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戏剧(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戏剧概述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样式,话剧则是20世纪从西方引进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只有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运动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目前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近代戏曲、现代戏曲等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发源于浙江温州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进入的成型时期的标志。元代杂剧又称北方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人们早就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一代之文学”。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白朴等。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达到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等众多片段(出),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清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个人离合,写历史兴亡”,成为历史剧中的佼佼者。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间,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主导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改良戏曲。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并未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戏剧进入现代时代。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于欧阳予倩。他自觉地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外来的话剧艺术结合,使作品具有故事性强、语言讲究节奏、民族特色鲜明和适宜于舞台演出等优点,是戏曲改革的先驱。丁西林在喜剧方面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他用细腻的分析笔法、少许的人物、单纯的情节反映生活现实。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至今仍放射着令人赞叹的艺术光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戏曲和话剧的创作也受到重视,产生了《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等反映现实力度很强的作品。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多幕剧《白毛女》。它虽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与话剧接近,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歌、民谣、传统戏曲等元素较好结合的产物。

    此外,郭沫若、田汉、陈白尘、吴祖光等也创作了不少优秀剧作,并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涌现出来,繁荣了当代戏剧创作。

    古代戏曲和说唱艺术

    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是指敦煌石室中所藏的讲唱体通俗文学作品,兴起于唐代。“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变文最初就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然后被讲唱出来。它的内容原只有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敦煌变文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西厢记诸宫调》

    这是一部金代的诸宫调作品,通称“董西厢”,诸宫调是宋、金讲唱文艺的一种新形式,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姓董,“解元”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因诸宫调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这部作品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

    《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基础写成。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莺莺的结合收束;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莺莺之母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颂了纯真爱情,鼓励青年为婚姻自由而斗争。作者把一篇不满三千字的传奇改编为五万多字的讲唱文学作品,使它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方杂剧、北曲,是由歌唱、说白、舞蹈等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戏剧形式。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间受到了诸宫调的直接影响,并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其文学剧本均为韵文、散文结合形态,结构完整,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音乐以北方曲调为基础,采用联套形式。一剧之中“一人主唱”“曲白相生”,唱与说白紧密相连。角色分工类型化,主要有旦、末、净、杂。杂剧不甚重视生活外部形态的真实再现,而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因而诗性比较突出。杂剧盛行于13世纪后半期,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许多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因而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杂剧,也是世界著名世界悲剧之一,作者关汉卿。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开始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并结合了元代社会的生活实际。主要剧情为:窦娥自幼丧母,父亲是个穷书生,为了还债和上京赶考,把窦娥卖给了蔡家当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夭亡,她便与婆婆相依为命。后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恃强凌弱,欲霸占蔡氏、窦娥婆媳。张驴儿的父亲误服毒药致死,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官府对两人严刑逼供,窦娥为救婆婆,不得已屈打成招,被处死刑。临刑之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要颈血飞溅于白练,二要六月里天降大雪,三要当地大旱三年。结果,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父亲到当地任职,窦娥的鬼魂向父亲诉说冤屈,沉冤终得昭雪。

    这出杂剧,控诉了官府不分善恶、草菅人命的行径,歌颂了窦娥勇于反抗、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的形象塑造得极有个性,剧中的三桩誓愿,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杂剧,作者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它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传统的联姻方式。

    《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它的曲辞华美,并有诗的意境。

    《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杂剧,作者白朴(1226—?),元代散曲作家、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山西河曲人。

    白朴的杂剧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作杂剧十六种,代表作《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不小的影响。

    剧本描写了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

    此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白朴把梧桐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元代杂剧,作者白朴。全剧共四折,主要剧情为:尚书之子裴少俊去洛阳买花,与洛阳总管之女李千金相爱,裴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一天被其父发现,少俊被迫休了李千金。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经过一番曲折,夫妇二人破镜重圆。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墙头马上》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他擅长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才能。

    《汉宫秋》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代杂剧,作者马致远。剧本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史实,将其改编为写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侧面展现出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在这些人、事的映衬下,凸显出王昭君坚贞的爱国情怀。全剧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心情。其中第三折中的〔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折中的〔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家所称赏。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元代杂剧,作者郑光祖(生卒不详),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今存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郑光祖的杂剧以抒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和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离现实主题较远。他也写过不少散曲,其作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丽。

    《倩女离魂》根据唐代传奇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全剧四折一楔子。主要剧情为:王文举与张倩女经父母指腹为婚,倩女母因文举功名未就,不许完婚。后文举赴京应试,倩女魂魄相随,结伴至京。文举得官,二人同返故里。倩女灵魂与久卧床榻的倩女的病体合二而一,遂与文举成亲。

    剧本塑造了一个敢于违背封建守礼教规范,追求爱情的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全剧抒情气氛浓厚,心理刻画也较细致。第一折送别,第二折倩女灵魂月夜追文举,第三折倩女怀想文举等曲辞,都写得艳丽流畅,婉转动人。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杂剧,作者纪君祥(生卒不详),元代戏曲家。一作纪天祥。《录鬼簿》记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著有杂剧六种,现仅存《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与《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传有曲辞1折)。

    《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主要剧情为:春秋时晋国佞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毅然献出己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为开脱程婴救孤之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孤儿由程婴扶养成人。二十年后,赵氏孤儿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气氛激越慷慨,鞭挞了阴险残暴的行为,歌颂了崇高正义精神。它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不少剧种将其改编上演。到了18、19世纪,更有英、法等多种译本,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到世界瞩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