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识:记住的意思。

    ②厌:满足。

    ③诲:教诲。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到、听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地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故事链接】

    宋濂是我国明初的一代文宗,一生著作很多,曾担任朱元璋时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许多藏书,宋濂小时候很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书全部读完。

    他说到做到,坚持每三天看一本书,从不间断。就这样,宋濂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宋濂听说《史记》是部很好的史书,很想看看,可是家里却没有《史记》。后来他打听到浦江县城有位姓张的先生家里有《史记》,就急忙赶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向张先生借。张先生说书已被借走了,让他三个月后再来。

    三个月后,宋濂又来到张先生家,没想到张先生却说:“对不起,朋友还没有把书还给我,你再等三个月吧。”

    终于又过了三个月,这时已是寒冬季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这天早早儿起来,没顾上吃饭就向张先生家赶去。张先生见到宋濂又来了,不解地问:“我听说你是个神童,小小年纪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一定要看《史记》呢?”宋濂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学的那点东西算不了什么,《史记》是一部好书,我想我一定可以从里面学到更多的知识。”

    张先生被宋濂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感动了,马上把《史记》借给了他,并且说:“以后你想看什么书就来借。”

    后来,宋濂仍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去做,有过错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啊!”

    【故事链接】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每当祖父读书的时候,小炎武也在旁边捧起一本书看。

    祖父见孙子这么爱看书,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没过多久,小炎武又跟随祖父读起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学得越多,顾炎武越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于是他立志要把天下的书都读完。有些书中记载的东西并不准确,使顾炎武产生了疑问。为了准确无误地核实书中的内容,顾炎武常常带着干粮四处游走,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考察。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把得到的内容和书上记载的一一对照,然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就这样,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最终成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隅:角,指一个方面。

    ③反:类推。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后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表达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会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知识,那就不再教他了。

    【故事链接】

    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出色的学生,是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深入地思考。当学生们走入歧途或实在找不出答案时,孔子再给予巧妙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有个学生叫仲由,他很喜欢弹琴,能把每首曲子弹得很熟,可感到自己的琴声不够美妙。一天,他拿着琴来到老师这儿弹,目的是如果自己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能随时指出并进一步指导。可没想到他弹了半天,老师却毫无反应。他只好继续往下弹。

    这时,孔子对他说:“仲由啊,你根本没有领悟乐曲中的意境,把曲子弹得再熟又有什么用呢?”说完,便转身走了。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

    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⑤,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有是夫:有这种处世态度吧。是,代词,这种,实指行藏。

    ②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有一万两千五百人。

    ③与:偕同,参加。

    ④暴虎冯河:空手打虎,赤脚过大河,指做事冒险蛮干,有勇无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徒手,赤手空拳。冯,同“凭”。

    ⑤临事而惧: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惧,谨慎,警惕。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吧,我就干起来;不用呢,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老师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不用船赤脚就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一起共事的。我找的一定是面对任务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事的人呀!”

    【故事链接】

    孔子于公元前496年被任命为鲁国的代理国相。由于孔子的细心治理,鲁国的百姓越来越富足,国力慢慢强盛起来。

    看到鲁国越来越强大,齐国很想跟鲁国结盟。于是齐景公写信,约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峡谷会盟。鲁定公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并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诸侯开会时的助手)。

    孔子想到齐国以前是鲁国的敌国,总是对鲁国虎视眈眈,这次说是要和鲁结盟,其实可能只是想探探鲁国的虚实。所以他劝鲁定公一边准备会盟的事,一边让军队严阵以待。鲁定公认为孔子这是多此一举。

    但孔子认为有备无患,坚持要做好防范的准备。由于孔子的精心谋划,齐国不但没敢轻举妄动,鲁国还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退还了从鲁国侵占的三处土地。

    因为这次失败,齐国君臣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谋划、智力超群的人,只要他留在鲁国做官就会对自己的国家非常不利,便策划了一条离间计,使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破裂了。

    孔子对所发生的一切很清楚,知道是齐国人的计谋,但鲁定公却缺乏谋略,中计上当,误解孔子,孔子对他很失望,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鲁国。

    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①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富:指升官发财。

    ②执鞭之士:指天子、诸侯出巡时,扬着竹鞭、喝令群众让道的差事,意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士,通“事”,差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干我所喜好的吧。”

    【故事链接】

    战国初年,乐羊子一家住在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唉!什么时候日子才能过得好一点儿呢?到时妻子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乐羊子一想到妻子从嫁给自己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心里感到很内疚。

    农闲时,乐羊子决心进城挣点钱,好贴补家用。这个主意也得到了妻子的赞同,她高兴地对丈夫说:“这个想法不错,你放心地去吧,家里有我呢!”

    于是乐羊子告别妻子,背着行囊,朝洛阳城赶去。刚走到半路,乐羊子发现前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嘿!是个金元宝。“哈哈,这下不愁吃穿了,我还去做什么工呀?快回去让妻子也高兴高兴吧!”

    他忙转身向家里跑去。可当妻子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却并不高兴,她耐心地对丈夫说:“谁都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靠运气捡到别人的财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这不但不是长久之计,还败坏了自己的品德呀!”

    妻子这一番话说得乐羊子心服口服。他立即返回原路,将金元宝放回原处,然后径直向洛阳城走去。

    后来,乐羊子经过努力,做了魏国魏文侯的将军。

    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疏食即粗粮。

    ②曲肱:肱,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财富与权贵,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

    【故事链接】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能干,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前561年,吴王得了重病,虽然当时规定王位应该由长子继承,但吴王却想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对父亲说:“礼制的规定是大家公认的,父王怎么能随便废弃呢?而且同是父王的儿子为什么只对我施与私情呢?这是万万不成的。王位还是由大哥来继承吧!”

    吴王见季札态度坚决,就让大儿子继位执政,而且兄弟依次相传。在哥哥们执政期间,季札辅助治理国事,十分尽力。

    后来他的三哥又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觉得自己帮助哥哥治国,多为百姓做好事就很开心了,不一定非要继承王位。

    他对哥哥说:“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至于荣华富贵,犹如秋风过耳,天际浮云,我是不关心的。”季札不但没有接受王位,还前往自己的封地延陵隐居了起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②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贤大夫,是叶城(今河南叶县南)的邑宰,由于楚君称王,邑宰也相应称公。

    ②其:他,孔子自指。

    【译文】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啊,用功就会忘了吃饭,快乐就会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故事链接】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年轻时和一个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阳求官,由于长相丑、思维慢,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左思对此并不感到气馁,坚信自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他暗自用功,废寝忘食地诵读和摘抄。此外,他还不顾别人的白眼,上门请教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整整过了十年,左思的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他却写成了名扬千秋的《三都赋》。当时的洛阳一下子被震动了,人们都争相一睹为快,由于需要用纸手抄,一时间洛阳的纸价上涨了不少。

    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诗书礼乐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故事链接】

    孔子的父亲曾经做过鲁国鄹邑的小官,但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的。小孔子非常懂事,他不但特别孝顺母亲,还很勤奋好学。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孔子的生活更困苦了,但他不曾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由于孔子勤奋努力,后来就以渊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国,许多人都跑来向他请教问题,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钻研学问。后来孔子收了许多学生。他总是教育学生们对待知识要勤奋钻研,虚心求教,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对深奥的《周易》很感兴趣。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问题,他不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请教,而且一有空就打开《周易》来看,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

    孔子为了弄明白,不计其数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来穿竹简的牛皮绳给磨断了三次。孔子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他后来不断求知,才最终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故事链接】

    孔子门下有很多学生,他每天向学生传授知识,也经常带他们外出游历。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了郑国。

    子路正赶着车飞奔,忽然看见前面有几个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马,大喊:“喂,孩子们,快让开!”

    其他孩子都让开了,可是有一个孩子仍专心致志地用沙石、瓦片堆着什么。孔子来到孩子们面前,说:“孩子,快让开,我们还有急事呢!”那个小孩却对孔子说:“老爷爷,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孔子说:“可以啊!你问吧!”

    那个孩子问道:“老爷爷,世上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想了想,说:“当然是车给城让路了,车是活的,城是死的呀!”那孩子指着地上的东西说:“老爷爷,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低头仔细一看,地上正是孩子们堆的城堡,心想:在我们眼里看来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儿,在孩子眼中却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想到这儿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一直倡导礼仪,可在这件事上,这孩子真可以做我的老师呀。”说完,孔子和学生们赶着车,绕“城”而过了。

    吾无隐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人啊,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丝毫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事不和你们一起去做的,这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故事链接】

    彭思永小时候,家里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一直诚实正直,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

    一天,彭思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只金手镯。

    他想,这么珍贵的东西,失主一定很伤心,准会回来找的。于是他就把镯子揣好,坐在路边等了起来。

    没多久,一个人满头大汗地走了过来。只见他眼睛盯着地面,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彭思永问:“你是在找东西吗?”那个人急忙说:“是啊,我丢了一只很贵重的金镯子。”

    彭思永又细心地问:“你的镯子是什么样的?”那个人仔细形容了镯子的大小和上面花纹的样式,和彭思永捡到的镯子一模一样。

    没错,镯子是他的。彭思永马上把镯子还给了他。这个人很感谢彭思永,并拿出一些钱送给他。彭思永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想贪钱的话,早就把你的镯子藏起来,也不会坐在这儿等你来找啊!如果我隐瞒了捡到镯子的事,我心里有愧,自己也会感到不快乐的。”

    后来,彭思永当了官,他为官公正清廉,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大清官。

    奢则不孙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谦让的意思。

    ②固:简陋,鄙陋。

    【译文】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和骄傲相比,我宁可寒酸。”

    【故事链接】

    范宣,字宣子,以博学道德闻名于世。他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他:“很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的。”

    范宣家极为清贫,范宣品行高洁,生活俭朴,很少与外人交往。豫章太守殷羡看到范宣住在残破的茅屋里,便想为他改建新居。范宣坚决推辞。殷羡喜欢范宣,因为他过于贫穷,加上饥荒之年瘟疫流行,便馈赠给他许多东西。范宣又推辞不受。

    范宣的朋友韩豫章要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收;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收。就这样一路减半,最后减到一匹,他仍然还是拒绝。后来韩豫章与范宣一起乘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收下了。

    君子坦荡荡

    【译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故事链接】

    吴隐之既孝顺父母,又廉洁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禄都分给亲戚族人,甚至寒冬腊月连棉被也没有。桓玄试图革除岭南地区的弊端,便任命他为广州刺史。离广州二十里,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世人相传饮此泉者其心永无满足。吴隐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劝他不要饮泉水,他却举杯饮之,并且说道:“石门之畔流涌着清澈的贪泉,举杯一饮重于千金。遥想伯夷、叔齐两位高士,纵使他们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其纯洁的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