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或者纵容的时候,往往很难自持,很容易洋洋得意起来。一个人一旦得意忘形,就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一些出格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危害。
自我膨胀、得意忘形——成功的副产品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代表全人类离开地球,翱翔在宇宙中,完成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次飞行,并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从此以后,加加林就成为了全苏联的英雄,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爱戴,他的名字也被记入史册。
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氛围中,加加林逐渐自我膨胀和得意起来,他认为自己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因为自己离开过地球。加加林甚至还藐视起国家的法律来,经常出现驾车闯红灯的行为。
有一次,加加林像往常一样无视红灯的存在,他撞翻了另一辆车,而驾车的人又是一个老年人。所幸的是,这位老年人的伤势并不严重。很快,交警赶到了现场。交警自然认出了这个大名鼎鼎的英雄加加林,于是就没有处罚他,反而为加加林拦下一辆车,并向车主交代,一定要把加加林送到目的地。
面对交警这种颠倒是非的处理方式,受害人也没有表示异议,因为老人同样认出了加加林。出于对加加林的尊重,他反而把这场交通事故的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
交警和老人的做法没有让加加林更加得意和骄傲,反而令他陷入了深思之中。加加林的脑海中不断地回忆着刚刚发生的事情:是非不分的执法人以及明明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伤害,却要承受惩罚的老人。想到这些的时候,加加林感到很懊悔,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
于是,加加林很快就下车了,并赶到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因为这场交通事故完全是他的责任,他没有理由让一个无辜的老年人承担后果。之后,加加林不仅郑重地向老年人道歉,而且承担全部的责任和事故费用。
有不少人在获得成功之后,马上就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这种巨大的反差往往是由得意忘形引起的。因为一个人取得辉煌的成就时,常常会滋生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一个人如果得意忘形,那么就会出现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很可能会把一个人从人生的巅峰拉到低谷。
但是,得意忘形却是一种很难被抵制的心理,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体验这种快乐的感觉。但是,也有人会在面临成功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那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了后果,如果自己得意忘形的话,那么自己很可能会面临失败的结局。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切幸福并不是没有烦恼,而一切绝境并非没有希望。顺境时,节制就是人们的美德;逆境时,坚忍就是人们的美德。”在培根看来,坚忍的美德比节制的美德更重要和更值得欣赏。
一个人在逆境中做到坚忍不拔还相对容易,但在顺境之中有所节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有许多人在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马上就洋洋得意起来,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个时候,人生道路往往很容易发生大逆转,从人生的高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有的人可以重新开始,也有不少人则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不自觉的得意忘形者——成功者的毒药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有一匹骏马和一头骆驼,它们相约而行,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出沙漠,寻找到水源和草原。骏马的速度比骆驼要快,于是它就抛弃了骆驼,独自向前飞奔而去,因为它认为只要自己尽快走出沙漠,就一定会获救。但是骆驼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继续前进。骏马看到同伴如此不济,就得意地嘲笑道:
“嗨,老兄,你真是白长了这么大的块头儿,走得这么慢,照你这种速度,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片沙漠戈壁滩?”
面对骏马的嘲讽,骆驼没有言语,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前进速度。
骏马自讨没趣,就加快了速度,独自向前跑去。可是没过多久,骏马的体力就支撑不住了,它开始感觉到疲劳,最要命的是它感到很口渴,需要喝水,但是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连个水的影子都没有。还好骏马看到了杂草,骏马本以为杂草中会有些水分,但是这些杂草不仅十分苦涩,而且几乎没什么水分,和枯草没有区别。最后,体力不支的骏马死在了沙漠戈壁滩之中。
而那头缓慢前进的骆驼却走出了沙漠,并成功寻找到了水源和绿洲,并幸福地生活在水草丰富的大草原之中。
在这个故事中,最终走出沙漠的不是有闪电般速度的骏马,而是缓慢行走的骆驼。一个人如果有过人的才华,那么他就很容易陷入得意和自负之中,会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不把团队的其他成员放在眼里,最终导致失败。
人是群居和社会型动物,所以一个人不论实力有多么强,都比不上一个合作良好的团队的力量。在一个企业中,讲究的往往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如果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总是以得意忘形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的面前,那么就会破坏合作。最终,管理者不得不解雇所谓的高材生。所以,如果一个高材生不摒弃得意、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淘汰。
2006年,英国伦敦的一家销售公司聘请了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为部门经理。在面试的时候,这个高材生就显露出了他那出众的才华。上任后不久,这个高材生针对公司的现状制定了一套出色且内容详细的改革计划。
但是不久之后,这个高材生就被解雇。不是因为他不具备部门经理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恰恰是因为他那过人的能力和才华。他把在牛津大学的优越感带入了工作之中,他不仅得意洋洋,而且很自负,经常出现不顾董事会的决定而自作主张的情况。最后,董事会一致决定辞退这个高材生。
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生中最危险的不是落魄时的失意,而是顺境中的得意。许多人熬过了人生中最沮丧的时期,但是却很难抵挡住因为成功而产生的得意情绪。如果说,失意会击败所有平庸的人,那么得意所击垮的都是一些响当当的英雄人物。那些英雄人物可以在逆境中不放弃努力,顽强拼搏,但是却很难在功成名就之际不得意,最后失去冷静的头脑,犯下致命的错误。许多成功人士都折在了得意手中。
着名企业家史玉柱,在其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也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洋洋得意起来。正是因为史玉柱的得意,导致他的集团在一夜之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史玉柱紧紧抓住了时代所赋予的机遇,成功销售他所开发的巨人汉卡。1991年,巨人汉卡的销售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之中位居第一,那一年史玉柱的公司盈利1000多万元。
1992年,史玉柱所创立的巨人集团的资金超过了一亿元,史玉柱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时的史玉柱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甚至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于是,史玉柱决定在珠海盖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厦。起初,史玉柱的目标是十八层。但是,在与总理一次又一次的握手中,史玉柱明显被冲昏了头脑,竟然决定盖一座七十层的大厦。这将是当时中国第一高的大厦。
史玉柱完全没有思考资金的问题,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他手中的钱还不够打好这座理想中的大厦的地基。联想集团的总裁柳传志这样形容当时的史玉柱:“他意气风发,虽然来向我们请教,但是无非是为了表明一种谦虚的态度,所以我没必要和他多讲。而且他表现得十分浮躁,我感觉他一定会捅出大娄子。”
最后这座大厦不仅没有盖成,而且还榨干了巨人集团的所有资金。最要命的是,史玉柱还负债2亿元。这是史玉柱成功时得意情绪所造成的后果。但是史玉柱很快就重整旗鼓,开始二次创业,最后达到了人生新的顶峰。
所以一个人越是成功,就越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因为得意的结果往往会使一个人头脑发热,并使目前的成功化为泡影。
有一种方式叫“捧杀”——得意者的陷阱
有时候,得意会成为你致命的弱点,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
有人会利用人们得意的心理,运用各种手段制造让这个人产生优越感的氛围,例如夸大这人的优点,或是把这个人的缺点说成是优点,然后这个人就会出现飘飘然的得意情绪,认为自己很优秀,于是就开始胡作非为、肆无忌惮,而竞争对手就会利用这个人的不良行为把他击败。这种方式被称为“捧杀”,实际上就是利用人的得意心理。
春秋时代,郑武公娶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后来,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小儿子就是共叔段。
据说,由于武姜在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所以非常不喜欢他,但是却十分喜爱小儿子。
郑武公在世的时候,武姜有好几次都建议让共叔段成为将来的王位继承人,但是郑武公都没有同意。在郑武公去世之后,郑庄公即位。
由于武姜十分疼爱小儿子,于是就要求郑庄公分封给共叔段一座很大的城池,叫做京邑。最终郑庄公答应了武姜的这个要求,但是却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因为武姜的这个要求很过分,已经违背了国家的制度。
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分封的城邑的面积如果超过了三百方丈长,那么将来一定会危害您的统治。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绝对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邑绝对不能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型的城邑绝对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而您给共叔段的这座城邑已经超过了最大的限度,不合法度。如果您纵容下去,将来您就会失去对共叔段的控制权。”
郑庄公用无奈的语气说道:“我的母亲执意如此,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夫祭仲说道:“姜氏永远也不会满足!如果您不及早处理这种情况,那么祸患就会滋生蔓延,最后会变得不可收拾。”郑庄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多了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走上灭亡之路。你只需要静静等待就可以了。”
不出所料,共叔段果然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开始吞并郑国的一些城邑扩大自己的领土,俨然成了一个国中国,极大地威胁到了郑庄公的统治地位。共叔段从小就受到母亲武姜的疼爱,而且一直认为自己比哥哥更适合统治郑国。在郑庄公给了自己一块儿非常大的城邑之后,就变得更加得意起来,认为郑庄公不过是一个没用的摆设而已,将来有一天自己一定能取而代之。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根本不是哥哥的对手,他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而已。
这时,郑庄公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异议,公子吕甚至对郑庄公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被两个国君统治,接下来您准备怎么办?如果您准备把郑国交给共叔段统治,那么我就请求去共叔段那里效力。如果您依然想统治郑国,那么就铲除共叔段,不要让百姓继续疑虑下去。”
其实,郑庄公也很想了结这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共叔段,但是碍于共叔段是自己的亲弟弟的身份,再加上母亲武姜的阻碍,郑庄公还不能铲除共叔段,因为时机未到。郑庄公说道:“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受灾祸的。”其实,郑庄公的言外之意就是等待时机,找到一个适当的理由。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郑庄公的这种置之不理的态度,让共叔段更加得意起来,他认为哥哥一定是畏惧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草包。于是,共叔段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开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土。
面对这种情况,子封就建议郑庄公:“可以行动了!不然共叔段继续扩大土地,他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土地,到时候解决起来就会更加棘手。”郑庄公说:“共叔段对君主不忠诚,对兄长不仁义,就算得到了更多的领地和百姓,最终也不会有人支持他,只能自取灭亡。”
郑庄公等到共叔段置备了粮草和兵器准备造反的时候,才出兵征讨共叔段,并一举歼灭共叔段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
捧杀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或者纵容的时候,往往很难自持,很容易洋洋得意起来。一个人一旦得意忘形,就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危害。
共叔段之所以会输给郑庄公,并不是因为郑庄公的“捧杀”手段有多高明,只是因为共叔段自己不懂得控制得意的情绪,为所欲为而已。所以,与其说共叔段败给了郑庄公,倒不如说共叔段败给了自己得意忘形的心理。
有这样一则我们所熟知的寓言故事,也充分说明了“捧杀”的威力和得意忘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角是乌鸦和狐狸。
有一只乌鸦,它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儿肉,乌鸦很高兴地叼在嘴里,准备飞回家好好美餐一顿。乌鸦飞累了,就停留在一棵树上休息,但是却被一只狐狸看见了。狐狸很想得到乌鸦嘴里的肉,但是它没有翅膀,根本不可能去抢。于是,狡猾的狐狸就开始想各种办法,不一会儿它就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于是,狐狸就很虔诚地蹲在地上,对树上的乌鸦说:“亲爱的乌鸦小姐,您真是太漂亮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您这样美丽的鸟。我听许多动物说,您的歌声也十分悦耳动听,我早就想听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您能满足一下我卑微的愿望吗?”
狐狸用它那狡猾的头脑欺骗了森林中许多动物,早就臭名远扬。而乌鸦也早就听说过狐狸的臭名,所以一开始就对狐狸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但是,狐狸的赞美之言已经让乌鸦丧失了理性,乌鸦似乎忘记了自己根本就是一副破锣嗓子,并开始相信自己拥有动听的歌喉。
于是,乌鸦就答应了狐狸的要求,准备为狐狸高歌一曲。可是,当乌鸦一张开嘴,那块儿让狐狸垂涎欲滴的肥美的肉就掉了下来。
树下的狐狸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时机,马上纵身一跃,接住了肥肉。
很多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我们的自信心往往是从他人的赞美中获得的,但是我们的得意之情也是从赞美之中滋生的。所以,为了防止得意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养成淡定从容的心态。
这种坦然的心态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抵制得意的情绪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失败。因为当一个人养成淡定的心态后,就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和成败了。
别把赞美变成毁灭——赞美要有“度”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在1968年曾经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赞美会激发人的潜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许多人都赞同用表扬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培养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赞美的教育方式一样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尺度。如果赞美过头了,孩子很容易陷入得意忘形之中,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根本不用继续努力了。这样,这种赞美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种“捧杀”。
王安石写过一篇名叫《伤仲永》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被捧杀为庸才的例子。在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世代代靠种田为生。在方仲永五岁的时候,他突然向父亲索要纸笔之类的学习工具。由于家里没有读书人,父亲就向邻居借来了纸笔。
拿到纸笔的方仲永就写下了四句诗,还署上了自己的姓名。这首诗写得还不错,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题,受到了全乡秀才的欣赏。要知道,这时方仲永不过才五岁,而且完全是无师自通。因为之前根本没有人专门培养过方仲永识字、写字,甚至作诗的本领。
一时间,这个神童方仲永就成了全乡的名人。有不少秀才都会找方仲永作诗。方仲永不仅能马上赋诗一首,而且诗句的文采和主题都不错,总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因为神童儿子,方仲永的父亲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有的人还会花钱请方仲永来参加聚会,当场作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就带着儿子到处给人作诗,然后收取金钱。而方仲永自身也被周围的赞扬冲昏了头脑,洋洋得意起来,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才,非常优秀,根本不用努力读书学习。于是,方仲永也没有向父亲提出继续读书的要求,在方仲永看来,那对自己毫无用处。
方仲永渐渐长大了,请他作诗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方仲永的诗句并没有进步,如果说一个五岁孩童做出一首没有水平的打油诗是新奇,那么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做出一首没有水平的打油诗就是笑话了。于是,这个曾经的天才儿童就被这种赞美和自己的得意扼杀了,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平庸之人。
当然,造成这种结果并不是方仲永的错,因为那个时候他才五岁。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赞扬固然是必要的,没有得到赞美的孩子很容易自卑,但是被过度赞美的孩子也容易被得意扼杀天赋。
顺境中更要淡定——别被胜利冲昏头脑
韩信的出身并不高,而且落魄的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周围许多人都看不起这个衣衫褴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有一天,韩信走在街上,被一个泼皮无赖缠上了。
那个泼皮无赖虽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但是也十分看不起韩信。
他在大街上当着许多人的面嘲笑韩信:“你这个人虽然看起来高大魁梧,而且还带着一把剑。实际上你就是一个草包,一个胆小鬼。”
韩信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就辩解说自己不是胆小鬼和草包。
那个无赖看到这个落魄的年轻人居然敢顶嘴,一下子来了兴趣:“你想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和草包,就用你身上的剑砍我两下试试。如果你不敢砍我,就必须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并且承认自己是个胆小鬼和草包,这样我就放过你。”
这时韩信才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为了息事宁人,韩信就答应从无赖的胯下钻过,而且承认自己是胆小鬼和草包。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韩信都没有在意,很平静地从无赖的胯下钻过,然后拍拍自己身上的灰尘就走了。当时所有人都在嘲笑韩信,但是韩信表现得毫不在意。后来这件事情被记入了史册,后人往往会用“胯下之辱”来鼓励人们一定要学会忍耐,因为只有忍常人所不能忍,才有可能像韩信那样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由于许多人都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纷纷起义。全国各地战火四起,韩信认识到自己的机遇到来了。起初,韩信去投奔项羽,但是由于项羽这个人很高傲,看不上这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韩信并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
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韩信决定去投奔刘邦。同样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失望之下,韩信再次决定离开。但是,刘邦的得力手下之一萧何却很欣赏韩信的才能,于是就连夜追赶韩信,希望能为刘邦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
在萧何的推荐之下,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在楚汉之争期间,韩信凭借他那过人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后来韩信的官越做越大,最后被封为楚王。
韩信一步步地着手书写了自己传奇的金戈铁马的一生。但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之后,韩信开始变得目中无人、居功自傲。
有一次,韩信在和刘邦谈论众人的才能时,刘邦随口问一句:“你觉得如果我带兵打仗的话,可以带多少兵?”
韩信的回答很实在:“带领十万士兵已经是你的极限了。”刘邦其实也没多想,他并不适合带兵打仗,这点儿自知之明刘邦还是有的。但是刘邦不知怎么又问了一句:“那你适合带多少士兵打仗呢?”韩信自信地回答道:“越多越好。”
刘邦虽然不是什么小心眼的人,但是对韩信统率军队的才能还是有所畏惧的。但韩信还回答得如此轻松,这难免让刘邦心存芥蒂,这也为韩信带来了最终的杀身之祸。而韩信却在临死之前都不知道害死自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韩信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却颇具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真正改变韩信命运,又害死韩信的正是他的军事才能。
因为军事才能,韩信才得到了萧何的赏识,并推荐给了刘邦。
因为军事才能,韩信在作战中总是立下奇功,并得到了刘邦的赏识。
因为军事才能,韩信才从一个无名小卒爬上了诸侯王的尊贵地位。
也是因为军事才能,韩信才开始洋洋得意起来,于是变得目中无人。
最后他的这种得意引起了刘邦的顾虑,于是在刘邦的示意下,吕雉出面除掉了将来可能会威胁到刘家统治地位的韩信。
韩信早年不得意的时候,做到了坦然,这点从蒙受胯下之辱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成功后的他却难以做到冷静和淡定,最后身败名裂。
一个人在面对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很容易丧失意志力,被现实生活击败。但是也有不少人会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努力地磨炼自己,寻找机会赢得成功。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保持一种从容的心态。如果说逆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的话,那么顺境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定力,一种不被喜悦冲昏头脑的定力。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利、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