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诗歌(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前两句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去向和被送之人与自己的关系。后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下,虽然帆影逐渐远去,他却还在翘首凝望。全篇以繁花似锦的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既绘出一幅意境开阔、色彩鲜明的水墨画,又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挚悠长的离愁别绪。

    《蜀道难》

    这是李白的一首著名的歌行体山水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年)。全诗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想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山川景象的奇丽惊险,并于字里行间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咏叹,将古老蜀道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面貌描摹得淋漓尽致。诗歌气势磅礴,意象纷呈,通篇紧扣“难”字措笔,句式也随感情的变化而参差错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李白的一首别出心裁的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作者离开东鲁即将南下吴越时。全诗摹现梦中所见饱满明朗、流光溢彩的山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通篇虽写梦游奇境,但却在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感受,体现了诗人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总体而言,全诗的格调是昂扬振奋的,张扬着一种自由洒脱的气概。其变幻莫测的意境,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向来为人称颂。

    《将进酒》

    李白的咏酒诗极能表现他的豪迈、洒脱的个性,《将进酒》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将(jiāng)进酒”本是汉乐府诗题。“将”是请的意思。这首歌行体诗看似“醉话”连篇,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劝饮之作。诗人怀才不遇、忧愤深广而又不失自信、乐观、通达的心态,在字里行间时时展现。全诗笔法夸张,句式长短参差,抒情酣畅淋漓,显示出大河奔流一般的磅礴气势,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是李白的一篇名作,写于天宝末年(756年)作者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诗题虽为“饯别”,但重点并不在于写离情别绪,而是借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的斐然文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诗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极为出色,句式跌宕错落,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流畅。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赠汪伦》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当时,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豪士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别之际,汪伦又来送行,这首诗即为送别之作。全篇皆用口语,显得率真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两句直陈和王伦作别情形,后两句用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真挚深厚友情的强烈感受。因为这首流传千古的小诗,桃花潭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

    《早发白帝城》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历来好评如潮。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而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是在回江陵的途中即兴写成的。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意象鲜明且动感十足。作者意外获罪而又意外得赦的喜悦之情、乘舟东“还”途中一日千里的畅快之感,都跃然纸上。

    《丽人行》

    《丽人行》是杜甫在长安期间所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遭遇坎坷,饱经忧患。其诗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局面,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被称为“诗史”。杜甫心地善良,富于爱心。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中。他存诗1400多首,著名的有《望岳》《丽人行》《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杜甫写诗,在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博大深厚的总体气象和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加之诸体兼长,章法严谨有序,语言精炼传神,成就之大,古今罕见。尤其在律诗创作上的造诣,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同时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后世大批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受到杜甫的多方面影响。

    《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全诗通过描写杨国忠兄妹春游曲江的盛况,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危机四伏的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衬托出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权势之盛;末尾生动点出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角度变换频繁,意象丰富鲜丽,令人目不暇接。虽未有直笔抨击,但在情景描写中,含蓄地透射出讥讽之意。

    《兵车行》

    《兵车行》是杜甫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描写百姓送军时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用一个征夫口吻深刻地揭露了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不幸的深切同情。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品中口语和对话的运用,使读者仿佛身临现场,真切听到诗人深沉、激切的反战呼声。

    《石壕吏》

    这是杜甫的一首著名新乐府诗。

    “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以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失误,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军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使得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所见所闻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称之为“新乐府诗”。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围绕“有吏夜捉人”展开,巧妙地借老妇之口,诉说了普通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全篇句句叙事,但实际上却将爱憎感情融化于其中。这种“寓言论断于叙事之中”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既简洁洗练,又蕴涵丰富。

    《垂老别》

    《垂老别》是杜甫诗“三别”中的一篇。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此诗所展现的,即是一从军的老翁与老妻惜别的凄苦场面。全诗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心理状态,也把分离时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作品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民生涂炭的时代画面。

    《登高》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七律名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诗人流寓夔州时。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国家形势依然艰危。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了在成都的依靠,只好买舟东下,流落在夔州。诗人生活困苦,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登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一首深哀剧痛之作。诗的首联围绕特定环境写秋日登高见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写萧萧而下的木叶和滚滚而来的江水,极为形象。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转为直抒胸臆,将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尽了羁旅者的悲秋之情,作者晚景的凄凉感展露无遗。此诗意象鲜明而气脉贯通,通篇对仗却不显板滞,突出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享有“古今七律第一”之誉。

    《秋兴八首》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时的诗人年老体衰,已在蜀地度过了足足七个年头的漂泊生活,《秋兴八首》,均为触景伤怀之作。作品以忧念国家兴衰为思想线索和感情基调,以夔(kuí)府的秋日萧瑟为背衬,以诗人的身世飘零、忧虑时局、心情沉重、思念长安、欲归不得等作为内容。其间既有忆昔之愉乐,又有抚今之深痛,既有画面飞动的写景,也有泣血锥骨的抒情。八首诗互相支撑构成一个整体,而每一首又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将深沉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组诗无一语不字锤句炼,无一篇不深挚感人,被认为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寒食》

    《寒食》是中唐诗人韩翃的名作。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行赠别之作,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颇负盛名。此诗含蓄而有情韵,前两句描绘出京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的暮春景色,写花用一“飞”字,写柳用一“斜”字,均极为工巧传神。后两句写出寒食日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颇有意趣。

    《春夜闻笛》

    《春夜闻笛》是中唐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的诗以七绝擅长,风格豪放明快。其边塞诗当时流传很广,名篇有《夜上西城》《从军北征》《春夜闻笛》等。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两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起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两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即使等到了春天,却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涵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全诗慷慨情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这是中唐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途中。韦应物(737—约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历任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韦应物诗以五言见长,因为潜心学陶潜,后人便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同称。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优美,诗境清新雅致。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离别时写给好友以抒发离情,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这是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一首名作。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专心苦读,但是命运不济,十年后才登进士第,后又因刚直犯上,曾两次遭贬。他擅长写作近体诗,尤其工于五言律诗和绝句,被称为“五言长城”。刘长卿善于以诗抒发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或反映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的荒凉,或描写山水隐逸生活之趣。其诗表达凝练,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富有韵味。代表作有《寻南溪常山人山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等。

    这首诗用凝炼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按时间顺序写作。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中唐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约767—约830),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乐府诗和五言律诗成就较高,多反映遭遇兵乱后人民的生计,描写细致真实,语言通俗浅近,诗风平易流畅。

    《枫桥夜泊》反映诗人科场失利后返乡途中夜泊枫桥(今江苏苏州市西)时的所见景象与内心感受,着重突出一个“愁”字。落月、寒鸦、渔火、秋枫等物色,勾起了诗人的重重伤感,以至于整夜辗转难眠。篇中的景物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与默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