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近来我发现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追星族,同学们见缝插针地收集那些明星们的逸闻趣事,并极力模仿。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追星旷课、打架。您的班级里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您有何建议呢?
魏老师
魏老师: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我首先思考的是: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追星族,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小学生是否可以追星?
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的理由。班上出现追星族,也许不是坏事。崇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追星”引导他们学习明星的积极、上进、刻苦、努力,让他们相信所有成功者的背后,都曾付出努力,都有一把辛酸泪。正如周立波所说: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就是背对世界的时候,咬牙切齿地努力;面对世界的时候,风轻云淡地表达……比如,人们都感觉范冰冰光彩照人、成绩斐然,同学们也许羡慕的是她的荣耀,但是,我相信她为了保持好的身材一定是每天都锻炼、节食。学生羡慕范冰冰,何不学习她这份坚强的意志?
密宗里有一种个人修炼的方法,叫作“观想本尊”:修炼者选择一尊佛像,想象这尊佛像进入自己的胸膛,越来越大,直到和自己一样大,充满了自己的身体,和自己融为一体。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使自己渐渐接近佛。心理学根据这一说法,创立了“观想本尊”法。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善交际,在交际时也的确表现得不好,你便可以选择一个“本尊”,也就是一个榜样。这个“本尊”应该是一个交际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名人,例如某伟大演说家;也可以是一个你认识的平常人,例如你所佩服的一个亲人或同事。如果是名人,你可以多读一些名人的传记资料,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方法;如果是你熟悉的人,就和他多接触,在交际场合学习、揣摩、模仿他的言谈举止。不久你的交际能力便会提高——这也是心理咨询技能中的“模仿法”,和学生追星、热衷模仿明星们的衣着打扮、说话方式、行事习惯何其相似!
因此,“追星”能在佛学、心理学里找到理论依据。学生追星未必是坏事,很多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好,还真的需要找一个好学上进、举止文明、谈吐优雅的“星”来追一追。
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理性追星呢?
一、主题班会话“追星”
2007年,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女孩子追星,追周杰伦。听说周杰伦12月7日要来郑州,课也不上了,“一二·九”合唱比赛也不参加了,站在寒风里等周杰伦出现。岂料,最后周杰伦的面没见着,她的手机丢了,钱包也被人偷走了。她回家往床上一躺,要绝食。当时我就很纳闷:周杰伦知不知道她是谁啊?她就要为偶像绝食。
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追星”的主题班会,和学生讨论什么样的“追星”才是最专业、最高级的追星。
班会上,主持人首先讲了一个笑话:葛优刚刚大红大紫的时候,去公共卫生间,出来的时候身上湿漉漉的。人问其故,葛优解释道:“刚才我正站着方便,和我并排站着的人,突然大喊一声:这不是葛优吗?一边说一边转过身来,然后我身上就湿了。”
学生哄堂大笑。
主持人接着说: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陈丹青身上。有一次,陈丹青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男青年跑到他身后说:“陈老师,来,合个影。”等陈丹青一出厕所,年轻人已经准备好了照相机,抓住陈丹青,不由分说就拍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家说:“看,这是我和陈老师的合影……”凡此种种,都属于低层次的追星,只是停留在和偶像合影层面。
那么,什么是高层次的追星呢?
班会进入第二个阶段:现身说法话“追星”。
同学们请出了资深追星族——作为班主任的我,来为大家讲讲自己追星的故事。
我说:多数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的过程是狂热的、感性的,但我必须说明,我要追的“星”或者“家”,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的。我的偶像首先是资中筠先生。
接下来,我展示资中筠先生的简介:出生于1930年,17岁考入燕京大学,18岁转入清华大学。今年已经80多岁,满头白发,却思维敏捷、风度翩翩。最难得的是,她淡泊名利,又极具社会责任感。
据说,追星的第一步,是买偶像的东西,比如购买偶像的海报、照片等。
学生问:老师,您买了偶像的什么东西?
我说:我购买了资中筠先生的自选集,一字一句认真阅读,越是阅读,越是佩服。我知道自己距离资中筠先生太远太远。我一直拿自己和资中筠先生对照:她出生于民族资本家家庭,属于大家闺秀;而我,出生于太行山区,是地道的山村丫头。她接受的是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深谙西方文明;我接受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山村教育,除了教科书,很少有课外读物。她在17岁的时候,就举办了个人钢琴演奏会;我18岁之前,连钢琴都没有摸过。她17岁的时候,考入燕京大学——一所教会大学,外文功底极高;我学的却一直是哑巴英语。她是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我却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
这中间的差距何其大!
但是,我就这么决定了,我要追的偶像就是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个总可以吧!
《孟子》里有一个故事。曹交问道:“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的。”曹交又问:“我听说文王身长十尺,汤身长九尺,我曹交有九尺四寸多高,只知道吃饭罢了,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呢?”孟子说:“(如果)你穿尧所穿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样也就成为尧了。(如果)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说桀所说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样就变成桀了。”
我非常喜欢孟子的机智和雄辩。我将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资中筠先生,学习她的文章,阅读她曾阅读过的书,做她希望年轻一代做的事——比如启蒙。遇到事情,先想想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可否给我的选择做一些借鉴?比如,资中筠先生用笔名翻译了《廊桥遗梦》,一时畅销,读者开始寻找翻译的人。后来媒体找到资中筠先生,想要采访她,这是一个大红大紫的绝好机会,先生却婉言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其他的作品更有价值,觉得自己翻译《廊桥遗梦》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读者要是喜欢,那就喜欢吧!她自己没必要藉此获得什么名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啊!
再如,很多人在介绍资中筠先生的时候,会说:她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翻译。资中筠先生对这样的介绍总觉得不合适,甚至要专门写文章说明:做翻译只是临时安排的任务……
资中筠先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颇深,她会创造一切条件,在下午的5点到6点去弹琴。
但是,以上这些,都还不是最让我钦佩的。资先生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常怀千岁忧”的情怀。我常常惊叹资先生的社会责任感之强,以及视野的开阔、思维的缜密。她是一个很有情调的女人,目光却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饮食起居、爱好兴趣上,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疾苦和世界的和平。
我深深明白自己与资先生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但是,她的年龄比我大了一倍多呢!我用剩下的时间去缩短这个距离,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一起补习。我可能永远达不到她的高度,但是,我崇拜偶像不是为了成为偶像,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必须承认自己说着说着就动情了,泪光闪闪,面颊发热。
学生被我的真诚深深打动,他们终于明白这才是高层次的追星。
接下来,班会进入第三个阶段:让学生理性地思索一下自己的偶像是谁?我们应该怎样向偶像学习?
学生发言积极,却忽然不愿意贸然声称自己追的是谁了,因为他们想理性地思考一下,如何高层次地去追星。
二、综合实践话“追星”
除了开展“追星”的主题班会,我们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追星中的是是非非。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中学的班主任,他曾经搞过一个关于追星的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出奇的好。他让各小组内每个同学交流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影视、歌唱、科学、体育、政治等领域)及原因,选出最佳交流者。“小组最佳”代表小组在班级集中交流。然后,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子课题。子课题有:(1)中学生追星情况调查(调查报告);(2)中学生追星现象利弊的分析研究(采访日记或辩论);(3)杨丽娟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归纳);(4)明星成功的原因或故事收集(资料及分析)。
接着便是各小组确定子课题及负责人,负责人组织制定子课题活动实施方案(负责人拟定—交流—补充—修订),确定活动方案并做好实施准备。
方案确定后,按责任分工,互助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活动方案。引导每个同学思考:经过本次活动后,你认为应怎样对待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各组汇报课外深度探究的过程及情况,其他小组对该组补充意见,教师初步评价并进一步对活动成果提出具体要求及拓展:(1)调查问卷保存,形成调查报告;(2)DV作品《中学生追星访谈录》或即时辩论会;(3)播放视频、归纳启示;(4)宣传橱窗展示(或手抄报)。
在此基础上,他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怎样对待中学生追星?”的激情演讲。布置了一份一个月内完成的作业——唤起关注:
(1)形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上传到“新思考”综合实践网站上)
(2)写一份面向本校中学生的倡议书。(送交政教处)
(3)申请建立一个专题博客,将本班的活动成果链接上去。(链接到本校网站)(选做)
一个月后,他让学生进行成果汇报与分享。学生在汇报中认识到:从中学生自身而言,应不盲目追星,不疯狂追星,摈弃狭隘心态,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就学习来说,该学习时就认真去学,追星那股儿劲应用于对学习的执着,不要随波逐流,顺应大众。就家庭而言,家长应与子女多沟通,根据子女的性格加以正确引导,塑造子女健康的心理。就国家而言,相关部门应对社会上炒作事件的媒体加以约束,禁止不雅娱乐作品流入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个学生看了杨丽娟的事件后,还作诗道:“追星不是硬道理,偶尔喜欢还可以。深度尺度应当心,方式方法要牢记。切莫要把自我抛弃,精彩生活靠自己!”他受学生感染也即兴作诗一首:“球棋歌影诸多星,半晌一时数不清。闪亮之前吃过苦,成名以后未曾停。专心致志倾全力,循序渐进持之恒。心动还须重行动,否则徒有慕星名。”
最后,这个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到“感动中国”:将《感动中国》中部分人物的事迹收集起来,办两期手抄报,各复印5份,贴到每个班级教室的展示墙(或宣传橱窗)上。《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想通过这项活动,使全校学生从思想上都能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和飞跃,愿真正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品位的提升与自我的升华,愿同学们都能够把握住手中的阳光,让青春更加轻舞飞扬!
三、因材施教,单独引导
无论是开展主题班会,还是组织实践活动,都属于大面积引导。对于性格各异的孩子的五花八门的“追星”行为,还需要因材施教。
1.利用追星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洋,个子不高,胖乎乎的,唱歌、跳舞都不出色,成绩平平。她从不发言,作业拖拉,同学们都对她视而不见,老师也经常把她遗忘。她的位置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靠近墙角的一个垃圾篓,她每天都独守着那一张小方桌,很是萧索。
一天上午,学生上自习课,我经过她的课桌旁时,发现她神色慌张,我悄悄瞄了一眼,有几张画有小人的纸片夹在美术书中。我拿起来端详,只见纸片上画着一个咧开嘴笑的小姑娘,旁边歪歪斜斜地写着“李宇春”三个字。“画得真好。”我笑着说。她抬起头怔怔地看着我,脸色潮红,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夹进了一张图画纸,同样是画的李宇春,不过这次画得更认真了。
以后几天,我陆续收到画有赵薇、范冰冰、林心如等明星的图画,还收到一张纸条:“李老师,我很想成为一名歌星,可小时候做过咽喉手术,不能像她们一样唱歌,只能把她们画出来。我还有一个歌词本,里面都是她们的歌词,我一有空就哼哼,什么时候也给您看看。”
我翻看着纸条,陷入了沉思:追星是孩子寄托希望的一种表现方式。她年龄还小,思想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斥,她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思想上失去了认同感和归宿感。画明星肖像,收集歌词,是为了排解她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从明星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我何不以此来进行正面引导呢?我赶紧拿出一张纸条写道:“小洋,你是个具有绘画天赋的孩子,加油!美术课是咱的专业课呢,你能否每天都画一张简笔画?”我把纸条夹在了本子中间。
晨会课上,我对同学们说:“这段时间,我们教室的卫生做得很好,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要特别感谢小洋同学,她主动帮助同学扫地,还按时倒掉教室的垃圾。我要奖励她一本作业本。”同学们都挺纳闷:“倒垃圾值得这么表扬?”但在我的提议下还是为她鼓了掌。
我们的秘密一直这样保守着,美术老师发现了她的突飞猛进,也不断表扬她。她渐渐变得活泼起来,主动承担起了班级黑板报的美编工作。后来,同学们乐于和她交往了,老师们也都惊讶于她的巨大变化。
几年后,她如愿考上了一所高职学院,学的是美术专业。
2.和学生一起“追星”,加深师生感情
我曾听一个朋友讲过他和学生一起追星的故事。他说,班里有个孩子是迈克尔·杰克逊的“铁杆”粉丝。言必称迈克尔·杰克逊,MP3里全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有他的标志(据说都是从网上买的,而且价格不菲)。还有同学反映,自习课的时候,他常常把领子竖起来,偷偷听迈克尔·杰克逊的歌……看样子追星的历史不短了,怎么办?
此后几天,朋友专门花了点儿时间,查阅迈克尔·杰克逊的资料,学了几首他的歌曲。
大扫除的时候,朋友特意播放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几首歌,然后安排这个孩子和几个学生来打扫办公室。朋友注意到,听到这些歌,这个孩子似乎很惊讶。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师,你也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歌?”
“当然,流行音乐之王嘛!”朋友看了他一眼,明知故问,“你也喜欢?”
他点点头。
“有个问题我请教一下。”我这位朋友拉开抽屉,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歌词,“我最喜欢他这首They Don't Care About Us。不过,开头的两句歌词skin head,dead head,我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
“有人译成‘人面兽心’、‘行尸走肉’,我觉得译成‘光头党’、‘黑手党’更好,更符合这首歌反对种族主义的创作背景……”面对擅长的话题,他滔滔不绝。
“没想到你还真有研究,以后我有不懂的问题就来找你!”
“没问题!”他自豪地说。
就这样,师生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他也慢慢接受了老师的一些观点:生活中不仅有迈克尔·杰克逊,还有爱因斯坦、袁隆平;他们不仅有出色的专业成就,更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成功不仅靠过人的天赋,也离不开深厚的知识积淀;他们有无限风光的现在,更有艰辛付出的过往……
老师又鼓动他参加学校英语晚会,一曲Heal The World,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借机在班会上点名表扬了他,同时也提出了期望:“这么难的歌曲你都能唱好,只要努力,学习绝对没有问题!”
成长需要榜样。面对追星一族,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惹,他们渴望独立而又叛逆,需要我们多一点尊重,多一分耐心,“尊其是,投其好,近其心,导其行”,也许今天的追星族,就是未来的明星!
3.让学生成为我们的“粉丝”
“快来看,快来看,李老师的文章又发表了。”小韩手中高扬着一本《班主任之友》杂志,正在朝同学们喊着。
“还有张老师给我们上的数学课,还荣获市一等奖呢!”小凯俨然是哥白尼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喊叫着。
“徐老师真厉害,还参加了英语口语大赛呢!看,这是证书,荣获了市二等奖呢!”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谈论着。
路过学校宣传栏的我,“狡猾”地一笑。那是学校昨天刚刚做成的宣传栏,里面展示了各科老师在竞赛中获得的证书和荣誉。在我们学校的展厅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台子,上面放着我的九本专著和几十本刊登有老师们文章的杂志。出版专著或发表文章对于老师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可在那群孩子眼里,我们俨然成了他们眼中的“大作家”。
他们在课外活动时间,总是最先来到展厅,有的翻阅图书,有的查看我的专著,还有的欣赏着宣传栏里学校科任教师的事迹。于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变了,不再是某某明星在哪儿又要开演唱会,某某明星又出了一张新的唱片,而是某某老师真厉害,谁谁又获奖了,什么文章又发表了,我也要向老师学习。呵!这招果然灵验。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听说,榜样的力量巨大,我们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这种说法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模仿。
“模仿法”是建立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一种咨询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年轻人。影响模仿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年龄,通常认为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学生“追星”是有其生物性原因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如果你想成为最优秀的企业家,就必须把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当成榜样,了解他们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故事;如果想做科学家,就应该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当成偶像,研究他们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如果想成为周杰伦、赵薇那样的歌星、影星,就必须从小练琴、跳舞,甚至以失去童年的快乐为代价。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分析榜样、明星身上有什么是他(她)不具备的特点。跟榜样相比,自己有什么弱势、优势,拥有怎样的机会,又面临怎样的挑战等等。当学生做过如此分析后,“追星”就不会流于形式、过于盲目,不会仅仅停留在明星们光环笼罩的表面,而会一边欣赏他(她)们美好的歌曲、舞姿、演技等,一边理智地寻找自己真正的榜样、本尊。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