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戏剧(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的这部独幕剧,创作于1939年,剧作嘲笑了国统区上层人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之流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巧妙,对话风趣,是五四以后有数的独幕剧佳作之一。

    《获虎之夜》

    这是田汉于1922年创作的一部独幕剧。作品描写了流浪青年黄大傻和富农女儿莲姑的爱情悲剧,成功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

    田汉(1898—1968),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田汉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他毕生从事文艺事业,一生创作话剧、歌剧六十余部,电影剧本二十余部,戏曲剧本二十四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两千首。其中由他填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四新剧运动中,田汉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由他领导的南国社,是在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其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等。

    《名优之死》

    田汉创作的这部多幕剧刻画了“一代名优”刘振声的反抗性格及其悲剧命运,通过舞台形象有力地显现出主题:狐鬼横行的旧社会是艺术的敌人。刘振声一生尊重艺术,嫉恨邪恶。他以心血培养的女弟子刘凤仙因受有权势的流氓杨大爷的利诱,日益走上堕落的道路。刘振声为此感到愤怒和痛心,他勇敢地和杨大爷展开了斗争,痛斥杨大爷的丑恶行为。杨大爷率领着他的鹰犬用最毒辣的手段凌辱刘振声,最后把刘振声逼死。

    剧本步步深入地描写了杨大爷愈来愈猖狂的流氓行为,刘凤仙愈来愈显著的堕落,以及刘振声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性格,最终通过主人公刘振声悲惨的死亡,向黑暗社会提出了激越的控诉。全剧手法洗练,风格沉郁,是一篇旧社会艺人苦难生活的实录。

    《雷雨》

    这是曹禺的一部四幕剧。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著名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优秀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

    作品通过一天中从上午到午夜两点钟的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的矛盾纠葛。剧作中主要有三对矛盾:一有是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反映着封建势力对爱情的禁锢压迫;一有是侍萍、四凤等人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之间的对立;还有一个是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反映工人阶级同资本家的斗争。其中心线索是第一对矛盾,它与其他几条线索相交织,从而构成一幅“封建性与资本性杂合”的旧家庭和旧社会的腐败没落图景。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悲剧的优点,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日出》

    曹禺的这部四幕剧,创作于1935年。作品写因家道中落、沦为交际花的陈白露靠银行家潘月亭供养,住在大旅馆里,与一群寄生虫混在一起。陈学生时代好友方达生企图使她跳出堕落的生活;陈虽也厌倦身边的人和事,但无力自拔,终在潘投机股票失败后自杀。剧作反映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烂和罪恶以及下层人民饱受欺凌压榨的痛苦,表现出作者想要摧毁这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丑恶社会的强烈愿望。

    北平国剧会

    1931年,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组成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学会附设的国剧传习所有学生75名,其中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人,在艺术上均有相当成就。

    《锁麟囊》

    这是剧作家翁偶虹的名剧。剧作讲述富家千金薛灵芸的命运变迁的故事。在她千娇万贵地出阁时,偶遇贫女也正在嫁人途中,便将自己装满宝物的锁麟囊赠与她。后因缘凑巧,薛小姐堕入贫贱,进入当年的贫女家做奶母,两人因锁麟囊而相认,后大团圆结尾。此剧是程派的经典剧目,辞藻警人,至今传演不衰。

    翁偶虹(1908—1994),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北京人。翁偶虹致力于戏曲研究,先后为程砚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童芷苓、黄玉华、吴素秋等演员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富连成科班编写剧本,并常与黄占彭、程茂亭、关醉禅等名票同台。他一生移植、整理、改编剧本一百余部,其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有《锁麟囊》《将相和》《响马传》《大闹天宫》《李逵探母》等。

    《屈原》

    郭沫若创作的这部历史剧,完成于1942年。剧本内容是: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很得楚怀王信任。不料南后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罪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亡。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橘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全剧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愤怒谴责了颠倒黑白、迫害忠臣、出卖国家利益的奸贼。

    《白毛女》

    这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一部现代歌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

    《白毛女》的原型颇具浪漫传奇色彩。当时,河北阜平一带流行着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但在歌剧《白毛女》中,这个故事被赋予了完全不同于原型的内含,成为对时代生活的真实艺术再现。

    《白毛女》的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并欲侮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作品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成为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部中国新歌剧。剧中的唱段“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后来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白毛女》将舞台艺术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的文艺标志,迅速风靡了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这部歌剧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舞剧等艺术形式放映、上演,在全国各地家喻户晓。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

    林崇德主编:《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

    程力华主编:《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5.

    纪江红主编:《中国学生学习百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

    刘以林主编:《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

    北京出版社编委会编:《中国青少年科学探索百科全书》(上中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9.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0.

    宋立涛主编:《中国青少。百科全书》(共4册),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11.

    华远路主编:《中国百科》,北京,海燕出版社,2003。12.

    纪江红主编:《中国少。科学探索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1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华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4.

    纪江红主编:《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5.

    贾文红编:《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6.

    纪江红著:《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7.

    巴城主编:《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2002。18.

    乙力编:《中国古代对联故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19.

    华星主编:《影响中国的500则成语故事》(图文版),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0.

    张企荣著:《中国成语故事大全》(上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

    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

    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24.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26.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7.

    褚斌杰著:《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

    王冠中著:《中国古代常用文体规范读本·小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9.

    (清)蘅塘退士著:《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唐诗三百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

    冯思德[等]选编:《古人劝勉诗词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1.

    赵昌平著:《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2.

    赵仁珪著:《走进唐宋诗词》,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33.

    陈桥生著:《陶渊明——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34.

    傅德岷著:《唐宋词鉴赏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35.

    司马彦著:《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解释导读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6.

    朱梓、冷昌言著:《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宋元明诗三百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