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历史渊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关于鲜卑族,有史以来众说纷纭。鲜卑,作为一个族名,在先秦时期它是指与楚有关的一支蛮夷。历史上对其得名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鲜卑族因居住地名之鲜卑而得名。在《三国志·鲜卑传》中,引述了《魏书》上的一则史料:“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而第二种说法是,鲜卑是一种祥瑞的神兽,该民族奉其为图腾,因此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由于胡服中带钩的大腰带名为“犀毗”或“鲜卑”,后来便把穿着此服饰的东胡说成鲜卑了。无论何种解释,我们都能从中看出,鲜卑族是东胡的后裔这一事实。近些年来,民俗学者们致力于对“五胡乱华”历史实况的研究,因此,我们对于鲜卑族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据称历史上的锡伯人十分崇拜一种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鲜卑兽。男人会把它雕刻在皮带钩上,每当上山打猎都会系着它。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初人们只知道其自汉魏以来,鲜卑族便逐渐地往南边迁徙,过着一种随水草迁移的游牧生活,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关于其起源,则不得而知。直到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一所隐秘的石室,石室内的墙壁上刻有大量北魏皇帝祭祖的文字,由此推断,鲜卑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麓。这一山洞,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嘎仙洞。

    鲜卑拓跋部最初和当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一样,都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后来,拓跋珪登上了王位,并挑起了重振拓跋部的重任,拓跋部于是开始渐渐地强大起来。鲜卑拓跋部落原始的社会形态也在此时期慢慢开始瓦解了,鲜卑拓跋部最终得以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此时,秦汉王朝先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朝建立了封邦建国制度等,这一切对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们纷纷开始学习汉学,并希望从中吸取治国安邦的策略,鲜卑族也并不例外。在相应的文化作用下,鲜卑拓跋的奴隶制在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地过渡到了封建社会。鲜卑族的这些发展与进步,与拓跋鲜卑几位有为的君主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历史上的鲜卑族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呈现出一种逐渐南移、与汉族融合的趋势。南移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中原大河文明安土重迁的特点,逐步适应了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种适应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永和年间的民族融合也达到了高潮。鲜卑拓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专制政权下的土地制度,在官僚机构改革上也有所创新,孝文帝颁布的俸禄制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鲜卑族改姓氏、变革传统民族服装、与汉族人民通婚,自觉学习儒家礼仪文化,凡此种种无不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鲜卑族自身与中原民族的发展。

    在鲜卑民族从一个典型的生产方式相对单一的游牧行国发展到一个鼎盛的生产方式多样化的封建王国的过程中,永和年间的孝文帝拓跋宏发挥着最为巨大的推动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