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孩子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合理建议,怎么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老师:

    您好!我常常接到家长这样的电话:“眼睁睁看着孩子走弯路,还不听大人的劝,真是急死人……”家长这样的心声,常常能引起周围教师的共鸣,大家纷纷感叹,现在的学生犟得很,根本不听大人的话。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宋老师

    宋老师: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我首先疑惑的不是“孩子不听大人的合理化建议,怎么办”,而是“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大人的建议”。认真思索,不难发现,孩子不听大人的建议,原因不外乎两个:大人的问题;孩子的问题。

    一、基于大人原因的建议

    比如家长或老师自认为对孩子的建议合理,其实不一定合理;或者家长和老师的建议确实合理,但是建议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这时,我们依然有两个方法可以选择。

    1.借助班会,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有一天晚上,小青的妈妈打来电话求助:“老师啊,我求您一件事,最近小青特别不听话,我说什么她都不听,一批评她,她就跟我耍小脾气,您能不能说说她呀,我实在是没办法了!”听着家长无奈的叹息声,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的一幕:小青的妈妈来校接孩子,她们刚走出校门,小青突然想起自己的文具盒落在班级里了,要回去取,她妈妈不耐烦地数落道:“瞧瞧你,整天丢三落四的,怎么这么没出息呢?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不像你这样呢?”小青噘着嘴垂头丧气地去取文具盒。回来后,妈妈又教训了她一顿。

    由此可知,小青之所以不接受妈妈的合理建议,错误也许并不仅仅在于小青。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呢?

    我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我为何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的主题班会。

    首先,组织学生分析这样一个案例:小明在不停地反省自己:爸爸妈妈是对我最好的人,可我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甚至想与他们对抗,这是为什么呢?

    话题一出,班级里就炸开了锅。小青首先说:“他爸妈一提建议肯定就急赤白脸的,让人难以接受。我妈就总那样,所以我就不愿意接受她的建议。”婷婷说:“他爸妈肯定总盯着他的缺点不放,我妈妈就是总把我的缺点挂嘴边,让我觉得在他们面前特别没有尊严。他们都看不起我,我还接受他们的建议干什么呀?”还有的学生说:“爸妈的唠叨最容易引起对抗情绪”“爸妈自己做不好,还总说我们这不对、那不对”……话匣子一打开,孩子不接受父母合理建议的原因和盘托出。原来,在父母眼里,总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考虑到对孩子也应做到尊重和平等,可是,在孩子的心里,他们真的需要尊重和平等。

    了解到学生的心声,我在家长群里开了家长会,首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爱狗成癖的人,听他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将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强迫它张开嘴,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洒了一地。主人生气之余,回头却看见狗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原来,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喂食鱼油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孩子拒绝的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教育方式。当孩子不愿接受我们的“合理”建议时,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所谓的“合理”建议是否真的合理?我们给孩子喂食“鱼油”的方式是否恰当?

    接着我呈现了小明那个案例,引起了家长们的深思,他们也感到这例子好像就在自己身边,当我把学生们的心声发给家长们看的时候,许多家长不停地点赞,他们真正认识到:当孩子不接受大人合理建议的时候,大人最应该做的是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小青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看来,我真得改改对孩子大呼小叫的习惯了。”

    网上家长会开过不久,许多孩子告诉我:“老师,我爸妈现在对我亲切多了,对我提建议时也和蔼可亲了。”小青神秘地告诉我:“老师,我妈让我监督她,如果她再对我大呼小叫,就让我使劲批评她。”许多家长也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他们的态度和方法转变了,孩子也变得乖巧了。

    2.学会倾听,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道路

    老师有时候也会犯建议方式不对的错误。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好意思直接批评教师做法欠妥,就只有在学生面前做倾听者,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

    那天,我刚上三楼,就听见琴法老师在生气:“你真是个白眼狼,老师让你弹琴会课(学生到老师那里弹琴称会课,类似当面检查作业)是害你?”琴法老师在愤愤不平、苦口婆心地“教导”小鹏。小鹏的头却扭向一边且扬得老高,一副桀骜不驯的神情。

    琴法老师见我过来,扔下一句“看看您的好学生吧!”就忿忿地走了。我没有说话,只向小鹏一摆手,小鹏就跟我出了教室。

    怎样劝诫他呢?

    倾听!像苏霍姆林斯基倾听“摘花小女孩”的心声那样倾听。

    “坐吧!”我指着一把椅子对小鹏示意道。

    “不了。”显然,小鹏心里不踏实。

    “坐下来,咱们聊聊!”我的语气更加真诚。

    小鹏坐了下来,却不言语,我就静静地等着。半晌,小鹏才抬起头,看我一脸真诚而又恭听的样子,发泄似的将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个清楚。最后,小鹏顿了顿说:“我就是不喜欢她那种强逼式的方法,老是当着大家的面让我去会课,我还没弹会呢!我受够了。”

    我沉思着说:“小鹏,你其他科目都好,唯独琴法差。我是觉得你若能将琴法赶上,找个好工作,甚至升学都很有希望,才特意让琴法老师给你辅导的!”

    “我就是不喜欢她那种方式、那种神气、那种语气!”小鹏还是深恶痛绝地说。

    “那你说咋办,不学琴法了?”我试着探探他的心思。

    “学。”

    “你把琴法老师都气成那样了,还咋学呀?”我把问题推给小鹏。

    “我自己练习,完了之后我让您检查!”

    我一听,觉得也是个办法,就说:“行,但琴法课还得认真听。”

    “好。”

    “那琴法老师那儿……”我有些得寸进尺地继续引导。

    “我去给她道歉,说明情况。”

    望着小鹏释然的神情和远去的背影,我也释然了。

    老师都知道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爱,其实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学习的艺术。比如,多数人知道爱孩子、爱学生,就要欣赏他、关心他、对他负责任等,却并不知道尊重和了解也是爱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以尊重为前提,关心、责任心等很可能异化为控制别人,甚至奴役别人的托词。所以,在很多时候,尊重学生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宽容”。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尊重就是努力地使孩子能成长和发展自己,绝无剥夺之意。老师和家长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惧怕孩子、讨好孩子。而是说,如果我爱孩子,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变成我希望的样子。有的人总想控制孩子,那是缺乏爱的艺术的征兆,必然导致孩子的不满。

    比如,某一日,我正值青春期的侄子染了黄头发回来。我一眼看见,当然感觉很别扭,却只是惊诧地感叹:“你今天的头发好特别啊!”——注意,我用的是“特别”一词,既没有赞赏也没有批评。侄子马上说:“姑姑,你也喜欢我这个发型吗?”我说:“这个样子,是挺个性的”——我依然没有表态,但已经让侄子很开心了,他以为大人——尤其是我这个当教师的姑姑会反对他做这个发型的,他甚至做好了挨批的心理准备。侄子在镜子前自我欣赏了一会儿,却说:“但是,学校不允许我们染头发。”我表示惋惜:“是的。你的老师会怎么做?”侄子想了想,说:“肯定会狠狠批评我。”“同学们呢?”“估计没几个同学同情我,因为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再次深表同情,却依然不说什么。

    晚上侄子说:“我明天还是把头发给染回去吧!”

    设想一下,如果我当初看见他的黄头发就马上谴责、批评,他会感觉我否定的不是他的头发,而是他的整个审美观;我总不明确表态,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言行没有被干涉,他反而有了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特性,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能做的。

    二、基于孩子原因的建议

    孩子不听大人的合理建议,有时是想挑战权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时,我们有以下做法可以参考。

    1.苦口婆心不如现身说法

    比如,语文老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同学们却总是偷懒。于是,我把自己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拿到教室,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对我来说非常珍贵的东西给大家看。”

    同学们轮流翻阅着我的读书笔记,纷纷说:“老师,这都是你平时写的呀?”

    “老师,你几乎每天都要记录呀!”

    “老师,你能借给我看几天吗?”

    我很自豪地说:“是啊,我这几本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接着我将自己这几年来发表和获奖的文章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对老师的阅读和写作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又将电脑打开,将我发表在教育博客上的文章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着这些文章,发出了阵阵的赞叹声。

    “现在想来,我能写出这些文章,和我平时的阅读与读书笔记有密切的关系。”

    “老师,我以后也要多读书,写好读书笔记。”

    “老师,我们来比赛,怎么样?”有同学很认真地向我挑战。

    “好主意!我和你们比赛,看看谁能够坚持,谁读的书多,谁记的笔记多,谁写的文章多。”学生的这一提议立即掀起了一阵高潮,甚至有同学说,老师的读书笔记也要接受大家的监督。

    “好!我答应你们。”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了,我只是督促自己多读书、多写作,进行着与学生的读书竞赛。并且,每两个星期,我都会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也奉上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自己的博客文章。大家彼此传阅、交流、点评,这不仅是在对别人进行检查与督促,也在欣赏别人时自我领悟,在声声感叹中不断提升。尤为可贵的是,这能引导班级舆论。

    2.不妨让学生“吃亏在眼前”

    每次舞蹈课,我们班年轻的舞蹈老师都要生一肚子气。原因是那些女孩子总是不换舞蹈衣,就那样穿着牛仔裤去上课,简直没办法练功。有的女孩子长长的披肩发也不挽起来,显得特别没精神。

    后来,我和舞蹈老师商量,让这些孩子吃吃亏,也许就长记性了。

    从此,每次上舞蹈课,老师都不再强调衣服和头发的事。但是,我会在下课前走进舞蹈教室,和舞蹈老师一起为学生打分,并算作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那些穿牛仔裤上课的孩子,什么动作都做不好,分数自然很低。那些没有把头发挽起来的学生,跳舞时发丝乱飞,分数自然也高不了。

    如此,没多久,学生就在上舞蹈课前准备妥当了。

    3.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儿子8岁的时候,已经颇有主意,对大人的话根本不当回事。有时他爸爸气极了,便用武力解决。但挨打之后,儿子依然倔强。面对儿子的逆反情绪,我一筹莫展,颇为头疼。

    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契机。

    一天,儿子吃饭的专用碗破裂了,需要买一个新的,我便带他来到超市选购。超市里的碗琳琅满目,经过挑选,我锁定了一个12元的不锈钢碗,但怕儿子不同意,便对他说,现在有五种选择,由你决定选哪一种,在选之前我为你简单介绍一下:(1)32元的不锈钢碗,质地优良,轧花精美,不过吃饭在家,造型优美也无人欣赏,关键是价格太高;(2)12元的不锈钢碗,质地优良,普通造型,双层隔热,经济实用;(3)塑料碗,5元,造型好看,但塑料对人体有害;(4)瓷碗,4元,易碎,适合大人使用;(5)竹碗,7元,无毒环保,适合婴幼儿,你刚用坏的就是这种。

    听完我的介绍,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经过仔细比较,最后决定买12元的不锈钢碗。我问为什么,儿子说这种碗实用又省钱。看来只要了解透彻,孩子还是有辨别力,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孩子有时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合理建议,一是缺乏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多凭表面来判断;二是大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这让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受伤,故常有叛逆行为发生。如果这时我们能给出几种不同的建议(包括好的和坏的建议),并全面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或将产生的后果,然后交由孩子去选择的话,定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顺着大人的引导,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受这次事件的启发,凡是我的建议与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我都会给出至少两个以上的选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到足够的尊重,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说法,孩子在成长中要经历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在3岁左右,第二个叛逆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面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面对这一客观现实。

    只有让孩子眼前吃点小亏,才不至于在大的决策性问题上吃大亏。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