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情绪控制-恐惧是想象的产物——心理学教你如何消除恐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千年前的波斯王子昂苏尔·马阿里告诉我们:“恐惧是对可能发生但很少发生的事情的想象。”

    20世纪的世界伟人纳尔逊·曼德拉告诉我们:“真正勇敢的人不是感受不到恐惧,而是战胜了恐惧。”

    人会被恐惧杀死吗——毁灭性的力量

    狼,在许多人心中是种十分凶残的动物,但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把这种动物视为自己的图腾。游牧民族之所以会这么崇拜狼这种动物,最重要的原因是:狼非常聪明,或许有人更喜欢用狡猾这个贬义词。

    草原上的狼和人基本上处于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但是如果有人侵犯了狼,比如说无故杀死了很多狼,那么,狼群就会狠狠地报复人。通常狼群是不能伤害到人类的,于是它们就专门围攻羊群和马群。

    狼群围攻羊群和马群时就体现出了它们那狡黠的智慧。最初,狼群只是用锋利的牙齿咬死很多羊,这样牧民就会损失惨重。但是,狼的报复远远没有结束,狼还要报复马群。马和羊虽然都是食草动物,但是体格上却大不相同。对狼来说咬死羊比较容易,但是想要咬死马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狼在咬马的过程中,马也在为自己的生命挣扎着。在马挣扎的过程中,马蹄就是一件非常有力的武器。有不少狼就被马给踢破了肚子而死。

    但是,聪明的狼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们会用锋利的爪子在马的肚子上划开一个口子,然后疯狂地追赶马群,只是追赶而已。在追赶的过程中,马那被划开的肚子就会露出肠子,但是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奔跑,还是没命地奔跑。结果这些马在逃命的过程中,肠子就被自己的后蹄以及后面奔跑的马匹给拖出来。

    这样狼就不费吹灰之力地成功报复了人类,因为马和羊都是牧民最珍贵的财产。而那些马的死状也十分血腥和残忍,马的肠子被自己的后蹄踩踏着拖了很久,最终被完全拖出来而死。

    或许有不少人要感叹狼的残忍和马的愚昧,但是真正导致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是狼的残忍还是马的愚昧?都不是,是恐惧。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狼在马的肚子上划开了一道口子,但是马并没有奔跑,那么这道口子就永远只是一个伤口,不久之后会随着时间而痊愈。但是马并没有这样做。

    对于马这种食草动物而言,狼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食肉动物。由于这种恐惧心理的影响,马在遇到狼时第一反应就是跑。似乎只有跑才能活命,事实上正是这种奔跑把马送上了不归路。如果马战胜恐惧的心理,留下来和狼决一死战,说不定还有生还的机会。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恐惧的影响力。在人们遇到一些非常困难的事情时,首先就会想到逃避。面对那些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也是逃避,这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逃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就像这则故事中的马一样,面对让自己恐惧的狼,它的第一反应就是逃,但是却把自己的命逃没了。

    所以在面临恐惧的时候,人们应该去勇敢地面对,因为只有面对才有战胜的可能,如果一味的逃避,只能把自己逼进恐惧的死胡同。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常有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危险的或是厌恶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惊慌的心理,这种危险和厌恶的事物既可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只是当事人的个人想象而已。千万别小看了这种对于恐惧的想象力,真的有人会被自己的想象力活活吓死。

    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军队抓捕了很多犹太人,有人曾经用一批犹太人做过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这些犹太人都被蒙上了眼睛。

    而且被告知:他们的手臂上被划开了一道伤口,这个伤口很深,会一直不停地流血,最后他们会失血过多而死。

    事实上,这些犹太人的手臂上只有一道很不起眼的伤口,虽然也流血了,但是只是流了一点点儿,根本不足以让人丧命,而且很快就停止了。但是,这些犹太人被关进一个密封的房间中,而且还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好像血流到地上的声音一样。这些犹太人的眼睛被蒙上了,所以他们判断周围事物的方式就只剩下一种,那就是用耳朵听。最后这些犹太人被这不断的滴答声给活活吓死了,这些犹太人就是死于自己想象中的恐惧。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才是最可怕的呢?引起人们恐惧的事物很多,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恐惧。

    有的人畏惧和人交往,这种恐惧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独自存在的。既然身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更让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场所恐惧症,患有这种恐惧症的人是不能出入一些公共场所的,例如商店、剧院、汽车站等等,甚至一些空旷的场所也会引起患者的恐惧。有些比较严重的患者甚至连门都不出,长期生活在家里那个狭小的空间内。对于没有场所恐惧症的人来说,场所恐惧症简直不可理喻。

    引起人们恐惧心理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到底哪种事物才是最可怕的呢?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我们需要害怕的?或许永远没有定论,因为每个人恐惧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真正让人们感到害怕的并不是那些外在的事物,而是恐惧的情绪本身。正如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说:“我们唯一需要害怕的其实就是恐惧本身。”

    面对恐惧人们需要这样的认识,人们要战胜的并不是那些引起你恐惧的事物,而是恐惧情绪。同时恐惧也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之一,因为恐惧往往可以轻易地摧毁一个人。

    其实,人的恐惧情绪大多数都是后天形成的。有这样一句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关于恐惧情绪的产生,有一个着名的心理学家还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尽管这个实验违反了人道主义,并不值得提倡,而这个心理学家也因为这个实验备受非议,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这个心理学家名叫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相信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人的行为来解释。华生经常做心理实验,但是他的实验品一般都是小白鼠。在这些心理实验中,华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实验结论,并获得了心理学界的认可,也因此而创建了一个可以与当时的精神分析流派相抗衡的行为主义流派。

    但是,华生在进行这一次实验的时候,实验对象居然成了人,尽管这个人只有几个月大。这个婴儿的名字叫做阿尔波特,是个男孩儿。小孩子最喜欢毛茸茸的东西,这是共性,但是华生却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手段,让阿尔波特只要一看见毛茸茸的东西就恐惧。

    华生首先给阿尔波特提供了一只毛茸茸的小白鼠,非常可爱,在阿尔波特去接触这只小白鼠的时候,华生就会通过敲打制造出巨大的噪音。起初阿尔波特只是被吓了一跳,依然保持着对毛茸茸的小白鼠的兴趣。所以,当华生第二次把小白鼠放到阿尔波特面前的时候,阿尔波特依然用手去摸小白鼠,结果华生又制造出巨大的噪音来吓阿尔波特。

    这样的实验进行了很多次,直到阿尔波特一看见小白鼠就恐惧。

    于是,华生就换了其他的东西,但是依然是毛茸茸的。结果,阿尔波特只要一看到毛茸茸的东西就会恐惧不已。其实华生的实验并没有结束,他还设计了恐惧消失的实验。但是他的这项实验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和批评,所以有关恐惧消失的实验也就不了了之了。

    通过华生对阿尔波特进行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恐惧实际上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在战胜恐惧情绪时不妨用行为主义的方式。例如,直接去面对恐惧的现象以及通过一些行为来消除恐惧。

    别忽略潜意识的警报——恐惧背后的秘密

    张石是个湖南人,27岁,半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打工,一个人居住。来到广州工作之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恐惧黑暗。不仅如此,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张石还会反复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了。尽管张石告诉自己,其实门窗早就关好了,用不着反复检查。但是张石就是管不住自己,如果在睡觉前不反复检查门窗,他根本就无法安心睡觉。

    睡觉的时候,张石会变得格外敏感,一点儿声音都会惊醒他。

    而且在上厕所的时候,他总是会被自己的影子吓着。每次张石都会告诫自己,那只是影子罢了,没什么好怕的。但是这样的自我暗示似乎并没什么作用。下一次,张石依然会被自己的影子吓一跳。

    张石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重,终于一天晚上,张石根本无法在黑暗中入睡。于是他就起来把灯重新打开,但是在明亮灯光的照射下张石依然睡不着。既然睡不着,张石索性起来思考恐惧黑暗的原因。

    张石小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晚上的时候穿越坟地,而且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可是为什么年龄越大反而越怕黑了呢?张石突然想到,自己是来到广州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惧怕黑暗的。与此同时,张石与女朋友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淡。这其中难道有什么联系吗?

    原来,张石在湖南老家有一个女朋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似乎是距离的原因,张石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

    在张石刚到广州的时候,他和女朋友每天都要通电话,但是现在他们一个星期都不见得会联系一次。虽然两个人谁也没有提出分手,但是他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或许真的会分手。

    张石突然想起,就是同女朋友的关系变得紧张之后他才开始惧怕黑暗的。在张石刚到广州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害怕过黑暗。而且在晚上上厕所的时候,还会对着卫生间的镜子做鬼脸。至于影子什么的,张石从来就没有注意过。

    张石还想到,今天他之所以无法在黑暗中入睡,是因为他今天和女朋友吵架了,而且很严重。张石觉得自己惧怕黑暗与和女朋友之间关系的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意识到这些后,张石第二天就请假回家了。回到湖南老家后,张石和女朋友进行了沟通。两人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两人关系变好之后,张石继续回广州上班。从此他再也没有恐惧过黑暗。

    原来,张石恐惧黑暗的根源在于他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

    张石的恐惧属于单纯恐惧症,也被称为物体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的对象主要是某种特定的场景或事物。例如害怕接触某种动物、恐高、电闪雷鸣、黑暗、密闭空间、晕血,等等。患有单纯恐惧症的人,有时也会惧怕某种疾病或是接触病人。顾名思义,引发单纯恐惧症的原因都很单一和具体。

    每种情绪都会引发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动机。对于恐惧情绪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某种具体的事物或是情境感到如此畏惧,难道仅仅是害怕这个具体的事物或情境吗?其背后一定还隐藏着其他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恰恰是恐惧的根源。

    张石畏惧黑暗,只要身处一个黑暗的场景,他就会莫名地恐惧,没有安全感。但是他恐惧情绪的源头真的只是黑暗这个具体的情境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要张石避免身处黑暗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即使张石真的做到不去接触黑暗,他的问题就能解决吗?可以说,他会继续恐惧,只不过恐惧的不再是黑暗,而是换成了另一种具体的事物。因为他“需要”某种恐惧来缓解自己感情方面的心理压力。

    人们遇到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一般都会避而不见。那么,对于恐怖片,为什么很多的人还会花钱去看,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

    其实这只是他们转移压力的一种方式罢了。有关心理学家还专门研究过这种现象,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看恐怖片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释放压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恐惧的情绪也有好处。

    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压力巨大的人们在看恐怖电影的时候,神经会随着电影所带来的恐怖气氛而紧绷,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的肾上腺素会加速分泌,这样会缓解一些压力和焦虑。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当人们在观看恐怖片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个被营造出来的恐怖氛围中,这样就不会继续在意压力和焦虑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情绪转移,就是把压力和焦虑的情绪转移到恐惧上面。

    张石对黑暗的恐惧其实也是情绪转移的结果。张石与女朋友关系的紧张让他感到一种压力,所以他的内心就用恐惧来缓解这种压力。张石对黑暗的恐惧程度也随着与女朋友关系的紧张而愈演愈烈。

    最后,张石得以找到了病根并治好了自己的恐惧症。

    如果张石根本就没有去寻找恐惧背后的真正原因,而是一味地认为自己就是恐惧黑暗。那么他可以强迫自己在灯光下睡觉,或是让自己累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去睡觉。这些也可以缓解张石对黑暗的恐惧,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张石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恐惧某种特定的事物或场景,那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解读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面对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躲避。如果躲不开,就会采取一些措施去改变这种恐惧的状况。这些方式也能解决恐惧的情绪,但是都是暂时的。

    所以不妨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处境,想想隐藏在恐惧背后的到底什么?

    想要做到这些,你就必须聆听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恐惧背后的真正秘密。这样你才能跟随着你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让那些恐惧的情绪烟消云散。

    从张石的经历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其实恐惧情绪也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重要价值,那就是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世界很大,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或许是造物主为了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创造了恐惧。

    分清现实和想象——战胜你的恐惧

    乔治是一家超市的员工,他是一个工作十分谨慎和认真的人。

    虽然他的谨慎和认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他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总是对周围的一切抱着十分警惕的态度。最要命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会想到坏的一面,而且总是一味地逃避。当然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目前的生活,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直到有一天,这些负面的情绪已经开始决定他的生死。这一天,这家超市的营业额提高了很多,所以超市老板决定让员工早点儿下班。大家一听可以提前下班,都十分高兴,于是就急匆匆地收拾完后回家了。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到乔治还在超市的冷冻仓库里清点存货,有人把冷冻仓库的门从外面给锁起来了。

    当乔治完成了工作,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发现仓库的门从外面锁住了。于是,乔治不停地敲打仓库的门并且还大声喊叫,希望有人在外面可以把门给打开。但是超市的员工早就下班了。超市里面漆黑一片,除了乔治的喊叫声和敲门声之外什么也没有。

    乔治喊了很久,也敲了很久,但是依然没有人回应他。最后乔治终于意识到,超市里除了他之外根本没有其他人,于是乔治就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所笼罩,渐渐地生出一种绝望的情绪,跌坐在地上。

    乔治是超市的员工,自然知道冷冻仓库里的温度非常低,如果在这个温度很低的冷冻仓库中待上一个晚上,那么一定会被冻死。

    乔治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寒冷。他感觉到自己的体温被这个冷冻仓库里的冷气不断地剥夺,于是乔治开始蜷缩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丝丝温暖。

    乔治在这种寒冷的状态下变得越来越恐惧和绝望,他忍不住颤抖起来,最后居然哭起来了。乔治觉得自己实在太倒霉了,不久就要丧命于此。

    第二天,这家超市的员工像往常一样来上班,当一名工作人员打开冷冻仓库的大门时,才发现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人。工作人员马上跑过去,当他碰到这个人的身体时吓了一跳。起初工作人员只是觉得这个人睡着了,但是他的身体却十分坚硬,就和死人一样。

    这名员工很快就通知了其他人并且叫来了救护车,乔治被送往了医院急救,但是其实他早已经命丧黄泉。据尸检结果,乔治已经死亡了很长时间,而且是被冻死的。而乔治全身的肌肉都十分僵硬,则明显是低温冰冻的结果。

    但是让人诧异的是,事发地点也就是那个冷冻仓库的温度其实并不足以把人冻死。原来,由于昨天超市的东西几乎都卖光了,尤其是冷冻食品。而冷冻仓库里的剩余食品都是一些不需要冷冻的东西,于是超市老板就让一名员工在锁上冷冻仓库时,顺便把冷冻仓库的冷气也给关掉。

    冷冻仓库的冷气根本就没有开!也就是说,冷冻仓库里并不是很低的温度,乔治却在那一天晚上被这种温度给“冻”死了。面对这样的结果,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冻死乔治的并不是温度,而是乔治的恐惧。

    恐惧情绪之所以会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置人于死地,最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恐惧情绪的还有一种绝望的心理。

    人们为什么会有恐惧的感觉?其实就是对一些事物丧失了一种掌控力,也就是说这些引起人们恐惧的事物不仅是危险的,还是不可控制的。面对这种不可控,人们就会丧失希望,从而滋生绝望的心理。

    恐惧的情绪不仅十分常见,而且还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情绪。因为人们在面对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往往无法进行理智的思考,总会有一种逃避的冲动,希望马上让自己摆脱这种危险的情境。所以,在面临那些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不妨试试以下的这些措施,来减轻恐惧的情绪,从而减少恐惧情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伤害。

    1.把恐惧扼杀在摇篮里。

    扁鹊是传说中的神医,他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和两位兄长的医术:“在我们兄弟三人中,大哥的医术最佳,二哥次之。我才是医术最差劲的人。”许多人在听到扁鹊的话后都认为这不过是扁鹊的自谦之词。如果扁鹊的大哥和二哥的医术都比扁鹊高的话,那为什么扁鹊是人所共知的神医,而他的大哥和二哥却默默无闻呢?

    扁鹊这样解释:“我大哥在治病时,总是能在病人的病还只有萌芽的时候就治愈。那个时候病人还感觉不到自己有病,自然不会对大哥感恩戴德;我二哥在治病时,病人刚刚可以感觉到,所以我二哥只是一名治小病的医生;而我只有在病人病入膏肓之际才治疗,所以病人们都认为我是一个神医。”

    在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时,我们都知道当疾病才刚刚开始的时候,治疗起来最容易。相反拖得越久,就越难治疗。对于恐惧情绪也一样,当恐惧情绪还只是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应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战胜恐惧情绪和身体上的治疗还不太一样,因为人们在治病的时候不会逃避,但是在面临恐惧的时候会逃避。所以在那些让自己恐惧的事物刚出现时,一定要勇敢去面对。当你去面对的时候,恐惧也就会随之消失。

    如果一直拖下去不去努力面对,那么这种恐惧的感觉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最后你会变得越来越恐惧。

    2.向他人讲述你的恐惧。

    如果说将快乐与他人一起分享就可以变成两份快乐的话,那么向他人讲述你的恐惧,这种恐惧的压力就会减小一半儿。

    很少有人愿意去和他人述说自己的恐惧,他们觉得恐惧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这样还会给周围的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因为在许多人眼中,恐惧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而且还是胆小的象征。事实上,恐惧心理是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没有人可以摆脱恐惧的心理。所以恐惧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既然这样,你在向他人诉说你的恐惧时也就没必要有什么心理障碍了。其实,向他人述说你的恐惧也是一种面对,因为只有你坦诚地述说你的恐惧,你才有机会和勇气去战胜恐惧。在选择倾诉对象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亲朋好友或是值得你信赖的人。他们会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与你共同面对恐惧。

    3.身体调节。

    当一个人面临恐惧的事物时,不妨试试以下这种方法。多进行几次深呼吸,因为深呼吸可以让你扩大自己的腹腔,从而使你的太阳神经丛(位于腹部,因为是以肚脐眼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就好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所以被称为太阳神经丛)得到苏醒。这是一种最直接有力的方式。

    在进行深呼吸的时候,你的吸气动作需要保持一两秒的时间,因为这样你可以吸进更多的氧气,而这些被吸入身体的氧气会冲入你的胸腔,从而扩张你的腹腔。这时你的脸部会因为只吸气不呼气而涨得通红。

    这时不要忙着呼气,继续进行吸气,时间依然是一两秒钟。在这个只吸气不呼气的过程中,你会将所有的气体都保留在你的体内。

    这个过程十分迅速,在这样迅速的吸气中,你的胸腔和腹腔会得到交替扩张。这样的吸气需要进行四五次,然后再做呼气。这样你的恐惧就会随着这四五次的吸气和一次呼气而烟消云散。

    如果你的恐惧情绪还没有消失,你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深呼吸,直到恐惧的情绪已经远离你。这样的方法一般很管用,用不了多久你的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人的情绪往往和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当人们被恐惧的情绪所笼罩时,就会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时你身体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加速,于是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和出汗,甚至神经质发抖的现象。而以上的这种深呼吸的方法就是从身体调节的角度去抑制恐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

    4.分清现实和想象。

    大多数人的恐惧通常都来源于个人丰富的想象力,而乔治就是被自己的想象力给冻死的。实际上现实很多时候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恐怖。如果你对一种事物感到恐惧的时候,你就需要把它们好好分分类,看看你的恐惧情绪到底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还是只是你想象中的世界,换句话说看看是不是自己吓着自己。

    当人们遇到一些可能会对自己不利的事物时,就会在头脑中事先设想这种不利事物的严重后果,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让人们恐惧不已的假设,然后你就开始为这些子虚乌有的假设不断地恐惧。例如,当一个准备并不充分的学生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时,他就会想:“我根本就没有准备好,这场考试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我考不好就会很惨。”于是,这个学生就开始幻想各种不好的结果,他就开始对考试产生一种恐惧。事实上,这种恐惧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罢了。

    循序渐进,吃掉恐惧——系统脱敏疗法

    王悦今年25岁,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白领,但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已经伴随她很长时间了,虽然没有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可是现在却严重影响了她在职场上的升职。因为她不能和其他人同在一张饭桌上吃饭,与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王悦来说却是令她极度恐惧的事。王悦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解决,于是决定去接受心理咨询,希望可以改善自己对饭桌上吃饭的恐惧。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帮助王悦一起回忆这种恐惧症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在王悦19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吵架了,气急了的王悦直接摔门而去。这时,王悦找到了她的男朋友,希望可以向男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为了让王悦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她的男朋友还专门带王悦去了一家饭店,并点了一桌子丰盛的食物。的确吃东西也是缓解情绪焦虑的方式之一,但是这一桌子饭菜并没有缓解王悦激动的情绪,反而让她感到了一种无比的恐惧。最后脸色苍白且全身哆嗦的王悦逃走了。

    虽然初步了解了王悦第一次饭桌恐惧的经历,但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验告诉他,引发王悦饭桌恐惧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在经过几次的心理咨询后,王悦终于说出了实情。

    王悦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王悦从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但是王悦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母亲,而且个人的私生活也比较混乱。大约在王悦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妈妈终于交往了一个稳定的男朋友。王悦母亲的男朋友对王悦母女很好,每次来看她们时,都会带很多好吃的东西。小孩子本来就好哄,王悦非常喜欢她未来的继父。

    有天晚上,王悦的母亲出去打牌了,只留王悦一人在家写作业。

    这时,王悦母亲的男朋友像往常一样带了很多好吃的来看她们。由于王悦的母亲没在家,这个男人就让王悦先吃,他等王悦的母亲回来后再吃。

    王悦高高兴兴地吃完后,就去写作业了。在王悦写完作业后,她的母亲还没有回来。这种情况,王悦已经习以为常,没多想就去睡觉了。坐在客厅的那个男人喝起了酒,依然在等王悦的母亲,可是王悦的母亲一夜未归。

    这个男人在喝了酒之后,漫长的等待让他变得烦躁不已。于是冲动之下,他就强奸了熟睡之中的王悦。事后,这个男人很后悔,他不断地恳求王悦的原谅。虽然王悦的年龄还很小,但是她依然可以模糊地感觉到,这件事情并不光彩。所以王悦保持了沉默,并强迫自己忘记。

    后来,这个男人和王悦的母亲结婚,并正式成为王悦的继父。

    而王悦也随着时间遗忘了那件事情。但是那件事情给王悦带来的痛苦依然折磨着她。于是,王悦就把那天一桌子的美食和这种痛苦联系在一起。所以,王悦畏惧与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其实就是畏惧这种痛苦。

    于是,心理咨询师就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王悦去体会那种痛苦,直到王悦对饭桌的恐惧完全消失。

    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方式被称为系统脱敏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是心理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方式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发明的,沃尔普是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沃尔普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还是从动物实验中发现的。

    沃尔普把一只猫关进了一个特制的笼子里,并不断地对猫进行电击。进行了很多次,直到即使不再对猫实行电击,猫只要在这个笼子里就会有被电击的表现,例如抽搐。

    这时,沃尔普再给饥饿的猫喂食。沃尔普发现猫拒绝进食,即使是它最喜欢的鲜鱼。后来,沃尔普把猫带到了一个远离笼子的地方,结果发现猫只要不看到那个笼子就会正常进食。或许,在猫的心中,那个笼子就是痛苦的象征。

    这是沃尔普实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帮助猫摆脱对笼子的恐惧。起初,沃尔普只是把这只猫放在一个离笼子很远的地方,完全看不到笼子,这时猫可以正常进食。后来沃尔普就把猫放在了一个距离笼子更近的地方,这时猫可以看到笼子的存在。猫表现出了痛苦的恐惧,但是依然可以进食。

    沃尔普就是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让猫逐渐接近那个引起自己痛苦和恐惧的笼子,与此同时猫还获得了食物。渐渐地,这只猫完全可以在笼子里进食了,而且也不会再对笼子而感到恐惧和痛苦。猫的恐惧与痛苦就在这样的方式下消失了。根据这个实验,沃尔普发明了系统脱敏的心理治疗方法。

    沃尔普曾经说过:“在动物心理中,快乐和痛苦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当一只老鼠看到一幅逼真的猫画像时,会感到恐惧,尽管这只画中的猫并不会有危险。但是如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老鼠逐渐接近引起恐惧的猫画像,同时给予老鼠食物的诱惑,而且食物还会随着时间而增加,这样老鼠对猫画像的恐惧就会不断降低,有一天会完全消失。这种心理特点不仅适用于动物,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系统脱敏治疗法目前被认为是最安全和最有效的行为主义治疗法,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系统脱敏法与设定目标有相似之处。例如,对于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要求他成绩优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想要把这个学生变成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设定一个个小的目标,并逐步实现。这次考试的目标是及格,下次目标是70分,等等,以此类推。

    用系统脱敏法摆脱恐惧也是这样。一个人会有很多恐惧的事物,所以你可以为自己的恐惧列一个清单。在这张清单上有各种让你恐惧的事物。然后你需要给这些让你恐惧的事物打分,打分的范围是0分~10分之间。最严重的恐惧是10分,不严重的恐惧分值可以酌情降低。

    例如,对王悦来说最恐惧的是与他人在同一饭桌上一起吃饭,那么王悦的恐惧清单上这个饭桌恐惧的分数就是10分。如果王悦看鬼故事也会恐惧,但是并没有饭桌恐惧那么严重,那么她就可以为鬼故事打5分或是更低。而且在饭桌恐惧中,王悦还要细致地划分。与好姐妹吃饭虽然也会恐惧,但是并不严重,那么这种恐惧就可以打9分;而与陌生男子一起吃饭时的恐惧就会加剧,那么这种恐惧的分值就需要打10分。

    最后,你需要拿着这张清单去逐步克服这些恐惧,从低分到高分。在每次克服成功后,你可以酌情奖励一下自己。就好像沃尔普实验中的猫一样,得到了食物的奖励。而且这种奖励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克服了较小的恐惧时,一点点的奖励就可以了。如果你克服了较大的恐惧,那么你就需要好好犒劳自己。奖励的方式可以根据你个人的喜好而决定。

    可以说在系统脱敏法中,奖励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人得到奖励时都会很高兴,而这种愉快的情绪可以削减恐惧的痛苦。

    例如,在王悦的心中,与他人在一起吃饭是一件恐怖和痛苦的事情。而事实上,与他人吃饭并不会对王悦造成任何威胁。也就是说,王悦的这种恐惧和痛苦只存在于她的头脑中,而事实上这种威胁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获得奖励的喜悦情绪可以削减王悦的恐惧情绪。这样在王悦心中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与他人吃饭应该是喜悦的,而不是令人恐惧的。

    与恐惧面对面较量——暴露疗法

    徐莹20多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一直窝在家里不出门,但是她并不是什么宅女,而是因为恐惧。徐莹只要一离开家就会感到不安,严重时还会被一种巨大的恐惧感所笼罩。徐莹尤其不能去那些空旷的场所。

    最开始,徐莹还会出去,但是随着恐惧的逐渐加深,徐莹出门的情况越来越少。到现在,徐莹基本上不出门。整天待在家里,因为在她看来家里是最安全的场所,外面则是一个充满着危险的地方。

    虽然,徐莹在家人的陪同下偶尔也出去,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

    如果没有家人的陪同,徐莹根本就不会出门。如果在古代,徐莹可以保持这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状态。但是生活在现代的徐莹,这样恐惧出门根本就不可行。

    起初,徐莹的父母觉得女儿可能得了自闭症,但是女儿和他人的交谈并不成问题。有时候家里来了徐莹不认识的人,徐莹也能说上话。最后徐莹的父母决定带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采用了强迫徐莹独自一人待在空旷场所的治疗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后,徐莹的恐惧居然消失了。

    徐莹是一个场所恐惧症患者,而心理医生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是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一种骤进式的治疗方法,也属于行为主义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如果说系统脱敏疗法是让人渐渐接触那些引起恐惧的事物或场景,那么暴露疗法就是直接让人去接触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徐莹作为一个场所恐惧症患者,只要一到空旷的场所就会无故惊恐。而心理咨询师却让她独自一人去面对空旷的场景,这就是在使用暴露疗法。

    当一个人去直接面对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他就会接收到一种强烈的刺激,由于无法逃避,所以只能去面对。这时,这个人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反应。但这种反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等过了一定的时间后,这种极度的恐惧反应就会消失。

    当恐惧反应消失之后,这个人就会恢复理智。这时他就会发现,其实眼前的这个事物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危害。

    因为他并没有受到恐惧对象实质性的伤害,于是他就会重新认识这个恐惧对象,建立起一种新的认知。这种新认知的建立就是消除恐惧的过程。

    暴露疗法比系统脱敏疗法更迅速,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在使用暴露疗法之前,一定要确定使用对象的承受能力。这种承受能力既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条件并不好,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在极度恐惧的情境下出现昏厥。这样不仅达不到消除恐惧的目的,反而会让他更加恐惧。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也是无法接受突然而来的极度恐惧的。

    通常情况下,使用暴露疗法需要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除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还是一种督促,毕竟让一个人主动去接触令他感到恐惧的事物总是很困难的。而且在运用暴露治疗法的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抢救知识和设施,以防出现意外。

    其实暴露疗法和强迫疗法很相似,都是让人直接去面对引起自己恐惧的事物,然后适应强大的心理刺激,从而达到让恐惧消失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