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是老舍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写于1961—1962年。遗憾的是,因当时的政治风波,老舍未完成它就被迫停笔。
小说以作者自身成长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对本民族人物的历史——满族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老舍一方面采用他以前创作时习用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持一种既亲熟又反省的态度。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到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因而特别适合小说表现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对旧社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剧故事。全文以月牙儿为线索,用散文诗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可怜、可敬、可叹的少女形象,写她在一轮冰冷的月牙下无奈地一步步堕落,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过程。月牙儿下,是丑恶而凄冷的旧社会。小说语言是幽美的,然而在述说罪恶时,又是直白而深刻的。这轻柔、美好变为恶戾、脏污的悲剧,这平淡中的悲怨,宁静中的悲愤,这诗意意象之下残酷的人生现实,有着直指人心的艺术力量。
《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这部长篇小说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起点。小说描写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它以作者的故乡——北京为背景,以老张为自己抓钱而不惜采取恶劣手段拆散李应、王德两对恋人的情节为主线,集中批判了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老张,展示出小市民生活的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传统旧道德旧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作家“一些油滑的耍贫嘴”的幽默风格,使作品可读性极强,在看似轻松的文风下,批判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沈从文(1902—1988),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mào)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十分诗意,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纯净而厚实,朴讷而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彩。他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边城》主要描述发生在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渡口的爱情悲剧。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以拉船为生,过着青山绿水共为邻的生活的翠翠天真、淳朴、美丽。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她,受老船夫指点,两兄弟相约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天保自知不敌弟弟,便乘船离家,不料中途失事,傩送追寻天保尸体未得,也远去桃源。老船夫猝然而死,只剩下翠翠守在渡口等待傩送归来。
作品在田野牧歌式的爱情故事中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人情,充满了对人性美的赞颂,笔调淡雅清秀,诗情画意盎然。
《从文自传》
沈从文这部自拟的自传,1932年暑假完成于青岛。作品讲述了他20岁之前在农村的生活,描写家乡各个小城镇,各种乡下人以及各处的自然风光,展现出湘西农村与世无争、平淡闲适的原始生活形态。
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作品不仅真实地披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地体现出他在成熟时期思想精神的特征,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是丁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年开始文学生涯,陆续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等小说。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北斗》杂志。1948年写出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其他作品有《杜晚香》《牛棚小品》及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共58章,通过对河北北部农村暖水屯土地改革斗争过程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变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表现了阶级关系的相互渗透和人们的不同精神状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踏上幸福之路的光明前景。人物形象真实动人,心理刻画细腻深入,结构宏大紧凑,情节疏密相间,生活气息浓重。
《呼兰河传》
这是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33年出版短篇小说《两个集》《跋涉》《看风筝》《旋风》。1934年出版散文集《商市街》。1935年出版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深受鲁迅赞扬。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小说《牛车上》《小城三月》,传记《回忆鲁迅先生》等。
《呼兰河传》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作者一方面描绘出这种生活的令人窒息,另一方面又对儿时生活的牧歌式情调表现出深深的怀念。作品批判了那些愚昧保守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也歌颂了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
《生死场》
萧红的这部长篇小说,写于1934年9月,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小说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哈尔滨附近一个村庄的农民在人生的“生死场”上苦苦挣扎与抗争的故事。作品真实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无情现实再现了日伪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在此背景下,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以及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更令读者感慨不已。
《马伯乐》
萧红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在香港时,于贫病交加、个人心情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写的一部作品。小说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这部作品在当时给世人以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
《围城》
这是钱钟书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钱钟书(1910—1998),文学研究家、作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学贯中西,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如《读艺录》《管锥编》等。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描写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西洋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名利场与情场上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提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高校教育的丑恶面。文中的主角方鸿渐是位留学归国的冒牌博士,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一事无成,爱情上也不果断,为个人生活辗转奔波,荒唐百出,浑浑噩噩。此外,作者还塑造了伪君子教授李梅亭、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识分子。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语言幽默、机智、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人·兽·鬼》
这是钱钟书一部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中共收作品四篇。其中,《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做是《围城》的雏型;《灵感》表现了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的疏离与鸿沟的无法弥合。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的这部中篇小说,写于1943年12月。小说描写了民主政权初建时,农民和地主恶霸所进行的曲折复杂的斗争。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李有才这一正直坚强、机智乐观、幽默风趣的新农民的艺术形象,同时讲述了聚集在李有才周围的“小”字辈的成长过程。
赵树理(1906—1970),作家。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1930年首次发表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1943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稍后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此后,又发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短篇小说《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登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49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赵树理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民形象。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是“山药蛋派”文学流派的奠基人。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的这部短篇小说塑造了两代农民的典型:老一代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尚未觉醒的二诸葛、三仙姑,新一代是憧憬新生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作者通过对新旧两代人在“结婚”这一焦点问题上所产生的矛盾的描述,表现出农村社会的积极变迁。小说“团圆”式的喜剧结尾,更是一个时代的提示。
《李家庄的变迁》
赵树理的这部长篇小说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胜利近二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阎锡山统治下山西政局的动荡,以及这一时期农民生活变迁。作品从沉重的封建压迫写起,描写了一系列事件,最后是激动人心的踊跃参军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到胜利的过程。
沦陷区的文学
沦陷区的文学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产生的文学。从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12月8日上海沦陷,直到抗战胜利,中国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曾先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沦陷区文学就是这样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产物。
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后,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上海作家,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金锁记》、苏青的《结婚十年》等。
《传奇》
这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以小说《沉香屑》成名,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品。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算宽广,却仍对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不无开拓。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又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传奇》写于1943—1945年。作品描写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个普通而动人的故事。作者赋予都市日常存在的悲欢人生以传奇色彩,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无望村的馆主》
这是师陀的一部中篇小说。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品写于1939年上海沦陷期间,曾发表于1939年的《正言报》。小说讲述顺德府附近乡镇的地主恶霸陈世德因玩戏班子而倾家荡产的故事,颇有社会警示意义。
《荷花淀》
这是孙犁的一篇小说。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孙犁小说以抗日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1944年在延安发表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荷花淀》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中国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精神性格。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辉,是作品最感人的部分。
《芦花荡》
这是孙犁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背景。当时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次,他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后来他赤手空拳,撑一只放满菱角莲蓬等鲜货的竹船,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待鬼子们被锋利的钩子钩住后,他便用竹篙痛砸鬼子。小说于精巧的叙事中,蕴涵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