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西洋传播友谊的郑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15世纪至16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的船队,那时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他们还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也作了合理解决,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船队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因为有先进的设备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所以郑和的船队很少发生意外事故。他们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或雨天,便使用铜锣、喇叭和螺号等相互通讯联系。难能可贵的是郑和的船队绘制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出色成就是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并把中国人的视野向西扩展到了非洲东海岸,提供了相对精确的亚非地图,使中国人对于亚非广大地区的了解更加深入和精确。

    郑和船队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多条航线,并且在中国与东非之间建立起经常的海上交通,这些航线直接为欧洲人的东来,以及随后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把亚、非广大海域联通,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辉煌成就。

    其次,郑和七下西洋对于稳定亚非国际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之前,亚非国际局势很不稳定,海路交通经常被海盗阻断,甚至来明朝朝贡的船只也被劫掠,东南亚各国之间矛盾很多。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由此可见,下西洋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平、友好、安定、有序的国际秩序。

    郑和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协和万邦”,重振大明“已缀之国威”,明代中国的世界形象在七下西洋中树立起来,得到了世界公认。郑和船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了几次军事行动,歼灭海盗,调停东南亚国家纠纷,稳定了国际局势。这些活动清除了东西方海路交通的障碍,使亚非航道得以畅通,而且使东南亚各国人民重获和平与安宁。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明朝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帝国和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的国家增进了友谊,一些小国希望明帝国支持他们抵御强大邻国的欺压,而明帝国主持了公道。

    在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仅有3次战事发生,没有占据海外国家一寸土地。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和平交往航海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航海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

    再次,郑和的远洋航行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整合连结出了亚非国际贸易网。

    郑和船队,七次纵横往返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程10万余华里,到达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郑和船队发现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带来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条在战略上重要无比的战略航线,自古至今,各国都极为重视。

    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为喜爱,永乐年间确有利用郑和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和珍奇异兽等。因而开启了海上贸易之先河;尔后通商贸易,货通有无,海上通商逐渐热络。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作为礼品和贸易物资的丝绸、瓷器、炼铁、茶叶等行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明朝和各国关系友好,海上民间贸易也得到发展。

    郑和船队的船只分头出发到各国进行贸易,最后都汇合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等待季风到来一起回国,这促使满剌加从“旧不称国”、“人多以渔为业”的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到西方航海东来,才结束了黄金时代。

    郑和下西洋时在海外建了一些航海分点,也是贸易的基地,如:占城、古里、满剌加、溜山等地,都建了保存、中转物资的仓库。这些地方后来都成了华侨聚居点。东非肯尼亚的巴狄岛上加村的法茂人,就自称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最后,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

    15世纪初期,亚非许多国家与中国相比,还处于很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郑和船队遍历这些国家,给亚非各国带去了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加快了这些国家前进的脚步。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

    东南亚、南亚、非洲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礼仪、风俗、服饰,历法、度量衡、生产技术等都非常崇拜,纷纷派学生到中国求学。文化的传播加速了他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和中国的友谊。中国也了解了各国的情况,也学到了外国的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中国东南沿海民众信奉妈祖由来已久,而护佑船事之信仰对郑和下西洋船员十分重要。由于郑和访问西洋各国七次之多,妈祖信仰也借机传播到南洋诸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