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卓越员工的十项修炼-工匠之进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永不止步,铸就个人品牌谱写人生华章

    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我们也应该发扬工匠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天天向上,不断超越,永不满足;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工作中铸练技能,在工作中铸造个人品牌,从而谱写人生美丽华章。

    拥有进取心,不想当大师的匠人不是一流匠人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和建筑大师,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当初,鲁班也只是一名普通木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艺技术日益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逐步转向建筑设计、构造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最终就成为一名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不想当大师的匠人不是一流匠人。只有不断追求,用更高的目标鞭策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驱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个年轻人去拜访毕业多年未见的老师。老师见了年轻人很高兴,就询问他的近况。这一问,引发了这个年轻人一肚子的委屈。他说:“我对现在做的工作一点都不喜欢,与我学的专业也不相符,整天无所事事,工资也很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老师吃惊地问:“你的工资如此低,怎么还无所事事呢?你应该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收入啊!”

    “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年轻人无可奈何地说。

    “其实并没有人束缚你,你不过是被自己的思想抑制住了,明明知道自己不适合现在的位置,为什么不去再多学习其他的知识,找机会提高自己呢?”老师劝告年轻人。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运气不好,什么样的好运都不会降临到我头上的。”

    “你天天在梦想好运,而你却不知道机遇都被那些勤奋和跑在最前面的人抢走了,你永远躲在阴影里走不出来,哪里还会有什么好运。”

    老师郑重其事地说,“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机会。”

    的确,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新成绩的直接动力。没有进取心,就很难产生成功的动力,成功就少了支点。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竭尽全力,积极进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原则,也是人生原则。一旦领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劳这一秘诀,那你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能处处以竭尽全力积极进取的态度工作,就算是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奥格·曼狄诺是当今世界上最能激发起读者阅读热情和自学精神的作家。他出生于美国东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在28岁以前,他曾有一个美满的生活。但是后来,他遭遇到了人生的不幸,失去了自己一切宝贵的东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几乎一贫如洗。于是,他如盲人骑瞎马,开始到处流浪,寻找自己、寻找赖以度日的种种答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神父,也许是由于他苍白的脸庞和忧郁的眼神,神父同他展开了交谈,并解答了他提出的许多困惑人生的问题。临走的时候,神父送给他十二本书,让他从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

    从此,奥格·曼狄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热情和勇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卖过报纸、推销过产品、当过销售经理……在这条他所选择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也满含着辛酸。不过,他已战胜了自己,因为他拥有了一种进取的力量,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进取的力量,进取的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成大事者的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终于,在35岁生日的那一天,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功无止境》杂志社,从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乐的乐园,并在44岁的时候出版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该书一经问世,不同国籍、不同阶层、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信任并感激奥格·曼狄诺,他们在书里发现了摆脱苦难的魔力,找到了照耀幸福的火炬,并因此改变了生活的轨迹。事后,有人问曼狄诺为何会走向成功?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因为我的身上有一股进取的力量,这股力量的来源就是我有一颗进取心。”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拥有进取心的人能够不安于现状,不甘心落后,积极进取,最终打开成功之门。有人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就是强烈的进取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但仍旧十分努力。在他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奥里森·马登所说:“进取心激发了人们抗争命运的力量,他来自天堂,是完成崇高使命和创造伟大成就的动力,激励着人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进取心最终会成为一种伟大的激励力量,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崇高。”

    曾慧燕幼年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元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社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碗”,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曾慧燕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又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开辟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是总知道自己在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但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曾慧燕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超越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决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个人应该不断地追求每一天的成功,不断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努力进取。在职业领域中,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争取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永葆进取心,追求卓越,是职业人士的必备要素。

    在职业领域,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唯有不断鞭策自己,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一流匠人在面对未知、未解的难题时能够不断钻研、不断学习,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常怀“归零心态”和“空杯心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系统学习、认真钻研,掌握精髓、融会贯通。

    学习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思路才会更清晰,我们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成为企业的发展动力,而不是被企业淘汰。

    某软件公司新来了两名大学生,一个叫齐磊,学数学的;一个叫顾刚,学计算机的。刚进公司的时候,由于顾刚专业的先天优势,他如鱼得水,获得不少展示才华的机会,接连在好几个项目中出彩,一时颇为得意。

    一年多来,他一直以自己的专业文凭为荣,总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受过专业系统训练,别人是根本竞争不过他的。于是,他躺在功劳簿上吃起了老本。平时上班一有机会就偷闲玩游戏,上网聊天,对于更深层次的软件开发研究,他丝毫没有涉猎,整天在自己营造的轻松氛围中度过,至今仍是个普通的程序员。而外行的齐磊却成了软件分析师。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齐磊知道自己是学数学的,对计算机只是略知一二,所以就决定从头学起,从认识键盘到安装制作软件,结合教材系统,扎实地对自己进行补充,不但工作时间不溜号,而且经常早起晚归,抓住每一分钟时间学习。

    在软件开发熟练掌握之后,齐磊并没有松气,而是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地利用上,在大型软件的算法上下功夫,以严密的数学思维为基础编写程序。同时,对软件开发的最新动向也时刻关注着,并为此订阅了大量的报纸和杂志,吸收先进的东西,然后再结合现实开发新软件,就是这样不断地充电,齐磊现在已经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社会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具备充分的学识,接受充分的教育训练,来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如果你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你就不能使自己的命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勤奋努力,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职场目标。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的发展。

    张学强和陈骞是高中同学,高考的成绩也不相上下,同时考入了某大学,但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张学强的母亲突患急症而入院急救,经查诊为脑溢血,因抢救及时而无生命危险,但却从此成了植物人。这无疑给那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造成了重创,望着白发愁眉的老父和躺在特护间里的老母,张学强决定放弃学业,以帮老父维持这个家的生计。为了偿还给母亲治病欠的债,他决定出去打工。

    在建筑工地上,张学强起初是个苦力工,由于有些文化底子,经理有意要张学强到后勤去搞搞预算什么的,但后勤是固定工资,收入稳定但不高,张学强就请经理给安排在一线赚钱多点的岗位。在工作期间,张学强边干边学,不耻下问,很勤快,对任何不懂的东西都向有关的师傅请教。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使张学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掌握了几种主要建筑工程必备的技术。但这只是实际操作知识,张学强又利用那点有限的休息时间,购置了些建筑设计、识图、间架结构等有关书籍资料,开始在蚊子叮、灯光暗的工棚里学习。

    偶尔与陈骞通信,他在信里给张学强描述大学的生活如何的丰富多彩,信上说,大学里可以和同学处对象,进舞厅,同学们可以到校外去聚餐野游喝酒。张学强写信说自己打工的条件很苦,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劝陈骞要珍惜那里优越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陈骞回信说在大学里学习一点都不紧张,学的只要别太差,一样会拿到毕业证的。

    第二年,张学强基本掌握了基建的各种操作技术和原理,渐渐由技术员提升为副经理。由于张学强的好学肯干精神,以及扎实的功底,公司试着给张学强一些小项目让其去施工。由于措施得当和管理到位,张学强的每个项目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在这期间,张学强仍没放弃学习,自修了哈佛管理学中的系列教程,还选学了一些和建筑有关的学科,准备参加自考,完善自我。

    第三年,公司成立分公司,在竞选经理时,张学强以优秀的成绩竞选成功,他准备在这个行业中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同年六月,上大学的陈骞毕业了,由于平时学习不太刻苦,有几科考得很不理想,勉强拿到毕业证。因此在很多用人单位选聘时都落选,只有一家小公司看中他,决定试用半年,由于刚毕业且在实习期,工资和待遇不高,以及工作条件不理想,陈骞很恼火。由于他学习成绩不佳,且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双方均不满意,只好握手言别,陈骞失业了。

    此时的张学强已是拥有近千人的工程公司的经理,仍在远程教育网上进修和业务相关的课程。陈骞到张学强这说自己要给他做个助手,“朋友嘛,总有个照顾。”张学强说:“来是可以,我这里同样也只问效益和贡献,没有朋友和照顾,要拿得出真才实学。到哪都会得到承认,光靠朋友和照顾,那是对你以及我公司的失职,那永远是靠不住的。”

    不断地学习是成功必备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生活。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对职场人士的你来说,利用多余时间学一些对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来保证你将来成功,这既是投资,也是保险,更是将来的利润。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这也正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无止境。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生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天天向上,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工匠精神备受推崇的日本,匠人被尊称为“职人”,日日精进,不断提升,是职人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打造极致产品的保障。

    日日精进,即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不仅仅是工匠精神,也应该成为职场人的自我增值之道。只要你每天进步一点点,每一天都是一个阶梯,都是新的一步。只有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地进步。只有不断地行动,才有不断的成就。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作为普通员工的你也会搭上成功的阶梯,摘取满意的成果。

    年底,某公司的一名职工被评为优秀员工,得知消息后同事们纷纷前来祝贺。在祝贺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向其请教成功的秘诀。他淡然一笑,答道:“其实成功很简单,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你也能成功的。”

    的确,“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乍听起来让人感觉十分浅显,根本算不得什么秘诀,可是细细一琢磨你就会发现其内涵是相当深奥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1985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洛杉矶湖人队靠着各位球员已达顶峰的球技,赢得冠军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在决赛时,却意外地输给了波士顿的凯尔特人队,这让教练派特雷利和所有的球员都极为沮丧。

    派特雷利是湖人队以年薪120万美元聘请来的教练,他绝不会让自己和球员一直在沮丧中停滞不前。为了让球员重振信心,他告诉大家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不可以罚篮进步一点点,传球进步一点点,抢断进步一点点,篮板进步一点点,远投进步一点点,每个方面都能进步一点点?”球员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在之后一年的训练中,球员始终抱着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球技。

    终于,在1986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湖人队不负众望,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冠军。派特雷利在获得冠军的时候,对球员们说:“我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想想,我们12位球员一年中在5个技术环节方面分别进步了1%,所以一个球员进步了5%,全队就进步了60%,在球技上处于巅峰的湖人队,提升了60%,甚至更高,所以我们获得出人意料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我们每天也能稍稍改变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并坚持下去,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现在比过去进步一点点,未来就会有更大的飞跃。

    纽约的一家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新的总裁就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我们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散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一位员工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当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这位员工在大学刚毕业来到这家公司之后,就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许多不足,从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开始了自身能力的储备工作。虽然工作很繁忙,但他却每天坚持提高自己。作为一个销售部的普通员工,他看到公司的法国客户有很多,但自己不会法语,每次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译帮忙,有时翻译不在或兼顾不上的时候,自己的工作就要被迫停顿。因此,他早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同时,为了在和客户沟通时能把公司产品的技术特点介绍得更详细,他还向技术部和产品开发部的同事们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这些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他是如何解决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呢?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只要每天记住10个法语单词,一年下来我就3600多个单词了。同样,我只要每天学会一个技术方面的小问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掌握大量的技术了。”

    每天的一点点进步,是铸就你事业成功大厦的基石,是你立身于世界的垫脚石,更是你人生道路上的铺路石。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不断超越,激发自身的潜能

    为了追求完美品质,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汲取各方的成果,通过勤奋学习、不懈奋斗、执着追求和长期积累,最终成就了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是当今时代需要借鉴的。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

    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以9.95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当时摄像镜头记录到,他在撞线后回头看了一眼记分牌,然后摊开双手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转播信号,至少被好几亿人看到,但由于他身边没有话筒,他究竟说了句什么话,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当再次看到海因斯当年破纪录的镜头时,他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在百米赛道上突破10秒大关,海因斯在看到纪录的那一瞬,一定替上帝给人类传达了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这一新闻点竟被400多名记者给漏掉了(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到会记者有431名),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于是他决定去采访海因斯,问他当时到底说了句什么话。

    凭借做体育记者的有利条件,他很快找到了海因斯,但是提起16年前的事时,海因斯一头雾水,他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帕尔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打开帕尔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海因斯解释道:“自欧文斯创造了10.3秒的成绩之后,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能承载的百米跑最短时间不能少于10秒。看到自己9.95秒的纪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而是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海因斯的这句话给世人留下了极大的震撼。它使我们认识到,很多时候困难和阻力被我们的心放大了,好像是有一块拦路石横在我们通向成功的路上,但只要你尽全力一试,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人类在遇到绝境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数倍于平常的能力,这便是潜能。

    前百米世界冠军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要做的是放开你的心,开发你的心。积极上进、坚持梦想的心,可以激发你内心的潜能。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总是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挥舞着自己的双手练习、失败、再练习……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教授是个非常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练,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谱子,教授也没再提。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又要面临更高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从来都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

    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要求钢琴教授为三个月来不断折磨自己的授课方式作出解释。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教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水平。”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有时候我们被表面的困难所迷惑,有时候被自己脆弱的心所羁绊。我们不能放开手去干,因为我们惧怕失败,被陈规旧俗所束缚。要想打破常规、更进一步,我们须要不断地尝试,不管失败还是成功,让现实去做判断。

    挑战自己,是对自身潜能的一种激发。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擅长的部分,但如果你愿意尝试就会恍然大悟:以前那些看似不可完成的工作挑战、令人窒息的环境压力,却让你在不自觉间练就了今日的高超本领。

    玛丽是美国圣保罗市的缝纫机推销员,每月平均保持销售15台的纪录,这一纪录一直使她倍感骄傲。有一天,玛丽在鱼市上向一位中年人推销,却遭到呵斥,并警告说如果她再不离去,就要把水泼到她身上。玛丽并未介意,还想继续同他讲话,但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那位中年人竟然真把整桶水毫不客气地倒向了她,使她当众成了一个落汤鸡。受到这种羞辱,她不禁泪珠滚滚。“我何必要接受这种耻辱?即使我不做缝纫机的推销工作,丈夫的收入也足够养活一家人。在外抛头露面,还碰到这种惹人笑话的事……我……再也不干推销员了!”

    玛丽下定了决心。但是,她回家之后就冷静了下来,她觉得自己不能在这种耻辱的面前退却,一股不服输的念头油然而生。经过数天的思考,她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目前,我在公司一直是推销冠军,也许,这个工作就是我的天职,很可能是上帝有意的安排。如果我就此停止推销工作,这一生必定死都要受这次失败和耻辱感的缠绕,永远不得安宁。好吧,我绝不为这次事件而气馁,我要一直维持冠军宝座到四个孩子大学毕业。”此后,玛丽以鱼市上的失败为新的起点,创造了连续15年推销成绩第一的佳绩。在美国的任何行业,至今还没有一个推销员,改写这一在自己的公司守住15年冠军宝座的纪录。正是因为玛丽激发了自己的能力,不向失败低头,才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正如爱迪生所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在工作中,激发潜能是为了使我们的能力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我们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充分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的人生!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说过:“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是把事情做到九分,而是做足十分,如果整个企业所有人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员工就能拿到十倍于现在的工资。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改进一点,做足十一分,尽到十二分的责任,我们就能够赶上欧美。企业发展了,个人也才能随之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也不管你目前的薪水多丰厚、职位多高,你仍然应该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刷新我的业绩,我的位置应在更高处。”因为成功是没有上限的。

    自我反省才能持续精进

    一流的工匠并不追求永不犯错的理想境界,而是设法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上的偏差,并尽快回到正轨上。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来审查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墓志铭:“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游客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一般来说,能够时时反省自己的人,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些什么事?我的缺点在哪里?我有没有做错什么?……这样一来,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善于自我反省的人,生活中处处都是提高自我的机会。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就是通过反省来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他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并被主人解雇。后来这件“卑鄙龌龊”的行为,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后来,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于把这件“难以启齿”而抱恨终生的丑事告诉世人,也显示了他勇于忏悔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就连爱因斯坦都宣称,他的错误占90%,那么普通人身上的错误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每个人都要经常跳出自身反省自己,取出自己的心,一再地检视它,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是如此。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工作中,我们也应时常“照镜子、正衣冠”,经常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工作业绩。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此语非常值得深思。人生没有永久辉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成功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头脑清醒,眼光明亮,像孔子一样不断“三省吾身”,从非理性的高处逼降;像唐太宗一样不断“三镜自照”,不断地矫正人生的航标,从新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做事和做人。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通用公司前CEO韦尔奇虽然在任时工作很忙,但是每个星期的星期六晚上,他总要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安安静静地检查反思自己:自己在工作上有什么没做好,哪些地方今后应该继续做好,自己有没有武断地做出主观的决定。对于这每周必做的必修课,他的理由是:若每年检查一次实施成果,则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可以改正错误;若每月检查一次,则一年有十二次机会改正错误;若每天检查一次,则一年有三百多次机会改正错误。所以,每天的衡量次数增多,机会当然会相对增加。因为韦尔奇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所以只能每周一次。正因为这样,韦尔奇才能领导着危机重重的通用一步步走向辉煌。

    韦尔奇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能不说和他的坚持自我反省是有着巨大关系的。

    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反省是人生重要的功能,它是一种自我检查的活动,还是一种学习能力,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事实证明,自我反省能力能够促使我们更快地成功。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经常自我反省很重要。

    自我反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我们不妨在每天结束时,好好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领导者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能力并且过得很快乐,必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丰富人生。真诚地面对这些提出的问题就是反省,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开创成功的人生。

    学以致用,将理论联系实际

    《庄子》中记有一则故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他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以致用。人类为了让知识造福于自己,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这也是工匠精神所倡导的。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所以,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召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一番苦读之后,他认为他已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沟渠流进了村里,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部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能把学与用结合起来,所以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便是与实际相联系地读书。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是有进取心的员工必备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否则学而无用。书本的知识是基础,想将书本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之中,必须再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消化吸收才行。因此,要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所学有所用,所学为你所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