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沈渭滨教授,上海七宝镇人,生于1937年6月23日。在魏建猷先生指导下,以辛亥革命史为研究方向,大学四年级在《学术月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夏东元先生商榷》。
自1961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2015年3月发表《当代上海学研究的三点希望》,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作为一个“会通型”学者,沈渭滨教授并不固守一域,在辛亥革命、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等领域有精深研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民族资产阶级研究上有开创之功,在会党史、区域文化与社会史、人物研究与地方史志等方面也卓有成就。
退休之后,继续深入思考,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内部也存在自我矛盾之处,先后发表《论“三民主义”理论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生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孙中山“民生主义”再研究之一》《平均地权本议的由来与演变——“民生主义”再研究之二》等,并提出“孙中山是推进中华文化转型的第一人”的论断。
刘学照先生学术传略
孙邦华
刘学照,男,汉族,号“细流斋主”。1985年撰著论文《论洋务思潮》,系统论述了洋务思潮立名的依据、产生的历史动因、洋务论者的共同认识、洋务思潮的歧异和分解等思想内容。文章创造性地提出:当权的洋务派官僚纵论于上,构成洋务思潮的右翼;不当权的爱国分子横议于下,构成洋务思潮的左翼。
撰著《论孙中山学习西方思想的演变》一文1986年“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孙中山和他的时代》,把孙中山置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涌动,特别是近代中西文化关系思想演变之中,综论孙中山学习西方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与思想内涵。
先生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特色,既有丰富的文献基础,又有独到见解,从而让冷冰冰的史料顿时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既高屋建瓴,富有整体观、宏观性,又从细微处着手,探幽索隐;既以史学方法、史学观为本,又注重借鉴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和分析带有明显哲理性或思辨色彩。
#书讯
日本学者著作《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出版
易惠莉
日本学者武上真理子的著作《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于2015年1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各章,几乎全部在日本出版的学术著作或刊物,尤其是京都大学出版的学术著作和刊物中刊登过,刊出最早的时间是在2007年。
我们可以从《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一书中看到,此书正文内容有252页,而作为参考文献的史料、著作和研究论文目录则有33页,其中除大量的中文、日文文献外,英文文献就有7页之多。由此大体可见,《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一书所蕴涵史料的多样性,所参考吸收前面研究者的研究精华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作者用功之专和用力之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