步发展的。由于每个人的内部心理条件是逐步成熟的,因而在理想的形成发展中,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是由小逐渐变大,外部因素的影响是由大逐渐变小。这样,高中生的理想,其内在性明显变强,已经与他们的人生信念、社会信念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3)高中生理想形成中的矛盾及其影响因素。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高中生,在其理想形成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日益凸现。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高中生并未真正进入社会阶段,因此他们往往认为现实应完全符合自己的希望,从而也往往对理想的实现需付出长期的努力认识不足。这样,其理想必定要与现实条件产生尖锐矛盾,家长应及早加以教育引导。

    理想与行动的脱节。高中生的理想往往还停留于愿望,常常缺少扎扎实实的行动,理想与行动脱节。这也就导致了其理想的不稳定、不巩固。

    各种理想还不协调。高中生的理想丰富多彩,不过许多研究表明各种理想常常不协调,特别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往往出现矛盾冲突。

    影响理想发展的因素。影响理想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内部、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身心的成熟、自我意识的水平、需要和兴趣。一般认为,自我意识的水平是最主要的内部因素,需要和兴趣的水平和内容,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理想的水平和内容。理想的产生及其性质和水平总是自我意识的结果。只有当一个人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而且也能认识自己同外界的关系、自身的行为、自身的内心世界时,他才能对未来的自我进行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真正形成标志着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质的飞跃。

    外部因素包括榜样、家庭、社会文化和学校的影响。

    根据多项调查来看,家庭和社会文化对高中生理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在其他各种因素之上。高中生的理想总是掺杂着家长的意愿,家长的职业和兴趣、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家庭的环境,明显影响着子女理想的形成。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其理想的影响已不如其上小学和初中时那么大,但实际上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已经是家庭长期熏陶下的结晶了。

    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效应,包括社会现实、社会舆论、社会教育和社会活动等。这是青少年理想形成、发展的最广泛的背景。它对青少年理想的确定起着层层递进、持续而又内在的作用,并为青少年确立理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认识方法、信仰和追求的对象。

    (4)高中生理想的培养。托尔斯泰把理想比喻为指路明灯,这是非常恰当的。因为理想能激起人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并成为一种动力,大大增强人的活力,去克服一切困难,获得成功。对于高中生来说,理想的培养,最主要的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越能显示出它的巨大鼓舞力量。根据高中生理想形成的特点,在理想与现实的把握中,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懂得理想是不可能脱离客观实际的,只有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理想才可能变成现实。其次,有理想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成就的科学家、学者、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者,都是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在其指引下走向成功之路。再次,理想不等于空想,要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必须把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既要有理想,又要有求实精神。

    独立地、主动地设计理想。在形成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要独立自主地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和刻板地模仿,要克服盲目性和幼稚性。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自身的条件、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外界的影响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进而设计出自己的理想。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形成的理想,才是符合实际而又能实现的。

    依据个性特点培养理想。高中生的理想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进行理想培养时要有针对性。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是他的长处,他的资质、性格最适宜做什么,向哪些方面发展最具潜力,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兴趣、他的所长,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他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及早做准备。

    四1章附录一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一、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自觉履行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

    二、培养子女增强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四、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五、培育子女的劳动意识、科学精神和法制观念,帮助子女增强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

    六、确保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子女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七、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

    八、举止文明,情趣健康,敬业进取,言行一致,以良好的品行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九、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形成有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支持子女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