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把握不好批评学生的“度”,怎么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老师:

    您好!

    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批评学生,但是,我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说得轻了不管用,说得重了学生就跟我犟,故意顶撞我。我们如何把握批评学生的“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牛老师

    牛老师:

    您好!

    看到您的来信,我马上想起周一在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年轻班主任刘老师气冲冲地把一个男孩从队伍里拽出来,一脸严肃地冲他吼道:“张明,你怎么回事啊,上周刚表扬了你,今天又在队伍里捣乱,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刘老师越说越起劲,眼瞅着升旗仪式马上开始才意犹未尽地问道:“我说的都记住了吗?给我重复一遍。”张明照本宣科地重复了一遍,才被恩准回到队伍里。

    升旗仪式结束,我随着张明的班级往回走,只听班里的几个男孩子冲他打趣道:“张明,真有一套啊,班主任啰唆了那么多废话,你竟然都记住了。”张明撇了下嘴小声说道:“你们还不知道咱那个班主任的习惯吗?每天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就那几句话,我早已经背下来了。”队伍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看着学生们远去的背影,我站在原地沉思良久。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张明”式的学生,针对他们的批评少不了,但是批评不是简单地训斥,批评的方法如果不当,很多时候可能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师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为此,我们想要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像备课一样,认真考虑批评的方式、方法,要结合面对的具体学生,把批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批评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对班级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事先考虑进去,甚至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先斟酌一番。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准备批评呢?

    一、备时机——批评的时机要适当

    首先,不宜在早晨批评学生。早晨是学生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进班学习,老师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如迟到几分钟、作业没做完)就大批一通,那么孩子一天的心情都会蒙上阴影,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批评最好在放学前进行,对学生的表现予以总结,对不好的现象提出批评。

    其次,不宜在学生刚进步时进行批评。有些学生成绩较差,即使他们做出努力,短期内也可能提高不快。如果老师硬把他们和优秀生相比较——“你看你又做错了几道题!”孩子刚燃起的学习热情可能又被扑灭了。作为一名老师,应多鼓励孩子——“真棒,你今天做得真好!”孩子也会不断地积累信心,最终走向成功。

    我的工作室中的李爽老师非常优秀,他们班的学生积极阳光又团结,但是可能因为学生性格过于活泼,且个性张扬,每次纪律卫生评比,名次总是很靠后,甚至有几次得了倒数第一。忽然有一次,他们班在评比中得了全校倒数第二,李爽老师非常开心,喜滋滋地来到教室,说:“同学们,我是不是该表扬你们了?”学生说:“为什么啊?老师。”李爽说:“这次咱们班的纪律卫生不是倒数第一,是倒数第二,我们进步了。”学生说:“老师,瞧您这话说的,好像是在损我们呢!”李爽说:“不是损你们,是真心的。那咱换个说法吧!以前咱班纪律卫生是年级第八名,现在咱进步了,得了第七名。我们为自己鼓掌,以后继续加油啊!”

    全班同学哪有不继续加油的!所以,在学生正进步的时候,就算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就算又犯了错误,就算只是得了倒数第二,也不可马上批评。

    在前文案例中,班主任刘老师在周一的早晨就对张明大批一通,显然是不合适的。加之张明上周刚因为进步得到表扬,此时的批评就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渴望进步的火苗。刘老师的做法值得商榷。

    二、备地点——批评的地点要适宜

    首先,如果不是特别需要,请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集体场合反复批评他,他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孩子做错了什么,老师可以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做。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更有利于改正自身的错误。

    其次,不宜在家访时批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家访是经常性的工作,如果在家长面前批评学生,学生会感到非常羞愧,家长也会感到难堪,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家访时应多对孩子提出表扬,让孩子产生自信,并适时提出希望:“你如果能按时到校就更好了!”由此学生会不断产生前进的动力。

    刘老师在学校操场上当着很多老师和学生批评张明,让张明感到很没面子,就算老师说的再对,批评效果也不佳。

    在此案例中,刘老师如果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单独批评张明,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备问题——批评前运用开放式询问

    询问分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提问的是“为什么”、“怎么办”,是用于了解事情原委的;而封闭式询问是提出一个选择性问题,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首先不宜对学生只宣泄不满,不倾听学生心声。其次不能过多运用封闭式询问。比如,我们看见一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忍不住火冒三丈:“你又迟到了是不是?”学生只能回答:“是。”“你就是想气死我是不是?”学生只能回答:“不是。”“你故意想让咱班被扣分是不是?”学生直接就不理我们了。正确的询问是:“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来得这么晚?”对这样开放式的询问,学生便不能用一个“是”或“不是”来回答。当学生在解释的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学会倾听。搞清楚这个学生是有意为之还是不慎犯错?应当让学生做一番辩解,以澄清事实。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对学生当头棒喝,可能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向极端。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打断学生的话,做道德或正确性判断,或急于下结论,轻视学生的疑虑。

    在上述案例中,小刘老师批评张明“真是狗改不了吃屎”,显然是措辞失当。作为一名班主任,应禁止对学生恶语相向、盖棺论定,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四、备性格——适当的强硬也是必要的

    比如,职业学校的招生一向是大问题,好不容易把学生招来,最担心的是他们流失掉。所以,有的学生就抓住了学校这一“软肋”,动不动拿“不上学”来要挟老师。

    2012年的一天下午,班长门都没敲就闯进了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李老师,快到教室去,秦妍不想读书了,正背着书包要回家呢。”

    我把秦妍叫到办公室询问缘由。秦妍说昨晚帮父母做家务做晚了,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学习委员要她今天补上,她觉得太辛苦,就不想再读了。

    我搬来一张凳子,请她坐下,轻言细语地对她说:“你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说明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辛苦就不去做。你父母在建筑工地打工很辛苦,但他们没有放弃,因为他们肩负着养育你的责任;老师教书也很辛苦,可老师也没有放弃,因为老师肩负着培养你们的责任;社会上其他人也很辛苦,他们同样都没有放弃,因为他们要为家庭为社会尽责任。你也有责任,你的责任就是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

    我倒了一杯茶给她,继续说:“你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帮他们做家务,这是对的,但要留出做作业的时间,这样成绩才会优秀,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秦妍的表情开始变得不自然,喃喃地说:“以后我会按时完成作业,不再做不负责任的事。”我窃喜自己三言两语就做通了她的工作。可好景不长,两星期后,秦妍因为没有参加大扫除,受到班干部批评,再次背着书包要回家。我再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工作,也再次成功地留住她。后来秦妍又因为其他的事,两次闹着要回家,我又两次劝回她。

    秦妍为什么会这样,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吗?我细细回想每次的谈话,回想每次谈话后对她的跟踪教育,没发现什么不妥。她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才这么做的吗?

    接下来秦妍因为迟到被纪律委员记录,又故伎重演,嚷着要回家,试图挣脱劝阻她的班干部们。我闻讯后赶到教室,大声吼道:“你今天要是走出这个教室,以后就别想再回来,如果你执意要做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放任自由的人,就尽管走,老师绝不留你。”秦妍被震住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班干部们松开了手,秦妍愣愣地站在那里,没有挪开脚步。在以后的日子里,秦妍有过违纪现象,受到过批评,但她再也没有闹着要回家。

    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想得过于单纯。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思维方式、承受能力、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批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也需当头棒喝。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过,两年后,我有一次遇到一个学生动不动拿“退学”要挟我,我恼了,说:“你要走,我绝不留。”谁知,她真的冲出了教室,我急忙给班干部使眼色,让班干部去拦截。又跑到教室外给门卫打电话,让门卫无论如何不要放这个孩子出校门。同时和家长联系,告诉他们我和孩子谈崩了,让他们劝孩子千万不要退学。

    这样一番“双簧”唱下来,孩子果真没有离开学校,也不再动辄拿“退学”要挟我了。

    应该说,第一个要挟我的孩子,是因为在要挟后,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尝到了“甜头”,所以不止一次地要挟;而第二个孩子,却是真正的倔脾气,我们可以强势,但别忘记初衷不是赶学生走,所以要唱好“双簧”。

    五、备方式——拐个弯儿,也可以让批评直指人心

    这是我听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约十年前,朋友班里有一个学生特别聪明,但是不爱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游,时常违反纪律,对她批评过几次,也没什么效果。直到有一天,她的父亲到学校为她送钱和馒头。望着面前这位老人那布满沧桑的脸庞,朋友感到一丝酸楚,她不忍心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他,就问他早上几点从家出发,坐车方便吗。他说早上不到五点就从家开始走了,没有坐车,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车费。天哪,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可想而知,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竟然能在泥泞中步行几十里路来为孩子送钱,虽然只有很少的几十块钱……朋友忽然想到,她的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吗?课下,朋友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她简单地批评了几句后,问了她几个问题:你知道父亲每一次为你送钱是怎么来的吗?父亲来看你一次要走多长时间?你来学校是怎么来的?她回答说知道父亲是走着来的,但是每一次要走多长时间不知道,而她自己每一次都转两次车来。朋友就对她说,这一次过星期天的时候,你步行一次吧,体验一下,看步行一次需要多长时间。

    周日晚上,朋友问她:“你步行了多长时间?”她哽咽着说:“周五中午十二点半从学校离开,晚上七点多到家。周日返校的时候是早上九点多出发,下午四点多到校。”她接着说:“我从来没想到路途这么遥远,以前从没想过父亲拖着那受过伤的腿是怎样来为我送钱送饭的,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再让父亲伤心了。”

    我知道,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批评,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却是最适合她的批评。因为这是朋友专门为她准备的批评。

    六、备心理——用心理学中“面质”的技巧批评学生

    在心理学中,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抗、正视现实等。它要求我们思维缜密、逻辑性强,避免冲动,给学生做理性的榜样。

    比如,有一次我到某男生班上课,听到年轻的女班主任在发脾气。原来,这周这个班某寝室学生值日打扫宿舍楼道卫生,按照学校规定,中午可以晚进教室十分钟。没想到,值日生竟然利用这个特权,在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导致宿舍楼道卫生没有打扫好。

    因为马上要上课,班主任匆匆发了一通脾气离开了。我走进教室,发现那几个值日生嘻嘻哈哈的,似乎不为班主任的批评所动。我便明知故问:“被批评了?”他们点头。我说:“我同情所有被批评的学生。”值日生像遇见知音一般感动,我便真诚地叫他们站起来,问:“你们恨贪官吗?”

    值日生说:“恨!恨之入骨。”

    我说:“你们为什么恨贪官?”

    值日生:“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权,贪污老百姓的血汗钱。”

    我说:“我觉得你们不恨贪官,你们恨的是自己为什么没有机会贪。”

    值日生笑道:“老师,您怎么能这样说我们?”

    我说:“你们不过是当了个小小的值日生,就开始利用可以晚到教室的特权享受了,将来一旦当了官,手里有了特权,那还了得?进局子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们要反贪,首先就从不迟到、不享受特权开始。”

    学生纷纷表示认可。在这里,我就运用了面质的方法,指出了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你说你恨贪官利用特权贪污,怎么你自己也在享受特权?这样的质问,会让学生心服口服。

    我们在运用面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指出的学生的矛盾一般归纳如下:

    (1)言行不一致。比如,老师可以对学生说:“你说你讲义气,可是你对我没有讲义气,你的行为让我为难。”我们这样说,仅仅是对“事”而不对“人”,有利于学生接受建议,并进行深入思考。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例如:“你说你体谅父母的苦,但你知道不知道父亲每次为你送钱要步行多久?你在学校还不好好读书,这也是你体谅父母的表现?”

    (3)前后语言不一致。比如对撒谎的同学,我们可以说:“你说你上次有一门功课不及格,怎么现在又说及格了呢?”

    (4)交流意见不一致。比如对那些自卑的同学,我们可以说:“你说自己没一点优点,可我觉得你挺可爱的。”

    教师对学生使用面质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在使用时务必谨慎,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事实依据。在事实不充分、不明显时,一般不宜运用。

    (2)避免个人发泄。面质是为了澄清问题,促进学生成长,不应变成教师发泄情绪的工具。我很遗憾地看到,很多老师批评学生时都是在宣泄、发泄自己的不满,没有科学成分,极不理性。这样的批评只会让老师自己的火气越来越大,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却好不到哪里去。

    (3)避免无情攻击。面质应该以关心、理解学生为基础进行,而不是为了显示老师多么智慧,语言多么流畅。有时候,我们的老师过于强势,说得学生哑口无言。我们在语言上虽然胜利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却加深了,学生在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这绝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4)面质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我们应该是在赢得了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再用面质。

    最后强调的是,学生闯祸后,有的学生很冲动,教师没有把握赢得他们的信任,不敢运用面质,这时不妨运用“尝试性面质”。比如,我曾遇到过一起学生打架事件,在我基本调解结束的时候,参与打架的一个学生的哥哥却带了三四个社会上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学校找我,扬言说,我若不保护他妹妹的安全,他将带十多个人来学校打架。我当时不能确信这个学生的哥哥是否信任我,便用“尝试性面质”说:“不知道是不是我误会了你的意思,你刚才说要带十几个人到学校来保护妹妹。但是,如果和你妹妹打架的女孩子看到你带的十几个人,势必会请人保护自己,这样你的妹妹似乎就更不安全了。是不是这样呢?”这里我运用了“似乎”这一不肯定的用词,而开始又先说明自己可能误会了对方的意思,最后又用问话来结束,这样的面质就为学生的哥哥留有了余地,即使问错,他们也能感受到被尊重,不至于反感我的面质和批评。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