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子绝四

    子绝①四②:毋意③、毋必④、毋⑤固⑥、毋我⑦。

    【注释】

    ①绝:杜绝。

    ②四:指四种毛病。

    ③意:同“臆”,主观猜测。

    ④必:绝对肯定。

    ⑤毋:同“无”。

    ⑥固:固执己见。

    ⑦我:唯我独尊。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主观揣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故事链接】

    包拯是我国北宋中期比较进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是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对象。

    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小时候的他就机智过人,破过几个重大案件。其中就有一个——石桥破案。

    有一天早晨,小包拯受母亲之托上街买菜,还未走到桥上便远远地看见桥上站着许多人,他快步走向桥,挤进人群,探头一看,吃了一惊:桥栏杆上有条沾着鲜血的白色纱带,一具尸体系在纱带的另一头悬在河面上。

    官府接到报案,迅速派人去现场勘查。官差一见这场景,不假思索,一口咬定是自杀案件,机警的小包拯通过自己严谨的分析、细致的推理,认为这是一件他杀案件,并不是自杀那么简单。

    小包拯主动来到县衙,要求见县令。在县衙的后厅,包拯将这个案件存在的疑点一一讲给县令听,县令也觉得此案非同一般。他又在县令的耳朵旁讲了一阵如何破案,县令拍案而起赞道:“好计!就依你说的办!”

    第二天,县城的告示栏上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经县衙仔细调查,石桥命案乃他杀,并非自杀。此系石桥亲眼所见。由于石桥透露真相,杀人凶手已被缉拿。明天在石桥上当众斩首。很快这个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县城。

    第三天,石桥周围,两岸河道上都站满了前来围观的人。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开始审石桥。石桥洞中传来了一个声音:“是的,我看见了事情的经过。”周围的群众都很好奇,桥居然真会讲话。此时衙役将一个头被黑布罩住的人拖上石桥。县令说:“此人便是杀人凶手。石桥是证人,亲眼目睹他杀人的,本官现在判决将此人斩首示众。”话刚说完,人群中就有一个人欢呼起来。那个欢呼的人正是凶手,此时凶手已暴露,真相大白,小包拯从桥洞里出来了。

    叩其两端而竭

    子曰:“吾有知①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②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③其两端④而竭焉。”

    【注释】

    ①知:知识。

    ②鄙夫:指乡下人,庄稼汉。

    ③叩:叩问。

    ④两端:两头,指事物的始终、本末、上下正反方面。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位庄稼汉问我(一些问题),我一无所知。我询问了(那些问题)正反两方面,这样就全部搞清楚了。”

    【故事链接】

    一天,孔子带他的学生经过一片小树林,看见一个老人正举着一根长竹竿聚精会神地粘“知了”。只见那老人粘一下,得一个。

    孔子看得入迷了,忙走过去问老人:“您的技术高明啊,怎么粘得那么准呢?一定有什么窍门吧?”

    老人头也没回,只是不在意地“唔”了一声。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人施礼说:“您能告诉我这个窍门,并教给我这个本领吗?”

    老人这才停止粘“知了”,转过身来问孔子:“你是谁?”

    孔子说:“我是鲁国的孔丘啊。”

    老人一听,连忙说:“你是孔子啊?你是大学问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说:“老师是不能论资格的,天下的知识那么多,谁学得完呢?总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凭这点,你就有资格当老师!”

    老人见推辞不脱,这才说:“每年五六月时,树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长竿子练习粘‘知了’的本事……”

    “怎么练呢?”孔子忙问道。

    老人说:“我把小球顶在长竿上。要是能顶上两个球,举起竿子,球不掉下来,这时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个来;要是能顶上三个球,十回能粘下八九个来;要是能顶上五个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个得一个,就跟从树上往下采果子一样。”

    孔子听完老人的一席话,赞赏地点点头。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道理,这老人真了不起!

    循循然善诱人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③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④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⑤。虽欲从之,末由⑥也已。”

    【注释】

    ①喟然:叹气的样子。

    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这两句话形容孔子的学问道德。

    ③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骤的样子。

    ④竭:用尽。

    ⑤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⑥末由:没有路径,没有方法,不知如何着手。由:路径,途径。

    【译文】

    颜渊叹着气说:“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想停止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们尽了我们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们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故事链接】

    陶侃,字士行,历任荆州刺史,武昌太守等职,封长沙郡公。是东晋名臣之一。

    陶侃年轻时志向远大,家境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同郡人范逵素来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投宿。当时,遍地冰雪,多日不消,陶侃家里不仅地方小,而且吃的东西也不多,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却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挽留客人,我独自想办法。”湛氏长发及地,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钱后买了些米。又把屋子里的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做烧火柴,把草垫子都剁碎做喂马的草料。到了晚上,陶家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缺吃的。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智慧和口才,又对他待客的盛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将近一百余里。范逵说:“道路已经很远,您应该回家了。”陶侃还是不肯返回。范逵说:“您可以离开了。我到了洛阳,一定给您美言。”这样陶侃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顾荣等人面前称誉他,使他大获美誉。

    美玉于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①椟②而藏诸?求善贾③而沽④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收藏。

    ②椟:木柜、木匣。

    ③善贾:好的买主,识货的买方。

    ④沽:买进或卖出,此处指卖出。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收藏在木匣里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故事链接】

    春秋时,孔子的名声很大。当孔子从鲁国官位上退下来之后,曾多次游说诸侯国家,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并不灰心,总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才能,实现他的理想。人们见孔子没出来担任一官半职,都感到迷惑不解,议论纷纷。子贡听到人们议论后,就去问孔子:“我有一个问题要问老师。假如我得到一块珍贵的美玉,应该怎样处理好呢?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买主将它卖出去呢!”孔子明白子贡的用意,干脆地回答说:“卖出去!卖出去!我正等着识货的高人呀!”原来,孔子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和理想的职位。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部落的通称。

    ②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落后。

    【译文】

    孔子想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简陋、落后,怎么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还有什么简陋、落后的呢?”

    【故事链接】

    黄帝之后,尧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很会治理天下,他整天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和大家一起干活,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尧对大家的生活非常关心,总是扶贫救困,和大家共渡难关。当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总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有人犯了错,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尧自己以身作则,生活过得很俭朴。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应有自己的宫殿,但他的一家却住着一间普通的草屋,和别的老百姓没有一点差别。

    有一次,尧所领导的几个小部落联盟的首领前来拜访尧。他们都穿着很讲究的衣服,一来到尧家,立即愣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尧怎么住这样的草屋呢?再一看尧的穿戴,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尧落落大方,将首领邀请进自己的草屋,让大家席地而坐,用土碗盛着野菜汤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谈着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领们从尧那里受到教育,从此再也不讲究排场了。他们像尧一样和老百姓同甘共苦,领导大家与大自然作斗争,使大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叹惜地说:“逝去的时光就好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故事链接】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巨鹿东里(今河南省新郑)人。他年少时就十分喜欢学习,可家里穷,每天他都要给别人放羊才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他常常想,如果我能边放羊,边读书,多么好啊!

    有一天,路温舒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这蒲草这么宽,不正像那抄书的竹木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用钱,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简做的书轻得多,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

    于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带回家中,然后做成和竹简一样的书。

    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有时间就读。读完一本再抄一本。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获得了不少知识,并因此到狱里当了小吏。

    乘着当小吏的机会,他又学习了当时的律令,被提升为狱吏。县里的人遇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请他帮忙解决。凭着刻苦用功的精神,他终于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汉时有名的法律学家。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曰:“譬如为山①,未成一篑②,止③,吾止也。譬如平地④,虽覆⑤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为山:堆土成山。

    ②篑: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在平地上堆土成山。

    ⑤覆:倾倒。

    【译文】

    孔子说:“就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山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要继续往上堆,那是我自己还要坚持的啊。”

    【故事链接】

    商纣王因为荒淫无道而亡了国。周武王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处处为百姓着想,周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进一步发展起来,政治稳定,人民都乐于其业。周朝很快强大起来。

    有一次,西戎的使臣来到周朝,给周武王献了一条罕见的大狗。这条狗毛色油亮,身材高大,每当发怒的时候就目露凶光,叫声震天,非常威风。

    周武王很喜欢这条狗,一有空就带着狗去打猎,甚至把正事放在了一边。大臣召公劝周武王说:“欣赏玩耍的物品是无所谓贵贱的,可贵的是人的德行。把人当做玩物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罕物当做玩物加以玩耍,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物丧志’呀!这条狗虽然品种优良,但需要专人精心喂养,不如干脆不要养它。现在最要紧的是珍爱人才,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大计。君主应该随时积累自己的德行。美好的德行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江山就可以世代稳固了。”

    周武王听了召公的话后,深深地感到自己错了,应该以国事为重,于是不再去理会那条狗了。

    苗而不秀

    子曰:“苗①而不秀②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①苗:指幼小的农作物。

    ②秀:指农作物吐穗扬花。

    【译文】

    孔子说:“幼小的农作物生长了却不开花是有的;吐穗开花却不结果实也是有的!”

    【故事链接】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但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匡衡的故事正说明了只要你有志向,肯努力,一定会有取得成就的一天。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是有再好的条件,也不会成功,如同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一样。

    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①焉,斯②亦不足畏也已。”

    【注释】

    ①闻:名誉、声望。

    ②斯:则。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四十岁、五十岁也没什么名望的人,也就不值得去敬畏了。”

    【故事链接】

    宗悫是南北朝时的一名刚强少年,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就随父亲和叔父练拳弄棒;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他哥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贺喜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霎时,客厅里的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大势不妙,丢下财物,夺路而逃。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后来,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胶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宗悫为宋国打了无数次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皇上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乘风破浪”的远大志向。

    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②也,匹夫③不可夺志④也。”

    【注释】

    ①三军:春秋时代,诸侯大国多设三军。这里“三军”泛指全队。

    ②夺帅:使丧失主帅。

    ③匹夫:一个人,指平常老百姓、普通人。

    ④夺志:强迫改变其意志。

    【译文】

    孔子说:“全军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故事链接】

    东汉时,有个叫李固的朝廷官员,他秉性耿直,不畏权贵,因一再抨击宦官外戚专权,结果被梁冀等人杀害,尸体被扔在大路上。梁冀还下令:如果谁敢来哀悼,就判谁的罪。李固有很多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敢给老师哀悼,只有一个叫郭亮的学生,一向钦佩老师的耿直无私,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做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不畏强暴和危险,决心为老师收尸。然而朝廷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于是他就在李固的尸体旁痛哭,守了三天三夜,不肯离去。后来,郭亮的行为博得朝野人士的赞誉,朝廷不得不允许郭亮将李固的尸体入殓,埋葬在故乡。

    松柏之后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变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故事链接】

    前凉文王张骏派治中从事张淳向成汉称臣以便借道通行,成汉皇帝李雄装作同意了,却暗自打算派遣强盗把他扔到东峡里去。蜀人桥赞把这件事告诉了张淳。

    张淳对李雄说:“我的君主让我来这里,不远万里到建康去表达诚意,是认为陛下崇尚忠义,能够成人之美的缘故。如果想杀我,应该在街市砍头,向众人宣示:‘凉州不忘旧恩,与晋互通使节。因为君主圣明,臣子机警,发觉此事把他杀了。’这样,您道义的声誉就能远扬,天下人都畏惧您的威名。现在如果让盗贼把我杀害在江中,威名和刑罚都不能彰显,又哪里能够宣示天下呢!”

    李雄大惊失色,说:“哪里会这样!”

    司隶校尉景骞对李雄说:“张淳是勇士,请把他留下。”

    李雄说:“既然是勇士,怎么肯留下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先去试探试探他。”

    景骞对张淳说:“你身体比较胖,现在天气炎热,为什么不先派遣手下小吏前去,你在这儿住些日子,等天气凉快了再走呢?”

    张淳说:“我的君主因为皇室远渡江南,先帝的梓宫也还没能接回,生灵涂炭,无法拯救,所以派我到皇帝的都城表达诚意。所要上奏的事情重大,不是小吏可以转达的。如果小吏可以胜任,那我也就不用来了。哪怕刀山火海,我也要前往,又怎么能害怕天气炎热呢!”

    李雄对张淳说:“贵君主英名盖世,境内地势险峻,兵强马壮,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占据一方呢!”

    张淳说:“我的君主从祖父、父亲以来,世代坚贞忠诚。因为国耻还未昭雪,每晚都枕戈待旦,怎能自己享乐呢!”

    李雄十分惭愧,说:“我的祖先本来也是晋臣,因天下大乱,和六个州郡的百姓到这里避难,被众人推举,于是才像今天这样。琅邪王如果真能在中原让晋朝中兴,我也会率领手下帮助的。”

    李雄被张淳的忠诚感动,于是就不再挽留,给他准备了丰厚的礼品,送他上路。张淳终于来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完成了他的使命。

    知者不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故事链接】

    殷仲堪本性多疑,遇事又缺乏主见。他的咨议参军罗企生对他弟弟罗遵生说:“殷侯为人宽厚仁爱,但做事优柔寡断,肯定会遭到大难。我受他的知遇之恩,从道义讲不能离他而去,可我会因他而死。”

    后来殷仲堪遭受桓玄攻打,逃走的时候,文武官员没有送行的,只有罗企生一个人跟着他。罗企生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弟弟罗遵生说:“我们现在生离死别,怎么能不握一下手?”罗企生把马转回来,伸手给弟弟。罗遵生很有力气,把他从马上拉了下来,说:“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你要跑到哪里去?”罗企生哭着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是要去死了。有你供养母亲,不会没有人尽孝。我们家里,既有尽忠的,也有尽孝的,还有什么遗憾呢?”罗遵生把他抱得更加紧了,殷仲堪在路上等着,看罗企生没有挣脱的希望,就独自骑马走了。

    桓玄到了以后,荆州的士人都去拜见桓玄,只有罗企生一个人不去,却在料理殷仲堪家里的事。

    有人说:“你这样做,一定会大祸临头!”罗企生说:“殷侯像对待国家栋梁那样对待我,我被弟弟阻拦,才不能跟他一起去诛杀叛贼,又有什么脸面去桓玄那里乞求保全性命呢?”桓玄听说以后很生气,但他一向对罗企生很好,就先派人告诉罗企生:“你如果向我道歉,我就放过你。”罗企生却说:“我是殷仲堪手下的官吏,殷仲堪失败,我不能够挽救,还有什么可道歉的呢?”桓玄于是就把他抓了起来,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说:“文帝司马昭杀了嵇康,他的儿子嵇绍却是晋朝的忠臣。我只请求留下我的弟弟,让他赡养老母。”

    桓玄于是杀了罗企生,而赦免了他的弟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