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遭遇爱打小报告的学生,怎么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老师:

    您好!

    我是一个小学班主任,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叽叽喳喳的小报告。比如,有一天语文课前,我正忙着开电脑、调试投影仪,雯雯跑过来向我告状:“顾老师,小成拿了我的笔不还,还把墨甩到了我的桌上。”眼看着上课铃就要响了,我不耐烦地回了一句:“你没看老师正忙着吗,等下了课再说。”雯雯不声不响地回到了座位。等一下课,广播操音乐响了起来,我赶紧组织孩子排队做操,雯雯“告状”的事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中午,我发现雯雯竟然用铅笔写作业,想到学校一贯要求作业本上墨色前后要一致,就气不打一处来,厉声把雯雯喊到了身边:“怎么回事?不是要求作业用钢笔写吗?今天没带钢笔,还是没墨了?就不能向同学借一支吗?”雯雯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我的钢笔被小成拿去了,他不还给我。”“那你怎么不告诉我?”刚说完这句话,我立马后悔了,一种无法名状的愧疚、歉意在心头渐渐荡漾开来:“对不起,雯雯,老师忙得忘记了,是小成拿了你的笔,我这就去找他。”

    ……

    问题解决了,可我的心却还在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自责。雯雯是个内向、柔弱的女孩,平时从不与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也很少在我面前告其他同学的状。这次,要不是小成惹急了她,她一定会像以前一样默默地承受或自己解决。她是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才跑到我跟前开口求助的。没想到我却以一句“你没看老师正忙着吗”将她好不容易鼓起的信心给浇灭了。对于一心期待着老师为自己伸张正义的雯雯来说,内心该有多么失望啊!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课间两个男孩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动了手,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牙齿被打掉了。孩子很乖巧,怕给我添麻烦,没告诉我,直到晚上家长发现他嘴角的异样才知道。第二天,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孩子小声地说:“你不是常常说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汇报吗?反正牙齿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听着孩子纯真的话语,我心里的惭愧和歉疚真是难以言表。是呀,这样的话不是我曾经亲口说的吗?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碰到“告状”的情况。“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刘炀发作业本的时候随便乱扔,把我的本子扔坏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我若一一解决,会把人累死,何况他们的问题都是芝麻大小。所以后来对这些小报告,有时间就处理一下,没时间就应付一句“知道了”。如果遇到自己心情不好,甚至会训斥两声:“怎么又是你们俩闹矛盾?遇到事情不会自己解决吗?没看见老师正忙着吗?不要碰到一点点的小事就来找老师。”久而久之,跑到我身边“告状”的孩子变少了。就在我自认为孩子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时,却慢慢发现我与孩子们的距离疏远了。下课时,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很多孩子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相反,我隔三差五地就会接到家长的电话或短信,向我反映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麻烦我帮着处理一下。

    对于学生的“小报告”,我是理,还是不理呢?

    顾老师

    (注:此问题选自《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有删减)

    顾老师:

    您好!

    您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其实您现在已经明白:小小的告状,蕴含着孩子内心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曾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您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优没有得到,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

    陶行知先生的话多么中肯!孩子找老师告状,想得到肯定或帮助,我们若听也不听,只要求他别添乱,他该有怎样的委屈和失望!

    孩子告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求助

    比如案例中的雯雯,被顽皮的小成拿走了笔,她自己问小成要,小成不给,不但不给,还把墨甩到了桌子上。小成坏吗?他不坏,他只是淘气。但这一举动,让雯雯无助又无奈。老师这时候不必上纲上线去批评小成,那会让自己失去风度;也无须分出个你是我非,这容易让小成这样的学生觉得小题大做,起逆反心。这时老师只要抬头对小成喊一声:“你快把钢笔还给雯雯,我们不可以把文具当成玩具。”轻描淡写的随口一句话,其实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的纠纷细想起来,不算行为习惯问题,而是由性别原因导致的。

    家长在一起交流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也会谈到生女儿和生儿子的不同。妈妈下班后,女儿可能会马上跑过来亲妈妈一口,说:“妈妈,我爱你。”男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却不是如此,他可能会藏在门后一声大喝:“缴枪不杀!”在把妈妈吓得花容失色、魂飞魄散时,他却大咧咧地递上来一根棍子:“妈妈你演坏人,咱们玩打仗吧!”女儿看见妈妈起床,可能乖巧地帮忙拿衣服;我的儿子却常把我的拖鞋藏到沙发最深处,他看着我光脚丫满地找鞋子,乐不可支。这时,你能说男孩子就一定很坏吗?我们有必要对他们上纲上线吗?这是性别的不同造成的行为差异。很多老师没有看清楚这些,只看到在我们费尽心思要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孩子们可能已经言归于好了,便觉得没必要听女孩子的告状,但这又是忽视了女孩子的感受,就大错特错了。

    二、得到肯定

    比如案例中提到的“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或者“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等,这种告状其实只是孩子想得到老师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父母和老师平时告诉孩子“不能打人”、“不要毫无根据地冤枉他人”等,在现实中他们遇到有人犯了这样的毛病,会很困惑,心想:这样做是正确的吗?于是去问老师。老师只要很认真地回答“他们这样是不正确的,以后咱们在班会里再统一强调”,足矣!告状的孩子的观点得到认可,他们所受的教导得到求证,就会很高兴地回去。相反,倘若老师听都不听,甚至告诉孩子不要动不动告状,这告状的孩子接下来可能也会打人、冤枉他人。

    三、撒娇

    有时候学生在打闹中,会有人(我们姑且叫她小红)喊:“老师,您看青青欺负我。”倘若老师说:“以后别有事没事找我告状。”学生会觉得自讨没趣,从此不再喜欢这个老师。倘若老师说:“青青,不要欺负我们小红。”同学们便会在和谐的气氛中会心一笑,师生感情也在无形中得以加深。这种事又何须费心处理呢?我教的是高中段的学生,经常会这样玩着笑着应对告状事件,并藉此加深师生感情。

    四、获得老师的理解支持

    比如,2011年我带班的时候,一向懂事的班长慧成梨花带雨般哭着来找我,说小鹏在班里甩她的手,欺负她。认真问下来,原来是我们班的小鹏和另外两个男生有了矛盾,他们在争吵中,一个男生激怒小鹏:“要不咱就出去练练?”小鹏冲动地一站,说:“练练就练练。”气势汹汹就往外走。

    慧成哭着对我说:“老师,小鹏出去肯定会吃亏的,他打不过那两个男生。但是,我好心去拉他,他却毫不留情地一下子把我的手甩到了一边,我的手正好碰到桌子上。”慧成举起手让我看,小手指被碰破一块皮。我迅速意识到手疼是次要的,关键是她那么关心小鹏,情不自禁去拉小鹏,小鹏却当众甩了她的手,她的面子问题才是最主要的。我便很认真地点点头,说:“我这就叫他过来向你道歉。你的手很疼吧?来,我给你止血包扎。”慧成点点头,我一边包扎一边问:“他们后来打起来了吗?”慧成已经停止了哭泣,说:“我哭着跑来了,他们可能没打起来。”

    片刻间,小鹏过来了,我埋怨道:“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慧成呢?她是真心关心你,怕你吃亏,你现在连好歹也分不清了吗?”这席话完全是站在慧成的立场上说的,慧成马上把我当成了最懂她的人,委屈着低头不吭声。小鹏见我没有做道德判断,却就事论事只替慧成说话,忙道歉道:“慧成姐(小鹏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学生),对不起!你的手还疼吗?”

    慧成已经止住了哭泣,轻声说:“你不要和他们打架就行了。”

    在心理咨询技巧中,罗杰斯曾提出“共情”的概念,就是“投情”、“投入”、“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可让交流更加有效。在这个事件中,我没有怀疑慧成和小鹏有超越友情的情谊——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就是一般同学关系。我认真倾听慧成的诉说,就是对她最初级的共情。在为她做主,让小鹏向她道歉时,我句句诉说的都是慧成的心声,这属于较高级的共情,这样给足了慧成面子,同时也没有过分批评小鹏,大家皆大欢喜。

    请老师们相信,当一件事情顺利处理后,自己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还能提升自己在班里的威信。何乐而不为?

    类似告状不仅仅在学生中存在,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故事发生在十年前。

    当时,家父过世多年,我们兄妹五人全都成家生子。春节期间,这个有16口人的大家庭聚在一起,俨然就是一个小班级,60多岁的母亲堪称班主任。

    有一天下午,年近不惑的二嫂阴着脸从娘家回来,坐在正包饺子的母亲身边一言不发。母亲问:“怎么了?脸色这么不好。”

    二嫂气冲冲地说:“李凌(二哥的名字)在我娘家,一点也不给我面子。”

    母亲忙直起腰,把手里的面粉放一边(认真倾听),说:“他在你娘家都不给你面子啊!这也太让人生气了。”——注意,重复是最简单的共情,当学生向你诉说委屈的时候,你只要很认真地倾听并重复他(她)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二嫂:“他动不动就说我不懂,说我什么也不知道,好像他很聪明、很厉害似的。”

    母亲继续安慰道:“如果你有事情不懂,他应该负责让你懂嘛!怎么能在娘家都不给媳妇面子呢?今天你受委屈了,快去洗洗脸,喝点热水。我今天晚上就说他……”二嫂脸色慢慢恢复正常,并洗手帮母亲包饺子——注意,诉说对方的感受,属于高级共情。再加上简单的处理,事情就基本解决了。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我远方婶子家。

    堂妹和堂妹夫吵架了,“官司”打到了婶子那里,堂妹夫对着婶子吐槽,刚一开口,婶子就打断了他的话:“别跟我说!你们的事情我管不了,我只管把她养大,就完成任务了。我管好我自己不拖累你们就够了,你们的事我不想插手。”堂妹夫一脸落寞和失望。

    堂妹夫找婶子吐槽,其实是信任婶子。谁知她听都不听就打断堂妹夫的话,堂妹夫便很难过。仔细想一想,婶子也是希望他们家庭和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显得多么冷漠,多么没有责任心啊!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某一件事情的发生而焦虑,而是为害怕这件事情发生后带来的情绪而焦虑。这是一个假象的焦虑,很容易让人陷入一个怪圈,不停地想阻止这样的焦虑情绪发生,却不肯接纳、分析、处理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只是一味逃避。

    和家长一样,每个班主任都不希望班级学生出状况,所以,一听到有人告状,根本就不了解事情经过,马上开始发火:“我忙得很呢!没时间听你们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又强压不悦告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自己解决,不要总是告状啊!”但是,学生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自己可以解决,什么事情自己不能解决呢?如陶行知所说,孩子想让你抱他,你却抱了别人,就像自己的爱人被夺去一般伤心。孩子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牙齿掉了的事,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于是便不告诉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掩耳盗铃般拒绝知道班级里发生的一些小事。但是,有的事情我们越拒绝,就越容易出乱子。就好像你明明听到了一个快递员给你送快递,却因为拒绝这个快递而拒不开门。那么,这个快递员就只好一遍遍敲你家的门,每天都来敲,每天都提醒你有快递,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踹你家的门。远不如一开始你就打开门接收这个快递,然后尽早处理。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来提醒你,有不欢迎的快递到了。这个快递,就是那种害怕事情发生的焦虑。我相信,在小成将雯雯的钢笔拿走后,她是完全有能力想办法不用铅笔写作业的。但是,老师不管小成,那么好吧!我就用铅笔写作业,我要专门提醒老师——你的快递真的到了,你不开门吗?下次我还用铅笔写,直到你开门为止。

    就在我整理这本书稿的时候,在一个微信群里,我看到梅洪建老师发了一个小案例:

    和沈丽新老师喝茶聊天,她讲述了自己班上的一件事儿。

    那天刚下课,一个小朋友满脸委屈地跑到办公室对她说:“沈老师,小胖把我手弄痛了,还不给我道歉,我不跟她玩儿了!”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很多老师会把小胖叫来,问清楚原因,或者讲一番道理让两个孩子和好。而沈老师没有理会这些,而是把小朋友拉到自己怀里,托起孩子的小手,用嘴巴吹吹,然后用手捧住孩子的手说:“来,老师给你暖暖。”过了一会儿又说:“还疼吗?要不要老师再给你吹一下,暖一会儿?”“不要了,老师,我出去玩儿了。”沈老师告诉我,她出去玩的对象,恰恰就是小胖。

    超级喜欢沈丽新老师。这必然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有魅力的女教师。您觉得呢?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