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班有个学生叫小雷,年龄不小,个头也不矮。这学期新生一共上了14周课,可他爸爸来了两次,他妈妈来了四次,都说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而且每次都是不同的同学欺负他。他爸来过一次之后,我隔三差五就问问他和班干部以及同宿舍的人,都说没人欺负他,可刚几天他自己就跑回家把家长领来。我估计,他肯定是刚开始受欺负了,但把欺负他的孩子处理之后就没有再受欺负。也许小雷分不清同学之间是开玩笑还是欺负,不知道怎么正常跟同学相处吧!另外就是家长保护过度了。我们班一共九个宿舍,他这一个学期就换了五个,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啊?每次我问他,他就说没问题,然后家长来了之后他就很有问题、很有理,把他点到的学生喊来了解情况,都说是开玩笑或者他自己先找别人玩,然后玩着玩着就恼了。
李老师,让我说句开玩笑的话,这个孩子就是那种一看就会受欺负的样子。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呢?
孙老师
孙老师:
您好!
实不相瞒,看到您上文最后一句话,我实在忍俊不禁,很不厚道地笑了。我完全明白您的意思。作为教师,我们总是被要求为所有孩子主持公道。但是,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们运气不好,他们确实很容易被欺负。而且,他们的坏运气和被欺负,根源也许就在他们自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这类人。这让我们常常哀其不幸,有时又难免怒其不争。
我想,无论是小雷,还是小雷的父母,可能都属于心理学中的“指责型人格”。
谈到指责型人格,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格”。
人格即人们对外界相对稳定的、总的反应方式。比如有的人是外向型人格,有的人是内向型人格;有的人是悲观型人格,有的人是乐观型人格。人格是潜意识决定的,很难改变。所以人格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就有“人格”的含义。
“指责型人格”在现实生活里很常见,他们经常认为别人有问题,一切都是别人的错。那么,我为什么说小雷和他的父母都有可能是指责型人格呢?
指责型人格的第一个特点是潜意识聚焦他人的缺点。身边同学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彼此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昨天我可能帮过你的忙,但今天我无意中说了你一句难听话,对于非指责型人格的同学来讲,这都不算什么,但指责型人格的同学往往会选择性地遗忘别人对他(她)的好,而仅仅聚焦于今天别人无意中说了他(她)一句难听话,因此认为别人欺负他(她),并且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他们确实欺负我”。
所以,小雷会将同学们开的玩笑当成欺负,或者和同学们玩着玩着就恼了。
指责型人格的第二个特点是有弥漫性倾向。他们不是对局部的、少数人进行指责,而是广泛地、弥漫性地指责,总是看到身边所有人的缺点,而不是只看到少数人的缺点。他们对身边的人样样都不满意,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错了,只有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小雷会在一个学期换五个寝室,并且认为每个寝室的人都欺负他。
指责型人格的第三个特点是继承性,其继承性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明示和暗示。西方有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叫萨提亚,他通过研究大量数据,分析出来这样一个结果:指责型人格绝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不过这种继承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并且,多数是通过同性父母模仿(当然也有异性父母影响。比如单亲母亲带大的儿子,妈妈是指责型人格,儿子也可能是指责型人格。或者,父母虽然没离婚,但是妈妈在家里很强势,儿子模仿家里强势的那一方,自己也开始形成指责型人格),同性别模仿占70%。应该说,小雷年龄不大,也许他的指责型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在学校的时候,孙老师问他是否有问题,他说没问题,但家长来了他就很有理。这可能是小雷回家和父母谈起在学校的一些事情,父母马上很敏感地意识到:小雷受委屈了,都是别人的错。小雷受到这样的明示或暗示,便跟着父母来告状。其实,如果父母说同学们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小雷便不会觉得自己多么受委屈。有时候,真正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的,不是小朋友之间的推推搡搡,而是自己被推倒后,父母的怒发冲冠、暴跳如雷。
所以,要解决小雷的问题,最关键的恐怕还在于他的父母。
指责型人格的第四个特点是有家族性。上文已经谈到,指责型人格具有继承性,那么,这种人格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家族性。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有指责型人格的倾向,是因为他的妈妈是指责型人格,而且他的姥姥、大姨、舅舅都是指责型人格。
指责型人格的第五个特点是无意识性。他们是真心认为别人做错了,只有他自己才是正确的。小雷和他的父母是直接指责别人做错了,自己受了委屈。但有时候,指责型人格的人是在内心指责别人,他们表面上不说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指责型人格内心深处关注的、聚焦的永远是缺点,他们认为自己说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别人好,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就好像有人养了一只鸡,这只鸡会生鸡蛋,但是也拉屎。指责型人格往往会聚焦于鸡拉屎,而忘记了鸡还会生蛋。所以,他们往往不够快乐,觉得自己没有快乐的理由。
具体到小雷的事件,我们可以分析出,小雷有指责型人格的倾向,完全是因为他的父母是指责型人格。小雷的问题出在学校,根源却在家庭。要解决小雷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让小雷的父母意识到自己是指责型人格,且说明指责型人格会产生诸多问题,他们不但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容易导致身体出问题,比如头疼。指责型人格的人总是在指责别人,说别人的不好,便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据心理学家大量数据研究表明,指责型人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压,患癌症的比例也更高。指责型人格的人运气很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气场,指责型人格的气场不利于他们调动周围的人去帮助他们,他们的感恩心也很差。
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小雷的父母改变自己呢?
按照小雷父母的性格特点,孙老师直接找他们聊天、谈心,直接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恐怕不会信服,甚至认为老师是故意针对他们、欺负他们。所以,孙老师不如整体地引导所有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期在家长微信群或QQ群里开讲座,谈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关于指责型人格的特点、导致坏运气等,可以成为讲座的重要内容。除了讲解,还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心理测试题,让家长去测试自己是否具有指责型人格的特点。同时告诉家长们,指责型人格可以通过改变视野来改善,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来改变思维。每次在群里开过讲座后,都要安排比较热心的家长整理聊天记录,并发在群共享里,供家长们后期复习。
(2)定期给每个家长写信,提出自己对家长们的期望,并在信里再次阐述指责型人格可能给他们带来的不幸。
(3)定期办家长报。除了简要指出指责型人格的特点,还要指出指责型人格的人在得知自己是指责型人格,并且认识到此人格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后,会尝试改变,但有时候一些改变不是真改变,而是粉饰自己指责型人格的特点,让这样的特点合理化。常见的粉饰方式有:①打扮成宗教信徒,去渡人。总是苦口婆心地说:你这不对,那不对……②针对身边人的主要特点,说别人好,来指责身边人的不好,变相贬低身边人。
应该说,就算是粉饰了的指责型人格,也算他们有了进步,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指责型人格。
(4)开家长会的时候,告诉家长们,真正要改变自己的指责型人格,就要学会聚焦于人、事、物的正面信息和优点,并发自内心地感恩,这样才能通过潜意识语言让周围的人觉得舒服,觉得帮助自己有价值感。这样的人,运气也会越来越好。
(5)请孙老师相信,指责型人格有很强的稳定性,我们想改变家长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能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催眠”。但是,我们要向家长强调,孩子现在的人格还不稳定,希望家长们能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明示或暗示。
孙老师,您说“……让我说句开玩笑的话,这个孩子就是那种一看就会受欺负的样子……”这不是玩笑话,而是一句真话。因为很多人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别人欺负自己。我记得幼年时期,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叫《篱笆女人和狗》,里面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女主角枣花,她的两次婚姻都很不幸。在第一次婚姻中,铜锁不务正业、打骂老婆,可以说不是个人物。我们都很同情枣花——她毕竟连洗脚水都给丈夫打好了,所以说,铜锁就是个“渣男”。但是,枣花和铜锁离婚后,铜锁找了一个泼辣厉害的女人,这时铜锁却成了“五好”丈夫;而枣花的第二次婚姻,丈夫小庚心胸狭窄、自以为是,让人越看越难受。
枣花何以如此不幸?
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总是任劳任怨,不肯用正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权益,一直忍气吞声。他们忍气吞声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个气场,这个气场让人感受到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着身边的人:我都这么做了,我都这么可怜了,你还是欺负我,你就是个混蛋!当然,这样的心声他们自己没有说出来,却能让人感觉到。人们在感受到这个气场后,会很生气,却无言以对,便转而恼怒:既然你认为我这么混蛋,而我也实在觉得自己很混蛋,那我就干脆混蛋给你看!
同理,小雷的同学一开始仅仅是和小雷开玩笑,结果小雷的父母总是明示、暗示小雷被同学们欺负。这样会导致两种情况。第一,同学一旦和小雷开玩笑,他就忍不住想:同学们是不是又要欺负我了?小雷这个委屈的样子难免会引起同学们的欺负——因为小雷形成的气场,就给了同学们这样的暗示:既然你认为我在欺负你,那我索性就欺负你算了。第二,同学们在被小雷家长告状后,为了避免嫌疑,会有意无意地冷落小雷。这样的冷落,才是真正的伤害,小雷更会做出一副被欺负的样子。
多么希望小雷的父母能明白这个道理。这还是要靠孙老师对家长的引导。
希望我的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