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①,损者三友。友直②,友谅③,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④,友善柔⑤,友便佞⑥,损矣。”

    【注释】

    ①益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②友直:同正直的人交友。

    ③谅:信实。

    ④便辟:意思是因熟悉而偏袒。

    ⑤善柔:善于谗媚奉承之意。

    ⑥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诌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故事链接】

    汉高祖刘邦死后,由于惠帝年幼,朝中大权实际上由吕后掌握。她想把原有的大臣、将军们一网打尽,让吕氏家族来接管天下,因此,封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为王,掌握了中央的军政大权,可是等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一伙老臣便秘密谋划,要一举诛灭吕氏家族。

    但是,吕禄掌管北军,周勃不能靠近。紧急关头想起了老丞相郦商。因为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吕禄的好朋友,可以利用这层关系骗吕禄出来,然后设法除掉他。在家养病的郦商只得同意,让儿子郦寄设计把吕禄骗出来。

    吕禄不明真相,便随郦寄一起出城打猎。周勃领兵趁机控制了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斩草除根。

    郦商就在这一年病死,他的儿子郦寄被皇帝封为将军。

    后来《汉书·郦寄传》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说郦寄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朋友间的道义。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九思()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节的调节为乐,以传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多交贤能好友为乐,这便于己有益了。以骄傲放纵为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大吃大喝为乐,这便于己有害了。”

    【故事链接】

    周宣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姬宫湦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对国家大事从来不闻不问,一味吃喝玩乐,派人到处找美女。大臣褒珦劝谏幽王别忘了治理国家,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竟命人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珦家人,叫褒姒。

    幽王有了褒姒,见她长得俊俏,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与她住在琼台,终日饮酒作乐。可是褒姒从进宫以后,总是闷闷不乐,没有露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百般无奈的周幽王就下了一道旨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大臣叫虢石父,特爱拍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接着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太好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将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是周幽王为了让娘娘笑而用的计策,于是都气愤地回去了。褒姒看到后真的笑了一下。

    后来,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白跑了一趟,这次谁也不来理会他们。镐京的兵马不多,抵挡不过强大的戎兵,终究遭致亡国。

    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想想:看的时候,要思虑明白;听的时候,要思虑清楚;脸上的颜色,要思虑温和;对待工作的时候,要思虑严肃认真;言谈的时候,要思虑诚实;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思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发怒的时候,要思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虑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故事链接】

    汉光武帝时,有一些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官吏,管洛阳城门的小官郅恽便是其中一个。别看郅恽官职低,这老头可倔得很。郅恽的耿直早在三十年前王莽篡政的时候就已名满天下。刘秀做皇帝后,听说过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认为没多大用处,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干得挺认真。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汉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只好绕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里的气就没有了,连声说:“这倔老头子果然有胆量、有见识!”于是,命人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阳货篇第十七

    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故事链接】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他有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

    虽然四个孩子成长在相同的环境下,但性情各异:

    曹植有建国保家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少年时聪慧过人,出口成章,深得曹操宠信。

    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他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在武术史上也留有名声。

    曹彰是一员猛将,可以当三军之帅。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下。

    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人不晓……

    曹操的四个儿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生长环境,但性格却不相同,自然是时势造成的。同时,这与他们的习性也是分不开的。

    道听而涂说

    子曰:“道听而涂①说,德之弃也。”

    【注释】

    ①涂:通“途”。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故事链接】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那么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上面这则故事出自明代屠本暖编著的笑话集《艾子外语》。这则笑话故事正好是对孔子所说的“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注释。

    鄙夫不可与事君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侍奉君主吗?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倘若担心失去,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故事链接】

    西晋著名的大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其为“二陆”。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一起攻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率领军队驻扎在朝歌,任命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前锋都督,统领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中护军石超等人的军队共二十余万,向南进军,逼近洛阳。陆机本来在司马颖门下当幕僚,这次一下位居众将领之上,让王粹等人心里很不服气。

    十月初九,司马乂与陆机在建春门展开激战,最后陆机的军队惨败。

    当初,宦官孟玖备受大将军司马颖的宠爱,孟玖想让他父亲做邯郸的县令。左长史卢志等人都不敢反对,只有陆机的弟弟右司马陆云坚决不同意,说:“邯郸的县令,历来都是由公府掾属资格的人担任的,怎么能让宦官的父亲做呢?”孟玖因此十分嫉恨陆云。

    孟玖的弟弟孟超,是统领万余人的军官,战斗还没开始,就放纵他的部下到处抢掠。陆机拘捕了带头的人,孟超率领了一百多全副武装的骑兵一直冲到陆机麾下,夺走犯人,回头对陆机说:“狗奴才,你会做都督吗?”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掉他,陆机没有听从。

    孟超向大家扬言说:“陆机想要叛变。”又写信给孟玖,说陆机有叛变之心,所以军队不能迅速取胜。战斗开始后,孟超不听陆机的指挥,自己轻率地领兵深入,结果全军覆没。

    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孟超,就对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怀有二心,与长沙王勾结。”牵秀一向奉承孟玖,将军王阐、郝昌、帐下督公师藩等人也都是由孟玖引荐而被任用的,这些人一起证实孟玖的话是真的。司马颖大怒,派牵秀带兵去逮捕陆机。

    陆机听说牵秀到了,就脱下军服,戴着便帽,与牵秀相见。他又给司马颖写信辞别,然后叹着气说:“故乡华亭的鹤鸣声,还能再听到吗?”于是牵秀就把陆机杀了。司马颖又拘捕了陆云、平东祭酒陆耽以及孙拯,把他们都关进监狱。

    君子义以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崇尚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百姓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做强盗。”

    【故事链接】

    东汉桓帝时期,有个叫荀巨伯的人,他重义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有一天,他到远处的郡城探望患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的贼兵攻打郡城,朋友劝巨伯说:“胡人来攻城,别人都跑了,我反正是活不久了,您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叫我离开,损害道义以求活命,岂是我荀巨伯之所为?”不管他的朋友怎么劝,巨伯就是不离开。

    胡人到了,闯到巨伯朋友家,对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皆空,为什么你敢独自停留在此?”巨伯回答说:“我来探望朋友,朋友生病,我不忍心扔下他不管,自己去逃命。我宁愿代朋友一死。”

    胡人听了后,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没道义的人,却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他们撤回了军队,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微子篇①第十八

    殷有三仁

    微子②去之,箕子③为之奴,比干④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篇记叙了某些历史人物,如微子、箕子、比干、柳下惠、伯夷、叔齐、虞仲、少连,周代的八士、周公、鲁公,鲁国的一些乐师的言行和遭遇以及孔子对其中某些人物的评价和赞扬。

    ②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不过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是帝乙的妾,后来才立为正妻,然后生了纣,所以帝乙死了以后,纣得到嗣立,而微子不能得立。

    ③箕子:商纣王的叔父,曾多次劝谏纣王,因不被采纳而佯装发狂避祸,被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将他释放。

    ④比干: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丢弃职位,箕子成为他的奴隶,比干因劝谏而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商王的三位仁人啊。”

    【故事链接】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生活荒淫,生性残暴。纣王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修建了离宫别馆、鹿台,日夜和他的爱妃妲己以及一些宠臣们饮酒取乐。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纣王还特设了一种酷刑,叫“炮烙之刑”。

    纣王的暴虐引起朝野的恐慌和愤怒。纣的叔父比干、箕子和兄长微子启,都是忠耿正直之人,见纣王倒行逆施,为政暴虐,都一再规劝纣王,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

    这时候,周武王联合诸侯发兵伐纣,长驱直入,逼进商都。纣王不免吃惊,但他自以为强大无比,并不把武王的军队放在心上。比干感到情况不妙,就劝纣王赶紧把兵力从东方战场上调回京城,以阻挡武王的进攻。但纣王不听,反觉得比干伤了他的尊严,对比干怀恨在心。为了使纣王进一步放松警惕,周武王使计把兵撤回到西方。这下纣王高兴了,他误以为武王的军队的确不堪一击。可比干却更担心了,他再次劝纣王不可掉以轻心。纣王听了勃然大怒,反骂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今日倒想看看。”随即命令武士把比干捆绑起来,开膛剖出心来。纣的亲叔叔,商的大忠臣比干,就这样被残酷地杀害了。

    纣的行为吓坏了他的哥哥微子启和大臣箕子。微子启深知商朝灭亡指日可望,就连夜偷偷地逃跑,从此一去不回,隐姓埋名起来。箕子坚持力谏,终于被囚禁起来,还被降为奴隶做苦役。他装疯卖傻一段时间后,也带着本族人往东北方向逃去了。

    子张篇①第十九

    士见危致命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②,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子张篇集中记叙孔门弟子子张、子夏、子由、曾子、子贡等人的一些言行,记叙了子贡对某些抵毁孔子的人所作的驳斥,体现了孔门弟子的隆师重道精神。

    ②致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译文】

    子张说:“作为士人,遇到危险会献出自己的生命,遇到有利可得会考虑是否合理,祭祀时能想到严肃恭敬,守丧时能想到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故事链接】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行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昉、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昉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昉骂道:“如今皇上驾崩,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昉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

    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忘记所学的,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故事链接】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期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李时珍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除了给人看病以外,他就侍弄这些草药,一会儿浇水,一会儿锄草,一会儿施肥。

    李时珍从懂事起,就对帮助爹爹给中草药松土、锄草很感兴趣。他每次来到这个小药园,总是缠住父亲不放,父亲只好把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花、草的名字、药性、用途一一讲给他听。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了。后院小药园的草药都已经让他认完了,每种草药他都记得很熟。他对此还不满足。父亲只好带着他上山采药。山上的学问可是大得很哪!在山上,他们总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讲,碰到什么,就讲什么。有一次,他们看到一条蛇,吓得小时珍直叫:“哎呀!不得了,蛇!”父亲一把抱住他,告诉他:“这叫蕲蛇,是极毒的,人一旦被它咬到,抢救慢了,就要丧命的!但是蛇胆、毒液和它的皮都是治病的良药呢!”小时珍追根究底:“人如果被这蛇咬了可怎么办呀?”只见父亲低头找呀找,忽然眼睛一亮,他采了几棵小草,对小时珍说:“你看,这是半边莲,这是鬼针草,这是天南星草,这几种草药都是能治蛇伤的!”

    每一次,父亲讲解以后,小时珍都牢牢地记在心里。他的记性特别好,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再问他以前讲过的草药知识,他都能一字不差地回答出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时间久了,李时珍在父亲的指点下,已经能辨别各种药草、动物,并说出它们的药用价值了。

    有一次,李时珍和几个小伙伴上山去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被蕲蛇咬了。小朋友们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李时珍却十分的镇静,他说:“别着急,我知道半边莲、鬼针草和天南星草都能治蛇伤。这些草很好找。”于是他东找找,西找找,不多一会儿,就拿了一些草药,揉了揉,挤了挤,给那小朋友涂抹在被咬伤的地方,然后就把那小朋友抬回了家。第二天,被咬的小孩儿果然好多了,被父亲带着到李时珍家里来道谢。于是村里的人都知道李月池家的小公子李时珍也懂得治病了。不久,左右村子都知道蕲州瓦硝坝村有个会治病的“小神童”李时珍。

    李时珍长大后,一心研究医药。后来经过二十七年艰苦钻研,呕心沥血,最终编成了医学上有重要价值的《本草纲目》。

    博学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而且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故事链接】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做过县令。彭泽是个小地方,所以陶渊明每个月的俸禄只有五斗米。生活虽然很苦,但他并不在乎,一心想为老百姓多做点好事。

    在他刚刚上任两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县里的小官跑来报告:“太守派督邮(官名)要来我们这儿巡察,您赶快换上官服去迎接吧。”

    陶渊明正直豪爽,最恨拍马屁的那一套,很不耐烦地说:“巡察就巡察,干什么还要迎接?”

    小官连忙向他解释:“大人您不知道,这位督邮老爷是专门检查各县官员们的过失的,他是个大富翁,又是太守的亲信,可得罪不得。这个人最喜欢讲排场,如果接待得稍微有一点不周到,他就不高兴。您刚到我们这儿来,不好好招待他,恐怕对您没有什么好处!”

    陶渊明听了非常生气,他气愤地说:“我最讨厌这种讲排场的人,管他是什么督邮不督邮,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就低声下气地向他弯腰低头,失去人格!”说完,他当天就交出知县的官印,摘下乌纱帽,把行李收拾收拾扬长而去,直接回家去了。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归去来辞》,表达他离开乌七八糟的官场过田园生活的快乐心情。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二十首,都是酒后所题。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陶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陶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

    君子之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好像日蚀、月蚀那样。有过错的时候,人人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敬仰他。”

    【故事链接】

    周处的父亲名叫周鲂,曾是吴国的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东部)太守。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处游逛,也不去读书学文,只是喜欢和人打架斗殴,因为周处身高力大,平常的人都斗不过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长成个勇壮的小伙子,旧脾气却一点不改,乡亲邻居们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并称为当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却还不知道。

    一天,周处在乡里闲逛,几个老人显得闷闷不乐,周处问:“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你怎么好像很忧愁哇?”老人说:“‘三害’没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周处问:“哪‘三害’呢?”老人气愤地说:“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它们经常出来伤人,这叫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周处说:“这不才两害吗?怎么说‘三害’呢?”老人直说道:“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处见别人把他和老虎、恶蛟并称为“三害”,心里很惊讶,也有点难过,但他的好强心也被刺激起来了,他说:“这有什么困难,凭我一双手,将‘三害’一齐除掉!”

    周处回到家里,拿着宝剑,背着弓箭,进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处连射两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没费多大力气就杀掉了老虎。杀了老虎,周处又到长桥下面等待恶蛟出来(蛟是古代传说中的水中动物,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今人解说为鳄鱼),和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几十里路才把恶蛟杀死,乡里的邻居们认为周处和恶蛟拼了个两败俱伤,“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四天,周处却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乡里,村人见他回来,都有点担心,周处感慨地对大家说:“‘二害’都除了,我周处从今天起,改过从善,决不让乡亲们失望!”

    从此,周处严格要求自己,拜陆机、陆云为师,认真地读书,很快便被地方官选拔出来做官,吴国灭亡后,周处来到洛阳,当了广汉(今四川省射洪)太守,做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不怕权贵,一直被提拔到散骑常侍的位置,很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周处能够知错必改,勤勉做人,为国家的利益做了不少好事。周处的故事,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警醒,所敬佩。

    尧曰篇①第二十

    因民之利而利之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①而不费②,劳③而不怨,欲④而不贪⑤,泰⑥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⑦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⑧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⑨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注释】

    ①惠:指给百姓以恩惠。

    ②不费:指君子自己无所耗费。

    ③劳:劳动百姓。

    ④欲:这里指追求仁义。

    ⑤贪:贪图财利。

    ⑥泰:安适舒泰。

    ⑦因:顺应。

    ⑧可劳:指可以劳作的时间、事情,可以劳作的人等。

    ⑨俨然: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

    子张说:“五种美德有哪些呢?”

    孔子说:“君子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而使他们不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图财利;安适舒泰却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该怎么做到呢?”

    孔子说:“顺应百姓的利益而使他们得利,这不是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百姓能够劳动的时候去劳役他们,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了仁德,还贪图什么呢?无论多少人,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安适舒泰而又不骄傲了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所及之处,都能令人尊敬,这不就是威严而又不凶猛了吗?”

    【故事链接】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魏文侯(魏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他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文侯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对“世卿世禄”制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一百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否则,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籴音):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一系列的改革建议,被采纳、实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魏国更加强大起来,人们都安居乐业,对国君也更加拥护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