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君子固穷

    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子路愠②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③,小人穷斯滥④矣。”

    【注释】

    ①病:指为饥饿所困。

    ②愠:怨恨,不高兴。

    ③固穷:固守。

    ④滥:这里指无所不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受饥饿所困,起不了床。子路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有穷困不已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不已,但还能安守;小人穷困就会无所不为了。”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也是饿得皮包骨头,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积囤了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的饥民都是好多天没有饭吃的,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了,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饿汉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见了,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只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的。”

    饿汉说完,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这个人真的饿死了,不过,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地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没有为了偷生而损坏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保全仁德的。”

    【故事链接】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生活的年代是在北宋被金所灭,南宋守着半壁河山,不断受到金国侵犯的时期,他把短短的一生,都献给了抗金斗争。

    岳飞出生在河南省汤阴县,他出生的时候,汤阴县正发大水。岳飞的父亲不幸被淹死了,母亲抱着岳飞坐在一个大水缸内,漂流到了河北大名府。

    从此,岳飞就和母亲在这里相依为命。转眼间,岳飞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家里穷,他只好跟着母亲读书识字。后来,他随同义父周侗学习武艺,研读兵书,很快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

    19岁时,岳飞怀着他的少年壮志投军,当了一名敢死战士。母亲很支持岳飞的想法。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母亲用银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叮嘱他要英勇杀敌,报效祖国。

    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从军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就被封为元帅。

    岳飞带领着他的军队南征北战,多次打败金军的入侵。可奸臣秦桧十分妒忌岳飞,害怕他功劳大了会盖过自己。宋高宗也整天只顾享乐,不顾百姓生死,想跟金国讲和。

    秦桧和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骗回杀害。

    英雄岳飞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鼓舞着后世之人。而秦桧则永遭世人的唾弃。

    远虑与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

    【故事链接】

    卫懿公是春秋时期北方卫国的君主。卫国很小,常受北狄侵扰,因此常求助强国保护。卫懿公在位九年期间,主要仰赖霸主齐桓公,才勉强维持了国家生存。但是,由于他在国弱民贫、外患频频的危局中,专好养鹤,不理国政,不防北狄,结果,国力日弱,民怨沸腾,最后,在外敌侵犯下,以国破身亡而告终。

    卫懿公好鹤,举国皆知。在卫国的宫廷和苑圃里,到处养有成群仙鹤,千姿百态,懿公一见到它们,便忘乎所以,乐不思归。他整天不理国政,专以仙鹤为伴,甚至与它们相依为命。

    卫国有两个贤臣,一个叫石祁子,一个叫宁速。他们见懿公终日与鹤为伍,专好游乐,不理国政,不惜民力,心急如焚,曾多次向懿公进谏,劝他励精图治,节衣缩食,减轻民负,增强国力,防止北狄入侵。但是,懿公好鹤成癖,根本不纳忠言,不顾内忧外患,照旧与鹤为伴,终日玩乐不止。这时在卫国北方,狄族部落势力日益强盛,常想入侵中原。他们见卫国弱小,懿公养鹤为乐,不修边幅,便乘机发兵侵入卫国。懿公下令,士兵都不听命。懿公责问他们为什么不服从命令,他们说:“主公只用一种东西,就可击退北狄,用不着我们去打仗。”懿公感到很奇怪,忙问:“什么东西,有这么大本事,怎么我一点也不知道?”大家回答说:“主公的仙鹤。”懿公说:“仙鹤怎么能御敌呢?”大家说:“鹤既不能打仗,是无用之物,主公为什么不养有用之物,而专养无用之物?大家不服从您,原因就在这里。”

    懿公顿时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为了养鹤,已经得罪了文武百官,失去民心。下决心放走仙鹤,战死沙场向国民赎罪。他率兵亲征,接连杀死数名狄兵,最后被敌军乱砍而死,实现了他战死赎罪的誓言。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

    【故事链接】

    在晋朝,有位官职很高的大臣,名叫朱冲。朱冲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苦,由于没钱读书,只好在家里种地放牛。村子里有一家人,好吃懒做,并且平时爱占小便宜,经常故意把自家的牛赶到朱冲家的地里啃庄稼。

    有一次,朱冲干完活后,正要回家,发现那家的牛在吃自己家的庄稼,于是就割了一些草,连同啃吃他家庄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户人家去。朱冲说:“你们家人少地多,顾不上照看牲口,它老是跑到别人地里吃庄稼。我顺便割了些草,连同牛一起给你们送回来了。”那家人见朱冲如此宽厚,又是羞愧又是感激,从此开始变得勤快,给牛割草,再也不让自家的牛去啃食别人家的庄稼了。

    义以为质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

    ①孙:同“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故事链接】

    豫让是春秋时晋国的义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在襄子的厕所里假装粉饰墙壁,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他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放了他。

    豫让后来又把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扮做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放过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为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

    不以言举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言语而提拔人,不会因为他是坏人而排斥他正确的言论。”

    【故事链接】

    唐宣宗时,令狐纟匋做了宰相,正赶上朝廷缺人才,他了解到四川人李远有真才实学,就把他推荐给了皇帝。然而唐宣宗读了李远写的诗后,认为他是一个不务正业,整天玩棋取乐的人,不委他以重任。令狐纟匋反复解释,唐宣宗也不听,于是他决定对李远进行重新考察。过了一段时间,令狐纟匋经过进一步了解,认定李远确有真才实学,于是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就提拔谁,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人才啊!”唐宣宗听后,觉得令狐纟匋句句在理,便连连点头,同意让李远去杭州赴任。李远到杭州后,果然表现出色,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他人。”

    【故事链接】

    孙叔敖是我国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官名),曾经兴修水利,灌田万顷,立下很多功业。

    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外出,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虽然他很害怕,还是壮着胆子将它杀死埋掉了。回家后一见到他的母亲,就哭了。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我外出时见到了它,所以才哭。”母亲说:“蛇现在哪里?”他回答说:“我担心后来的人见到它,已经把它杀死埋掉了。”母亲说:“暗中积德的人,必然会有公开的回报。你不要有任何忧虑!”长大之后,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令尹。

    小不忍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的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故事链接】

    赵国的蔺相如很有胆识和才华,他多次在外交上为赵国立功,所以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得知此事后,很不服气,事事都要跟蔺相如一争长短,蔺相如总是忍让。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车夫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是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互相攻击,像两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的手下都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非常钦佩蔺相如。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心里万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没有责怪廉颇,而是与他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

    恶之好之,必察焉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一定要去考察详细原因;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去考察详细原因。”

    【故事链接】

    齐宣王很关心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就问孟子,而孟子却对他说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问:“那需要怎样的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心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的牲畜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过而不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的,这才真叫错了。”

    【故事链接】

    周朝传到第十代国王厉王的时候,国势已经非常衰弱了。又正逢外族入侵、诸侯国内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变得很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昏庸无道,举国上下都对他不满,老百姓们怨恨周厉王,都纷纷咒骂他。周厉王知道此事后,心里很害怕,为了不让民众发表意见,他在全国各地派了大量耳目,一旦发现有谁在批评他的政事,或者议论他的不是,马上就抓起来杀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们再也不敢公开批评他了。周厉王很是得意,对手下人说:“这回终于天下太平了。”他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因此更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周厉王手下有个叫召穆公的大臣,他认为厉王的做法很不对,劝厉王说:“你不根据民众的意愿办事,国家会出大乱子的。”可厉王根本不听召穆公的忠告,继续我行我素。三年之后,人民终于奋起反抗,围攻王宫,把厉王流放到外地。

    君子谋道不谋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学道行道,不用心谋求衣食。耕种,也常要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得不到道,不担心得不到钱财。”

    【故事链接】

    原宪字子思,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一生勤奋好学,不贪图享乐。他在鲁国的时候,生活非常清贫,房子是用青草搭起来的,门是用蓬草编的,墙上有许多漏洞。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人们经常见原宪在家中正襟端坐,没有半点怨气。

    有一天,子贡来拜见原宪,原宪手拄藜木手杖为他开门,头上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脚穿无跟拖鞋。子贡以为他病了,原宪却说:“没有财富叫贫,学而无能叫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君子担忧学而不能,不担心贫穷。”子贡听后,面露愧色。

    民之于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比需要水火更迫切,我看见过蹈践水火而死去的人,没有见过蹈践仁德而死去的人。”

    【故事链接】

    公元263年,魏国平定蜀汉,延续数十年的天下三分之势,演变成魏、吴两国南北对抗的格局。两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国。司马炎盱衡(张大眼睛,扬起眉毛)天下,南望长江,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司马炎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调中军将军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出生名门,祖上九世做官,皆以清德著称。

    羊祜到荆州前线后,认真分析了东吴政权的政治、军事状况。从政治上看,枭雄一世的东吴国主孙权已经逝世了,孙皓继任后,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从军事上看,东吴一代名将陆逊、程普等都相继逝世,但陆逊的儿子陆抗却仍有其父遗风,才略不减前人。东吴拥有军队二十万,善于水战,凭借长江天险与晋国抗衡,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考虑到这些,羊祜暗暗定下了争取民心的策略。

    羊祜出镇南夏,开垦土地,开设学校,访贫问苦,救济危难,做了许多利民便民的好事,深得江汉人心。羊祜还对东吴开诚布公,每次与东吴军队交战,他都事先通知对方,从来不偷袭。吴国士兵投降晋国后,如果有愿意还乡的,羊祜随时放他们回乡。一天,晋军士兵抓来两个俘虏,羊祜了解到他们是一对兄弟,家中还有年迈的父亲,便立即把他们释放了。不久,吴军将领夏祥、邵铠率领部下投降,那对被释放的兄弟的父亲,带领全族的人跟随降军向晋国投降。

    秋天来了,晋军为了储存冬季的粮草,进入吴国境内收粮割草。羊祜要求全军在收割粮草时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认真计算粮草的数量,并以同等价值的丝绢偿还农户。当时,食品非常匮乏,晋军的将领们经常带领士兵们打猎。羊祜严令各军,只能在晋国地盘上射猎,不准擅自进入吴国境内。有时,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带伤的猎物逃入吴国境内,却不得不停止追击。然而,对被吴国士兵打伤而逃入晋国境内的禽兽,羊祜则规定必须归还吴国士兵。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感恩戴德。江汉一带的百姓,都称羊祜为“羊公”,却忘记了他的名字。

    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临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故事链接】

    西汉时期,有个叫张释之的廷尉,不管是谁他都严格依法行事,执法如山。

    有一次,汉文帝乘车出游,车队路过中渭桥时,一个人惊动了汉文帝的御马。汉文帝很生气,派侍从把这个人抓起来,交给张释之治罪。张释之问清情况后,依法判处罚金四两,未加深究。汉文帝对这个处置十分不满,召来张释之,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皇帝和百姓都应当遵守的,廷尉作为天下秉公执法的人,就应该严格依法办事,如果稍有疏忽,使执法忽轻忽重,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解释后,觉得他说得很对,同意了他的判决,并且还赞誉了张释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