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小说(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小说月报》创办之初,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了很大篇幅,是“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五四运动以后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学习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经验,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1921年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

    《子夜》

    《子夜》是茅盾的一部长篇小说。茅盾(1896—1981),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1930年5~7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原著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

    《林家铺子》

    这是茅盾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复杂联系。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当时我国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小说再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那个令无数人失去安身立命之基础的黑暗社会。

    《春蚕》

    茅盾这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932年。小说以“一·二八”战事后江南农村为背景,写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成灾”的故事。农民老通宝带领全家辛勤养蚕,换来丰收。然而在“洋布”“洋纱”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资本家乘机压价收购,高利贷者乘机盘扣剥削,老通宝因受到重重打击而病倒。

    小说深刻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农民再辛勤劳动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是20世纪30年代描写农村的著名作品之一。继《春蚕》后,作者又写了《秋收》《残冬》这三部作品,被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幻灭》

    茅盾的这篇小说是《蚀》三部曲之一。作品描写一个被卷入革命而终陷于空虚的青年女子章静的一段经历。

    《幻灭》是对大革命风潮中知识分子状况的如实反映,客观上揭示了这场革命在精神上的某种空白性。从章静的生活过程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走上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炼,而不是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

    《动摇》

    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茅盾将叙述的焦点对准了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故事。小说通过胡国光的伪装革命而叛变,和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的左右摇摆、姑息养奸所构成的政局的动摇,表现了革命运动根基的虚弱和局面的混乱,塑造了方罗兰、胡国光、孙舞阳等一批性格鲜明的角色。作品通过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展现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潜在的危机。

    《追求》

    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小说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到的悲剧命运。主要人物有四个,即张曼青、王仲昭、史循和章秋柳。在白色恐怖下,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有着悲观、颓废、失望的共同心理。但是,由于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又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在对这种矛盾的揭示中,勾画出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性与心理世界。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滥觞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地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作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在其香居茶馆里》

    这是沙汀一篇讽刺短篇小说。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杨子青,笔名沙汀、尹光。四川安县人。1932年出版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同年底加入“左联”并继续创作。以《兽道》《代理县长》等写实之作著称于左翼文坛,被鲁迅誉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沙汀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营造含蓄深沉的艺术氛围,通过典型细节,描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存世作品有《沙汀作品选》《沙汀选集》《沙汀短篇小说集》等。

    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联保主任方治国因为新县长扬言要整顿兵役,所以匆忙地向县里告密,致使土豪邢幺已经缓役四次的二儿子被抓了壮丁,于是方、邢二人之间矛盾尖锐化,在茶馆里公开争吵,而且愈演愈烈,终至于当场出手,打得鼻青脸肿。最后的结果是新县长接受贿赂后,借一个可笑的理由,将邢的儿子“开革”了出来。小说揭示了兵役问题上弊政的根源,有力地暴露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基层政治的腐败。

    《南行记》

    《南行记》是艾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艾芜(1904—1992),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四川新繁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百炼成钢》等。有《艾芜文集》行世。

    《南行记》中收有八篇小说,分别为《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我的爱人》。这些作品以作者早年的漂泊生活为创作背景,描绘了西南边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叙述了在这里发生的奇特故事,塑造了一群典型独特的流浪汉形象。这群流浪汉无产无业,没有正常谋生手段,然而他们顽强不屈、乐观进取,对残酷现实发出要“钢铁般顽强生存”的声音。

    《爱情三部曲》

    这是巴金的一部长篇系列小说,由《雾》《雨》《电》三部组成。巴金(1904—2005),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在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与《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爱情三部曲》是一曲理想主义的颂歌。它以巴金年轻时期的一些朋友的革命活动为蓝本,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为理想和正义不惜生命的精神。作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在黑暗社会中的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的矛盾与痛苦,揭示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在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形成,旧思想、旧文化不断衰败的新旧交替时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前进必将被社会所吞噬的现实。“爱情三部曲”是巴金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品。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一部长篇系列小说,由《家》《春》《秋》三部组成。《激流三部曲》以1920—1940年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为背景,描绘出一批栩栩如生的新旧人物,以这个大家庭的没落,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之势。这部作品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也是新青年、新时代的赞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寒夜》

    《寒夜》是巴金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二人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是抗战爆发,他们无奈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揭示一位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不幸命运。

    《憩园》

    这是巴金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从一位作家在战时回到故乡成都,寓居友人的新置馆邸“憩园”开始。在那里,他发现“憩园”友人心怀忧虑,原来新婚的女主人深受丈夫前妻留下独生子小虎的困扰,而巨富的前妻娘家总有意无意利用小虎折磨续弦的后母。随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的悲剧,那人因一桩婚外爱情,被妻子与长子逐离家庭流落破庙,可是爱他的小儿子则与之保持神秘的往来,并且常到憩园折花安慰父亲。

    小说中作者描述出的盲琴师与卖唱女子之恋、憩园主人的内忧、旧主人的悲剧,以及作家对女主人的关怀,四条趣味线交织进展,而各得到动人的归结。

    《第四病室》

    这是巴金的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根据一部分真实的材料写成,通过一个年轻病人在医院中写的“病中日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社会底层的众生病苦图。在这个空气污浊的三等病室里,各种病员杂处,不断有人死去,又不断有人进来,他们缺钱少助,在这里受着百般难忍的煎熬。小说用金钱正在支配人间关系的酷烈现实,张扬着对于人间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呼唤。

    《骆驼祥子》

    这是老舍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36年。小说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叫祥子的年轻力壮的人力车夫的故事。祥子希望以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几经挣扎,几经奋斗,得到的却是一连串的失败。最终,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念,自甘堕落。作家通过对祥子的悲惨命运的述说,真实地揭露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痛苦无奈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以城市底层人民贫穷生活为题材,拓展了五四新文学的表现范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

    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他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老舍一生创作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行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