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以描写春草来抒发送别之情,境界宏阔,涵蕴深刻,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字字含情,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
《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歌行体叙事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喜剧始,以悲剧终。诗人既含蓄地批判了当时政治之腐败,又浪漫地描写并讴歌了两人爱情之忠贞。全诗从杨玉环入宫写起,以串线之珠的笔法描述了唐明皇与杨妃真挚相爱、无奈诀别、绵绵思念和招魂相见。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感慨缠绵,余音不绝。全章有声有色,富于情韵,音节流畅,感情深沉,语言珠圆玉润,情节震撼人心,因而名留千载,传诵至今。
《琵琶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酣饮客船时,被一琵琶女的弹奏深深打动,随即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
当时白居易政治失意,被贬在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做司马心情十分低落。此诗塑造了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形象,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与诗人自身命运的多舛结合起来,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诗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并对她的身世寄予深深的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被贬荒僻之地后悲愤落寞的情怀。
全诗语言优美,景物描写十分生动,将萧瑟秋景与离情别绪融为一体。对琵琶乐曲的描绘极具音乐感,比喻贴切,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音乐与人心结合无间,成为此诗最精彩夺目的部分。
《离思五首》(其四)
这是中唐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一首绝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前三句用比兴手法写成,极为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夫妻感情之深挚,尤其突出了爱情体验的不可替代性。末句以赋法收束,表达了对亡者难以磨灭思念之情。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以诗成就最大,因常与白居易唱和而并称“元白”,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他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其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被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优美详密,与《长恨歌》齐名。元稹的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以《遣悲怀》三首和《行宫》流传最广。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成就,《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他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秋思》
《秋思》是中唐诗人张籍的名作之一。此诗运用生活中最平常的细节,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深切复杂的思念之情,极富转折与情节性。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与王建并称“张王”。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有《张司业集》,代表作有《野老歌》等。
《乌衣巷》
《乌衣巷》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首。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中山(今河北正定县),一作河南洛阳人,生于嘉兴,曾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诗语言简朴生动,善用比兴手法,通俗清新。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词》《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等。其铭文《陋室铭》名扬千古。有《刘宾客集》。《乌衣巷》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世家的盛衰,令读者联想到世事的沧桑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全诗笼罩在夕阳西下的气氛中,诗意浓郁,又蕴涵着人生哲理。
《游子吟》
这是中唐诗人孟郊的一首诗。孟郊(约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一生穷困潦倒,50岁才中进士,做了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卑微的小官。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后,愈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了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作品先用简单的白描、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深厚的母子之情。诗人捕捉了生活中一个极普
通的缝衣服的镜头,从细节之中写出了母亲在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时内心的不平静,突出母亲对子女关怀的深切备至。末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感情,另换笔法,全用比喻。以“寸草”比喻子女,以“三春晖”比喻母爱;以小草不能报答春光慷慨无私的馈赠,比喻子女报答不尽母亲伟大深厚的恩情。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自然,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寻隐者不遇》
这是中唐诗人贾岛的一首问答诗。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他的诗多写自然物景或闲居情景,善于铸字炼句。代表作有绝句《剑客》和《寻隐者不遇》等。
这首诗写诗人山中寻访隐者,未果而归。全诗白描无华,平淡道出,却蕴涵着淡泊隐逸的悠远意味。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苍松白云般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显现在读者脑海中了。
《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诗,系元和八年(813年)诗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因称其为李昌谷。他的诗作想像丰富奇特,以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风格独树一帜。其人被称为“诗鬼”,其作品被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老夫采玉歌》等。
李贺写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诗人报国无门,处处碰壁。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此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李商隐与“无题”诗
诗以“无题”命篇,始于晚唐诗人李商隐。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因和温庭筠也时有唱和,又称“温李”。
李商隐的诗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相当高的成就。就内容而言,他的诗分为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就风格而言,他的诗绮丽精工、哀感婉艳,善于描写和表现细致深微的感情。李商隐的诗作中,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的两字为题,以精丽的辞藻、深美的声调,抒发缠绵悱恻、婉转执著的爱与相思。
可以说,“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一个创造。他有很多首“无题”诗,大都表意比较隐晦,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接受空间,以致后人解说中歧见不穷。但多数读者认为,这类诗主要涉及哀情方面内容。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历来为人传诵。诗写恋人别离后的痛苦与思念。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极为贴切,把刻骨铭心的爱写到了极致。
《锦瑟》
《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名作,一般认为写于诗人晚年。这首诗以含义隐晦,意境朦胧著称,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着历代诗评家,诗旨至今尚无定论。
锦瑟是美丽的瑟,而瑟音是凄凉的,传说中瑟本有五十弦,因其声太悲,青帝破之为二十五弦。“锦瑟无端五十弦”,意思说,既然每根瑟弦弹奏出的音调都那么的悲哀,瑟弦为什么要有五十根之多呢?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蝴蝶倏忽飞逝不可把握,杜鹃啼血也无法挽留春天,二者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诗人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番悲感:似乎曾有过美好,可惜如幻梦空逝,留下的只有无法释怀的恨憾。颈联首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表现一件极美好的事物的永失难回,意象既美丽又感伤;次句写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和泪光盈盈的珍珠一样是可遇不可得的美。末两句说:我这番深情已经过去,如今可以慢慢回忆了。只是在它还未失去、还未落空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结局;在我还在那场美梦里的时候,就已经惘然了。
《山行》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成就名家之誉。其中诗歌创作最为突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文词清丽、情韵跌宕。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是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山行》《早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山行》中的“石径”“白云”“人家”“红叶”等意象,共同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秋色图:一条窄窄的石径曲曲弯弯直上山巅,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生出缭绕白云的地方,几座茅舍若隐若现;夕晖晚照下,彩霞灼灼中,如火的枫林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诗人停车凝望,陶然忘归。全诗自然脱俗,在对秋天山林热烈蓬勃景象的生动描绘中,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风貌。
《清明》
这是杜牧的一首七绝。在祭祖扫墓、缅怀已故亲人的日子里,在湿润微冷、丝雨纷纷的路上,行人们似乎都迷失在这染柳烟浓的氛围中了。诗人遇上一个牧童,便向他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牧童不答,只伸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杏花微雨,正是清明时节的代表性景物。整首诗自然清新,读着它,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慈恩寺偶题》
这是晚唐诗人罗隐的作品。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他喜作讽刺小诗,如《蜂》《感弄猴人赐朱绂》《塞外》《西施》等,能在委婉的语调中蕴涵辛辣的嘲讽,耐人寻昧。
《慈恩寺偶题》被金圣叹称为“唐人气尽之作”。作品中弥漫着百无聊赖的感受,盛唐诗歌中浪漫的理想,中唐诗歌中执著的追求,都消失殆尽。
温庭筠和词的兴起
晚唐的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者。在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起与发展中,温庭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温庭筠(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的作品多以花间月下、闺情绮怨为内容,形成以绮丽香艳为特征的词风,因而被称为“花间派”鼻祖。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以景寓情。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准确表现人物情思,成就很高。此外,他还在词的句法参差、押韵繁变、格调确立等方面做过不少探索,对于词有别于诗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从而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温庭筠词现传60多首,代表作有《菩萨蛮》《更漏子》《梦江南》《杨柳枝》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