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盛唐时代,边陲抗击异族侵略的战争时有发生。又因不少帝王好大喜功,王朝的“开边”战争也时有进行。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大量边塞题材诗歌的产生,导致了边塞诗派的形成。边塞诗人的作品表现了边关特有的壮丽雄奇的风光,抒写了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之思及军旅生活的艰苦。多数边塞诗作气势豪放,慷慨激昂,体现出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无论在诗歌题材开拓方面,还是在艺术的创新方面,边塞诗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李颀的《古从军行》等都是边塞诗中的杰作。
《春晓》
孟浩然的一首短诗。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名不详,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他虽有济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遂以隐士自居,寄情山水。他耿介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人所倾慕。他还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他的五言诗多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个人情怀,诗风清新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让人备感亲切。
《春晓》写于作者隐居鹿门山时。诗人抓住春天的清晨这一片段,展开动人的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作品灵气逼人,富有生活气息,语言明白晓畅,音调朗朗上口。
《过故人庄》
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前往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的情景,给我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山村风光,表达了对平静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所绘景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将典型农家生活场景和诚挚亲切的友情娓娓道来,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体。语言朴实清新,和谐优美,历来为人称道,是田园诗中传诵不衰的佳作。
《山居秋暝》
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才华过人,擅长写作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其山水田园诗成就最为突出,主要记录隐居终南辋川时的闲适生活感受,摹写其地的山水风光。其诗清新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他工书善画,精通音乐,能将画技、乐理融会于诗中,古人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因笃信佛教,因此被称为“诗佛”。现存诗400多首,其中《渭川田家》《终南山》《山居秋暝》等都脍炙人口。
《山居秋暝》对“山居”附近的秋景作了细腻的描摹,宛如一幅雅致清幽的山水画:一场秋雨过后,山中清爽宜人;夜幕降临,明月当空,幽静的松林伴着清澈的溪水;渔舟顺流归来,浣女们谈笑风生地回家去。如此清秋佳景,当然令“王孙”忘怀世事,流连陶醉。诗人在这样的写景中,既明确地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环境的眷恋,又含蓄地流露了对官场和市井的厌倦。
《汉江临泛》
王维的一篇融画法入诗的力作。全诗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的水墨山水画,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汉江的波澜壮阔和风光秀美。作品描写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无比热爱之情,又洋溢着盛唐诗歌豪迈乐观的气概。
《洛阳女儿行》
王维16岁时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作品通过叙写洛阳少妇生活的奢华富丽和其夫婿行为的骄横放纵,揭示了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诗的最后两句猛然转折,以颜如玉的越女在江头浣纱作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突现主题,使前文对贵族生活的华丽描绘一下子变为对社会不公的冷峻批判,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燕歌行》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在唐代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被封侯的一位。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根据其亲临边塞的经历写成,有的赞扬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有的揭示士兵生活的艰苦和将领的骄奢淫逸。他的边塞诗;于粗犷豪放的抒怀中不乏冷静的思考,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等。
《燕歌行》用苍劲简练的笔法表现了一次战役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把荒凉艰苦的边塞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气氛、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以及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兵士的同情和对不恤兵士的将军的讽刺,叙事、抒情中不乏深沉之叹,形成一种雄浑、深广、激昂、悲凉相统一的艺术风格。
《蓟中作》
这是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时创作的一首内容深刻的边塞诗,是天宝末年东北边境现状的写照。诗中不仅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也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决策不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惆怅。全诗语言质朴平淡,写景壮阔,情怀激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岑参的一首表现边塞风物和军中生活的七言歌行体诗。岑参(715—769),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新野)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曾任嘉州刺史。他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他曾经历六年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涯,因而有很多诗描写西北荒漠奇异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表达了对唐军的勇武和战功的热情歌颂,也不乏对战争残酷的揭示。岑参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其边塞诗境界开阔,立意新奇。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天山雪歌》等。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雪原图;后半部分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场面和与武判官雪中惜别的情景。诗的字里行间,既富于异乡的浪漫气氛,也道出了送别的复杂心情。作品气势磅礴、奇情逸发,体现了盛唐诗人的开朗胸襟和乐观精神。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新颖贴切,读来令人唇齿留香。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这是岑参的一首歌行体边塞诗,写于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封常清的判官时。天宝十三年(754年)冬,封常清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距播仙城五百里),诗人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篇中主要描写了军队艰苦而无畏地前行在夜色中的莽莽沙海里的情景,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和敌军的来势汹汹,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全诗每三句一换韵,节奏急促,气势昂扬,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逢入京使》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途中。诗人在路上遇见返回长安的使者,想请他捎封家信回家报平安,却苦于没有纸笔,就请使者给亲友们捎去平安的口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于平易之中流露出深挚的情愫。
《出塞》
《出塞》是王昌龄的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的心愿。王昌龄(约690—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江宁县丞,世称王江宁。他的诗篇风姿飒爽、视角敏锐而又透着历史的厚重感,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除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外,后来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
《出塞》用汉代的名将李广喻指既能征善战、又体恤士卒的将领,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最末一句,表达出磅礴的卫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曾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从军行》七首
这是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这组诗主要描写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军旅生活的艰苦,凸显出征将士的群体形象,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也委婉写到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作品章法井然,气象雄浑,风格刚健。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是王之涣用流行曲名写的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宏阔,感情豪放,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今存诗仅六首,其中七绝《凉州词》二首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此外,他的传世名作还有《登鹳雀楼》等。
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示出黄河汹涌澎湃、孤城地势峻险的壮阔场面。后两句写军人的感受:在遥远的玉门关外,杨柳不青,戍守者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因而听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枝》时,似乎感觉笛声也在“怨杨柳”。全诗境界雄大而格调苍凉,蕴意则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登鹳雀楼》
这是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名作,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所望到的雄伟壮阔的景色。
诗的前两句由远及近描绘出这样一幅视野开阔的图景:白日西沉,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后两句转入议论:要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诗仅四句,却体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景象、诗情与哲理相得益彰,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这是王翰的一首七绝。王翰(约687—726),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之第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最负盛名。全诗表现的是在艰苦荒凉的边塞举办的一次盛宴场面,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情景。前两句写将士们在营中设宴摆酒,正要开怀畅饮,但忽闻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后两句的“醉卧沙场”勾勒了军人豪放、爽快,坦荡的做派以及视死如归的情怀。全诗基调雄壮高昂,但也带有几分悲壮凄凉,语言明快,展示出盛唐边塞诗独有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黄鹤楼》
这是唐代崔颢的一首拗体七律。李白曾推崇这首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的思绪引入远古,而后又拉回到现实中。缪悠玄远的情思、优美的自然景色与羁旅者的漂泊感交融在一起,令人荡气回肠。诗的前四句采用古体,后四句转入律体,显得别具一格。此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甚至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七绝。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至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李白天纵高才,气质外向,做派洒脱。他以酣畅淋漓的诗笔,尽情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其作品不仅表现出诗人一生的心路历程,更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写照。李诗中常将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融会贯通,创造出或雄奇壮伟、或清新秀美的意境,带给人们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现存诗歌900多首,代表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将进酒》《行路难》《早发白帝城》《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
这首名作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诗中以鲜妍的意象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一泻千里的动人景象。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静夜思》
这是李白的一首小诗,流传极广,几可谓妇孺皆知。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月夜忽醒这一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对月光所产生的错觉。“疑”字,生动展示了诗人睡梦初醒时的直觉反应——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秋霜。后两句写“疑”后的心理状态,通过从“望”到“思”的连续性神态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画出了一幅秋夜月下思乡图。诗歌在表达上一气呵成,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