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移风易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语到两汉魏晋时期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音韵训诂在两汉时期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的汉语已经具有着丰富的词汇、精密的语法结构以及高度的表达能力了。而拓跋鲜卑,其实也具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统治者在草拟文件、发号军令时也多用鲜卑语。北魏建立政权以后,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并共同被使用。太和改革中,官方语言的确定无疑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孝文帝是想施行汉化的,而汉语恰是掌握汉学经典的前提,更是推行礼教的载体和工具。因此,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消除民族隔阂,他决定禁用鲜卑语,在拓跋部推行汉语。

    孝文帝令30岁以下的官员禁用鲜卑语,30岁以上的官员可以慢慢地适应及转变,这一策略是实事求是的。年长的官员其习惯相对根深蒂固,因此在短期之内必定难以适应。孝文帝照顾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了这种富有策略性的规定,无疑减少了语言改革当中遇到的阻力。孝文帝公然宣称鲜卑语为“北俗”,视汉语为“正音”,很明显地表露出他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态度。此时的孝文帝,俨然是以华夏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了。

    在推行语言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身先士卒,以自身作出了表率。他喜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并且过目不忘。他好为文章,常常在宴饮群臣之时吟诵和乐,以文章酬酢相赠。对于汉语的运用及写作,他简直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孝文帝还常常督促拓跋部的贵族学习汉语,阅读经典。在他的倡导之下,鲜卑贵族中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鲜卑统治阶级对于汉族的文化也日益了解,这大大地减少了太和改革的顽固阻力,切实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鲜卑族的陋习越来越少了,在生活习性上也渐渐地趋向于汉族。

    鲜卑族的传统服饰虽然也有不少优点,但是在战事基本平定、统治者推行文治礼乐教化的背景之下,就未免显得格格不入。自古以来,汉民族都十分注重服饰文化,因为服饰是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的。服饰是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看服饰而能分贵贱、知地位。朝廷州郡的各品官员,其制服都是有所区别的——就颜色而言,皇帝有其专用的杏黄色,象征着身份的尊贵与至高无上的威严;不同官员朝服上所刺绣的仙鹤、熊、麒麟等动物也标志着他们相应的官职。因此,服饰不定则礼教不兴、名份不定、等级混乱。

    孝文帝十分重视服饰的改革,在迁都之前,孝文帝曾经委托李冲、冯诞等人讨论及制定改革方案,斟酌时间达到了6年之久。孝文帝也多方询问汉族的官员,但最后并没有当机立断地拿出一套改革方案来。迁都以后,由于与汉族杂居,语言生活习惯上多有隔阂,因此服饰改革又被提上了议程。太和十八年(494年)12月,孝文帝正式下诏“革衣服之制”,规定鲜卑人无论男女一律改穿公布样式的汉服。

    在孝文帝的推动下,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原本差异巨大的文化思想也不断地呈现出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趋势。语言难关的攻克,为孝文帝其他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