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二十六辑-考证与述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鸿章致王必达信函时务考

    李彬

    一、日期考辨

    王必达,字质夫,号霞轩,道光元年生,广西临桂人。他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于咸丰五年任江西建昌知县,因守卫有功,受到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赏识,本文考证的信函序号定为第一至第二十六。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复李鸿章:“二十九日接二十###二、三日两次惠缄……二十三日定移营,救援安庆之计……二十九日至利步口,春霆亦来会晤。议定霆军暂在下隅阪休息二三日,怀急则援怀,浔急则援浔。所有祁、休、黟、渔等处布置,祥于二十三日移营札稿;近时军情,详于二十四日附片奏稿;出江后之调度,详于二十九日寄毓中丞信稿。阁下至抚署索阅三件,自悉其概,兹不具述。”故李致王的第一封信时间明确为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九日。

    第二封,该信关键语句:“手示并师门来函敬悉。东北事势如此,鲍军勿庸援江,自无疑义。日不得祁门初一以后军情,人人惶恐……前解之饷,倘能速到,亦可救急。”第二封信的时间当为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九日。

    第三封关键句:“弟处得沅丈初七日来书,亦云师门决计不移营,惟景镇未必遽复。”故该信日期明确为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一日。

    第四封关键处:“吴城采办之米……当能设法运往湖口、彭泽,沿路皆可赴祁。若必待景、饶通而后运饷银,则无日矣……帅纛攻打徽,鲍、左攻景,各军忍饥为背城之战,或逼贼徽婺源,庶有生机耳。”所以该信明确时间为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第五封关键句:“敝处顷得沅丈初九日来书,中有抄示师门初四日自休宁所发家信,言欲打通徽州,以接严河运米之路。若徽不克,则四面被围,旦夕可虞云云……鄙意米粮军火,必须俟饶、景路通阅,乃能运进,饷银可随时由湖、彭探行。鲍军既进鄱、景,其后路当易通耳。”故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夜。

    第六封关键句:“尊兄如得祁、徽确讯,务恳传示一阅……黄梅、广济有贼,则安庆、太湖后路又梗,奈何。”故该信的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三月十六日。

    第七封关键句:“昨得程尚斋初八所发书,云上溪口之贼渐次蔓延,祁□无兵抵御云云……祁营初□□急,连次解款无阻,大局商可保。”可知该信的日期当为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八封关键句:“昨闻荣权首郡,烦剧得人,至为忻贺。史士翁送来一函,属荐记室蒋君,奉呈察夺。”该信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九封关键句:“奉还示,蒙允邀蒋君记室,大庇寒颜,不独身受者感,士翁亦纫厚谊……日内当冒雨走贺,勿迓其迟。”该信日期为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十一封关键句:“弟初六行抵东流,业将中丞所属各事婉回……鲍军为胡宫保调往上游北岸,拟请希庵中丞由鄂入江。”该信日期明确为咸丰十一年六月十六日。

    第十二封关键句:“春霆军门受润帅重托,又与沅公至好,恐杨逆再扰安庆,又欲图克城大勋,乃不候帅示,蔽江而来。经师门严饬,弟复从旁力劝,又于二十七日带全军折回上游……淮扬子药,前求执事并恳黼翁转催石樵,允即报解一批各一万,迄今未据解报道……务祈即日饬解各一万,径交华阳镇淮扬粮台魏县丞验收。”该信的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第十三封关键句:“鲍军折回援□……初四日申刻奉到二十八日手书,尚虑此军南辕北辙。帅府顾根本之计,固无游移也……淮扬水师子药各一万……由台中径札华阳镇淮扬支应粮台委员候选县丞魏承樾……验收为感。”该信明确时间为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五日巳刻。

    第十四封关键句:“鲍军初六日尚未能由浔拨队,恐省垣危机,师已函准吴竹庄兄带所部劲旅五百,兼程赴省……再催鲍军由驿路前进,专剿奉、靖一带掠野距城之贼,望转回各处为幸……咏帅病益加沈重,前请假两月,近拟疏请开缺,交希公接署抚篆。此公于东征全局,煞有关系,天不见祐,帅意殊凄然。”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七日。

    第十五封关键句:“师门疥癣增剧,前数日未阅文书,近始稍稍清理……鄂省咸、蒲、通城、武昌距匪已退,并与国成镇大吉、蒋观察凝学各军蹙之,计比全股退入江境。春霆万人,目下陆续抵浔……刘养翁、丁恬生及生米千人,力皆寡弱,务令各守城垒,鲠其窜路,不必逐利贪功,致有以外之变。”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第十六封关键句:“鲍军之援江也,师意及鸿章陈说,皆欲肃清西岸,追贼东出抚州而至河口……不料狗辅章甘朱五股援贼,连日聚集贤关内外,猛扑官军后濠。沅二十二日夜之战,歼贼至数千,而不少退却……援贼不击不退,则安庆不得遽复……乃请左帅率师由进集贤、东乡截击忠逆一股……而檄春霆军门兼程回援皖省,章垣各上台当深谅之矣。”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夜。

    第十七封致霞轩,该信亦是言及生米省城有警,鲍军初六拔营“由驿路援省”,可知与七月间鲍超援江有关,且与李致王七月初七日信函相对。故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七月初六日申刻。

    第十八关键句:“别后九月二十四日行抵皖省……无为州、运漕镇均经沅丈会督水师攻克,下游渐有转机。”该信明确日期乃是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十九封关键句:“春霆至此,更索六万之饷,方能趋宁。沅丈回湘募勇。希帅欲提军入庐,无如鄂抚篆不能脱手,大约年内外乃分路并进耳。浙耗甚噩,绍兴陷则杭难孤立,湖亦危矣。”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第二十封关键句:“皖省虽设子药局,因无经费,湖北所调牛碾、工匠、式样,均未到齐,湖南提硝仅到三万斤,年内恐难开工。”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

    第二十一封致霞轩,该信言及辛酉政变,系咸丰十一年。其中“张仲达同年来信云,两宫懿旨,业将载端赐死,肃斩决,穆发军台,景、杜、匡、焦褫职,恭邸议政,桂、周两相,宝佩珩郎入赞枢垣,曹琢如同年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语句,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

    第二十二封关键句:“昨奉枢寄知会,冬月十六日保案,谕旨均经照准。春初部行即到,荣拜恩纶……徽园经月不解,张樨园守御甚坚,米药均可支持。左帅已至婺源……现商调鲍军往援。”该信明确日期为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二十三封致霞轩,该信言及李即将统带水路驰援镇江上海,但是军队尚未编练成熟,制度及粮饷未俱,与曾商定于二月开拔东行,与李鸿章同治元年一二月筹办淮军,驰援镇江上海攻打太平军史实相合。故该信明确日期为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第二十四关键句:“昨接幼丹中丞来咨,已具题交卸请开缺……顷忠、侍两酋挟众十数万,与我军搏战于苏、锡之交,如能即退,或有起色。”该信明确日期乃是同治二年十月初一日。

    第二十五封关键句:“常、昭距贼投诚,惟忠贼昨已回苏。”该信日期明确为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五日。

    第二十六封关键句:“嘉兴经敝部程军门攻克,杭城随以俱下。现调各军并攻常州,冀与金陵先后得手。”此信明确日期是同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二、余论

    这批信函反映了李鸿章在南昌、东流和江苏三个时期的部分人际史实。

    “孙中山的理想与中国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沈祖炜

    一、振兴中华的理想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伟大理想。熊月之《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三个世界》认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确立,有个由粗而精,渐次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张磊、张苹的《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和“理想国”》从“规抚欧洲之学说”和“竭力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的文化取向的角度,论述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形成。认为他在向西方学习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吸纳民主主义的同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对民国政治制度的设想

    孙中山曾经制定了指导革命的重要文件《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将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阶段。

    孙中山对新政权的建设,是有完整和长远设想的。濮灵《孙中山政治制度设计评说》认为孙中山主张权能分立,实行以法治国。

    总体上讲,孙中山是主张中央集权的。李振武《论清末中央集权的是是非非》重心在于分析中央集权对清朝统治迅速覆亡的影响。论文指出:“孙中山指斥清廷的预备立宪是‘假立宪之美名,以实行中央集权’。”

    三、民生主义与家国情怀

    孙中山伟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主义,就是其振兴中华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丁凤麟《简论中山先生的民生情结》认为,中山先生的救国生涯,是从关切民生起步的。从早期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到《香港兴中会章程》等文献,都可以看到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切。1905年成立同盟会时,更将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周秋光、李华文《孙中山的慈善博爱情怀》则认为,“慈善博爱情怀是孙中山社会民生思想的内在体现”,这种情怀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西方文明、幼时境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

    为实现中华振兴,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蓝图。所有的理论和蓝图都基于他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倾向。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阐述了心理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孙中山除了参阅大量19世纪末西方人文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著作,从中吸取了思想养分,他还阅读了王阳明的著作,受到王阳明心学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他的儒学情结。

    五、民族主义立场与对外交往

    孙中山是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以振兴中华为毕生奋斗的目标。所以,他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持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积极寻求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孙中山曾经于1896年、1904年、1909年和1911年四次访问美国。陈昌福《1904年孙中山美国之行》说,孙中山选择在美国华侨中活动,寻求对于中国革命的支持,是出于对美国民主共和的理解和信仰。

    六、孙中山的广泛影响

    王晓秋《孙中山的崇高威望和国际影响》列举孙中山生前身后,国内外人士和舆论对他的评价和怀念的具体史料。如1924年北大的民意调查,对于“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的伟大人物”的问卷,孙中山的得票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人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