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小说(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产生于清代,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全书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连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描画出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其精神面貌。书中揭露、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谴责了一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儒生的种种丑态,对于淡泊功名利禄、自食其力的人士则给予赞扬。总之,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这一中心思想贯穿着全书。小说语言生动、洗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写优美细腻,讽刺手法出色,在艺术上获得很大成功。

    《聊斋志异》

    这是清代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非常有趣。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清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不详),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汉族包衣。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分别在康熙、雍正年间任“江宁织造”,四次接驾,贵极一时。到了乾隆初年,曹家遭到巨变,从此一败涂地。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极盛而衰的过程,为他晚年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由于贫病交加,只完成了这部书前80回便去世了,后来有许多人续补。现在最流行的,是由高鹗续补了后40回的本子。

    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的描写,展现了贵族、官僚和富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红楼梦》是一部闪烁着罕见的文学才华、融入了痛切的人生体验、承载了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曹雪芹特别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真实和细腻的刻画。这本书在语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百读不厌。在艺术成就上,《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叙事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作者为清朝满族文学家文康。

    文康一生从政治、家庭两个方面亲身感受到了清王朝统治的衰败,希望通过创作这部小说,令八旗子弟重新振作起来,使清朝统治长存下去。小说共40回,重点刻画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全书采取平话形式,以民间说书人的口吻道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且故事性强,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是它艺术上区别于其他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书中的语言为地道的北京话,为了展现满足生活的需要,又融入不少满族的日常用语,不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习俗和风貌,而且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语言的生动、幽默,更为人们所称道。

    《镜花缘》

    这是一部清代章回体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作者李汝珍(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市),所以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小说前五十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后五十回着重表现众多女子的才华。作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暗婉转巧妙地批判和对女性的尊重。

    四大谴责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三十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老残游记》是作者刘鹗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小说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游历为线索,用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特点。

    《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作品。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三十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思想。小说情节既波澜起伏,又井然有序。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文言翻译小说

    文言翻译小说是由林纾发起的译著形式。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福建福州人。

    林纾不懂外文,他根据别人口译,以古文笔法译著外国小说。他与王寿昌合作的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于1899年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1901年,又与魏易合译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

    林纾以他的古文翻译、古文创作,最早开启了中国文学借鉴西方的先声,同时又延续了古文学的余脉。他的译作不是一般的翻译,更像是用文言对外国文学进行主动改造的再创作。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因而曾被誉为“译界之王”。

    现代小说

    《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等14篇小说,出版后反响极大。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5月,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片断(共13则),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沉重的封建社会迫害时的复杂心态,并通过狂人反复研究的“吃人”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揭露、抨击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号。小说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狂人”的“谵言”一方面暴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透出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阿Q正传》

    这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它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勾画出未庄流浪雇农阿Q的形象。阿Q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忘记,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在强者面前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又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他不了解革命,有时以为是送命的玩意,有时又以为是无偿获取财富的途径,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当做“革命党”枪毙示众。

    小说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感情和惊人的艺术才能,通过塑造阿Q这一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剖析了由于封建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宗法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落后的“阿Q精神”。

    《彷徨》

    鲁迅的这部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深感“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作者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表明自己对社会方向的苦苦探求。本书收入鲁迅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

    《祝福》

    这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4年3月《东方杂志》,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祝福》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祥林嫂年轻丧夫,婆婆便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好给自己另一个儿子娶亲。祥林嫂不愿再婚,便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却又被婆家发现,然后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婚后祥林嫂过上相对平宁的生活,并生子阿毛。谁知贺老六忽然死于伤寒,接着阿毛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再回鲁家帮佣。由于祥林嫂守寡再嫁,成了不祥、不贞之人,被众人嫌弃,为主人嫌恶,新年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尽管她已经把辛苦钱捐了“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来“赎罪”。祥林嫂在生活不断的打击下“像换了一个人”,变得痴慢、混沌,不再具备伺候人的本事,终被鲁家撵出,沦为乞丐。在一个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

    《祝福》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身处在封建经济体制与封建思想双重压迫下的农村妇女的悲剧。祥林嫂被众人、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绞杀的故事,并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压迫”来概括。伟大的作品,不但再现了时代,还再现了人性。作品中传神的叙述,深邃宽广的思想,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由郑振铎、沈雁冰(后来笔名茅盾)、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耿济之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