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记》
这是明代李开先的戏曲的代表作。据苏洲(号雪蓑渔者)序:“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可知他的友人也参与了创作。全剧共五十二出,演《水浒》中的林冲故事,情节较之小说有很大更动,第三十七出描写林冲夜奔一场很精彩,写出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复杂心理,抒发了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悲愤情怀。剧中写张真娘的坚贞、高俅的凶狠,也很出色。其他次要人物如鲁智深、陆谦、富安,形象模糊,性格欠突出,远不如小说。把《水浒》中的故事改编成为长篇传奇,而且写得有特色,李开先有首创之功。
李开先(1502—1568),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嘉靖初年,李开先与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等并称“八才子”。李开先的文学主张和以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代表的唐宋派接近。他不满“前七子”所掀起的复古潮流,赞扬感情真挚,“随笔随心”“常言常意”而不加雕琢的艺术风格。他认为真诗只在民间,因此用极大的功夫搜集和制作“士大夫所不道”的市井俗曲,并推崇与正统诗文异趣的戏曲小说,主张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李开先的传奇有《登坛记》《宝剑记》和《断发记》;杂剧有《园林午梦》《打哑禅》《搅道场》《乔坐衙》《昏厮迷》和《三枝花大闹土地堂》六种,现仅存两种。
《四声猿》
这是明代徐渭的杂剧集,由《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四个独立的戏组成。这些作品都打破了杂剧固定的格式,为戏剧形式多样化开拓了门径。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戏剧家、书画家。字文长,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戏剧理论方面,他主张“本色”,即戏剧语言应当符合人物的身份,应当使用口语和俗语,以保证人物的真实性;反对典雅的骈语,过度的修饰。他的《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浣纱记》
这是明代戏剧家梁辰鱼的一部剧作。梁辰鱼(生卒年不详)字伯龙,号少白,一号仇池外史,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对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贡献,在当时曲坛上颇负盛名。其作品《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共四十五出,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剧本塑造了范蠡和西施两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国者的形象,以二人的爱情故事和一缕溪纱贯串全剧始终。作品批判了夫差的沉湎酒色、不辨忠奸,而对含冤死去的正直有远见的伍子胥深表同情。《浣纱记》故事曲折、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
《鸣凤记》
这部明代传奇戏曲,一说为后七子之一王世贞所作,一说是其门生所作。贯串全剧的矛盾冲突是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的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群狗党的趋炎附势、凶残横暴,同时,又着意渲染杨继盛等人不畏权势、不惧牺牲的精神。在艺术上,此剧突破了以生死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
《闲情偶寄》与戏曲批评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著作。李渔(1610—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浙江兰溪人。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著作《闲情偶寄》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作为戏曲作家,李渔十分重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他充分认识到戏剧结构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声称“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并就结构问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具体方法。李渔在编剧技巧上提出的这许多新经验,把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冬青树》
这是蒋士铨的一部剧作。《冬青树》写南宋灭亡的历史故事。全剧以文天祥、谢叠山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为主线,穿插唐珏等忠义志士报国义举,抨击了留梦炎之流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
作者蒋士铨(1725—1784),清代文学家、戏曲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铅山人。蒋士铨论诗重性灵,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倾向。他一生著述宏富,诗文有《忠雅堂诗集》《忠雅堂文集》,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并作有杂剧、传奇戏曲十六种,其中传奇《临川梦》《冬青树》《香祖楼》《桂林霜》《空谷香》《雪中人》与杂剧《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合称为《藏园九种曲》。
《一捧雪》
这是李玉的一部剧作。《一捧雪》主要情节: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藩向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连番设计保卫祖传玉杯,却尽被识破。最后莫怀古之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
李玉(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苏州(今江苏苏州)人。李玉是苏州派戏曲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早期的剧作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即所谓“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他入清后的代表作是与人合著的《清忠谱》。他还根据徐于室的《北词九宫谱》原稿,重新编定了《北词广正谱》。
《长生殿》
洪昇的这部剧作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作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地选择、剪裁和艺术地概括、集中、虚构。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曲辞优美,恪守韵调,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洪昇(1645—1704),清初戏曲家。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和同时代的孔尚任被并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为其代表作。
《桃花扇》
孔尚任的这部剧作,是作者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才完成一部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桃花扇》剧情梗概:明代末年,“复社”中坚成员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相爱,侯送李一把题诗扇与其“梳栊”(和妓女非正式结婚叫梳栊)。已被罢官的魏忠贤余党、奸臣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南明弘光皇帝即位后,阮大铖重被起用,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要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桃花扇》是一部具有感人力量的剧作。剧本中所涉及的绝大部分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人生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的灭亡史,同时也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在戏剧结构、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这部剧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戏剧
《黛玉葬花》
这是欧阳予倩排演的《红楼梦》京剧中的一部,是一出结构紧凑、富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欧阳予倩的表演风格,受早先从事话剧表演的影响,细腻而写实,极富表现力。据当时观剧者评论,黛玉登场时念的引子“春去无痕,莽天涯怎不销魂”,字极清颖,音极柔腻,洵使聆者销魂,当悲叹“咳,这也是寄人篱下的苦处,怎不叫人伤感也”时,音容间,含有无限凄楚,将满腔感慨,从无形中表出,表演的“绘声绘色”“精细如发,求之入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阳予倩(1889—1962),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新兴话剧运动奠基人之一,戏曲改革的先驱者。其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艺名兰容、桃花不疑庵主,湖南浏阳人。欧阳予倩1914年开始从事京剧创作与演出,自编自演新剧目二十多种。作为著名京剧演员,他曾与梅兰芳并享“南欧北梅”之誉。1918年在南通创办伶工学社,进行戏曲教育改革尝试。1926年参加民新影片公司,编演了《玉洁冰清》《天涯歌女》《三年以后》等无声影片。后在桂林创办广西艺术馆,领导桂剧团体,编导《梁红玉》《木兰从军》等戏,宣传抗日,并与田汉等发起举办西南剧展。欧阳予倩一生创作话剧二十一部,戏曲二十七部,大部分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并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因为他既熟悉现代的话剧艺术,又深知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且有过长期的舞台(包括戏曲和话剧)演出的实际经验,他在创作中又能自觉地将这些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故事性强、语言讲究节奏、民族特色鲜明和适宜于舞台演出等优点。
《一只马蜂》
丁西林的这部独幕剧写一位吉老太太表面上宣称子女婚姻自由,实际上却包办着子女的婚姻。作者让吉先生和余小姐用机智的“说谎”瞒过了她,取得自由恋爱的胜利。剧中一连串的反话和谎话造成了饶有风趣的喜剧效果,吉老太太固然是一个被嘲笑的保守派,而吉先生和余小姐的心口不一,也反映了某些知识分子一味弄虚作假的性格。作品的语言幽默俏皮,结构也很巧妙。
丁西林(1893—1974),戏剧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xiè)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23年发表戏剧处女作《一只马蜂》,引起广泛注意,成为五四时期的戏剧佳作
之一。此后,又创作多种独幕剧,描写城市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生活,风格轻松幽默。抗战期间曾创作《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妙峰山》等剧本,这些作品主题深刻、语言风趣、含蓄,显示了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丁西林在喜剧上出类拔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把英国式的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他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他写喜剧善于使用细腻的分析笔法,人物不多,情节单纯,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语言幽默俏皮,结尾尤为别致,给人以过目难忘的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