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集美-一城新景 半城神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城市新区

    门神广场起舞记

    搬家的时候邻居早已入住,新居搁置多年,周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邻居大嫂热情介绍:“城市新区有步行街,休闲购物方便多了。旁边有车站,菜市场,有空我带你去看看。”对此早有耳闻,只因琐事劳碌,迟迟未一睹芳容。

    晚饭后,芳邻盛邀,遂一同前往。

    未至新区步行街北侧,远望见一广场喷泉如幕,在斑斓灯光映照下光彩夺目。广场名“吉祥广场”,又名“门神广场”。喷泉美名“涌金”,取唐开元通宝造型,寓意有幸所到之人“纳福采气、吉祥财富”。

    暮色四合,人群渐聚,喷泉骤停,少顷音乐响起,五彩光华下有人群沐浴着凉风翩翩起舞。背景是新区门神,纯铜铸造,高大之姿鲜见。

    门神寓意“避邪迎祥、平安长久”,民间传说秦琼、敬德成“神”于礼泉,礼泉也被历代老百姓称为“门神故里”。城市新区的铜门神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门神雕塑,家乡礼泉至此又多一项“门神之最”。

    省文联副主席胡树群为新区门神题词“秦琼醉盛世,敬德享和谐”。门神故里请来最大门神,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有幸居于此,就和众乡邻安享这和谐,翩翩起舞一回。

    一街华灯,两行绿树,一群快乐的居民,一曲欢畅的音乐,每一个细胞都禁不住跟着跳跃起来,在音乐中舒展身心,轻舞飞扬!

    跳至夜色大作,汗涔涔,酣畅淋漓。月上柳梢,仿古的街灯掌起一街温婉明媚,门神后的步行街一片灯影水声,一派“新泉绕阶清流,花木傍畦秀色”的好景致。

    各自归家,欣欣然约好再来一睹芳华,一赏秀色,一觅古韵!

    步行街漫步访古记

    时逢盛夏,傍晚与三五好友相约步行街散步纳凉。

    过门神铜像,踏小桥,傍流水,四下里灯柱辉煌,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柱内藏灯,逢夜,光影大作,映出一片诗文俊逸。

    有邑人宋伯鲁诗:“伏莽不惊鸿雁集,喜看村数自苕荛,明驼铁马镇萧萧,睥睨横关斥堠遥。落日烟尘吹画角,终年风雨送征轺。城临萯仲山层出,路指伊凉柳万条。”此刻,街上无柳,心中无事,悠悠然见草花满眼。树皆有形,红叶李、国槐皆时尚新姿新色。灯影下树色鲜妍,花影婆娑;碧霄上,月朗星稀,夜色如水。赏景、观灯、读诗皆成闲趣。

    又见明代洪翼圣诗赞醴泉“清凉五内尘埃去,飞洒千家润泽多。想是瑶池分玉液,还疑天汉落寒波。”读罢,欣欣然,有感我醴泉之山明水秀,历史久远,真可谓物华天宝矣!

    待走过小桥,四下里灯柱一字排开。

    这边符浩先生饱含深情写:“红云连绿野,萯山岭树香。”

    那边阎纲先生豪情满怀书:“我本萯山郎,信爱走四方”。

    没走几步,文化先贤孙迟先生又言:“丹青师造化,妙在悟天机”“形神可兼备,何须多用笔”。

    这一处诗赞烟霞洞主郑子真,云:“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那一处亦云:“夹岸夭桃新吐月,巢林娇鸟故鸣春。千年胜地依然在,几度曾逢郑子真。”

    这一处正叹“花鸟山春暮,河山几代更”。

    那一处遂赞“豆黍苗荣春雨后,牛羊笛静晚风前”。

    这一处适值“武将山头寻古迹,醴泉宫畔访前贤”。

    那一处眺望“烟笼六骏鸾声歇,云锁九萯树影重”。

    就这样,一步步走进醴泉的千年画卷,一声声轻叹这钟灵毓秀的皇天后土,“谷口清风远汉秦,花潭竹屿隐高人”啊!

    再至一处,又有诗曰:“子真已去名犹在,信有余光启后贤。”这后贤实不敢自喻,单是读这灯柱诗文,亦让人精神振奋,豪情倍增,酣畅淋漓。

    吉地不可无水,耳畔果有水声隐隐,喷泉以九曲之姿,四下环绕。脚下走过之处亦为旱喷泉,若逢泉水大作之时,从北门口至南端,数华里皆水声不断。

    泉在中央,绿树侧依,树下木板四合,围住护树土坑,提供游人坐椅,椅上有人,谈笑扇扇。却见一人正忙,烧锅烙饼,锅大饼厚,正应了“陕西一大怪,锅盔像锅盖”之说。风箱拉得正响,锅底子添了麦草,火候正好,沉醉之时好似闻着了锅盔麦香,就有调皮的孩童,走了过去,锅里掐摸一会儿,放进嘴里佯装嚼得有模有样,众皆捧腹。这雕塑乃乡邑名人雕塑家李小超先生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引人共鸣,惹得小孩子也禁不住入情入境表演一番。步行街让经典民俗雕塑走近百姓生活,艺术的感染力带来鲜活的审美体验,回味无穷。

    留恋处又见胜景:一廊傍水,两侧绕藤,藤牵绿荫,诗意非常。过走廊,现天圆地方演艺舞台,石材拼花,状如睡莲,演出时台上演员在华灯高照、古韵飘香的景致里就如同从盛唐穿越而来的贵妃一样出水芙蓉般的美艳动人,逢此胜景这四下里的才子们,一定会改一改指点江山、壮怀激烈的文风,写出类似“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句子来。

    那边儿,锣声亮,弦板儿响,弦板腔唱至正酣,六个铜人一字排开,乐器在手,曲儿在口,惬意就写在脸上。这是新区最大的一组铜雕塑,纯铜铸造、大于真人,那铜锣敲之有声,那铜人酣畅开唱,观之有情。“皮影戏里,幽幽古梦依稀;秦腔碗中,嗖嗖凉水一咂。”游人至此无不被这些雕塑里的乡韵乡情所感染。

    踩上两侧通道上的莲花、铜钱地景,步步莲花,回望:磨盘水景、拴马桩、木马车、铜雕塑以及门神文化民俗馆都掩在树影灯光里,一街雅韵,满目流彩。

    整个步行街的造型如一把吉祥金钥匙,又如展翅欲飞的凤凰图案,把历史文脉、吉祥祈福于细节处渗透进老百姓的生活里。

    新区拓展,步行街一直向南延伸,南口为“人杰地灵涌泉景点”,外观造型是礼泉地形图的叠型涌泉瀑布,追寻“天降甘霖,地出醴泉”的渊源,千年文脉,此处可见。

    有曲径通幽,中槐、雪松、女贞、枫树,各色树木林林总总;《道德经》、《朱子家训》、《论语》各样石刻名言洋洋洒洒;乒乓球、羽毛球、儿童游乐器械,各种运动健身所需一应俱全。

    树荫浓密,凉风徐徐,踩小路漫行,或鲜花绕曲径,或绿草掩方石,步步皆成景,更有诗篇变换,雕塑铺染,胸中顿生关中大地古韵情怀,礼泉厚土今日豪情。

    移步换景,至最南端,凉风渐起,人影渐密,新修道路宽阔,新植花木妖娆,新建学校高耸,新成社区在望。又是一番新境新天地,又是一段新风新历史。

    品格幼儿园趣记

    远远望去城市新区品格幼儿园像一个暖黄色的童话世界。淡雅的黄色墙壁,明亮的窗户,每个小窗户上安置着的崭新的空调眨着大眼睛,鲜色的窗帘儿透过玻璃窗讲着故事,童趣和温馨透过绿树叶儿漫溢在宽街高楼之间。

    校车接了孩子刚刚停稳,一溜小天使就相跟着飞了下来,附近小区的老人牵着小孙子送到门口,幼儿园阿姨迎了上来,老人就乐呵呵地送了孩子入园,再转到别处去自寻乐趣。

    早晨阳光的金和幼儿园的暖黄融成一抹暖色,把从每个窗户里飘出来的歌声、笑声、孩子甜美的童声和老师柔美的低语酿得甜醉了似的。这童话世界飞进了天使顷刻间就被爱包围了、融化了,那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像照进了传说中的城堡,暖的桌,暖的凳,暖的歌,暖的诗,还有暖暖的故事。暖得明艳,暖得新鲜,暖得多彩,暖得舒适,似乎没有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美好的儿童世界,“暖”就成了打心底蹦出来的最贴切的一个词了。

    暖人心的还有那园歌: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家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凡事要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这些句子由带着笑容的年轻教师婉转地唱出来,再由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咿呀出来,他们可能不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但是他们一定会明白“不作害羞的事”,大道理的传输中多了些快乐和轻松。“春天的花,夏天的花,秋天的花,都比不过开在心里的花。”这幼儿园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美丽的花。

    等到健身结束的老人买菜而归时,孩子们的饭菜也很快上了餐桌,“排排坐,食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在家里可是爷爷奶奶喂饭的时候多一些,现在自己吃,“啊呜”一大口,菜呀肉呀米呀全进了肚子,阿姨见了连忙赞一个,今天又得小红花一朵。小班的小朋友有不会自己吃饭的吗?有,那也没关系。阿姨来教拿勺子,先舀起,喂一口,“宝宝自己再试试。”“不好好吃饭可不行,绿的、红的、黑的、白的、紫的,这碗里的各种颜色全是长个儿的能量。”

    看孩子们吃饭犹如观看阿姨和孩子们一起表演儿童剧一般。

    这幼儿园里走一圈,快乐了,轻松了,就连肚子好像也有些饿了。出大门时,看到品格农庄绿色蔬菜专供的牌子,怪不得刚才孩子们的饭菜看得人流口水。

    离开新区品格幼儿园,往菜市场而去。再回头时,大厅里的玻璃窗户闪着光,那上面贴着的“感恩”、“宽容”、“善良”、“快乐”这几个词特别抢眼。有这样心思的教育家,一定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办出一流的幼儿园。

    健身广场行记

    新区建起健身广场在小城里是最早的,最早光顾的是巷子里的老人家,一大早邀约着出门去,回来时拎着买好的菜,从巷子那头就已经把朗声传了过来。

    那可以转动腰身的器械转得人如何腰肢和泛,可以按摩背部的那种器械是如何被小孙子戏称为“熊蹭树”,坐着蹬腿的那种器械又是如何让僵硬的腿变得软和了些……相互之间交流着、新鲜着,回家之后又极力向一等小辈推荐。

    周末得闲,带孩子再去,这广场已是人也满,声也满,趣也满,两两结队打羽毛球者,一众围聚赛乒乓球者,生龙活虎腾跃于篮球场上者,青梅竹马嬉戏与各游乐器械之间者,老老少少寻得了桃花源似的酣畅着,四野开阔,春风和美,境与人相映生辉,热活、安逸、美好。

    新区拓展之后,步行街又添新景,树花皆茁壮成荫,葳蕤有致,健身器械几迁其址。

    树在头顶成荫,花在手边吐蕊,清新舒爽,健身器械因景而设,错落于树影花丛之中。沿石子弯路缓步前行。这一处两位老人相背锻炼,胳膊转得“呼啦啦”,家常拉得眉目成花;那一处两小青年相对而坐,边健身边聊天,明朗朗的青春年华,热乎乎的窃窃情话。这一处两夫妻羽毛球场上互不认输、激战正酣;那一处几儿童跷跷板上七上八下、笑得正甜。

    乐趣、情趣、童趣,各得其乐,各成一趣。

    城市发展,健身广场逐渐多了起来,各处住宅小区也因地制宜开辟了大大小小的健身场地,在不同的景致里增添着生趣,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城市新区依然人来人往。逢着夏天,树美、花香、风凉,风格雅致、安逸美好,去步行街逛逛成了礼泉人的一桩美事,乐事!

    三角广场

    追溯人类建造住宅的历史,最早可以到母系氏族时期。我们追求建筑舒适美观坚固,却最终发现,我们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把自己圈在里面,密不透风。在城市住宅日益紧仄的今天,一方空旷的广场就显得特别必要。

    小城有广场,且有多处,大大小小,或居于城外开阔地带,或位处购物中心外,零零散散,像开在柏油路上的鲜花,洒在草地上的珍珠般的露珠子,明亮美丽。

    三角广场因其形而得名,处繁华地段,三面道路环绕,四下楼屋栉比,丁字路中央开辟出这么一块儿,栽树花,设廊亭,置椅凳,有中央喷泉,有健身器械,有舞蹈广场,最生动的画面是活动在这广场上的人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

    老陕爱秦腔,夜行的人吼几声秦腔壮胆,想来最是管用,瞪圆了眼,梗直了脖子,气沉丹田一声吼,声震四野,气壮肝胆,绝不亚于当日长坂坡张飞的那一句:“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何道理?”广场上唱戏是戏迷最酣畅淋漓的享受,广场上听戏是小城里的戏迷最惬意的事,这土地上长秦腔,这广场上最常见的也就是这边一堆,那边一群的唱者,或是这边围一圈,那边坐几排的听者,唱至热闹处,往往是这边“斩单童”,那边“柜中缘”,这边大净“哇呀呀”!那边青衣“悲切切”。唱者多半业余,却常见高手,伴奏者多半临时组合,却多有默契,听者多半携孙买菜归或是得闲转一圈,但丝毫不输兴致,丝竹和弦嘤嘤成韵,锣鼓板胡铿锵有声,唱者声情并茂,听者摇头晃脑,一副行家做派。

    也有鲜衣靓衫年轻人,却是不久停,听得一句半句,凑凑热闹,转身离去,少顷,广场舞的人群里就看到她们活泼的影子。

    由于身处繁华地段,四周本也热闹,加之这里本身就是活动中心,就不像网传的大妈广场舞那么声震天,那么讨人烦。这里的阵容却是极为庞大,多时近千人,少则上百人,每到华灯初上,广场上彩灯高悬,四周绿树围拢,自然一处安逸空间,音乐乍响,起初十数舞者,片刻四下里的人们迅速聚拢,自觉成行,有熟悉动作者优美自然,有初学者手忙脚乱,谁也不笑谁,这里是小城的广场,普通人的空间。

    有好交谊舞者自成一派,占一处空间,因舞而聚,翩翩跹跹,倒是有几分专业范儿。有从草根走向专业者,不光是舞姿,就连服装造型也颇为讲究,高盘发,大摆裙,裙裾摆动风姿卓然,举手投足韵致不凡。同居一城之内,即使不知姓名,也常感眼熟,是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也可称之为“大邻里”吧!这邻居通常都是极为热情的,你若虚心请教,她必不厌其烦,所以这里的舞者人数众多,大多一传十十传百,一种舞步开始流行,不多日口授心传,好舞者也都会跳会教了。

    广场上的白发老人不自觉地会集中到一处,不是因为谁刻意而为,而是锻炼内容与别处不同。大多为节奏缓慢,有针对性的活动,有一节操曰“挖泥”,见数十老人同时弯腰,两臂伸至最下方时用力做挖泥状,然后慢慢抬起,举至头顶,再做向后投掷状,简单的动作,舒缓的音乐,认真的神情,大有返老还童之感,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无非回归天真简单罢了。

    从广场东头一直到西,唱者、舞者、观者皆欣欣然放松身心,愉悦心情。至月上柳梢,夜色渐浓,人群逐渐散去。明月当空,草花照眼,夜色甚美。

    晨雾未退时,晨练的人们就已在这里拉开小城新一天的序幕,有太极者,宽衫宽裤,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和十足的精气神,有打球者,运动装扮,生龙活虎地点亮一天里最初的时间。有人在七点钟之前离开广场,融入到上班的人流中去;有人在太阳升起后,转到几处超市或是菜市场去;有人在多数人都离开之后,静坐在回廊处的小亭子里一解烦闷。

    三角广场就是这么一处地方:年轻人在这里挥洒汗水和压力;老人在这里结友锻炼、说戏聊天,享受夕阳红的清闲;小孩子在这里玩耍嬉戏、蹦跳欢唱,感受在人群中的热闹和温暖。恋爱的小情侣在树下低语,失意的少年在亭中静思,耄耋的老人在草地上听戏,壮志的青年借一席之地办起了画展。

    一个社会的解放程度要看女人的解放程度,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不妨去看看这个城市的广场。

    小城的广场大大小小有好几处,无法一一细数,像透过叶隙的金光,诉说着太阳的绚烂。

    小城正筹建新的“迎恩门”广场,建成之日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景因需而造,因人而鲜活,因人而多情、多姿、多彩,热爱生活的人们永远是小城最美丽的风景线!

    报时大楼

    记忆中,没有报时大楼的时候,大家称呼那块儿叫泉城饭店,有了报时大楼之后,只要说“报时大楼那儿”礼泉人甚至在外的游子都知道是哪里了。中国的城市几乎都有代表性建筑: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被妙称为“广州小蛮腰”的广州塔,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重庆解放碑……以至于人们提起“布达拉宫”就想到了西藏,提起黄鹤楼就想到了武汉,提起滕王阁就想到了南昌,提起钟楼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西安。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礼泉是小县城,也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标志,那就是报时大楼。

    作为一个城市建筑,在县城里它算得上是高的,从县南兴礼路进城,两三里外就远远可见;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在县城里它算得上是美的,外观方正,以傲然的姿态矗立在国道旁。楼顶硕大的钟面、高耸的塔尖,让人想起,深山未必不出俊秀,幽谷未必无有芝兰,就像是山野百姓家的女儿也未必不国色天香似的,存在的万物都有着对美的渴望和展示美的诉求。

    白天,这里往来车辆行人络绎不绝。赶着时间上班的青年匆匆而行,自行车后座上背着书包的孩子急催父母,买好菜的老人忙着回家给小孙子做饭,卖了自家田里果子的小两口着急回家给乡邻报个喜。街边出租车里的车夫,虽是那么悠然坐着,却也眼观八路,瞥见提着行李,神色匆匆的路人立刻迎上去,“师傅!这是想去哪答些呢?”一整天这么下来,总能拉几趟。擦肩而过,总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夜幕降临时,聆听着时间的召唤,回家的路上亮起了街灯,放慢行走的脚步,呼吸着城市的温热,留连处报时大楼灯光楼影,交影生辉。放慢了脚步,仰头借一抹夜色,掌一街灯光,读那闪着淡绿色荧光的时针,慢慢地融进时间的流里,拂面而来的暖风带着城市的体温,像温暖的手抚摸着脸颊,路灯洒下金黄色的光影,像恋人秋水样的眼波伴着归家人的身影迤逦远方。走在这灯影里的人不觉间轻了心,暖了身,快了脚步,身后似有喝了高粱酒的酣畅汉子高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莫回呀头!”走过一阵子,再回头,那楼的轮廓就愈发清晰可见,楼身蓝莹莹,光闪闪,楼顶黄澄澄、金灿灿,楼身方正,楼顶圆润,顶上尖塔高耸,塔尖是闪着一抹紫光的圆。天圆地方,下接地气,上接灵气,中通人气,从城北而来的帝王之气在这里押了新时代的韵角,填了阙新词,谱了首新曲,敲响市民的生活。

    夜色渐浓,人影渐疏,对面的车站大楼灯火辉煌里也少了人影,小贩收了摊,夜行的人加快了脚步,楼下勤劳的车夫还在坚守,打着盹儿的眼睛见了人影立刻有了光彩,脸上又掬了笑容,招呼一声。

    在飘着五谷香的餐桌旁听孩子讲完这一天学校里的趣事,家家户户从厨房到客厅到卧室灯光次第隐退,这城市睡了,安详和美。报时大楼仿佛也沉醉在无边夜色里的灿烂光影中酣然入梦,时针睡了,分针也入了梦,秒音也无声地滴进光阴的流里,这一天将从这城市、民众、鲜花、绿地以及万物的生命里静静离去,悄然无声。

    习惯性地在五点过后睁开睡眼,打开窗户,迎接崭新的活脱脱、俏生生的一个清晨,少顷也迎进了报时大楼的钟声,两句音符之后洪然响彻小城。时钟竟然入了睡梦将我叫醒,准点赶着这城市的新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体“生物钟”吧!梳洗,对着镜子着一脸青春色彩;换衣,对着衣橱换一身清爽精神;打开灶头,煮一屋子牛奶香浓;叫醒孩子,养成勤奋好习惯。走过报时大楼,道一声“早安!”进了单位,读几页案头书卷,时间尚早,一杯温水下肚,校园里沸腾了起来,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此时,晨练的老人容光焕发,结队而回;早起的学生喊着口号,跑步归队;临街的包子铺收起蒸笼,数着收获;结束劳动的保洁员坐起板凳,街边小憩。

    大楼的钟声敲响了八点,城市在金色的阳光里拉开了新的一天,每个角落里都滴落了时间的声音: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韶华锦绣,春风正好,踏着这城市愉快的节奏,走起!

    群鸟来栖如凤来仪

    我参加工作以后,县城南北大街已是浓荫匝地了。尤其是政府什字至中山街这一段,道路两侧的法桐枝繁叶茂,春天呈上一枝头新绿,夏天捧出满街道清凉,秋天纷纷扬扬黄叶欣然邀行人共舞,冬天斑斑驳驳树干站出别样风姿。

    法桐生长快,树形高大,盛夏,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枝叶最浓密,两边的枝干呼朋引伴似的可着劲儿靠拢,远远看过来,头上的天就剩下那么一带,空远悠长。这时候,整天穿行于这街上的你方能真正感受到这树带来的福祉,尽情享受浓荫下的清凉。享受这美意的不仅有这城里的人,还有来自远方的成群结队的麻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鸟儿渐渐多起来了,每到傍晚穿过城市,排空而至,在府前路上空盘旋,从北面的泥河沟上掠过,在城市人家的屋檐下流连。最后都伴着夕阳,在暮色中隐入法桐枝叶中,又不肯早早入睡,就在枝叶间翻飞。扑棱棱的声音此起彼伏,瞬间混成一片;叽叽啾啾叫着吆五喝六,霎时喧闹成一片。这城市的大街仿佛成了旷野深林,一时间:众鸟翻飞,招朋引伴;深情献媚,婉转对唱;打趣斗嘴,此短彼长;追逐嬉闹,旁若无人;百态尽呈,百舌弄声。

    抖落的羽毛飘飘悠悠地落到孩子的面前,孩子惊喜地捡起,大呼:“爷爷,奶奶,快来看,这树上有好多鸟!”话音未落,“扑”,被一泡鸟屎砸个正着,孩子急忙用手去摸,顷刻间头上手上成了臭烘烘的一片。“哇”一声大哭起来。老人急忙跑过来哄,路人也慌忙抬头看,急走,大呼:“倒霉很,今天又让鸟鸟把了一颡[3]!”老人就说:“有啥倒霉的?有钱难买空中屎!”

    呵呵,这是多么睿智的一句话呀!

    鸟都不来了,这城市还能住人吗?

    清晨,我沐浴着晨光去上班,空气清新,过北大街,顶着一头的苍翠,听着早起鸟儿的欢唱,顿觉衣面俱绿,蓬蓬勃勃地透着生机;傍晚,我忙完一天的工作,兴尽而归,过北大街,顶着一头的喧嚣,听着满林子里的嚷叫,像极了我顽皮的学生,淘气美好。一不小心,哪只顽皮的鸟儿在头上或是身上拉一泡,你又怎能和它们计较?树下停放的车辆,没过多久,这些淘气的鸟儿就很快在上面龙飞凤舞地绘了些新图画,谁也不会忍心将它们赶跑。

    上班路过时逮住了两位保洁员的只言片语:“这车是越来越多了,路是越来越窄了。”

    我考证过:这条街,南起西兰大街,北至仲桥南端,长1730米。大修了4次,第一次是1978年八九月间完成了中山街什字至政府什字长410米、宽14米的路基拓宽工程,1980年铺为沥青路面。第二次是1979年10月至11月,修筑了三支渠至西兰大街100米路基铺设工程。第三次是1980年完成了政府什字至三支渠长540米、宽14米的路基沥青路面铺设工程。1991年3月将三支渠涵洞按道路宽度拓宽改建为26米长的倒虹,同时铺设了沥青路面。第四次是1987年8月到1988年10月,在战备路改造时,对中山街以北至仲桥段长680米的道路两侧、26米以内的占道建筑进行拆迁,按14米宽度完成了道路拓宽的沥青铺设任务,至此方成今日模样。

    路宽车通,广栽树木,树丰鸟至,与民共生!

    “这鸟屎难打扫,不过还是有鸟好,有鸟说明环境好,污染小!”

    下班路上,又捉住一句。

    还是有鸟好啊!前人修路,后世畅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心中感恩之情顿生。

    感恩,这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礼泉文庙

    礼泉中山街是条老街,集聚着两所有名的学校——仓房巷小学和礼泉二中,一街之上学子云集。文庙就位于二中和县教育局之间,文化的根、教育的魂都在这老街上。

    文庙修棂星门,为三楼四柱歇山顶木构建筑,象征祭孔如同尊天,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门下。

    中门正中“文庙”两字飘逸洒脱,左侧一画,画中一摞诗书,右侧亦一画,画中两卷轴。下方四幅画:《高山飞瀑》《连升三级》《富贵如意》《江山如画》。雕梁画栋,溢彩流金,红漆柱子,炫彩门楣,悠悠然一缕文脉,訇訇然一段历史,浩浩然一股正能量。

    古人读书的精神力量,往小处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谓“小文人”也;往大处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笔如椽,是谓“大文人”。遥想李太白当年做《南陵别儿童入京》,“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怎样一番“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啊!

    晨曦微露,隔壁二中,众学子捧卷晨读,书声琅琅,在这文庙的氛围里一番洗礼,定是满满的一腔大文人豪情。

    一缕太阳的金光冲破云层,顷刻照得整条街都是一片明朗朗的丽日佳景,那书声越来越响,人影越来越忙,最后随铃声响成一片茂腾腾的校园景象,学生早操的时间到了。

    从栅栏一边的小门进院子,院内正中有砖石砌成的半月形泮池,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踏上泮桥,抚栏遐思:“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依古礼当年可有士子在此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上帽缘,以示文才?定是有的,这帝王脚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过泮桥去拜孔子,这在古时称为“入泮”,这里又曾有多少士子,怀揣梦想,欣然入泮呢?定是有的,醴泉滋养的这方土地历来不少大儒仕宦。

    思量间,三五个小孩子笑着闹着进了门,上了泮桥,奔戟门而去,其中一人不慎摔倒,撇着嘴做欲哭状,扶他起来,牵手同去。戟门被一伙顽童“吱呀”一声敞开,院内的翠色花园、平直甬路、台阶上的大成殿飘着墨香呈现在眼前。殿为硬山顶,屋正脊两端有鸱尾,中有“高明”,屋面、脊兽等覆以青色琉璃瓦,殿前两面有丛墙,粉白粉白的,朱红的殿门,雕花的窗,鎏金的装饰,格调高雅,自然一段书香古韵。

    后院有碑,碑文为《御制训饬士子文》,为清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撰文亲笔书法。这位来自大草原的蒙古族中国皇帝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

    中华文化是一脉,绕碑吟哦,以文化人,礼仪兴邦之感顿生。

    戟门两侧的墙上各镶嵌一碑,字迹清晰,书法俊逸:

    “有明洪武二年,县治西移今址土木肇兴,即创庙宇二区,一为城隍庙,一为文庙,斗拱呼应,琉璃生辉……上世纪末,以县城扩建故,拆除城隍庙,识者为之扼腕。文庙虽未被拆,而梁木倾坏,墙垣残朽,影像无存,俎豆不陈……”

    吟哦间,一群孩子尾巴似的跟了过来。

    “鸠工聚材,经历数月,如期告成,殿宇靓深,廓庑宏丽……今之所营,曾何仿佛。谨勒贞石,以谢功庸。”

    “这是什么意思?”

    “是说文庙重新修建的过程,感谢付出劳动的人。”

    “这是谁写的?”

    “魏明羲先生。”

    ……

    “我不认识!”

    “快看,这个人我认识!县长!电视上有名字呢!”

    ……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聪慧顽皮。

    “过这泮桥,心里许一个愿,就能把书读好,成为栋梁之材。”

    “真的?”

    “真的,只要你心里虔诚地许个愿就行!”

    几个孩子排成一排,相跟着小心翼翼过泮桥而去,留下一串笑声。

    一起出了庙门,回头望时,树花鲜妍,门楣鲜亮,古香新韵,文脉氤氲。阳光已朗照,透过树隙,照亮了文庙西檐的教育局,照亮了一街之上的两所学府。

    披肝沥胆,教书育人,千年文脉,世代传承,作文以记,以谢功庸。

    文化下乡

    随着盛夏的到来,城里的各大影院进入一年中最火热的季节。六月底《变形金刚4》以及国产喜剧电影《分手大师》几乎拿下了全部影厅和男女观众,七月中旬郭敬明与韩寒不是冤家不聚头,二位从“纸上谈兵”发展到院线较量,《小时代3》与《后会无期》两部电影相隔一周上映,在各种庞大的粉丝群体簇拥下,影市进入到空前火爆的时期,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猛龙过江》在网络神曲《小苹果》的带动下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电影。

    昭陵镇高家村的树荫下,讨论正酣,话题却不是《小时代》和《小苹果》,甚至连刚刚火一样余热未退的世界杯,在这里也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梅西、范佩西,不管“东”还是“西”在这背倚皇陵的村子里挥了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

    村东边的天空,晚霞把云朵烧成了锦缎,果园安静地睡了,果子睁着半醒的眼翻了个身长了一圈,睁眼瞅着场院上撑起的大机器,四个大黑箱子,两排睁着大眼睛的灯,一群忙活的青年……少顷,钢架子撑起来了,木板搭上去了,红地毯铺上去了,“大箱子”响起来了,园子里的鸟儿惊得连忙“扑棱棱”飞起。

    白天太阳炙烤的热气还未退去,县文化局的小伙子们已经洒了一身汗,做好了演出前的准备。

    摇着蒲扇的老人盯着不断从一辆辆车上下来的演员,寻找着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名角儿,不时扯扯衣角,告诉娃他二姨哪个是最有名的花旦,哪个是“最美的王宝钏”。

    夜幕拉开,山风渐浓,穿林而来的草木风逼退了暑热,开场的舞蹈点燃了激情的火。

    一时间,台上一片五彩光景,灯光如霓虹,服装如霞彩,舞姿翩若惊鸿,歌声宛如百灵;台下一片呐喊叫好,左邻与右舍,相约结伴行,昔日农家田畔,今日流动剧院。走,咱看戏去;走起,咱一声喝彩吼一声。

    音乐起,丝竹和鸣,铺天盖地一片春色,婉转娥眉姿态妖娆,柳眉粉面,杏目樱唇,柔美的“碗碗腔”吐出四句诗来:“姓桃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访春讯,谁向桃林来问津。”字字在嗓子里磨圆了,筛纯了,镶嵌着“依呀”、“哪呀”、“哪依呀啊”这些衬词行云流水般地唱出来,其情缱绻,其曲婉转,宛如隔空天籁,又好似夜莺鸣啭,得了这九萯皇陵的灵气,悠长长、婉转转地引人入胜。

    听罢,台下喊透一声“好”!接了黄土地的气儿,爽朗朗、硬铮铮的。

    若问演唱者何人?台下听众最熟悉。“那是咱礼泉人,县文化馆的魏娟,咱陕西‘最美的王宝钏’。”

    桃花儿香尚未散尽,台上又是一曲“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刚刚只看红袖翩跹,没听清几个词儿的小青年顿时沸腾了起来,和着音乐打起了节奏,台上台下热闹成了一片,白胡子的老者瞅着身边欢腾的孙子,露出一脸满足的笑。

    “老娘不必泪纷纷……”

    “我的爱情像杯美酒……”

    “兄弟窗前把书念……”

    “天边飘来一朵白云,军营飞来一只百灵……”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子也是传后人……”

    台上竹板打得“呱啦啦”;台下观众笑得“哈哈哈”;台上精彩不同,台下乐得不行!大爷大妈丢下手中的蒲扇忙着鼓掌;大哥大嫂把怀里的小子举高一家人齐叫好;小伙儿姑娘丢开牵着的手站在摩托上一个劲儿拍手。

    等天幕上的晚霞换成了黑丝绒,大地上的温热换成了清凉提神的风,这台上就经历过了开场的火热,演出中的感动和传情。此时,四野里漆黑成一片,夺目的聚光灯把一片五彩洒在台上,忽然之间,音乐大作、灯光飞烁,台上炫出一摇滚歌手,酣畅淋漓地唱,酣畅淋漓地舞。舞罢与台下大声对话,惹一片欢呼,老老少少皆举手拍掌,欢情雷动。忽然,台上歌手连翻数十跟头,在众人一声惊诧中划一道弧线奔台下而来,惊呼声未定,那演员早已稳稳地站在观众面前,在观众的又一阵惊呼声中又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落到台上,随着音乐继续酣唱。惊得台下老幼皆大张着嘴巴,须臾又是一阵叫好,一阵掌声。

    夜色阑珊,一首依依惜别的歌,几句深情款款的祝福,灯光暗了,音乐停了,人群散了,提起凳子嚼着余味儿呼唤着左邻右舍结伴而去。

    突然,一小孩儿大哭,四下寻找时却见一个三四岁的蒙童嚷着也要上台唱一首。那家大人就一齐哄着:“乖乖,长大了也到文化馆去当明星。”

    演出的车辆相跟着驶离,身后的场院回归宁静,天空亮起一片星星。

    演出圆满成功,明天在菜场相遇,你甚至认不出卸了妆的那台上的角儿,混入人群中她们朴素得看不出任何不同。过几天,又一处沟沟峁峁、村村洼洼的舞台上,花一样绽放的笑容,天籁般动人的歌声,一回眸的眼神,一转身的风情,瞬间点亮乡野的风,点亮了一个县级文化工作者的艺术人生。

    “人情,人,情啊!”

    为什么你的演出如此动情?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小城名角儿

    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秦腔气冲霄汉,那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使它深深地根植于人迹所至的每一片土地,以最接近西北人内心的宣泄方式,唱响了,唱美了,唱醉了这一方土地,唱得忧愁没影儿了,唱到快乐放大了,唱得日子活泛了。

    裴立妮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她扮相秀丽,做派大方,嗓音清丽明亮,在表演上继承了全巧民的娇柔细腻,在唱腔上继承了马友仙、肖若兰的华丽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声情并茂,是这小城里的名角儿。

    傍晚,立妮正做饭,长年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方舞台,她清婉的唱腔像蜜一样融进了乡邻的日子里,在自家的厨房里,蜜一样的生活还需要自己经营。油烧热,菜入锅,“吱啦”一声,“呀!”人这才从角儿里如梦初醒,这一声“呀”也清脆响亮,显出几分名角儿的功底来。炒好几道家常,待滚汤入锅,细火慢炖的工夫,一转身至穿衣镜前,举手,抬头,“不对!这眼神儿还是不对。”汤在锅里煮,戏在心里煮,汤越煮越浓,戏越磨越精。对着镜子再一个圆场,举手,低眉,回眸,稍稍满意一些,再进厨房忙活去。饭罢,洗刷时,厨房里又是一阵浅吟低唱。

    晚上下乡演出,收拾停当,出门。同行皆文艺同行,立妮很受欢迎,车行进在乡间公路上,谈笑话题不离戏,刚才在自家厨房里的一番“折腾比划”惹得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爱戏才能唱好戏”!一车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等瞄见了舞台,化好了妆,换好了衣裳,站在你面前的裴立妮立即换了个人似的,美眸流转,粉面透红,俊眉俏眼,画中人一般了。等到了后台,站定等场,这人早已入戏三分,待会儿若唱欢音,这会儿她定是亭亭玉立,春风满面;待会儿若唱苦音,这会儿她定然又是一番深思哀婉,未语如泣的神情。

    等到各样乐器匐匐然如平地一声惊雷起,内唱尖板:

    “没来由犯王法横遭刑宪。”

    踉跄跄上台来再唱一句:

    “放大声喊冤屈动地惊天。”

    悲!!,弱女子悲声呐喊,怒冲冲,声入云直指苍天。声情并茂,如泣如诉,单听这一句台下戏迷就知道这是个唱家子。

    “忘不了,你把我儿女看待,忘不了我夫妻恩爱相怜;再不能陪婆婆从早到晚,再不能尽孝道侍奉堂前。”

    “婆婆呀!”

    “从此后你莫把儿女思念,全当了我夫妻未来人间……”

    婉转唱腔千折百回直扣人心弦,四下里黯然无声,观众目不转睛神思全在立妮的表演里。一举手一投足,悲悲切切,如泣如诉,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沉醉在戏里,她是义薄云天的窦娥。

    待音乐骤停,立妮站定,稳妥妥鞠躬谢幕,台下掌声雷动,有戏迷泪涔涔沾湿纸巾。听罢一曲,仍觉不过瘾,齐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那我给大家再唱一段‘兄弟窗前把书念’。”

    “好!”

    拉弦乐再起,“兄弟呀,窗前把书念,姐姐呀灯下做针线,母亲机杼声不断,一家辛勤非等闲……”

    凝神倾听,轻盈婉转,一瞬间立妮又把一个活脱脱的青春女子形象搬到台前。

    唱罢,戏迷又呼“再来一折庵堂认母!”

    望后台,导演示意再唱,音乐起,又一番行云流水、清丽婉转。

    直唱得四野无声,萯山静默,辛勤的庄稼人笑得甜到了心里头。夜色已浓,演出结束,结队返回,意犹未尽。不多时日,下一场演出,下一折好戏又在这九萯山下的土地上余音袅袅。

    多年来裴立妮在上百个古典戏中塑造了花旦、小旦、正小旦和现代中老年妇女的形象,她在《杀狗劝妻》中塑造的“焦氏”,融合了花旦、青衣、刀马旦的动作,在广大群众中成为美谈,久演不衰。她的拿手秦腔折子戏《拾玉镯》《柜中缘》,弦板腔《隔门贤》以及本戏《白蛇传》《夺锦楼》《火焰驹》《大破天门阵》《窦娥冤》《回荆州》《大刀王怀女》《回西歧》《回龙传》《哑女告状》《安安送米》《紫霞宫》《三头案》,一一数来没有群众不熟悉的,没有群众不热爱的。

    裴立妮把秦腔从九萯山下的黄土地唱到了上海的大剧院里,她却始终扎根这块土地,始终坚持为老百姓演唱。使人不由感叹:

    用心用情艺术之花常开!

    人生无非真情,好戏无非情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