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词人温庭筠的一首小令名作。整首词只有短短的两句27个字,却把一个等待远方爱人归来的女子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这句表明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期望爱人今天会回来。这时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爱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这一天等待的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最后一句“肠断白萍洲”,忧伤欲绝地煞尾。整首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苹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这是五代词人李煜的一首词,写于作者被囚于汴京时。李煜(937—978),字重光,号莲蓬居士,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他的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风格绮丽柔靡;第二类为降宋后之作,充满亡国的深痛和追忆往事的伤感,语句清丽,音韵和谐,意境深远。这类作品的成就远远超过第一类。他的词用情真挚,不假雕饰,生动自然。其亡国后的作品意境广阔深沉,完全摆脱了“花间派”的浮靡风习,启发了北宋词人的创作。
这首《相见欢》的首句“无言独上西楼”,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一个冷清的秋夜,词人独自走上西楼,天上正挂着一弯如金钩的凉月。梧桐寂寞,庭院深锁,在满园秋夜的清寂中,孑然一身的词人想到了什么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他黯别家国、永失社稷,这份“离愁”,该是多么沉重。词人心中百味杂陈,只能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约写于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结构,将作者难以驱遣的愁思抒写得淋漓尽致,形成令人读起来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
《花间集》
《花间集》是中国最早的词总集,编者为五代后蜀赵崇祚(zuò)。
《花间集》共十卷,其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500首。18位词人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皆活跃于五代十国时的西蜀。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这批西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绮丽柔靡的词风,以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内容,互相唱和,形成“花间词派”。
《花间集》集中反映了中国词史早期阶段文人词创作的主流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表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此外,还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持久影响。
宋代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游赤壁矶时所作的一首豪放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阅历丰富。他为人正直,心胸豁达,谈吐幽默,极有性情魅力。苏轼是一位罕见的全才作家,其诗、词、散文,均成就极高。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对词进行大胆而积极的改革。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运用到词中,突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走出词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隘栏囿,将诗的题材写进词里,扩大了词的境界,改变了词的格调,从而使词承载了广阔的人生和社会内容,并由此开创出宋词中的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现存的作品,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
这首《念奴娇》由怀古而抒情,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在赤壁壮美的自然风物与历史背景面前,想到了曾经的轰轰烈烈的英雄与时代,继而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回顾过往,浮沉难料,不禁感到人生如梦。在把盏笑对江月的一饮中,词作悠然而止。在没有人生经验的时候,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懂得这首词,可以先去领略它铿锵的韵律,雄壮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难以说清的余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下阕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先问月为何偏在人间有着别离之苦的时候圆朗,继而达观地表示人事的离合有如月亮的圆缺,本是难以避免的,是自然规律,也不能太过强求;最后浪漫地祝愿:但愿你我以及我们的骨肉情谊长存久在,在广袤千里的地面上,共享此刻一轮明月高照的良辰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作多涉儿女情长的局限。词上阕出猎,下阕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的一首千古传诵、感人至深的悼亡词,是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表达方法,深切地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对亡妻的哀思中,揉进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写得更加深挚动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词上阕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却拣尽寒枝不肯栖息,最后宁可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全篇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写出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的这首词,抒写伤春之情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阕抒写惜春,下阕抒写词人的感伤。面对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词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并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入词中。词的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阙结尾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涵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元日》
《元日》是王安石的一首七绝,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主张改革变法。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元日即大年初一。《元日》写道:爆竹声送走了旧年,春风挟裹暖意,走进屠苏酒(一种药酒,喝了可以健身辟邪)的酒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也都换成新的。这首诗表现出新年乍到之时朝气蓬勃的景象,语虽浅淡,却有种浑厚辽阔的气势。王安石执政变法,立志除旧布新,其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意绪,也自然暗寓在诗中。
《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名作,是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用词来记叙城市、乡村、山水,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大量创作慢词,使长篇慢词开始流行,并使用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词作流传极广,当时传说,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雨霖铃》以转折铺叙笔法,展现了作者离开汴京去南方漂泊时,与恋人依依惜别的情境,同时也抒发了自身的仕途失意、生活颠沛之感。作者将苦涩的离情别绪融入凄清的秋境,感动了无数读者。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这是柳永的一首词。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这首词先写“春愁”,带出末句的“相思”;目在写“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感染力极强。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的这首词,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对清秋江山的辽阔描摹,是柳永词中极富特色的部分,这首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词章法结构细密,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人以高超的白描手法与通俗却切意的语言,将暮秋行役途中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当时就有了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他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其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囗、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共25人为成员,将这些诗人归作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一派。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成员中的多数都崇仰唐代“诗圣”杜甫,把杜甫和当代的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尊为该诗派的“一祖三宗”。在诗歌理论上,强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翻新;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黄庭坚、陈师道等重要作家的诗作既自成一体,又不无共性,遂使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形成。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则一直延及近代诗坛的“同光派”。
《寄黄几复》
黄庭坚的这首名作。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遭贬谪。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称“秦七黄九”。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