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集美-九嵕山下 故事绵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鸡娃岭随想

    礼泉县城北门外,城墙底有一个南高北低的陡坡,过去,当人们赶着大车或者推着地轱辘车子,经过陡坡时,伴随着车轮声,就会听见有一群鸡娃“啾啾”的鸣叫声,时而觉得在身边,时而又好像在脚下,特别是第一次走到这里时,人们又惊又喜,左右寻找,既怕踩着,又想寻个究竟。但当停下脚步时,却什么也听不见了,再向前进,又出现群鸡“啾啾”的鸣叫声。吸引得人们常到这里来,站在坡上拍手、顿脚,喜逗小鸡鸣叫,聆听美妙的声音。这段陡坡位于安定门(县北门)和泥河沟上的仲桥之间,东靠崎岖悬崖,西临荒草滩,远近闻名,人称鸡娃岭。

    提起鸡娃岭,有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真的有一群小鸡娃,尖尖的小嘴,神灵灵的眼睛,红的、白的、黄的、黑的,应有尽有,十分逗人喜爱。大家都说这是一群宝贝鸡娃,只要脱掉身上绒毛,换上坚硬的羽毛,就会全部飞出地面。可惜,正当这群小鸡快要换齐羽毛的时候,鸡娃岭上来了一个老道,听见地下小鸡羽毛铮铮生长的声音,便掘地挖洞,下手拔光了鸡娃身上的羽毛,获宝而去。从此,这群小鸡便深深地埋在岭下,再也飞不出来了。后来,每当它们听见地面上有人路过时,便发出“啾啾”的鸣叫声。

    故事很美,惹人向往。如今,北门外的陡坡还在,老城墙却早已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涌流里没了声息。出北门,下北坡,一桥飞架南北,桥虽不长,无宏伟气势,却也春来杨柳依依,夏至凉风拂面,秋日雁阵当头,冬来松柏依旧、暖阳高照。是盛夏乘凉、寒冬晒太阳的好地方。桥西北是桥北村,正北方叫北堡子,宽宅大院,民风淳厚,虽比不上城市繁华锦绣,却把乡村的宁静和美与城市的热闹空灵兼容并蓄收纳其间。走近庭前,绿树成荫,花木成畦,院内鸡鸭成群,白发的老人听着秦腔,含饴弄孙,脚下的小孙子,怡然自得,也傍桑荫学种瓜,一番闹中取静的安宁和谐景象。远观,大路通畅,车水马龙,彩灯高悬。夜来,桥头灯火灿烂,流光溢彩。桥正北,仿唐建筑漆红的柱子在灯下闪着盛世的芳华,越发红得艳、红得炫,红透了大唐至今上千年。置身其中,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乎,仰天长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子民啊!得了盛唐锐气,叱咤风云这多年!

    惊叹之际,昂首却见一雕塑带着盛世雄风凛凛然于天地之间。秦王甲胄齐整,跨身马上,勒马回望西北,那马首高昂,四蹄扬起,马上人英气勃发,势不可挡!是急切切地向东凯旋回朝,却流连此地一脉灵气深情回望?还是西北战事平息,至此离京渐近,心潮澎湃处再赞一句:九萯巍峨!再叹一声:天佑大唐,子孙万世,百业兴旺!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从鸡娃岭至“秦王策马”雕像不过一华里,历史在这里掀开了重重大门,鼓乐喧天地舞了一曲“霓裳羽衣”,大唐太宗与他的盛世气象带给我们的影响穿越时空,裹挟着时代的风,激励着我们奋进的脚步。礼泉在这里架一座桥,建一条街,立一座雕塑,把秦地底蕴、中华大气浓墨重彩地再现一番。引无数子民揽镜自照,涨了志气,壮了征程。陡然之间觉得这脚下的大地都厚重了。

    从北门鸡娃岭一路下来,推着地轱辘车子的唐朝子民,东张西望地惊奇了一番,开怀朗笑大呼“奇哉!妙哉!”地轱辘车子上坐着的他如花似玉的妻或是白发的娘会长了眼界似的给乡人一番描述吧?若是那车子上坐着小儿孙,定会急忙忙地下了车,掀一掀车子,跺一跺脚,左右巡视一番,然后拍手称快或是发几声稚气的呐喊,得几番回声缭绕方兴尽而归。大唐浑身洋溢着朝气,活力四射,刚健有为、奋发向上,那推车的小伙子定然是一身健壮,一脸英气,一腔豪爽,一身本领。

    从北门鸡娃岭一路下来,世世代代的礼泉人总会试探着踩一踩脚下的土地,侧耳听一听。城市在历史的变迁中以新鲜的血液传承着唐风,也蓬勃着时代的新生命力,北堡新村落成,悬崖没了踪影,春风和畅,路宽桥通,交通工具方便轻松。如今乡下的媳妇结队去省城,也不过就是一日的消遣,一锅烟的功夫就能带着媳妇上一趟县,稍远点儿的北五县也路宽敞、车方便,常来常往,见惯了繁华自是不会把城墙角的响动当做奇闻回乡去传,鸡娃岭的传说融入了城市发展的涌流中,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追古思今、向后世子孙诉说故土神奇的美丽故事。

    历史一页页地翻,礼泉一天天地变。鸡娃岭的故事成了开在历史上的一朵美丽的花,像盛唐精神一样深入后世血脉,散发着永远的活力。

    寻芳娘娘泉

    紧依昭陵陵山有一村,名“陵光村”。人家散落在绿树丛中,村庄坐落在山峦怀抱里,四野绿浓,花开果熟,鸟鸣,风轻,日暖,惠风和畅。晴日里岭树红花分外妖娆,雨落时云遮雾罩空□静好。

    村落齐整,屋舍俨然,门前绿柳拂风,柿树成行。站在村口向东南而望,九萯主峰唐太宗陵山孤峰回绝,气势非凡,山脚向上不远处两棵高大垂柳,清晰可见。娘娘泉就在这两棵柳树下,柳在泉边,泉水长流,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养育着这一方乡民,村人皆饮此水。

    下村边台阶,去寻娘娘泉,同行村民热情指点,并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美丽的故事:

    唐代贞观年间,太宗皇帝经常带领左右随从来九萯山狩猎娱乐。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劳累国事多日的李世民又乘兴带人狩猎。夏日的九萯山脉,遍地都是花草相间,茂密的柏树林中不时传出阵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

    李世民一边策马慢行,一边环顾四周,“陛下,快看!梅花鹿!”一名侍卫突然喊道。李世民循声顺着侍卫的指向望去,一头黄白相间的梅花鹿正在不远处静静地啃食着野草,时不时地竖起耳朵,抬起头来警惕地环顾一下四周。

    李世民大喜,轻轻吩咐道:“尔等在此等候,待朕前去捕来。”言毕,摘弓取箭,正要瞄准时,小梅花鹿猛地撒腿急奔,李世民立刻策马急追。大约一炷香的工夫,李世民追随梅花鹿来到一条山沟中。这时,梅花鹿猛一回头,看了他一眼后纵身跃入一片草木中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世民收马恍惚之际,却听见伴随着溪水的流淌声传来一阵阵女孩的嬉笑声。他不由下马循声前行,却看见不远处的泉水池边,一位肤白如脂、美丽绝伦的少女正在嬉水沐浴。霎时间,太宗皇帝被她的美丽折服,结下一段情缘。

    自此以后,太宗皇帝每有空闲,便径直来到九萯山,与这位名叫郭玉兰的姑娘相会。后来,又为玉兰姑娘在九萯山南麓修建了一座宫殿,名曰“皇城”。工程完工后,李世民便把此处当做行宫,经常来赋闲作乐,有的时候甚至数十日不回长安城。一些军国大事也在和玉兰姑娘的温存之下显得无足轻重,朝臣哗然,多次上奏,李世民却仍是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并州大都督李眅和大将军尉迟敬德一番合计之后,诓回李世民,火烧“皇城”,敬德杀了郭玉兰。李世民得知真相后,怒火中烧,欲斩敬德以祭玉兰。在魏徵、秦琼、李眅等大臣的百般劝说之下,他体谅了大臣们的良苦用心,免了敬德罪责。悲痛之余,他亲自用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泉水给玉兰洗了一次澡,把她厚葬在九萯山北麓的一处空地上。

    现在,九萯山皇城附近的地上地下,随处可见许多残砖碎瓦和炭火烧过的痕迹。李世民和玉兰姑娘初次相见的地方,这股泉水被称为“娘娘泉”。玉兰姑娘的墓地被称为“郭娘娘墓”,墓地所在的山村不知何时起也被叫做“玉兰村”。敬德纵马翻越的那道最高的山梁也被称为“走马岭”。

    这故事情节曲折,美丽生动,那位肤若凝脂、艳若天仙的郭娘娘给这山水也添了些明艳,天子脚下出佳人,皇陵底下景长新,这一方山水,这一处风物确实值得留恋。极目远眺,柳就不远,沿弯曲小路而行,瓜果伴行人,阳鸟吐清音,山花绽笑脸,绿意牵衣襟,小路延伸,一树树花椒也在身畔的沟边伸展出一串串红,飘过来一缕缕香。

    那柳树越来越高大,柳的眉眼越来越清晰,走至近前立刻披上了一身荫凉,山风也显得更加清爽。清泉“叮咚”入耳,泉眼隐在石崖中,泉水贴着山崖洌洌而出,在崖下的石窝里汇成一股,顺着村民压好的水管缓缓而下,崖上两三米开外亦可见一泉眼,两缕甘霖缓缓汇至一处,跳跃着奔腾着热情相拥,好似天子与玉兰的美丽相逢。

    大唐天子是子民的天子,心怀天下,造福万民开创盛世,且不谈这故事的可考性,那编故事之人也多半是敬大唐这一明君,一众贤臣,若是换了那商汤隋炀帝定是不会传出这样的故事。

    喝足了这甘甜的泉水,沐浴着拂面的凉风,立于这陵山脚下,远可见跑马岭、撕温台,近可触山石百草,佳果甘泉,山山岭岭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一草一木都传递着乡风乡韵。

    天降甘露,地出礼泉。

    灵山秀水,此地不凡。

    扁担随玉兔

    相传,在离昭陵陵山不远的“皇城”村,有一位勤劳英俊的年轻后生叫郭泉。有一天,东方刚露鱼肚白,他就拿起扁担上山打柴。刚一上山,在前方不远处就有一大堆干草,于是他就走过去用镰割起来,突然一只白兔从干草堆里窜了出来,郭泉撇下镰刀提起扁担猛追,追着追着,白兔不见了,他气得用扁担在地上一戳,只听“咣当”一声,一扇大门打开了。郭泉走进去一看,是昭陵地下宫殿,只见殿内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宏丽不异人间”。里面还有一盏青油灯,灯光微弱,马上就要熄灭,郭泉走过去,从旁边的大油缸里为油灯添满了油,顿时殿内灯火通明,亮光一片。这时郭泉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妇正在梳头,那头发浓密墨亮,像瀑布一样直泻地上,只见那贵妇利落有致地把头发盘起来,带上金簪玉钗。于是一个貌似天仙、高贵迷人、满身珠光宝气的妇人款步向郭泉走来,此时的郭泉早已被这一幕给惊呆了。恍惚中,只听见那妇人轻唤一声“泉儿”,郭泉回过神,问那妇人怎会知道他的名字,那妇人说她是郭泉死去的姑姑郭娘娘,于是两人便抱头痛哭,郭娘娘说,敬德火烧“皇城”那年她含冤而死,告诫郭泉以后做事不可如敬德般鲁莽,多做善事。最后,她告诉郭泉手中的扁担就是开启昭陵地宫大门的钥匙,并让他带上那盏青油灯,路上照亮,以免走进昭陵迷宫。

    郭泉回家后才发现送他回家的那盏青油灯是一盏非常精美的昭陵宫灯,据说这盏灯至今还留传在“皇城”村一带。

    后来,郭泉在“皇城”村为他的姑姑郭娘娘修了一座庙,庙里塑了一尊郭娘娘像,她慈眉善目,正襟危坐。据说郭娘娘经常显灵,为前来跪拜的善男信女排忧解难,让你心想事成。

    一千多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车轮无声无息地划过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礼泉人,辛勤耕耘,播种着希望,收获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内心是自豪的,为这大唐第一陵,为这山水风物;他们的内心是纯净的,这些流传在坊间的故事诉说着昭陵,诉说着大唐,也表达着他们对诚信、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断魂崖与“烈女花”

    在昭陵陵山附近,生长着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该草叶似竹叶,高约寸许,开一种红色的艳丽小花,十分美丽。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小花只在昭陵九萯山周边很小的范围内生长,稍远之处难觅其踪。当地群众都称这种植物为“烈女花”,而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源自于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相传唐高宗李治仪凤年间(676—679年),有一个名叫石靖的青年军官,奉命随军驻守戍卫昭陵。一日,空闲之余石靖一人单骑出营游玩,他正集中精力放马飞奔时,战马突遭异物羁绊,一下子将石靖抛出丈许,失去知觉,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丝凉意伴随着阵阵疼痛使他慢慢地苏醒过来,朦胧之中,一位娇小漂亮、貌若天仙的姑娘出现在他的面前,神情专注,十分认真地轻轻擦拭着他脸上的血污。石靖挣扎着试图坐起来,但阵阵撕裂般的疼痛又使他失去了知觉,再次昏迷过去。

    石靖重新醒来后,发现他已经回到了军营。从此以后,姑娘娇美可人的笑脸和轻盈似水的柔声不时浮现在石靖的脑际,久久回荡,难以忘却。

    两个月后,石靖伤势基本痊愈,他刚一下床,便拿起姑娘给他包扎伤口的披帛,径直来到宫女们居住的地方,寻找搭救过他的姑娘。多方打听之后,终于找到了那位名叫阿竹的姑娘,一番客套感激的言谈之后,两人都被对方所折服,陡生爱恋之情,一见钟情的奇迹在这两个年轻人之间成为现实。自此以后,石靖和阿竹每有闲暇,便相约出行,互吐心扉,每当他们相依相偎时,轻轻的山风和绿色的小草都会给他们奏响快乐的乐曲,和他们一起分享生活的甜蜜。

    一日午后,石靖又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可直至日落西山也没有等到心爱的阿竹。第二天,满腹疑虑的石靖正在心不在焉地操练,忽然传来一宫女于神游殿前山崖跳下、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霎时间,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心头,石靖迅速出营,跑向出事的山涧。预感成了现实,阿竹静静地躺在乱草丛中,看见了石靖后,她投来会心的微微一笑,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原来,不久前阿竹被人发现已怀身孕,便向陵令告发。陵令震怒,先皇神灵之地岂容发生如此伤风败俗之事,为了查究男方事主,便命人百般拷问,阿竹自知难免一死,不愿牵连石靖,便借机逃到崖边,纵身跳下。

    石靖知晓实情后,自愧不已,身为七尺男儿,却不能保护心中的爱人,还要阿竹舍命保护自己,悲痛之余,石靖抱起阿竹,仰天长叹,言罢,拔出佩剑,横刃自刎,两人鲜血所溅之处,小草瞬间开出了一种鲜红如血的美丽花朵。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至死不渝、相爱至深的恋人,就把这种小红花称之为“烈女花”,也有人叫做“石竹”,阿竹跳崖的地方亦被后人称为“断魂崖”。

    大唐的荣耀虽然没有能延续千年,陵山脚下的居民是否是守陵人的后裔也无从考证,但是大唐文化风韵犹存,守陵人的忠诚依然流传,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黄巢怒揭唐昭陵

    唐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唐都长安城,宣告了唐王朝的灭亡。一日,黄巢来到九萯山李世民的昭陵,他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仇恨,要揭陵开墓,挖取墓内的金银珠宝。

    已埋葬了200多年的陵园,一时找不到墓道。黄巢便用随身携带的稀世之宝——分土剑,分开了墓道,取得了陵内的财宝。这天半夜,忽然狂风大作,霹雳声震天撼地,大雨下了一夜。泥沙横溢,山坡滑塌,淤石填封了墓道。

    黄巢在陵内获取了许多珍宝,就是没有得到治世的天书,于心不甘,要二次开陵。他把分土剑插入地内,一摇,奇怪,怎么宝贝失灵,地分不开。又深插一下,用力摇动,“当”的一声,宝剑折断,剑头坏在地内。仔细一看,原是陵墓已变成了一座石山。分土剑虽然神奇,法力无边,能分土裂地,但对石山却无能为力。

    结果,坏在地里的分土剑头,就变成了穿山甲,在地内穿行无阻,食人尸,可它有个弱点,即遇杉(杉木)而死,见柏(柏木)而躲。因而有钱人家,就用柏木作棺,一般人家做不起,给棺材也要添个柏木挡板,据说就是为了驱避穿山甲。

    撕温台的传说

    撕温台在昭陵南司马院外的土阙前,相传五代后唐时,唐庄宗李存勖在此撕碎大将温韬,故名撕温台。

    李存勖和温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李存勖的先祖是沙陀人,因归唐建立功勋,得赐国姓。唐亡后,李存勖与其父李克用以太原为中心建立割据政权,与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在中原展开混战,李存勖勇冠三军,灭梁后,他称帝,历史上叫唐庄宗。

    李存勖在昭陵前撕碎温韬的传说,在昭陵一带被父老兄妹绘声绘色地传扬着。原来,唐太宗、李存勖以及温韬,他们之间有着一些神奇的恩恩怨怨。

    相传太宗当年携宰相魏徵来昭陵视察营陵工程,君臣并辔过一溪流,见一年轻妇人于溪边洗衣,魏徵观之良久,乃对太宗说:“臣请陛下速斩此妇!”太宗颇为震惊,问道:“魏爱卿辅朕以来,每要朕以民为本,今何无故使朕杀一妇人?卿欲致朕于不仁乎?”魏徵沉吟半晌,但摇头不语。

    过了几天,太宗又率武士宦官于山间驰猎,又见到当日溪边洗衣之妇采摘野果,由于魏徵要他杀之,便觉好奇,上前与她搭话。这次太宗看得真切,但见这一妇人,年纪也就二十出头,素衣素裙,颇有颜色,问其身世,妇人告诉太宗,她的丈夫叫温松,本是中郎将,率领官兵穿凿昭陵地宫,一个月前因地宫塌方,不幸身亡。太宗颇为怜悯,乃令宦官取绢三百匹、金十锭以赐之。这妇人得到赏赐,扭动腰肢,连道万福,却见得身段婀娜,秋波荡漾,顾盼生辉,对太宗似有留恋之意。太宗本是风流天子,况且见这妇人,素面清雅,与后宫的三千佳丽另有一番滋味,不觉心旌摇曳,当晚,便令这妇人侍寝。

    却说次日魏徵于太宗行宫寝殿见着太宗,大惊失色,赶忙退下询问宦官,才知太宗昨夜宿于僻壤,连声叹道:“悔不当日杀掉此妇!”此话偏巧被走出寝殿的太宗听着,乃召魏徵细问,魏徵说:“一月之前,臣夜观天象,见一贼星降于昭陵,其尾颇长。臣推究数遭,预测三百年后,将有逆贼于昭陵为盗。及那日与陛下并辔过溪,见那女子骨法清奇,身负冤情,且已怀孕一月有余,臣察其所怀之子,乃灾星所托,恐遗患将来,故请陛下杀之。”太宗听罢大惊,乃解龙泉剑道:“待朕杀之!”魏徵阻道:“其兆已成,人力不可违。”太宗问:“既如此,何以制之?”魏徵说:“陛下若依臣三事,其祸可除。”太宗自无不允之理。魏徵乃道:“第一件,沙陀族猛将朱耶氏,国初远投陛下,立功疆场,陛下宜赐以国姓,使之永保社稷。第二件,陛下宜于昭陵阙前设一斯文台,使后世斯文之人进士、举人等于此祭拜。第三件,臣自制凤首镶玉紫金簪一枚,百鸟朝凤百褶裙一件,陪葬昭陵。”太宗依奏。

    却说太宗亲幸过的温松之妻,果然生得一子,温家香火,从此而传。至五代时,温家出了一位猛将,即是温韬,为后梁耀、裕二州节度使。一日,温韬于帐中观书,不觉神情恍惚,乃伏案而睡。忽见一青年将领,貌类自己,唯全身血肉淋淋,自称是温韬十一代先祖温松,备诉被昭陵地宫塌方压死之苦及遗孀被太宗亲幸之辱,要温韬掘昭陵以报家仇,并将地宫形状及墓道口位置告诉温韬。温韬惊醒,心颇疑之,乃以家谱参照,果然十一世祖名松。于是温韬乃遵先祖梦中之托,率兵盗掘昭陵,盗得珍宝无数,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枚凤首镶玉紫金簪及一条百鸟朝凤百褶裙。

    后来,后梁被后唐所灭,温韬带着所盗宝物投奔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为笼络人心,自诩为大唐宗室,故而建国号唐。温韬盗掘昭陵,早已臭名远扬,所以,李存勖对温韬的使者大骂道:“我本大唐骨血,此贼劫我祖陵,罪不可赦,吾当杀之!”温韬得到消息,忙以所盗凤首镶玉紫金簪和百鸟朝凤百褶裙进奉李存勖皇后刘氏。刘皇后得此宝物,喜不自胜,请求李存勖收留了温韬。

    刘皇后头插凤首镶玉紫金簪,身穿百鸟朝凤百褶裙后,果然丰艳照人,吸引得李存勖抛下年轻的宫妃,多次临幸。但遗憾的是,宝簪所垂的穗子,似乎不太合适,偶尔会挂住耳坠,宝裙也稍长一些,偶尔会绊脚,但毕竟是白璧微瑕,刘皇后还是爱之有加,平常舍不得,只在举行盛大典礼时才穿戴。

    这一日,刘皇后突然告诉李存勖,既得太宗陵中宝物,说明后唐是真正的大唐骨血,应当去昭陵拜祭先祖。李存勖力大绝伦,武艺高强,早就有人把他与当年的唐太宗相比,他也因之倍感骄傲,并常常在群臣面前,有意将自己所经战阵与唐太宗生前所经战阵相比拟。李存勖觉得皇后所谏极有道理,乃引群臣前来昭陵祭拜。

    李存勖一行来到昭陵斯文台前。刘皇后穿戴整齐,但见那凤首镶玉紫金簪,漫放紫毫,映得那花一样的脸庞更加美丽,那条百鸟朝凤百褶裙,更将刘皇后装扮得雍容华贵,衣袂生香,更神奇的是,这条宝裙横看侧看,颜色各异,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引得百鸟鸣唱,蝴蝶乱舞。李存勖携皇后正要并肩上前拜祭,不料那簪穗却挂住刘皇后耳坠,刘皇后连忙举手分离,却不得要领,温韬早已是刘皇后的红人,连忙上前帮忙,将穗子与耳坠分开,却若得群臣窃笑,李存勖大为不快。复行几步,刘皇后又踩了裙摆,向前跌去,那温韬眼明手快,一个箭步上前,搂住刘皇后,群臣哗然。李存勖性格暴烈,早已怒火中烧,但在祭祀大典上,还是强压怒火,没有发作。李存勖自当上皇帝后,已不太与刘皇后同寝,刘皇后为此形容憔悴。但自从温韬成了皇后的红人后,刘皇后容光焕发,朝气逼人,李存勖早疑心皇后与温韬有染,今天见其搂抱皇后,并无怯色,心中的疑惑又增许多。

    李存勖夫妇来到斯文台前,按照事先设计的仪式,要在此台前向昭陵三叩九拜。一叩三拜后,忽见陵上浓雾大起,只觉冷风习习;二叩六拜后,那冷风卷着大雾波涛般向陵下涌来;三叩九拜后,但见浓云滚滚,将李存勖君臣团团围定。突然一声巨响,如天崩地裂,斯文台侧落一巨石,吓得刘皇后一声惊叫,昏厥于地。李存勖乃马上天子,抖擞精神,定睛观石,但见石上刻着一首诗:

    沙陀少年逞豪强,

    敢将神武比文皇。

    九拜昭陵雾不开,

    斯文台前惊刘娘。

    ——贞观宰相魏徵书

    李存勖看罢大惊,暗自思忖:“魏文贞公真神人也!他比太宗早亡六年,却能预知太宗崩后谥曰“文皇帝”,又能预知我三百年后来此祭祀。”又想:“莫非温韬盗掘了昭陵,惹怒了太宗,我若不杀此贼,又有何面目认太宗为祖!”忽然,李存勖把目光落在“斯文台”三字上,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斯文台’,斯者,撕也,文者,温也,其实是要我在此碎撕温韬,归还宝物。”那李存勖,脑子里刚有此念,一把扯过温韬,微一使力,便将温韬举过头顶,双臂一较力,说声“开!”“吱”一声,便将温韬撕成两半,血染浓雾。说来也怪,那血雾即刻潮水般退去。

    李存勖令刘皇后摘下宝簪,换下宝裙,供奉于太宗献殿。霎时,陵山上树木葱茏,风和日丽,李存勖顺利地举行了祭祀大典,群臣山呼万岁,平安东归。

    温韬盗掘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新五代史》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

    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若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这个臭名昭著的盗墓贼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但是在百姓的审美眼光之下,这样的结果不足以平民愤,他们神话心中的忠良贤臣,让善有善报,恶得恶终,给温韬设置了一个更为解恨的死法——撕裂。这无疑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

    徐娘娘的传说

    礼泉的土地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明君唐太宗,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乡民爱大唐,坊间流传的故事多半以大唐为话题,多半表达着人们纯真的精神诉求。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那些大唐的后宫娘娘也都是善良的、美丽的:

    唐太宗贤妃徐惠,民间叫她徐娘娘,聪慧绝伦,姿貌迷人,旧史说她五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说话,4岁时能背诵《论语》,到了8岁,就写一手好文章。唐太宗驾崩后,年仅24岁的徐娘娘哀思成疾,香消玉殒。唐高宗把她安葬在昭陵主峰之石室。在昭陵主峰东侧,有两孔石条砌成的窑洞,昭陵陵区的群众传说它们便是安葬徐娘娘的石室,其中一个是墓室,一个是供灵魂起居的寝室,并流传着一个徐娘娘显灵救治聋哑女的神奇故事,人们因之还把徐娘娘奉为司言女神,彩描玉身,供奉香火。

    传说在唐朝末期,昭陵北麓村子里的一对年轻夫妇,生育一女婴,眉目清秀,逗人喜爱,名叫昭容。但是,小昭容长到5岁,还不会说话,是个聋哑女。小昭容的不幸使这对年轻夫妇非常痛苦。

    一天下午,小昭容与邻居一同龄男童玩耍,将一块泥巴抛在小男童家的门楣上。邻居主妇是个尖酸刻薄的人,将小昭容挖苦讽刺了半天。小昭容虽听不到邻居的辱骂,但见其凶神恶煞般的指划,吓得直哭。小昭容的妈妈出来,好言道歉,不料又遭到邻居妇人的无情奚落,双方不免高声了几句。回到家后,小昭容的妈妈难过地倒卧在炕上,蒙头哭泣。小昭容的爸爸去修缮昭陵寝宫,还没有回家。小昭容见妈妈蒙头哭泣,便独自一人去找爸爸。小昭容穿过北司马院,从院后门出来,沿山坡向东南爬去,等爬到徐娘娘石洞前时,天色已黑。只见洞内灯火辉煌,一妇女侧坐床沿,年龄与妈妈相当,衣着华美,长发披肩,容貌若花,却紧锁双眉,似有伤感之色。这妇女见小昭容进来,只略略点头,微笑不语。小昭容在家常闹着给妈妈梳头,见这妇女身旁妆奁盒上,放一梳子,竟把她当成妈妈,拿起梳子,蹑蹑而前,为这妇女梳起头来。梳子划过,只嗅得秀发里散发出阵阵幽香,小昭容喉头便有阵阵暖流涌动,隐约听得秋风呼啸,松涛震荡,喉头一阵刺痒,几欲说话。突然,灯火熄灭,那妇女不知去向,小昭容惊出一声:“妈妈!”随即失去了知觉……

    爸爸回家后,不见小昭容,连忙叫起妻子,出门寻找,走家串户,千寻万觅,只是不见小昭容的身影,夫妻二人相顾失色,顿足痛哭,可又有谁能怜悯他们的失女之痛!只有一轮明月挂在昭陵主峰东南,似乎能给这对年轻夫妇黯然的心神一丝慰藉。

    突然,有一道人,鹤发羽衣,翩跹而至,自言见到一女童,将晚之时入北司马门上陵去了。夫妻二人正要道谢,却见道人化作白鹤,冲天而去。夫妻二人狐疑失色,只好赶向北司马门。行至门口,见月光下站一女童,分明是小昭容,正要呼唤,不料小昭容脱口叫道:“妈妈、爸爸!”音质清脆,若银铃激响。夫妻俩大惊,忙抱起女儿,却见小昭容明眸皓齿,咯咯而乐,手里拿着一张纸,隐约有字数行。夫妻俩都不识字,忙抱着女儿去找陵令。陵令接过纸张一看,连忙跪倒,口称:“娘娘千岁显灵普救众生,实乃万民之大幸!”陵令说,小昭容见到的那位风姿绰约的妇女是徐娘娘的仙体,徐娘娘以善辞令闻名当时,她到了仙界,成了主司女孩言辞的神仙,小昭容为她梳头,徐娘娘才以法力使小昭容耳聪齿俐。另外,她交给小昭容的纸上,写着“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十六字,是要求人们在修缮寝宫时,务以俭约,不要劳费民力。这几句话,原是当年徐娘娘请求太宗皇帝罢除徭役,停止战争的疏文里的原话。

    小昭容铁树开花,能说话了,而邻居家那个尖酸妇人的额头上却生了一个恶疮,久治不愈。小昭容的妈妈相信那个恶疮是徐娘娘的法力所为,乃备时令水果,鲜花香烛,祭拜于徐娘娘洞前,请求徐娘娘不要惩罚邻居妇人。果然,小昭容妈妈与邻为善的品德感动了徐娘娘,不几天,邻居妇人额头恶疮竟不治而愈了。

    小昭容的神奇经历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纷纷至徐娘娘洞焚香上供,据说徐娘娘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年轻妇女朝拜徐娘娘时,只要用梳子为徐娘娘神像梳头,婚后只要生育女婴,定然聪明绝伦,口齿伶俐;聋哑女孩朝拜徐娘娘时,只要为徐娘娘神像梳头,就会铁树开花,终能说话;就是会说话的女子,只要朝拜徐娘娘,定会更加聪颖,能书善画。

    现在,徐娘娘洞里还供奉着徐娘娘的画像,日久天长,香火不断。画中的徐娘娘,头梳高髻,玉簪明亮,慈眉善目,容貌秀美,额饰花钿,脸描斜红,上穿绣百合的对襟宽袖衫,内着粉红色抹胸,微露半乳,下穿白纱羽裙,衣袂飘飘,足着云头如意履,左肩栖一白鹤,左手轻扬水袖,似在驱除病魔,右手持一朵莲花,取意专治女孩聋哑恶疾,每天都在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银针铜钱定昭陵

    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绵延秀丽,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礼泉县境内,突兀起一峰,刺破青天,海拔高达1188米,它的周围,均匀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萯”,它因而得名“九萯山”。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同年底改元贞观。按照以往惯例,太宗皇帝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二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安身之处。

    二人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三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分手后,李淳风向北行进,遍访四处,这一日,他来到礼泉地界,见九萯山一峰独秀,宛若擎天巨柱,直插云天,登上这座高山,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带其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看罢好不高兴,连忙盘腿打坐,曲指掐算。然后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作为标识。接着,他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再也没找到能令他更满意的地点。

    袁天罡择南路而行,一路打寻无果,正当他懊恼之时,也来到了礼泉地界的九萯山,遂眼前一亮,把一根银针插在了他认为满意的地方,便也一路欢喜,回京复命。

    二人回到京城后,一块来到宫中复命,这两人一致认为:礼泉风脉极好,特别是九萯山,上合天星,下合地理,气接昆仑,风水鼎盛,人杰地灵。太宗李世民听到二人都选在九萯山,便深感惊讶!就和他们一起来到九萯山,结果,袁天罡的银针正从李淳风埋设的铜钱孔眼中插入,不得不令人称奇。

    就这样,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寝便定址在九萯山,起名昭陵,民间称“唐王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