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集美-大唐故地 有古可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梦回大唐爱

    进了北山,就感觉离大唐越来越近了,上了这台阶,就感觉触到了大唐爱的脉搏。这小山上是唐太宗爱妃韦贵妃的墓葬。

    美丽的传奇故事还得从先朝讲起:

    隋末的一年正月十五,花市灯如昼,流光灯影里撞入少年将军心里的女子,叫韦皀。他长揖,言“对不起!”年轻女子回过头来也不说话,只是甜甜一笑。他惊呆了:“呀!这么漂亮的人儿。”这时,那年轻女子带着随从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他便叫下人跟随那女子。下人回来禀报:那女子姓韦名皀,京兆杜陵人,不久前刚嫁给了隋齐王李珉。他回到太原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韦皀美丽的身影。再后来她的夫君起兵被杀,隋亡,她充入唐宫为宫婢,淡了粉黛,旧了罗衫,深情成了锁在高墙内拧在眉心化不开的一抹忧愁,高祖即位后宣布大赦天下,她被家人接回了。

    她早已忘记了那待在灯影里流连的少年郎,家道没落,跌落云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秦王的花轿像春天里一场繁花盛开的梦,她是怎样忐忑地上了那花轿,进了那王府,入了那洞房?人生在转角突变,幸福唐突地来敲门。她透过绣房的纱窗听小丫鬟窃窃私语,滴下几滴伤心的泪珠。“她二婚的身份何以配得上少年英雄?”“他是爱她不是爱她显赫的家世?”“前朝重臣家再婚的女儿,做了今朝王府的妾!”

    洞房花烛深深处,簇簇笙歌细细,侧耳听堂前觥筹,起身偷揽玉鉴自顾,时光和她开了如此的一个玩笑,上元节的灯影里那翩翩的少年郎如今的秦王成了她的夫君。

    是因为家世,是因缘巧合,她不去想,后世读史的女子也无需去想,此刻,她只需做内外皆美的女子,像月亮一样衬得起太阳的光辉。

    春椒起咏,艳夺巫岫之莲;秋扃腾文,丽掩蜀江之锦。

    她在御花园赏花,美貌引来了无数只美丽的小鸟、小鸡,环绕周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故,唐太宗李世民再没有立过皇后,据说韦贵妃成了不是皇后的皇后。高宗麟德二年韦贵妃病亡。次年十二月长眠在了天子脚下,与天子陵寝一沟之隔,这荣宠亦非他人能及!

    传说埋葬韦贵妃的时候,有无数只小鸟、小鸡飞进了墓室及墓道。人们怎么驱赶它们就是不飞,嘴里还发出啾啾的叫声,流着眼泪,人们就将它们一起埋进了韦贵妃墓。

    走上这砖台阶顿足试试,隐隐听得见啾啾的响声,却又似风声,回望漫山苍翠,除了天子陵山,都在她脚下。祥钟华胄,秀毓名门,京兆名媛,大唐贵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以及另一个帝国的建立,看尽潮起潮落,她是那样平静,静能生慧,韦贵妃就是这样一个从容的女人、智慧的女人。

    青砖的台阶长出了绿的草,像那一年她翠色的裙,在宫人艳如桃花的娇红里逊了色,却静的如一汪碧水,不漾涟漪。长长的台阶啊!皇帝若是来了,会早有宫女来报,不必心焦,安静地等着……

    等了千年,她的爱定格成了一朵安静的花的姿态。她的墓与他一沟之隔,他来看她,四重门,四个过洞、四个天井、前后甬道、天子的脚步踱着绝世的风韵,没有了簇拥的宫人随从,他看到了壁上的使臣、侍女和乐师,笑了问:“卿可喜欢?”她迎了去,浅笑浸得眉眼春水一般,“皇上给的臣妾都喜欢。”她原本可以像年少的宫人那般瞪着杏眼,送一汪涩涩的秋水,微嗔一番,或是夜半无人私语时讨他几句天子誓言。可她却是名副其实的高门淑媛,天情简素,禀性矜庄,他来,她浅浅地笑,他走,她款款地恭送。域外的使节还在朝堂,臣子的奏折堆在案前。

    山下的官道上疾驰的官人又送去紧急的公文,马车上哪位官家的女儿在听着奶娘讲着故事?红着脸问:“他爱她吗?”

    “许是不爱,她的儿子十岁离开京城去了封地,与她的公主临川同样庶出的公主们,嫁的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妃窦皇后或是长孙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韦氏、独孤信的后人,唯独临川所嫁的周道务,论家世,是众驸马中垫底的。她的公主十八岁才受封,而且是众公主中唯一一个受封后立即出嫁的,和临川同年出生的清河,早在贞观二年便册封为公主了,更不用说唐太宗尚在人世的时候,临川便跟着驸马远离京城了。椒庭藉宠?若是真的曾经代掌后宫,她的墓志上不可能对此只字未提吧?”

    山下的公路上驶过香车美女。他爱她吗?不爱,他有那么多女人,何必去爱一个再婚的寡妇?也许是爱的吧!他给她的荣华能买多少个LV的名包啊?名跑车都不在话下。他原来那么爱她!

    车辚辚,马啸啸,风云变幻了千年,她在历史的长河里安然、悠然。

    他盛世明君,权倾四野,爱泽五洲,她“温惠秉心,柔嘉表度,六行悉备,久昭淑德”。

    她陪葬昭陵,拥有昭陵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光阴流转了千年,繁华锦绣终成了过眼云烟,冰冷的棺椁上方是触目的盗洞,透过壁画上的女子去揣度她的风姿,绝色美人的影子淡出视野,留下的只有大唐的包容和她的平和,淡淡的女子,成了这大唐亘古的美丽传说。

    敬一炷香,三叩首,蓦然惊醒。从上了山,踏上这台阶开始,竟神思飞扬,在历史的时空里穿梭了这么久。

    故事是游人想出来的,却也是得了这大唐的灵气,踩着大唐历史的足迹,顺着大唐的才情,大唐的大爱,大唐的气度、神韵思量出来的。

    若是你到了这天子脚下,贵妃墓前,定然也会生一段思古之幽情,反刍出一段美丽的故事吧?

    大唐公主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那时的李世民尚是主持陕西军政的秦王,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长相娇美可爱,父亲便为她取了一个惹人想象的美好名字——李丽质。今天我们形容女性美丽,都说“天生丽质”,这个形容词的美好含义便是由此而来。

    长乐公主墓道里存放的墓志铭上书:“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意思是说:“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将超凡的灵气带到皇宫;她高洁清丽,秀逸脱俗,犹若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妍明媚,光彩夺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词采华美,洋溢着皇帝父亲的喜悦和对爱女的赞美,充分表现出长乐公主的美丽高雅。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子女也多写得一手好字。公主以美闻名又雅擅丹青,墓志铭这样描述:“(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意译过来就是:“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1986年,考古人员在长乐公主墓中发现了一方瓷砚,即价值连城的“辟雍砚”,辟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杨师道的《咏砚》诗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一句,所咏的就是辟雍砚。这方砚是李丽质生前的实用之物,出土时砚面四周的弦纹内仍残留些许墨迹,砚面还有长期研磨的痕迹,可见当时唐宫内书风盛行,而公主也无愧于墓志对她书画才艺的褒扬,不光“天生丽质”漂亮光鲜,更俱贤淑文才,为人称颂。

    帝王的父爱

    走近大唐昭陵,走近九萯山,总感觉大唐的这位皇帝充满着正能量,心怀大爱,于国于家都充满阳光。据说,王羲之的女儿叫“孟姜”,唐太宗觉得这名字好,就告诉近臣“这名字好,我女儿就叫孟姜了”,临川公主由此得字“孟姜”。

    长乐公主李丽质聪慧开朗、柔顺恭谦,太宗更是视若掌上明珠。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八岁的李丽质便成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女婿是她的亲表兄,舅父长孙无忌的大儿子,锦上添花,亲上加亲。

    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富足,皇帝爱女的婚礼,当时完全称得上是朝廷内外莫不瞩目的一桩盛事,也就相当的讲究排场。史书记载,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帝以长孙皇后所生,故敕有司装赍视长公主而倍之”。由于嫁妆超过了她的长辈公主,惹得名臣魏徵上书向皇帝建议进行削减。太宗爱女心切,对此大为不悦,后来皇后谏言,皇帝开明,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还奖励了魏徵。

    今天当我们提到“公主”这个词时,总是把她和宠溺、娇惯联系起来,其实长孙皇后对公主的管教是很严格的,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成长的长乐公主,出嫁时已是贞观六年,四年后母亲去世,父亲对她的要求仍然很严格,仿佛是要在她身上找到长孙皇后的影子。所以说,长乐公主是一位家教严格、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公主。

    公元643年8月10日盛夏,长乐公主病重,溘然长逝,是年二十三岁。唐太宗悲痛异常,敕命鸿胪卿韦挺为丧事监护正使、鸿胪少卿崔仁师为丧事监护副使,将长乐公主陪葬昭陵。

    古人视死如视生,女儿在世时李世民恨不能把天下最好的东西全都给她,死后亦然。昭陵玄宫内设置五道石门,贵戚功臣和妃子墓一般只设一道石门。惟独长乐公主承恩特葬,墓室甬道内设三道石门。这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工期完成以后太宗还要亲自去察看,然时值盛夏,遗体不可长期存放,工期实在太紧,监工只能将石门的门槛降低了一点,所以太宗视察时,不得已三过门而低其头,总共低了三次,“三鞠躬行礼”由此世代相传。

    从女儿的出生、取名、出嫁到葬仪,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唐太宗作为一个父亲最为朴素的感情。

    公主墓壁画

    步入长乐公主墓墓道,可以看到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整个墓道全长48.18米,气势雄伟。

    唐墓的一大特色就是地宫中墓道两侧的壁画。长乐公主墓道两侧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气宇轩昂的甲胄仪卫、手捧花瓶的美丽侍女,皆栩栩如生,形态动人。《仪仗图》、《武士出行图》、《云中车马图》更是唐墓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瑞气流云,两匹骏马驾着红色木车奔驰,辕端雕饰龙头,轭顶饰红缨,车后两侧各斜插一面红色七旒幡旗,旗上绘有黻号。车有两厢,一厢中坐二人,一少一长,老者长髯飘拂,端坐中央,神态安详,栩栩如生;一厢端坐一人,面容温润如玉,安详美好。这三人中老者引导公主升仙,另一人陪同随从,那少者便为公主形象。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羯(梵语,指大鱼),鳍尾俱全,张嘴伸舌,吹得水珠四溅。壁画仿自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画面流丽飞动,意境高远,气象万千,这种题材在全国众多唐墓壁画中绝无仅有。1300多年后,当这幅壁画《车马送行图》(又名《云中车马图》)出土时,世人轰动,无不感叹:这才是唐朝该有的色彩!

    地宫深处,天井、过洞、壁龛、甬道、三道门后,墓室展现在眼前。整个墓室有20多个平方米,下面成正方形,顶部穹隆顶,天圆地方,和谐融通。千古功名都化为尘土,空荡荡的墓室里只有这精美的壁画形象地描绘出墓主人生前的繁荣场景,只有这墙壁上的祥凤图案,无声地昭示着这位大唐公主的尊贵身份。

    长乐公主墓的构建格式,壁画风格,为我们重新展现出了唐代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展现出了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社会经济,更加生动的表现了唐人对于宗教、社会意识上的朴素思想。

    君明、后贤、臣直、子孙聪慧,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迎来了它令后世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盛唐的公主带着盛世的风韵激荡起追古思今、警世醒人的思索,聪慧包容,俭朴平和,不骄不奢,这样的公主可为世范。

    云中车马,送卿归去,大唐公主,长乐久安。

    香积寺薄太后塔

    二十四孝故事中《文帝尝汤》的故事与礼泉县的一个小村庄有着直接的关系,此村,史称徐章村,后改名薄太后村。

    周末,去拜谒想象中的香积古刹和被称为“孝善之塔”的薄太后塔,渴望在那里触摸故乡的厚土,发掘故事的根源。

    从礼泉县城顺阡礼路直行到阡东镇,左拐向北,五分钟左右的车程,路边一塔巍峨,赫然入目。

    守塔者是一位老人,见我们虔诚拜谒,叮咛几句,允许我们入内。

    院子不大,苍松翠柏林立,花草飞鸟结队,古塔庄严肃穆,一步步走近,历史就在澎湃的心潮里拉开了一幅长卷。

    薄太后是汉孝文帝的母亲,史称薄姬,或薄太后,关于薄太后生孝文帝刘恒大体有两个版本的桥段:

    “美人心计版”。相传薄姬年少时,与闺中好友管姬、赵姬相约,将来如果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的友情。事有凑巧,三人竟然先后被选入汉宫,管姬与赵姬得到汉王的宠幸,唯有薄姬被冷落。一次,她们在一起嘲笑薄姬,恰巧被刘邦听到,刘邦深深地怜悯这个弱质纤纤的女人,当晚便召幸薄姬,并将她册封为姬。但那夜之后,刘邦便将可怜的薄姬忘得一干二净,薄姬有幸,汉室有幸,刘邦一夜的怜香惜玉留下龙脉,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即薄太后。

    “正史影射版”。算命先生许负说薄姬“当生天子”、“大福大贵”,后来薄姬果然生下皇子,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大臣们商议拥立继位皇帝,恨外戚吕氏势力强盛,都称赞薄氏仁慈善良,所以迎回代王刘恒,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薄姬由“王太后”改称为“皇太后”,身份尊贵。台湾作家柏杨在《皇后之死》中说这是“许负先生的预言应验啦”。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说魏豹是汉王四年五月被杀,而刘邦“幸”薄姬亦在同年,而“岁中”也就是半年后就生下了刘恒,这是一般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的。司马迁看似赞成相面算命的“应验”,实则是“曲笔”,折射出汉文帝刘恒不是皇子的猜测。

    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一统四海,天下归心,对于自个儿子的事不至于糊涂到这种程度吧?把历史的变迁归祸于女人并不鲜见,至于魏豹是否因术士“当生天子”一言而谋反,对于汉唐后世并不重要。再三言及,大有家长里短扯人事非之闲。

    文帝即位之后,政绩卓著,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他废止诽谤妖言之罪,广开言路,大臣们敢直言不讳,各种建议和良策纷至沓来,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他治国以安民为本,以民生为根本要务,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减免租赋,减轻徭役;他开山泽之禁,废除过关用传制度,此措施对商品流通的作用很大;他废除肉刑,改革刑制,废黜收孥相坐律令;在边事上,审时度势,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北以和亲为主,同时积极备战,在边地建马苑,用官奴养马以备战时之需,募民实边,平时躬耕,战时应敌,对南则极力安抚,使赵越重又称臣于汉朝,边防安定给内地发展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文帝尚俭克奢,尚善重孝,是以勤俭孝善为后人称道的皇帝。

    相传薄姬住在徐章村的时候,白天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教村妇、姑娘纺织、刺绣等。冬天,北风凛冽,她又教村民在行宫前的池塘里染布。一次吕后亲自摆着几里路长的銮驾队伍来徐章村,而薄姬仍在池塘旁教村妇染印。吕后看了说:“真是个织女而已!”即离去。薄姬、刘恒母子从此无危。

    薄姬不但教村民务棉、纺织,而且教刘恒读书做人,教子有方,堪比孟母三迁之举,远近闻名。

    一日薄姬得病,村民们争先恐后在田野里采药送来,并帮着煎熬药汤,六七岁的刘恒感激涕零地从他们手里接过药汤,亲自试尝药汤的热冷,每每如此。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有名的“文帝尝汤”的故事。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汉文帝成为榜样教育了百官与后世百姓。

    薄太后塔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唯一为思念母亲而修建的塔,又名“汉塔”、“望母塔”。流连塔下,飞鸟相与还,入林绕塔飞,密檐层层,铃铎声声,砖镌斗拱,造型雄伟,精雕细刻,秀丽别致。塔底一朱漆木门,门楣上贴一副对联“太后功高”,上联书“稀矣真稀矣蒙难途中生皇上”,下联书“贺哉特贺哉继承汉统启文景”。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和贤孝品行是与母亲的教导分不开的,能生养如此贤善的儿子,薄太后值得尊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薄太后带着他的儿子在礼泉这块厚土上镌刻历史,树立起一块仁爱的丰碑。

    沉吟中,再出门,这脚下的土地越发厚重,可爱、可敬!

    建陵访古

    时值金秋,从礼泉县城向东北15公里,一路花果满目。苹果红了,柿子也上了色,枣子挂了满满的一枝头,就连野酸枣也把圆圆的红果子挤了满树。一路豁然,行至石马岭村,两道沟就呈现在眼前,沟对面武将山连绵成一幅水墨长卷,有梯田植果树,有山崖建窑洞,有沟壑披草木,有山气日夕佳,有飞鸟相与还,一副天然美画卷。

    赏罢美景过了沟,就到了唐建陵景区,建陵是唐肃宗陵寝,依山为陵,东与九萯山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其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凿石,陵饰也以石刻著称,四门有石狮各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翼马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

    石刻鸵鸟头颈弯曲折于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大头,突眼,尾发达,羽丰满,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石狮造型各不相同:其一,鬣毛下垂,毛端环卷,嗔目前视,做闭口牙齿外露状;其一,圆目怒睁,鬣毛稀疏,稍弯曲后自然披脑后,张口吐舌,舌与上腭连为一体,作低吼状,造型逼真,生动威武。最有名的是一对翼马,这对翼马,身长2.4米,身高2.45米,形制与其它唐陵石刻翼马基本相同,但身躯较小,翼翅的三长翎尾端卷云纹更为突出,从侧面看巍然屹立,从正面看跃然欲驰,雕刻之精致在诸唐陵中最为突出,诚为高超的艺术品。

    沿小道向前,时不时可见石人石马,或在道旁或在农田里,与自然之景和谐相生。

    一场小雨刚过,草木如洗,清气如洗,四野有果园,园中果丰硕,远望有山峦,山峦披雾烟,石马立草间,石人守农田,村妇坐庭前,怡然自得。上前询问,何处可一览全貌?答:“上山顶上去”。山不高,须臾可至。

    吟啸且徐行,少顷,至陵山脚下,回望千里沃野丰收正浓,陵山旧制隐约其中,神道清晰可见,经长年雨水冲刷形成一沟,迤迤向南。沟底果木嘤嘤成韵,侧畔梯田层层生金,沟底多花果,热闹结出一树树,沟畔置沃田,大豆摇铃玉米泛金。沟岸上两行仪仗尽收眼底,虽历经千年依然排列整齐,东侧石人执笏板,一副文官做派,西侧石人携宝剑,一身武官气概。石人身高2.5米,间距30米,东西列间距160米,屹立成威武仪仗,文韬武略在这山山沟沟里浩浩荡荡地延绵。

    看那石人肃然而立,若有所思,是凝神记下朝政要事,还是酝酿胸中百万兵呢?巍然屹立了千年,那心中的信念又是何等笃定!

    手执宝剑,朝服危冠,半截没入道旁黄土之中,依然故我站成不变的姿势,和他的大唐一起在这土地上站出忠肝义胆,中华的诚、信、义就在这土地上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一步步走近,一处处凝神静听,有山风吹过的声音,若有大唐祭祀的礼乐声,细闻却是风吹过枝头花果在笑得颤。回转□望,石人就在农人的田间,四野皆是果香粮壮、丰饶饱满的太平胜景。“无本退朝吧!”石人不动,果园里树枝却动了起来,闪出人影,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追问:“你们是哪里的?干啥呢?”告知身份说明来意,老人友善地做自我介绍,原来是文管所的兼职文管员。这陵山下多为百姓沃田,石人石马也就依原样站在田间,各家尽保护之责,尽心尽力地保护,让我们看到了文物的原貌。

    那些石马身长1.9米,身高1.8米,每马左前方各有牵马石人一个,均系武士装束。牵马武士已不见所踪,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闲置,石马立其中,马蹄没浅草,马首映残阳。在此静立,风嶙嶙,马萧萧,恍惚若置身千年之前。

    留恋处思古之情油然,浅行时雾漫山道婉转,天色向晚,催促着相跟上山,山顶上薄雾渐起,回望来时路,建陵轮廓俱现,石人石马一目了然,整个陵山的形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对备受瞩目的石刻翼马披一身淡雾越发显得历史悠远,翩翩若仙。建陵石刻体型虽略小,却雕刻技巧高超,细腻逼真,堪称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的典范。

    下山时文管所就在道旁,顺道访杨所长,对这山头上的文物安全防范措施有了深入了解,原来我等刚才一举一动皆在文管员视线之中,到了晚间这里更有高科技摄像监控,全天候跟踪保护。谈话间有几位老人自山上而来,黧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手掌上沾着泥土和花草,见我等有心,一一介绍起了这陵上的石刻,如数家珍,水平丝毫不亚于专业讲解员。

    出文管所,同行皆言礼泉有宝。风水宝地,精美石刻,千年文脉,淳朴乡民,故土深情,都是至宝。

    相跟离去,身后武将山拉开夜幕,暮霭袅袅,福泽绵延。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18至622年5年间(唐朝建立初)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靬”“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文德皇后病逝,唐太宗令部下营造昭陵,诏书上写道:“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寥寥数语体现出六骏的战功和唐太宗对六骏的深厚感情。

    面对这栩栩如生的浮雕,不由慨叹“动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珍贵的馈赠,动物是有灵性的、有情义的。”

    昭陵六骏是一组有情结的文物,每匹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追风骏足”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可以想象出当年在黄土高原上奔驰之状。白蹄乌身上并没有箭伤,极有可能是因为长途疾驰力竭而死,唐太宗诗赞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乘危济难”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是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与宋金刚作战,穷追猛击,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连打八次硬仗的坐骑。唐太宗题诗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从图片上看,这匹马昂首阔步行走,其左侧两腿同时抬起,右侧两腿着地,迈着对侧步,马头高昂,为坚定不移地跟随唐太宗出征之意。它同一侧的腿同起同落,是要经过专门训练才会有的仪仗步伐,这样行走起来十分平稳,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品“马踏飞燕”亦如此。

    “飞奔陷阵”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做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前仆后继”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它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作战时骑的又一匹战马。在“青骓”倒下之后,“什伐赤”凌空飞奔,前仆后继,身上中了五箭,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可以看出,也是在冲锋陷阵时受伤的。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出生入死,几遭危险,伤亡了三匹战马,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李世民对“什伐赤”的赞语中“青旌凯归”充分流露了他满心的高兴。

    “矢志不渝”飒露紫,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队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为此,唐太宗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象雕刻在六骏浮雕上。这幅画画面为丘行恭将军正在给“飒露紫”拔箭的动作。这匹马前腿挺立,身体微微后倾,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拔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此时的“飒露紫”温顺垂头,丘行恭的头部几乎与马头相触,人与马临危不惧、相依为命、坚毅沉着的情景非常感人。

    “身中九箭”拳毛靬,这是一匹毛做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当时,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靬身中九箭,与“特勒骠”不同的是,它的头部稍低,步幅稍小,马蹄抬得也比较低,步伐为对角线、交叉步行走状,这是它身中九箭后依然不倒,坚持把主人放在安全地带,迈着无怨无悔、九死不悔的步伐走向永远永恒的瞬间纪实。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九萯山地势南陡北平,所有石刻雕塑几乎都被摆放在了陵山的北面,六骏就放在了陵山北麓祭坛的两侧廊房。以东西两侧廊房为两列,白蹄乌、拳毛靬、飒露紫三骏站在廊房西侧,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站在东侧,从九萯山脚自低向高,由北向南,统一朝向南方,朝向墓主,象征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靬这两匹马的雕刻在1913年被偷运至美国。从此二骏在美国,四骏在中国,两骏失群,六骏离散,天各一方。

    昭陵的建筑布局是模仿古长安城建造的,尤其是位于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几乎就是古长安城玄武门的翻版,而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掌握政权的标志,意义重大,他把六骏和玄武门放在同侧,可见六骏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唐太宗一生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平定北方战乱,并且在贞观四年时,被各少数民族首领拥尊为“天可汗”。唐太宗引以为豪,把各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刻和自己的六匹战马放在一起,既起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震慑作用,又有向北方各族展开怀抱,取兼容并蓄之意。

    任何人都不想让自己心爱的战马受到箭伤,更不希望自己心爱的战马战死沙场,但六骏却全部为国捐躯,甚至在它们的雕塑上都显示有箭伤,这岂不是在告诉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和平才能避免自己的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受伤。所以说,唐太宗设昭陵六骏的最高境界是寓意追求和平。

    他把六骏定格在受伤的那一瞬间,用艺术手法点亮生命,让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永恒。

    历史风云变幻,大唐定格在中国历史最绚烂的篇章里,六骏与它们的主人一起受万世景仰,唐宗宋祖、一代天骄自不必说,六匹战马如何能光照汗青,不只是因为艺术水平,更多的是我们心中对情义的尊崇,这是我们民族之魂,是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

    拜谒忠义骏马,继承盛世遗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可仰,景行可行,正心正身,不虚此行!

    博物馆里读大唐

    昭陵博物馆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的公路旁,四个展馆分别展出文物精品、昭陵碑林和唐墓壁画,馆藏丰富,精美绝伦。名臣李眅的墓葬就在博物馆内,进了这馆,大唐的民、大唐的臣、大唐的天子或留下真迹,或留下故事,或留下物品,让观者瞬间穿越时空,走进历史。

    唐朝的21个皇帝,除昭宗李晔葬于河南偃师、衷帝李籾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19个都葬于渭北高原的山梁上,大都“因山为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两个皇帝共葬一处,所以关中就有“唐十八陵”。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合葬陵规模最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北的九萯山上,被誉为“天下名陵”,礼泉境内还有一座唐陵,肃宗李亨建陵,位于武将山上。两座王陵,190多座陪葬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如果说唐朝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就是这幅画作上盛开得最绚丽的两朵奇葩,后世欲观其形,品其味,悟其美,读史最易,却不如赏其文物更为深刻直接。

    在这里一字、一画、一物都是有故事的,它们带着大唐的温度撞击着你的心扉。你会觉得这些文物是鲜活的,带着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家的温度,带着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的气场,是活生生的一段历史的回放,那些或写或雕或画的艺术家完工之后回家休息,一梦千年,醒来之后他们的渴望,他们的情愫就交织着到了这千年之后的展馆里,向你诉说……

    千年的时尚

    “一千年前她是时尚的见证,今天,她用千年历练的美丽调动着时尚的神经,她的魅力就在于阅尽千载却历久弥新,阅尽千载,所以她有历史给予的强大气场,历久弥新,所以她总愿意以古典的面孔挑动着时尚的旋律……”

    展馆里解说的文字婉约动人,“出行的丽人”更是时尚、美丽,这博物馆里最动人的一组文物当属由三十件陶俑组成的“丽人出行图”。

    美女列队,帅哥随行。“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皇帝强了强一国。”大唐威武,就连随行的宦官也凛凛然气度不凡,一位笑容满面,另一位神气活现,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傲气,步伐从容现出几分霸气。列队而行的女子,服饰差异不大,模样却各不相同,最前方的一位雍容华贵,紧跟的那位十七八岁,再后面的二十出头,风华正茂,“芙蓉如面,柳如眉”,那眉是画上去的黛,那唇是点染出的红,惟妙惟肖,生动鲜活。

    腆着肚子的那位可是孕妇?不是。侍女怎可能怀孕?经李馆长介绍才知道:这是一种步态。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现动态之姿,且摆动幅度较大,这似乎又是大唐的一种风尚,优雅闲适。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煞白芙蓉。”新城公主墓出土的那一位美女俑,着了件“U”字形的低胸长裙,羞杀一池白芙蓉,想必也羞煞无数参观的女子,自愧不如。但凡勇于示人的,总是让人自信的,大唐时尚、开放、自信阳光,透过这些彩俑可见一斑。再看韦贵妃墓出土的那一位却美得不同,衣领变成了稍稍内敛一些的“V”字形。这文物告诉我们:从663年到666年,三年里大唐的时尚发生了变化,大唐在进行着美的思考,过了吗?收一点儿吧!

    有杨温墓出土的文官俑,眉似远山,目光如炬,鲜眉亮眼,玉质金相,面带微笑,平静温和,从容不迫中透出一股傲然之气,仿若胸中已有百万兵。政治清明、生活和乐全表现在了艺术家的刀笔之下,写在了人物的脸上。

    有高大威猛武将俑,呈金刚怒目之姿,帽子以鸟饰点缀,传说这种鸟体形虽不大,但是善斗,不斗则已,若斗至死不渝。移步俑后,见其虎背熊腰,接着地顶着天似的伟岸,无论相貌、姿态、神韵还是着装、配饰都显得霸气十足。

    “夏虫不可言冰”,旗鼓相当才其乐无穷,这样的人物适逢大唐盛世自然是大显身手,其乐无穷,文官武将其乐无穷,创作的大师其乐无穷,观者亦其乐无穷。文物把盛唐的气势和艺术的生动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感染着观者,震撼着游人。

    移步再观人面兽身镇墓兽,见其苍髯如戟,怒目圆睁,背着鸟的翅,踩着牛的蹄,长着鱼的鳍,上天、入地、下海,水、陆、空三栖,细看那眉眼,却似曾相识,那浓眉,那阔鼻,那厚唇,透着关中汉子特有的豪爽和憨厚。这物后面的那个人、那个创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有意无意中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有威严但不凶恶,我有霸气但不霸道,我让世界充满爱而不是充满硝烟。”

    大唐充满温情,大唐和谐富庶。张士贵墓出土的文物中:小马劈腿而立,极不情愿地背着粮食,初学载物,主人惜马,取小袋试之,那背上的口袋就只有那么细细的一小条;母子鸭相伴嬉水,小鸭紧相随,母鸭时教诲,回头相望,水深情长;阿史那忠墓出土的母子猪热闹哺乳,却多出了一只无奶可吸,爬上母背,乱拱一气。另有井、仓、屋,皆是长乐公主陪葬品,太宗为早逝的女儿置了一处农庄,一处世外桃源。屋有门仓有窗,仓高屋小,是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而学文化”。大唐的公主正是这样,长乐公主李丽质不但天生丽质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墓志记载“(公主)散玉轴于缥轶,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公主擅长丹青,陪葬品有两件物品可证,一件是三足鼎,实为笔洗,斑斑墨痕丝丝可见;另一件是一方辟雍砚,由砚盖、砚台两部分组成,砚面作圆台形并装饰有弦纹两圈,中央微凹,周边为凹槽形的环形砚池可贮墨汁,在边墙和环形底座间有25个兽蹄状足,生动美观,砚面已磨损并留有墨迹。这两件宝物确属公主生前所有,弥足珍贵。

    仰观这一组组物件,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公主挥墨丹青图,牛壮羊肥田园图,汲水存粮丰收图,妇人舂米安乐图。那舂米的是贵妇还是仆佣?梳着油滑的盘环髻,穿着光鲜亮丽的衣裳,若说那是贵妇,贵妇亲自舂米,那是何等的勤劳、亲民、热爱生活!若说那是仆佣,下人做活尚且鲜衣美裳,大唐是何等的富庶安康!

    大唐不但时尚温暖充满着文化范儿,而且多姿多彩,包容多元,气象万千。

    第二幅丽人出行图另有一番韵味。骑马的多为异域女子,不同的装扮,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气质,结队行走在一千多年前的长安街上,这种范儿唯大唐才有。随行的仪仗队中文官武官两两成排,这边的出自郑仁泰墓,相对应的出自张士贵墓,一个艳丽,一个质朴,早了七年,对比便很明显。七年间时尚变了,侍女的柳叶眉变成了大粗眉;工艺变了,新原料,新技术,更靓丽,更饱满。

    人的审美在变,马的造型也在变。初唐的马头大,盛唐的马头小。前排几匹“啃腿马”,骨肥肉厚,强健有力,是初唐作品;后排几匹,背上有骑士,侍立正欲行,是盛唐“三彩”。马群中立一女官,好像在对这些马儿说着话。

    这馆里的布置,用文物说话,用组合传情,在时间与艺术的对比中告诉我们美的不同。真是别具匠心!

    出精品文物馆时后门口有一驼队,30件文物列队再现丝绸之路的盛况。条条大道通长安,那时的长安是世界的时尚圈,那带了蚕丝的男子一脸喜悦,快乐回家的途中,唱起了一首新学的长安的歌,伴着声声驼铃,在历史的长河里唱响了一千多年。

    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使是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阅读文物,阅读大唐的时尚温情、多元包容,我们读懂了“贞观之治”的精神实质——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利的理性、国家的尊严。对于我们,这是千年不变,值得借鉴的历久弥新的时尚。

    不朽的文化

    唐代盛行立碑之风。昭陵陪葬者都是三品以上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其“饰终之典”多有官为立碑一项。唐代文风较盛,书法家人才辈出,造就了昭陵碑林高超的书法艺术,奠定了昭陵碑林在中国碑林中前三甲的地位。

    “文学因为有了情感而饱满,文学因为有了思想而深刻。”这一观点同样也适应于书法作品。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之君,昭陵石碑的主人多为地位煊赫、功劳卓著、家喻户晓的人物。智者的惺惺相惜,贤达的敬仰溢美,同僚的悼忆哀思在一方方碑石之上被文学家、书法家们用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得酣畅淋漓。入目,为之震撼的是绝美书法;追寻,回味悠长的是人物故事;感悟,激荡思绪的是饱满的情感、丰沛的思想。

    诚可谓“撰书皆名流,文字俱佳品”。

    碑文中有七方是许敬宗撰写。许敬宗何许人也?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隋朝时官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到了唐代,为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贬为洪州司马,后多次调职。高宗朝时,欲立武则天为后,遭到群臣反对,许敬宗却这样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就想换老婆,何况天子欲立后,这本来就和别人没有关系,何必要妄加议论呢?”这等于是说,这本来就是皇帝的家事,议论也是白议论!也是在暗示:皇上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自此许敬宗得到重用,受到的待遇当朝无人能与之相比。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斯人已乘黄鹤去,事非功过随青波,只有那极佳的文采,在这碑林里,于那石碑之上闪烁着熠熠光华。

    “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初唐一大儒,太宗时官至国子祭酒,授爵为曲阜男。他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经学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编订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同为“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撰文,碑文书法用笔圆润,体势端庄,十分接近虞世南的风格,但时挟方笔棱角,结字亦较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略长略瘦而更疏朗,可知作者虽学虞而能自出己意。点画清腴圆浑,用笔沉着遒劲,结字平而不板,正而不拘,显得神采奕奕,气息清婉,后世赞其“实为唐人楷书中的佼佼者”。此碑碑文经年漫漶剥蚀,馀无几字,最佳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孔颖达碑虽然碑身字迹几近不见,但是碑座却同属一级文物,同样有古可寻,散落的不同笔体的清秀飘逸书法清晰可辨,几十个单字传递着不同的美感,传达着不同的意味:“宇”,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天地辽阔,古今空远,心怀天地,思接古今,豁然开朗;“朋”,并肩而行,相伴不离为“朋”,如月之皎皎,爽朗清明,与日月同在,此生不舍永相好;“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施之有道,不骄不枉,受之有节,不卑不亢……

    或许,碑文书成的那天是一个晴好的天气,书杰才俊云集,碑文收笔惹一阵叫好,书者自谦称众皆有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人在碑座上留下一字,以醒后世,就诞生了这洋洋洒洒的数十个跳动的艺术生命。

    一字字皆有韵可品,是古人有意为之,是今之观者追古忆今得顿悟,或许,兼而有之。

    书法是文化的,书法是艺术的,书法是美术的,书法是技术的。“丝丝露白刻一刀”是为一绝,这美的极致便是闻名中外的门神尉迟敬德的墓志盖上的“飞白书”。

    另有一处与众不同的,是唐太宗第七子李珲妃子蒋王妃墓的石柱,将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思想表述于形态里,把顶天立地的气势立在天地间,美感顿生。信仰、崇尚、好恶与坚守都在千载的宁静中热情洋溢。

    难怪有人说“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宁静里的忠诚,喧嚣中的坚守。”再回头时敬德夫人的墓志铭就在不远处坚守成了千载的忠贞不渝,还有那赵王李福的爱妃,十四宰相宇文士及的女儿,赵王妃宇文氏也在此处现了踪迹……

    一时间这碑林漫溢着千年的清音,饱含着千载的深情。相永好,不言别,时间的手会把相爱变成相爱过,人生一百年很快就过去,谁的爱都是相爱过,所以徐帆说:“爱是有寿命的,普天之下无一幸免,相爱是什么?是相爱中的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深度催眠,最好的结果是同时醒来。”

    时间过了,相爱过了,留下这不朽的文字深度催眠着观者,时世变迁,但大美不变,大爱同感。

    多彩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昭陵陪葬墓区先后发掘了39座陪葬墓,其中共有壁画404幅,约500平方米。昭陵壁画时间跨度长达82年,不仅数量大、品位高、系列性强,而且内容丰富、构图巧妙、时代特征鲜明,同时用笔简洁,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是绘画艺术的珍品,为众多的美术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粉本,同时也为观者呈现了一副生动多彩的唐人生活画卷。

    昭陵壁画分为四神、仪仗、宫廷及家居生活、建筑四类。尤以李眅墓出土的《乐伎图》,燕妃墓出土的《十二条屏》,长乐公主墓出土的《云中车马图》《仪卫图》,韦贵妃墓出土的《献马图》《阙楼图》,段简璧墓出土的《给使图》,新城公主墓出土的《担子图》而闻名中外。

    慕壁画之名,赏画作;解唐人生活,悟人生。徜徉在这唐墓壁画展馆,顷刻间被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吸引。

    有人说《云中车马图》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也有人说她是有着道教色彩的升仙图。云翻似浪涌,驽手驾车疾,车上坐三人,年长者慈眉善目,青年的女子恬淡温雅,长者是陪同,年轻女子便是公主的形象。唐王好马,艺术家便投其所好,把像极了《洛神赋》的这幅画作改成以马驾车,饱含着帝王父亲的爱,今天当我们站在这壁画面前时,面对气势如虹的大唐,面对华而不骄、聪慧过人的公主又怎能不生出几许爱慕、几多敬重呢?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的爱好就是社会的流行,唐太宗李世民好王道,所以军队多威风,《仪卫图》就是鲜活的见证。虽然图中只有一个领队,五个随从,却穿着用动物毛皮装饰的高档铠甲,装满了箭镞,带足了兵器,抬头挺胸,八字脚站得顶天立地,威风凛凛,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战无不胜!把以少胜多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达到了强盛,军事上有战斗力,政治上有凝聚力,经济上有拉动力,文化上有感染力,表现在人物的脸上,这些兵士看向不同的方向,正如至圣先师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步调一致,但各有志向,小人利益相同,却心怀鬼胎。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知识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皇帝的喜好就是社会的流行,皇帝的气质就是社会的气质,皇帝的气魄就是士兵的气魄。

    唐太宗有魄力,青史流芳,大唐有魄力,万国来朝。壁画中有《备马图》,实为献马,一人异域打扮,献宝马,战兢兢,望向另一人,似乎在问:“老乡,怎么样?这马不错,送给唐王,也给我在大唐谋个差事,咋样?”那红衣的另一人,一手抱马头,一手抚辔头,摆出一副“主子”的态度一试优劣。纳五洲至宝,用天下贤才,这是天朝气魄。

    再看那壁画上的女子,一个个体态丰盈,优雅娴静。捧盆侍女,身材修长,柳眉凤眼,朱唇一点,美丽端庄;掌烛侍女,红裙摇曳,姿态秀美,背影婀娜。有执纨扇者,扇中有画,画为连理枝,画中有画,画中有情思;有回眸身后者,衣装淡雅,举止优雅,气质高雅,走一走,望一望,画中有哲理;有撩袖赶鹅者,一手拉裙裾,一袖高撩起,身姿微倾,柳腰摆动处长裙蹁跹,望向那仰头扇翅的鹅,微嗔之态尤显可爱;有高髻博裙者,银盘脸,凸肚腹,更显丰满,若说唐朝以胖为美,前者皆不是,只是脸盘儿大了一些,身材却修长瘦薄,韦贵妃墓出土的这位美女,却领导着时代潮流,以胖为美。

    胖是美,丑亦是美。难怪阎纲老师说:“心灵对立构成艺术哲学,艺术的魅力来源于善恶、美丑的誓不两立……”你看那一组壁画上的宦官,面容老丑,却显出或自夸、或诉苦、或甩袖若舞的姿态,幽默滑稽含媚情,举手投足露心声,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那发自肺腑的声音多半凭观者揣测,却似乎能琢磨出许多语言来:“想当年我也是英俊少年,气吞万里如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观者不由赞叹:万马齐喑是桀纣,吐尽心声是盛唐啊!

    有嬉戏两女子,似乎在说:“先别动,让你猜猜我是谁?”答曰:“我不猜你是谁,但我知道你爱谁。”壁画上的女子没有蒙住前面一位的眼睛,却将手从后面伸过来抱住前面那位的腰,另一只手挠起了痒痒,两位美女的嬉笑就穿越唐朝,让人浮想联翩。她们一定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艺术家在表达的时候,特意让后者的红袖子绕过前者着了红裙的腰,浅墨勾勒,便成了胳膊现出了腰肢,前者的白袖子上抓着后者嫩葱似的手,寥寥几笔,动态立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递着无尽之意:你和我都不用去邀宠,更不用去想着使伎俩得蒙圣恩,这大唐宫里的生活没有步步惊心,像两轮明媚的月亮,相依着走过一生。这种朋友在今天我们叫“闺蜜”!

    燕妃墓壁画《十二条屏》,是唐人所画,内容是魏晋人的生活场景,魏晋人喜欢田园,所以画中人物大都置身田园。端茶接待座上宾,送友送至村树边,连理枝下话别离,托盘奉茶为夫君……魏晋人洒脱,活得闲适自由,每幅画都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观有无尽意,思有不了情,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喜爱之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之情,人物内心洋溢的宁静洒脱之情,唐人以画述之。

    这种美好生活唐人亦有,只是宁静中多了些洒脱,和谐中多了些威严。那些壁画上的乐伎,或坐或立,各施技艺;那些壁画上的侍女,或动或静,优雅华贵;那些壁画上的宦官,或丑或美,坦率生活;那些壁画上的兵士,或将或卒,英勇无畏……

    国富民强,国强民安,生活多彩,情感纯粹,大唐多彩的生活和这些画作一样美。

    出了展馆,仰望苍穹,天蓝云白,时近下午,太阳明亮亮地刺着眼,花、树、景甚美。

    昭陵博物馆建在大唐名相李眅的墓园里。李眅即是老百姓熟悉的徐懋公,原名徐世眅,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眅,三朝元老,唐初名将,被封“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出将入相,深得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李眅的墓冢由三个高约六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三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閚山,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

    墓前神道碑高6.5米,碑座为高1.8米的巨形□□,碑首雕刻6螭下垂,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书丹。绕碑一周,墓主人生前的显赫荣宠流露于字里行间,显示在这千年神兽的只鳞片爪里。历史带着温度撞击着心怀,为臣子者忠诚奉献,为帝王者求贤若渴,任人唯贤,视贤才为至宝,这是大唐遗风,这是中华传统。

    墓前列队的陪葬品,东侧有石羊三只,西侧有石虎三只,两侧各有石人一个,皆保存完好。石虎威武,石羊温驯,这人啊,就得有老虎的胆识,绵羊的内心,英雄的气魄,善良的灵魂。

    出博物馆,九萯山下正是果熟遍野、城市村乡大美之时,唐人唐地,唐风唐韵,这盛世景象,点燃了心中的热情,满满的正能量!

    走近大唐昭陵

    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礼泉县境内,突兀而起一座山峰,直刺青天,海拔高达1188米,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萯”,它因而得名“九萯山”(或称“九!山”)。

    九萯山岚浮翠涌,奇石参差,百鸟在林间歌唱,苍鹰在峰顶翱翔,清泉长流,山环水绕,衬托得九萯主峰孤耸回绝,气势非常。唐太宗非常喜欢九萯山的挺拔奇绝和美丽风光。他曾经说:“我看九萯山孤耸回绝。可置作山陵之处,实有终焉之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危,临终之时,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六月,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依九萯山而建,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9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藏龙卧虎 凤鸣朝阳

    九萯山九道山梁汇聚,有形、有势、有环境,从礼泉县县城看她是覆斗形,从正南面烟霞镇看她是圆锥形,东北方向看她像一只卧虎,虎的前腿和头稍低一些,虎背渐昂,做猛扑状。逢深秋,山上草木皆黄,山石色深,远观极肖虎纹,风吹草动,虎势尽现。龙眠之地,是为藏龙,外形肖虎,气吞万里如虎,所以当地人说这九萯山“藏龙卧虎”。

    昭陵石刻都安置在陵山背后,即北侧。

    这样设置,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原因,九道山梁汇聚而成,南面比较陡峭,而北面比较平缓;二是政治因素,昭陵的背后仿佛是玄武门,又别有一番意味;三是唐太宗志在北方,并且统一了北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统一北方的豪情尽现字里行间。将石刻置于陵墓北方既是对北方的一种震慑,又是一种接纳。霸气但不霸道,包容但不纵容,这是唐太宗的胸襟,这是大唐的气魄。

    公元628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除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两年后,名将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唐朝势力达至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虽然当时的唐朝有足够的兵力取得战争胜利,但李世民认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且稳定并不长久。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视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东突厥归附中央政府之后,为加强管理,唐太宗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另一部分则迁至内地,挑选部分人担任京官武职。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昭陵的第五道台阶上曾经矗立着“十四国蕃君石像”,就是当时被唐太宗征服并归顺的14个少数民族首领。西侧的蕃君主要是今天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域诸国的首领,而东侧所立的主要以突厥首领为主,间及朝鲜半岛和南亚地区。这些石像是唐太宗推行民族政策的真实见证。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

    文献记载有五百个外国人在大唐任职,文献还记载当时有二百万的外国人在大唐活动。昭陵博物馆李馆长说,一千多年前他们要从自己的国家走到大唐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必须身体好,如果身体不好、水土不服走不到中国;第二,得有经济支持,如果没有钱,没有路费怎么能来到中国?第三,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自己的国家太小他们要到超级大国中国去寻找梦想,他们必须有这种求发展的意识;第四,要有一技之长,没有本事跑到国外干啥去?想想不无道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了名实相符的盛唐,一个万国来朝的国度,影响力跨越时代、跨越国界。

    开元时期的史学家、《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经将“贞观之治”当做旷古第一盛世,他认为,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都比不过贞观时代。编辑《新唐书》的史臣们也说,唐太宗治下的贞观年代,是汉朝以来未曾有过的盛世。

    一个爱民如子、从善如流、自省内敛、求贤若渴、崇尚简朴、克俭制欲的皇帝,建造了一个藏龙卧虎的帝国,凤鸣朝阳,世界为之折服。

    生死相随 相看不厌

    说到昭陵名气最大的宝贝,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赫赫大名的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六块浮雕石刻,六匹骏马曾经伴随太宗一生,以西域国语命名的这六匹坐骑,分别为飒露紫、什伐赤、白蹄乌、青骓、特勒骠、拳毛靬。建昭陵时,太宗下令将六骏刻石与他永远相伴,并亲自作诗六首命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刻于每匹骏马之碑上,画家阎立本曾绘制六骏图,此图为昭陵六骏的蓝本,营山陵使工艺家阎立德命能工巧匠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雕刻,有大唐强盛宏大之气度,精美绝伦。

    昭陵博物馆李馆长这样说昭陵六骏:

    有一句话叫“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内心。”昭陵六骏这六匹马中,四个是中箭的,只有两个没有中箭,那么在中箭的这一瞬间它们都没有死,这就是不死的精神,这就是唐太宗用他的昭陵六骏这样的作品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对生命的两种解释。兰亭序是用324个字把生和死说完了,说生命是短暂的,美好的事物在生命中也不能永恒,珍惜生命;唐太宗用昭陵六骏说明,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它也可以永恒,就像这昭陵六骏,只要你有功于这个社会你就会与天同在、与地同在。所以有的人说:生命的离去不一定是死亡,当一个人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时候这个人就死亡了,所以曹操在《神龟寿》中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生命的长短不是由天来决定的,只要你会利用你的心智留下你的作品、有所作为,你就会与天同在、与地同在。

    这六匹马都朝向陵山的方向,与它们的主人唐太宗相看两不厌,生前它们是唐太宗的坐骑,身经百战,忠贞不渝,经年之后它们化作不朽的艺术品,生死相随,将姿态定格在最动人的瞬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昭陵的环境可谓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站在九萯山的山顶,朝东看,它的右手是渭河、左手是泾河,而它们在这里汇合了,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千古奇观,《兰亭集序》里这样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会只有41位高人,可是在昭陵有190余座陪葬墓,将近300多人,这是扩大版本的《兰亭集序》,而且《兰亭集序》里又讲:“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只有站在九萯山的山顶上你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公元621年,身为秦王的他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罗致当世文士。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力量。

    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徵。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徵,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魏徵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

    大臣们都为魏徵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徵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徵。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徵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听取了魏徵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除魏徵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皀、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太宗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其中魏徵一人所谏前后总共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太宗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而也正是李世民对此的清醒认识,让他具备了多数君王所缺失的宽容与大度。

    自贞观十一年(637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100多年间,功臣密戚陆续陪葬昭陵,遂形成了190余座陪葬墓,占地2万公顷,周长60公里的庞大宏阔的帝王陵园。众多的陪葬墓如群星拱卫北斗一样,呈扇形分布在昭陵南面的坡原上。生前身边群英荟萃,百年之后,群贤毕至,生死追随。

    “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贞观之后千载以来,历朝历代的一致评价,是每一位致力于华夏复兴的伟人所公认的灯塔,概莫能外,从未超越。毋庸置疑,唐太宗李世民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没有任何一位政治家,像他一样托中国于谷底,使华夏民族登上了独步天下、垂范千古的顶峰。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领袖,像他一样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复汉疆、树帝范、立典章,将华夏民族锻造为永远屹立的六面体,在惊涛骇涌之中长风破浪、倒海移山。他以人为本,以汉为镜,不仅使数百年空前黑暗的世界,一跃成为光明神州,而且使大唐三百年,成为了蛮荒杀伐神学桎梏的亚欧大陆的拯救者,使汉人、唐人的名字响彻人类文明,使汉官威仪、唐制衣冠定格为这个民族领袖群伦的化身。这样的一位英雄,同时超越了犬戎灭西周后拨乱反正的汉高祖、弘济苍生的汉文帝、肇造区夏的汉武帝,则他必然解决了民生路线与民族路线的矛盾,实现了人权与主权的完美相成,必为百世之师导、千古之一帝、万邦之北辰。

    这样的一位英雄,他依山为陵,虎踞渭北,气掩关中。

    他就是大唐太宗——李世民。

    这山有个独特的名字——九萯,这陵有个温暖的名字——昭陵,这土地有个美丽的名字——礼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