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完美的人,我们会感到自卑。但是,其实他们并非如我们想象般完美,同样有缺陷和烦恼。缺陷是用来弥补的,自卑是用来超越的。正因为如此,生命引擎才有了原动力。
他们并不完美——那些让你自卑的人
提起自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弱者,似乎只有弱者才会自卑,因为弱者处处不如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卑的心理,即使是那些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
毛泽东总是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不论毛泽东处于什么样的弱势地位,他依然保持着自信,正是因为这种自信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毛泽东曾经这样形象地形容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三年内战爆发初期,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事实力悬殊。不仅军队人数相差甚远,就连武器装备也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步枪,一个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即使在这样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坚信共产党的军队能战胜国民党。
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国民党的军队不过是“纸老虎”,表面上可怕,实际上外强中干,根本不堪一击。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伟人,也曾经被自卑所困扰着。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和同伴们一起北上,来到了北京。由于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当教授,所以就为毛泽东介绍了一份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
毛泽东对这份工作其实还是很满意的,不仅有工资还能随时随地看书。那个时候毛泽东很想和蔡元培、傅斯年、罗家伦等一些名人交流自己的观点,但是因为他的湖南口音实在太重,别人都听不懂,所以就拒绝了他,这对毛泽东的打击可不小。
那个时候毛泽东也老大不小了,依然还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每月只有八元大洋的收入。而比毛泽东大不了几岁的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收入已经高达每月四百大洋。
面对这样的对比,毛泽东难免自卑。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被自卑打败,正是因为这样才创造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
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也是一个被自卑困扰的人,他出身于一个牧师的家庭,从小体质就不好,整个人都瘦瘦小小的,这让尼采养成了孤僻和自卑的性格。后来尼采遇见一个让自己心仪的姑娘,于是他就开始追求这个美丽的姑娘。
由于尼采很自卑,在追求的过程中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所以那个美丽的姑娘拒绝了尼采。这样一来,本来就自卑的尼采更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后来,尼采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哲学研究中,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强而有力的人生哲学来战胜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也正是因为这样,尼采成为了一个着名的哲学家。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
因为有西施的存在,麻痹了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的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王昭君出塞,汉王朝的边境得到了十几年的和平。因为有貂蝉,司徒大人王允才能顺利使用连环计,成功除掉董卓这个残暴的叛逆,同时也改写了东汉末年的历史。因为杨玉环的存在,唐明皇李隆基“从此君王不早朝”,葬送了一个大唐盛世,迎来了安史之乱。
那些拥有至高权力的男人,应该见过不少美女,但是这四大美女依然可以把他们迷得神魂颠倒。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是,她们其实都有着致命的先天缺陷。
西施号称有“沉鱼”的美貌,因为她曾经是一名浣纱女,有一次在洗东西的时候被水中的鱼看到了,于是那条鱼被她的美貌所惊艳,就晕头转向地沉入了水底。
但是西施的脚特别大,比一般女子的都要大。虽然那个时候并没有流行小脚女人的审美观,但是这双大脚对于擅长舞蹈的西施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因为这样会让她的舞蹈变得滑稽可笑。
后来西施就想了一个掩饰缺陷的办法,她在跳舞的时候总是穿着长裙子,而且还为自己制作了一双木屐。这些措施不仅掩盖了她大脚的缺陷,而且穿上木屐和长裙之后,西施走路的样子变得更加婀娜多姿,看起来十分优美。
王昭君的美貌有“落雁”之称,相传她初到边塞的时候,遇见了一只掉队的大雁,那只大雁也被她的美貌迷得晕头转向,落在了地上。可是王昭君的肩膀实在太过消瘦了,这样王昭君穿起衣服来就显得比较难看。
后来,王昭君总是会穿一件毛皮斗篷来掩饰自己的缺陷,而且由于红艳斗篷的衬托,显得王昭君的皮肤更加白皙。
貂蝉号称拥有“闭月”之貌,相传有一次貂蝉在观赏月亮的时候,月亮也感叹她的美貌而自卑,于是就用乌云遮住了自己。但是貂蝉的耳垂实在太小了,这样她戴起耳环来就会因为对比而暴露出自己的缺陷。
为了掩饰自己的缺陷,貂蝉常常佩戴那些镶嵌着大颗宝石的圆形耳环,这样一来不仅掩盖了她耳垂太小的先天缺陷,而且还让貂蝉看起来更加美丽。
杨玉环号称拥有“羞花”之貌,相传有一次杨玉环在欣赏美丽的花朵时,那些花朵认为自己没有杨玉环美丽,于是就收起了自己的花瓣。但是杨玉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她有狐臭。为了掩饰这个缺陷,杨玉环会经常洗澡,所以才有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完美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中才得以实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但是每个人似乎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于是,许多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自卑,但我们需要用正确理智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缺陷,不要深陷自卑的泥沼。
所以说一个人有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会对比,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就会生出一种自卑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情绪。但是一个人不能总活在自卑中,应该想办法战胜自卑。
学阿德勒超越自卑——自卑的心理补偿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个着名的心理学家,早年曾经跟随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但后来因观点不同,两人决裂了。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流派的创始人,但是由于他总是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导致很多曾经追随他的人最后都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与他决裂,如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凯伦·霍个。
不同的是,阿德勒是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脱离精神分析流派以后,阿德勒创建了自己的心理学流派,并把这种新的心理学流派命名为“个体心理学”。
就是这样一个在心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曾经也被自卑所深深困扰过。阿德勒于1870年在维也纳出生,是家里第三个出生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阿德勒的哥哥从小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不论在学习还是体育上都是佼佼者。而阿德勒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哥哥光环笼罩下的阴影中度过的。
阿德勒从小就体弱多病,而且还被佝偻病所困扰。因为佝偻病,阿德勒的外形看起来就十分怪异,再加上与同龄人在进行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的时候总是远远落后,这使得本来就自卑的阿德勒变得更加羞于见人。
不过在阿德勒两岁之前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尽管他处处不如优秀的哥哥,但是却因为体弱多病而得到了妈妈的特殊照顾。在三个孩子中,阿德勒的妈妈最疼爱的就是阿德勒了。这种疼爱对阿德勒来说无疑是灰暗生活中的一缕阳光。但是,这缕阳光随着阿德勒弟弟的出生而转移了。
阿德勒曾经回忆说:“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很宠爱我。但是当弟弟出生之后,她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弟弟身上了。而我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此之后,阿德勒总是被自卑困扰着。
阿德勒不仅在家里感到自卑,在学校也不例外。因为这种自卑心理,阿德勒的功课并不优秀。有一年,阿德勒的数学成绩十分糟糕,没有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这门功课。面对成绩如此糟糕的学生,老师理所当然地请来了阿德勒的父亲。
老师在与阿德勒的父亲进行交谈的时候,劝诫阿德勒的父亲为阿德勒重谋生路,因为阿德勒并不适合学习。老师建议阿德勒的父亲把阿德勒送往鞋匠那里当学徒,因为这样阿德勒会掌握一种谋生技能。
这件事情深深地打击了阿德勒本来就很脆弱的自尊心,也大大刺激了阿德勒敏感的神经。从此之后,阿德勒像疯子一样努力学习。
阿德勒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成果,不久之后阿德勒成为了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1895年,学习成绩优秀的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
后来阿德勒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自卑与超越》,因为阿德勒已经成功战胜了自卑。而阿德勒的一生也被认为是努力克服自卑的榜样。
追求完美是许多人的目标,可是人并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陷,而这些缺陷就成了很多人自卑的原因,而这种自卑往往会制约人们努力向上的动力,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阿德勒是一个天生体弱多病的人,而且患有佝偻症。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先天缺陷。正是因为这种生理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阿德勒自卑的心理,阿德勒还把这种自卑心理带到了学校中。
于是,被自卑笼罩的他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差劲,而这种差劲的学习成绩再加上体弱多病又使得阿德勒越来越自卑,于是阿德勒就陷入了自卑的恶性循环中。但是后来阿德勒奋发图强,成为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习成绩的优秀让阿德勒重拾自信心,逐渐战胜了自卑的心理。
可是阿德勒那自卑的源头——身体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阿德勒战胜了自卑呢?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吗?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
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心理补偿”。既然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而且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那么,为了消除这种缺陷所带来的自卑,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就需要追求一种“心理补偿”,这种“心理补偿”往往会帮助人们战胜自卑。
“心理补偿”是指,当一个人被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这种缺陷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所干扰时,就会陷入一种自卑的状态,而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目标的实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采取一些途径来弥补这种缺陷,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补偿往往能减轻这些缺陷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阿德勒因为自身体质的缺陷而自卑,于是他就努力学习。优秀的学习成绩就弥补了因为身体缺陷所造成的心理缺陷,于是阿德勒就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心理补偿”也就成功完成了。于是,阿德勒就战胜了自卑。
“心理补偿”往往体现在通过另一方面的成功而代替那些无法弥补的缺陷。换句话说,当你之前所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时,你就会有一种失落的自卑感。但是你可以通过实现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那个没有实现的目标,于是这种心理满足感就会帮助你克服之前失落的自卑感。
日本有一个着名的指挥家名叫小泽征尔。可是在很久之前,小泽征尔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着名的钢琴家,那个时候小泽征尔每天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但是后来小泽征尔在一场意外中伤到了手指,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但是十根手指的敏感度大大下降,这对一个弹钢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这种缺陷,小泽征尔不得不放弃了弹钢琴。
在那段岁月中,小泽征尔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昏暗,他每天都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不过小泽征尔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因为他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既然手指的缺陷无法改变,成为钢琴家的目标便无法实现,那么就只能寻求新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从而填补之前目标没有实现的自卑和失落。
最后小泽征尔改学指挥,经过一番努力,小泽征尔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使小泽征尔成功地从之前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夹。
此外,“心理补偿”还有第二种实现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陷,然后实现目标,从而摆脱自卑心理的干扰。
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女人怀孕了,她已经有了八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失聪了,两个孩子失明了,一个孩子先天智力不足。而这个怀孕的女性恰恰又患有梅毒。请问:你会劝这个女人堕胎吗?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将要举行一次领袖的选举,你手中的那一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你必须慎重投票。有三个候选人,以下是这三个候选人的个人资料。
候选人一,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来往,而且十分精通星相占卜。同时这个人还有婚外情,每天都会喝八到十杯的马丁尼,每天离开烟就活不下去,是名副其实的老烟枪。
候选人二,有两次被公司开除的经历,每天睡到中午时才起床。
大学期间曾经吸食过鸦片。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必须喝许多威士忌才能入睡。
候选人三,曾经在战场上立过功,是人所共知的英雄人物,从来不吃肉,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会喝点儿啤酒,没有婚外情。
请问,你会把你手中那至关重要的一票投给这三个人中的哪一个?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投票给候选人三,但当你知道如下信息后,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这三个候选人依次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阿道夫·希特勒。
还记得第一个问题吗?你会劝告那个母亲去堕胎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杀了贝多芬,因为这个女人是贝多芬的母亲。
这两个问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问题。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的人来说,听力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在我们的既定价值观中,一个双耳失聪的人是无法从事音乐创作的,因为这违背了基本的自然规律。
但是,贝多芬用他的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既定价值观。
即使双耳失聪,也依然可以进行音乐创作。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向世人诠释了音乐的真正含义。
音乐是需要用耳朵听的,也是需要用耳朵去创造的,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常识。但在贝多芬看来,音乐是来自灵魂的声音,音乐需要用心来听,需要用心去创作,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可以在双耳失聪后依然给人们带来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古希腊有这样一句俗语:“愿意跟着命运走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跟着命运走的人,命运拖着走。”在古希腊人看来,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奴隶,而命运就是主宰万事万物之王。
古希腊人是十分相信命运的,这点可以从他们的神话传说中看出来。而古希腊又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也就是说西方人普遍都会受到古希腊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相信命运的,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主宰,人们只要奉命行事就可以了。依照这样的既定价值观,贝多芬就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向命运屈服。
因为对于一个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而言,失去了听力的同时也就失去了音乐。很明显,命运是在告诉贝多芬,其实你并不适合搞音乐,放弃吧,连听力都失去了,你还怎么创作!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为了命运的主人。同时也战胜了双耳失聪的缺陷,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
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陷入自卑之中,并认为自己命该如此,便放弃了原定目标。但是依然有人向自己的缺陷发出挑战,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这种缺陷,实现原定目标,重拾自信。
人的努力往往会弥补自己行为上或是生理上的缺陷,让自己获得强大的战胜困难的力量,从而达到一种“心理补偿”,消除自卑的心理。
希腊政治家狄赛西格斯是一个着名的演说家,口才十分好,但就是这样一个口齿伶俐的人曾经是一个口吃患者。因为口吃,狄赛西格斯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吐字清晰地说话,于是狄赛西格斯很自卑,正是因为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他连说话的声音都不敢提高,总是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所以,狄赛西格斯的说话声音总是很微弱。
后来,狄赛西格斯决定克服口吃的缺陷,他每天都会把一颗鹅卵石放到嘴里面练习说话。这习惯被狄赛西格斯坚持了很多年。
狄赛西格斯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终于克服了先天口吃的毛病,成为了一个说话流畅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一番练习,逐渐成为了一个着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自卑的心理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自卑,自卑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负面情绪之一。所以为了避免自卑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就需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把这种缺陷变成一种优势。只有这样,自卑才不会扩大它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从绊脚石到垫脚石——接受你的缺陷
奥普拉·温弗瑞是一名着名的节目主持人,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塑造了一个全球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但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在刚刚从事主持人行业的时候,曾经被解雇,因为温弗瑞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个缺陷,许多人一致认为她并不适合主持人这个职业。
奥普拉·温弗瑞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着。后来,温弗瑞考入了一所州立大学,并在大学中专修演讲和戏剧。
毕业后,奥普拉·温弗瑞因为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巴尔的摩的一家电视台录用,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电视台的播音员。为了能胜任这份工作,温弗瑞做出了很多努力,她私下里准备了很长时间。
温弗瑞第一天上班时所要播报的新闻中,有两条是比较特殊的,一条是有关家庭暴力的新闻,另一条是一对相恋了四十二年之久的恋人,终于历经坎坷在一起了。
温弗瑞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表现得十分镇定,但是当播报到那则有关家庭暴力的新闻时,温弗瑞明显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不仅表现得十分愤慨,而且还斥骂那个施暴的男人。最后居然连新闻稿子都扔掉了。
播报完这条新闻之后,温弗瑞的情绪又恢复了正常。但是当她播报到那条令人感动的爱情新闻时,她的情绪明显又失控了。温弗瑞表现得十分激动,就好像她是那条新闻中的主人公一样。后来她又把新闻的稿子给扔掉了,还旁若无人地手舞足蹈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她那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这种情况并不是温弗瑞想要的,她在播报新闻之前已经认真准备过很多次,但是不知为什么在正式播报新闻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温弗瑞理所当然地被解雇了,因为电视台认为温弗瑞无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温弗瑞并不适合新闻主持这份工作。
被解雇后的温弗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毕竟这个梦想是她从小就开始坚持的,并不是一时兴起。失业没多久的温弗瑞就听说了一个招聘主持人的消息。原来,另一家电视台正在组建一个早间新闻的节目。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温弗瑞就满怀信心地去应聘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家电视台的主管不仅很欣赏温弗瑞的出色表现,而且还认为温弗瑞那无法控制的情绪流露,正是温弗瑞的特色,是她率性的表现。最后,这家电视台的主管决定聘用温弗瑞,并为她专门设置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早间谈话节目。于是,温弗瑞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
在这个早间谈话节目中,温弗瑞把自己的率性而为发挥得淋漓尽致。悲伤的时候,温弗瑞会和嘉宾一起痛哭;开心的时候,温弗瑞会和嘉宾一起兴奋得手舞足蹈。这样一来,温弗瑞所主持的这个早间谈话节目就具有了很强的代入感,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到这个节目中,和温弗瑞一起哭、一起笑。
另外,温弗瑞的口才和现场发挥也很出色,再加上她那丰富的感情投入,使得这个早间谈话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温弗瑞在这家电视台工作了六年,后来她只身一人来到了芝加哥,并开始主持另一个访谈节目——《芝加哥早晨》。由温弗瑞所主持的《芝加哥早晨》很快就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并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注意是最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没有之一。
由于温弗瑞的出色表现,一个月之后,电视台正式决定把这个《芝加哥早晨》的访谈节目以奥普拉·温弗瑞的名字命名。
温弗瑞在节目中的率性表现不仅打动了观众,而且还感动了那些嘉宾。汤姆·克鲁斯因为感动在节目中当着观众的面向女友表达爱意;迈克尔·杰克逊因为温弗瑞的人格魅力,在节目中与温弗瑞谈起了幼年时的悲惨经历,还有皮肤漂白的各种传闻。而这些无疑又使温弗瑞所主持的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高。
每个人都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常常也是让人感到自卑的根源。
有许多人都在幻想,如果没有这些缺陷的话,那么自己就一定能成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缺陷是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正是因为这些缺陷,让许多人失去了继续努力和奋发向前的动力,他们被这些缺陷给束缚住了,从而离自己所预定的目标越来越遥远。
事实上,真正束缚人们的并不是缺陷本身,而是因这种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和压制了人们所有的动力。
面对缺陷,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弥补,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这些缺陷,当缺陷消失后,自然可以获得自信和成功。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面对自身的缺陷时,人们的确不能总是沉浸在自卑之中,而是要鼓励自己去战胜这些缺陷,从而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但是万事都会有例外,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依然没有克服自身的缺陷,该怎么办呢?放弃努力,还是越挫越勇?越挫越勇的勇气固然可敬,但是适当的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你放弃克服自身缺陷的努力的时候,你会回过头重新审视自身的缺陷,你会开始思考这些所谓的缺陷到底是不是缺陷?于是,你就会渐渐地发现,原来所谓的缺陷也正是自己个性的体现。
所以,在面对自身的缺陷时,还有另一种行为选择。你可以把自身的缺陷适当地进行改良,让这缺陷成为自身的特色。这样一来缺陷就不再是缺陷,而是你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这时,你会发现缺陷这块绊脚石已经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缺陷有时也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色,这就需要你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也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由此可见,人有自知之明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对自身的缺点和优点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外界,也就是周围人的评价。当周围的人都在称赞你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这是你的优点;当周围的人都批评你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这是你的缺点。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真正认识自我。
一个人如果只活在周围人的评价中,往往很容易迷失自己。如果温弗瑞只活在他人的评价中,那么在她第一次被电视台拒绝的时候,就会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做播音主持人的天分,于是她有可能就会改从其他的行业。
温弗瑞也有可能会努力克服自己率性的“缺陷”,努力达到电视台的要求。或许在温弗瑞的努力下,她真的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并成了一名主持人。那么,温弗瑞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播音主持人而已,并无自己主持的特色。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并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正确定位。这便需要你放下自卑,重新审视自身的缺陷,这时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缺陷或许正是你自身特色的体现,你的缺陷具有很高的价值,你便会从你的缺陷中重拾自信。
瑕疵也是一种美——欣赏生活的缺陷美
有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他的雕刻技术十分精湛,他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接近完美,因为这个雕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总是会告诉自己:“我一定要雕刻出最完美的雕像。”雕刻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对于他完成的每件作品,人们都分不清真假,不知到底哪个是真人,哪个才是雕像?
时光飞逝,这个风华正茂的雕刻家已经风烛残年。有一天,雕刻家的一个占星师朋友告诉他说,他的死亡期限已经到了,死神就要来接他了。
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但是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他害怕死亡,也不想死。伤心了一段时间后,这位雕刻家便冷静了下来,并开始思考对策。后来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高明的对策:他做出了十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雕像,来迷惑死神的眼睛。
终于死神来了,那天晚上雕刻家把自己藏在了这十一个雕像之间。雕刻家的技术果然巧夺天工,成功蒙蔽了死神的眼睛。因为这个雕刻家控制住了自己的呼吸,并和十一个雕像站在一起。死神面对着面前一模一样的十二个“人”开始困惑,因为死神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的。
无奈之下,死神只好向上帝请教。上帝告诉了死神一句话,并让死神到雕刻家的藏身之地时说出来。死神有些怀疑,但是上帝笑了笑说:“放心,这句话肯定管用,你会成功找出那个真正的雕刻家的。”
死神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到了雕刻家的藏身之地,四处张望了一会儿后说:“先生,你的雕像看起来几乎完美,但是却有一个小瑕疵。”
听到这句话后,那个追求完美的雕刻家马上质问道:“瑕疵?你在开玩笑吗!我的作品从来都是完美的,你说说看到底哪里有瑕疵?”这时,雕刻家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要躲开死神的初衷。
死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开始笑起来:“这就是你最大的缺点——你总是在追求完美!就连天堂中也不存在完美,更别说是人间了。好了,伟大的雕刻家先生,你应该和我走了。”于是死神成功地带走了雕刻家。
追求完美几乎是每个人的目标,许多人也认为这是一个优点,但是追求完美的个性,有时也会成为一个致命的缺点。
在二战时期,美军曾经抓到一个德国军官,这个德国军官在德军中的地位很高,而且掌握着许多军事机密,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
美军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从这个德国军官那里得到一丝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本来美军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审讯。后来一个人的建议让美军审讯人员茅塞顿开。
原来这个德国军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习惯于追求完美。美军决定利用德国军官的这个特点。美军每天都会带这个德国军官去听讲座,实际上这些讲座是专门针对德国军官的。这是一些漏洞百出的讲座,所讲的内容充满了错误,而且那些讲课的人还表现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讲的就是真理。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一个陷阱。果然没过多久,这个德国军官就忍不住了,对于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这些漏洞百出的讲座的。最后,这个德国军官不仅纠正了讲课人的错误,甚至还直接上台进行授课。
这个德国军官在讲课的时候变得神采飞扬,就好像是在对自己的士兵进行授课一样,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在敌营的事实。结果,美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很快应用到了战争中。
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德国军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叛徒。真正打败这个德国军官的其实就是他追求完美的优点,有时候一个人的优点恰恰会成为他致命的缺点。
追求完美并没有错,格式塔心理学也认为追求完美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基本需求之一。绝大多数人不仅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在追求完美。
但是生活中到处都是不完美,人本身也存在着缺陷。人们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丧失信心,陷入自卑之中,于是在生活中就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他的完美感就会被严重伤害,他的内心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为了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他们就开始更加努力地追求完美。于是,追求完美的目标就会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完美主义者看来,人生就应该是一条直线。但是事实上,人生根本不可能是直线,而是崎岖的小路。于是,那些完美主义者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幸福,因为过于沉重地追求目标往往会让人感到负担,从而无法体会人生的快乐。
所以我们需要接受缺陷,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正是因为这样,自身的缺陷更不应该成为你自卑的理由。
做与众不同的你——保持个性
在日本,有一个小孩在书法方面十分有天赋,九岁那年夺取了日本青少年书法大赛的冠军,参加比赛的四幅书法作品被私人买家高价买走。这个书法神童立刻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不少人都开始练习书法。
日本着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在观看过这个书法神童的作品后,这样预言:“他将成为日本未来书法界的一颗新星。”
小田村夫在静静地等待着这个书法神童的长大,二十多年很快过去了,书法界升起了许多新星,但是依然不见当年那个神童的影子。这让小田村夫很不解,于是他决定寻找这位当年的书法神童。
当小田村夫找到这个神童后,马上观看了这位神童的书法作品,看完后小田村夫说了一句:“右军,你又毁了一个神童!”
小田村夫所提到的右军其实就是中国一千六百多年前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号称“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漂若游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小田村夫为什么会把这个罪名安到王羲之的头上呢?毕竟这个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人与这个神童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样一来,王羲之是不是太冤枉了?
原来,这个神童十分崇拜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于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字帖。这种临摹长达二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神童的书法个性已经完全丧失。如今,这个神童的书法作品如果和王羲之的作品放在一起,已经难辨真假。
但是这个神童的书法作品始终是赝品,没有人愿意收藏一幅是赝品的书法作品。而神童也因为模仿而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书法个性,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在面对那些伟大的成功人士时,普通人总会有一种自卑和崇敬掺杂的感觉。于是,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这些优秀的人。
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个性反而被磨灭掉了,最终依然还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于是,人们就开始抱怨运气不好,陷入自卑之中。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一味地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个人总是去模仿别人,无法坚持自己的个性,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因为保持自我的本色和个性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一个自卑的人是无法做到坚持自我和保持个性的,他们总是在迎合周围人的眼光和评价,永远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想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必须坚持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你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你才能摆脱自卑的阴影。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做不擅长的事情
1952年,以色列独立以来的第一位总统魏茨曼不幸离世。这个总统与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好朋友。所以在魏茨曼去世的前一天,爱因斯坦就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写的,在信中古里安表示,自己和总统都希望爱因斯坦能够成为以色列下一任总统。
就这样,爱因斯坦是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一位记者针对这个问题去采访了爱因斯坦,想要知道爱因斯坦的态度。
在采访中,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不会成为以色列的总统,因为我并不具备成为一个总统的才能。”这样的回答让记者很吃惊和不解:“为什么?这对您来说是一项荣誉,而且据说以色列的总统并不负责多少具体的事物,也不用具备处理政事的才能。对以色列来说,总统只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如果您成为以色列的总统,您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人了。”
面对激动的记者,爱因斯坦还是平静地回答道:“不,我干不了这样的事情。”果然,当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再次询问爱因斯坦的个人意见时,爱因斯坦还是拒绝了。
后来爱因斯坦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还专门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有关自然,我可能了解一点儿;但是有关人性,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我来说,方程式更重要。因为政治是暂时的,而方程却是永恒的。”就这样,爱因斯坦拒绝了以色列总统一职。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只有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找到自信。
当一个人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往往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这些糟糕的境遇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从而使你陷入自卑之中。后来你付出了更多努力,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你就会更加自卑和沮丧。因此,当一个人离开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也就离开了自卑。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才能发挥所长,获得成功。
当你获得成功之后,你的自卑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