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了激烈冲突,怎么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老师:

    您好!

    班主任除了教学、带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协调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当科任教师和自己班级的学生发生了激烈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您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可否给我们一些建议?

    宋老师

    宋老师:

    您好!

    学生和科任教师发生了冲突,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学生的不懂事就得罪同事(毕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同事要在一个单位共事多年甚至一辈子),当然也不能为了维护同事的面子而委屈了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呢?

    一、两头传好话,做一个说善意谎言的和事佬

    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善意的谎言常常有利于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的学生年轻不懂事,有时会在语文课上做美术作业,在美术课上哼歌,在音乐课上看小说……

    有一次,小洁和美术老师“反目成仇”了,原因是美术老师课堂上示范画画时,小洁在做幼儿卫生的作业。老师用眼光制止,她毫不理会。被气坏了的老师就言辞过激地批评了她几句,她当堂就顶撞起老师来了。

    问清了事情的经过,我立刻找来小洁,说:“美术老师刚才来过了,他说课堂上批评你的话有点重,说你平时表现不错,还说一直很喜欢你呢!担心你会因为他批评失去了分寸而心里难过。”那一刻,只有我知道自己在说谎,在“替”人认罪。美术老师没说过那些话是事实,但是他批评学生言语不当也是事实。

    小洁低下头面红耳赤地说:“其实,是我有错在先。我不该在他的课堂上写别的作业,主要是别人的作业都交了,我心里着急。他批评我也是被我逼急了吧?他真的对您说一直挺喜欢我吗?他肯定因为我顶撞他伤心了,我也挺后悔!”

    我点点头说:“将心比心,若你是老师,明明是学生先错了,还顶撞你,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小洁说:“我想去给他道歉,您跟我一块儿去吧?到那儿替我说几句好话,叫老师别生气了,行不?”

    我欣然前往。一见面小洁就给美术老师说了一堆好话,说她以后不顶撞老师了,也不在老师的课上写别的作业了,叫老师别生她的气。看样子,她没打算给我替她讲好话的机会。

    美术老师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你想哪儿去了?老师怎么会生你的气?何况我在课堂上说的话也不好听!这点我应该检讨!”

    ……

    有时候,全班同学都对某科教师有意见,肯定也有科任教师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批评同事。班主任要缓解双方矛盾,可以专门开个班会,为科任教师找优点——每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没有一点优点。等开完班会,班主任便可以去找科任教师说:“我们班学生可喜欢你了,他们认为你有什么什么优点……”这些优点必然是事实。科任教师一高兴,下次给学生上课可能更尽心。因为他(她)的尽心,学生表现必然不错,下课回来可能会对我们说:“今天你们班学生听课挺认真。”这时,班主任要马上进教室说:“今天科任教师表扬你们了,他说他最喜欢给咱们班上课了,同学们发言很积极。”

    这样两头传好话,做一个善良的和事佬,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就化解了。

    二、“察言观色”化冲突

    科任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倘若不管不问,把“皮球”踢给科任教师,太伤科任教师的心,也助长了学生“不知节制、目无尊长”的恶习,与教书育人背道而驰。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小秦是我们班一个比较懂事但成绩较差的孩子,平时很少说闲话。忽然有一天,他和教英语的张老师发生了激烈争吵,张老师说小秦说闲话了,小秦坚持说自己没说,并有周围同学作证。张老师气急败坏地说:“明明说了闲话还撒谎,你给我出去,别上我的课。”但小秦就是不出去,最后张老师说:“好!你不出去,我走……”

    学生找到我时,我马上赶到教室,问:“刚才的情况同学们都看见了,是不是?”同学们都说:“是”。

    “我刚刚也了解了一下,就是小秦可能真的没有说闲话,被老师冤枉了。”我继续说。

    “是……”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同学已经不说话了。

    “但为什么张老师那么生气呢?”我疑惑地问。

    “我觉得当时没有必要和老师争,因为老师也是为我们好。”

    “那么多人,老师看不清,就以为小秦没听课,这也正常,可以课下再和老师解释。”另一个同学说道。

    “但是小秦确实被冤枉了,所以才那么生气的嘛!”替小秦说话后,我转问小秦:“你觉得呢?”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刚才就是没有说闲话,我是转脸问××借笔了,老师非说我说闲话了。我觉得老师冤枉我了。”小秦意识到自己闯祸了,低沉地说。

    “也就是说,张老师叫到你的时候,你并没有完全在认真听课?”

    小秦不说话。

    “你现在再审视一下你刚才的行为,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我试探着柔声问道。

    “我也觉得我刚才有点过分了,我就是一时冲动,并不是故意和张老师作对的。”他这回真诚地说。

    “你说下一步怎么办呢?是我们不上英语课了,还是找校长换老师?”我故意问道。

    “不,我去找张老师道歉,请他原谅,他教得挺好的。”

    老师毕竟是老师,矛盾就此化解。

    有时候,学生和老师发生矛盾,可能是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学生以为老师误会了他。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察言观色”。以真诚关怀的口吻疏导,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或者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容易冲动,过于偏激,老师要先让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理说透,把情留够,一步步引导,走弓背而不走弓弦,才能有效解决矛盾。

    三、“捧着老师,护着学生”,远离“战场”

    那是六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儿。

    那天,班长冲进办公室说:“老师,小张与语文老师‘打’起来了……”

    我冲进教室,只听年轻的语文老师脸色苍白地说道:“今天你必须道歉,要是不道歉,以后我的课你就别上了!”小张也不甘示弱,僵着脖子大声回应道:“不上就不上,有什么了不起……”我连忙将孩子带离“战场”,到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孩子一言不发,直着脖子犟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我决定先“晾晾”他,劝慰几句,便去找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生闷气,见到我进来,也不说话。我对他赔笑道:“真的挺佩服您的,这样一个臭脾气的家伙,您居然能够忍住没爆发。”

    听我这么一说,语文老师半是无奈半是解嘲地说:“没办法,他毕竟是孩子啊。不过,真的要好好教育。不说我批评他是对的,即便是批评错了,他也不能这样啊!”

    见语文老师这样说,我放下心来,至少,他不会真的拒绝孩子进入他的课堂。

    “是啊,真有点过火了。刚才我也好好地说了他一顿,他也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不好意思马上来给您道歉。”

    经过交流我了解到,原来在语文老师板书时,听到后面“啊”的一声,回头一看,小张正掐着同桌的耳朵……

    聊了好一会儿,等语文老师的情绪好转后,我回到了办公室。这时孩子的情绪也基本稳定下来了。孩子告诉我的与语文老师不同。他说上课时同桌总是用胳膊肘捅他,让他烦得要命,于是,他趁老师板书的时候掐了一下同桌的耳朵,而这正好被老师看到了,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让他“滚后面站着”。感觉受了委屈、丢了面子的他,虽然知道自己不对,但还是与语文老师犟上了。

    我好像是感叹般在孩子面前说:“所以啊!这个世界上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误会,我们眼见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实。”小张像找到知音般点点头。我说:“有了误会,总要解释一下才好。”

    小张沉思了很久,吞吞吐吐地说:“我也不想让语文老师误会我。”

    我说:“那我们一起去找老师解释,咱要想一想,怎么解释才可以消除误会。”

    在这里,我特别想和一些年轻老师说的是,学生所谓的“冤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有“正理”,得理不饶人,你确实冤枉了人家;另一种是学生有“歪理”,拗理犟三分,在他的价值观中“理”虽然“歪”了一点,但也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前者,自然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虽然我们做班主任的不好说科任教师的错,但如果真是科任教师由于冲动批错了人,就该进行反思,就该向学生说“对不起”。老师放下架子给学生道歉,对学生来说往往是受宠若惊,就像长辈突然屈尊向孩子们说软话一样,学生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化,化干戈为玉帛。你可能感觉这太跌份了,其实不然,你知错必改的人格魅力会让学生汗颜,会让学生心服口服再加折服。对于后者(学生的歪理),班主任要采用“缓兵之计”。不妨学学孩子打架时家长的做法:一面狠批自己的孩子,一面忙不迭地向别人赔礼道歉。

    科任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站在中间受的是“夹板气”。像一个丈夫缓解婆媳关系一样,先代学生向科任教师道歉,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给科任教师一个“台阶下”,然后再把学生带回去慢慢地“哄”。这叫虚晃一枪,暂时“缓兵”,也给化解矛盾一个“等待期”。待到双方心平气和、调查清楚时,教育的契机便来了,不失时机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能达到“人和”的效果。有时我们这一等一缓,学生的“心火”便消了,不用你苦口婆心地劝解,自己就想通了。

    当然,这仅仅是化解了师生矛盾的“皮毛”,毕竟学生有“歪理”,是是非观的问题,“歪理”正不过来,冲突随时可能爆发。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与科任教师一起制定“纠错”措施。我常对科任教师说:“如果你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时你还会真生气吗?”蹲下来,以心换心,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不断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毕竟只有爱才是化解师生冲突的良药。

    四、将心比心,化解师生冲突

    我曾经读过郏县王老师的一篇随笔,她在文中说:

    今年教我班历史课的刘老师很像电视演员范军:身材魁梧高大,说话“娘娘腔”。开学第一天,刘老师初往讲台上一站,着实震慑了不少人,就连班里最捣蛋的程汤也给吓着了——大气儿不敢出、目不转睛地看着刘老师。可刘老师开口一讲话,大家就放松下来了。有几个还在下面捂着嘴窃笑,小声议论着什么,捣蛋的程汤更是大胆地嚷道:“刘姥姥进大观园了!”紧接着,和程汤“沆瀣一气”的苗成、肖旗也跟着喊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回头。”

    刘老师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明摆着在挑衅吗?他拽着几个孩子就来到我的办公室,撂下一句“教训不好他们几个,以后咱班的课我不上”,就甩门而出。

    我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后,当堂开展了“刘老师为什么生气?怎样让刘老师高高兴兴地给我们上课?”的主题班会,然后要求大家展开讨论。

    “刘老师是男性,却被叫作‘姥姥’,这是拿刘老师的缺点或缺陷来取笑,是对刘老师的一种不尊重。”班长张力首先说。

    “其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与长处,而不是只盯着别人的短处与不足。”学习委员马翠说。

    “那刘老师有什么优点呢?”有学生议论道。

    “大家不是爱听故事吗?刘老师脑子里装的都是故事,从上古时代的到近现代的,从中国的到国外的,讲三年也讲不完!”我看时机成熟,就引出话题。

    “就是,我听上届学生说,刘老师的字写得特别好,还是市书法协会的会员呢!”机灵的郭聪说。

    “我听说刘老师的文章写得好,经常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而且是咱们校报的主编!”“小灵通”李明说。

    “刘老师的乒乓球打得也很棒。”

    ……

    再看看程汤他们几个,显然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给大家带来的“损失”,把头低得更低了。

    “去吧,给刘老师认个错!”我轻声对他们几个说。

    “要是认了错之后刘老师还不来给我们上课,怎么办?”程汤一脸愁容地说。

    “没事,走吧,我有办法!”站在一旁的苗成胸有成竹地说。

    后来有一天在校园遇见刘老师。刘老师笑呵呵地说:“你们班学生的嘴可真甜,不叫我‘刘老师’,而称我‘刘作家’、‘刘书法家’、‘刘主编’,我离成大家还远着呢!”

    以上是科任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的几种情况和处理方法。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在处理科任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时,倾听很关键,也是有技巧的。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头脑、用眼睛、用心灵去听。也就是说,要用耳朵去听学生说话及其语调,用头脑去领会话语中潜在的信息,用眼睛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而判断孩子的语言是否片面,判断孩子现在正在气头上,还是渐渐理智起来了,好让我们用心灵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并做出正确有效的引导。

    班主任全身心倾听学生诉说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过程,这样的倾听不但有利于学生向我们打开心扉,还能给学生做一个尊重别人的榜样。他们自然也会思索着去理解、尊重、同情和自己发生矛盾的科任教师。到那时,事情就好解决了。

    处理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矛盾时,除了倾听,还要注意询问。当然我们对学生的询问,也是有学问的。

    比如,最好不要问学生:“你为什么和老师发生冲突?”这句问话有责备的成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一种被询问、被窥探、被剖析感,从而产生阻抗,不说心里话。就算他们暂时给老师道了歉,心里也不服气。因为师生发生激烈冲突,科任教师必然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班主任正确的问话应该是:“你和科任教师之间发生什么事了?”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立的立场,学生会更乐意接受。

    另外,在处理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矛盾时,要尽量避免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是这样吗”等词(除非是为了证实某件事情),因为这些回答只能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压制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从而产生压抑感、被讯问感。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都处于沉默状态,整个交谈过程只有老师在喋喋不休,学生只是低垂着脑袋一言不发,交流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学生产生了被讯问感。

    当学生方认识到了自己做事欠妥后,再去找科任教师道歉,科任教师一定会原谅孩子。学生也就是在经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