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集美-五谷真纯 美味留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切美好皆特软

    春天的萌芽是柔软的

    夏日的凉风是柔软的

    秋虫呢喃是柔软的

    冬雪飘洒是柔软的

    妈妈的掌心是柔软的

    爱人的目光是柔软的

    ……

    细细数来,一切美好皆特软。

    和“心特软”有个美好的相遇是在2012年端午节前,公司的大院里热闹非凡,一百位爱心妈妈和聋哑学校、儿童村的孩子们热情拥抱,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感受包粽子的乐趣,感受“母爱的味道”。

    当一袋袋真空包装的雪白粳米呈现在面前时,那米粒是那么饱满,那么精神,透着太阳的香气,打开包装,一颗颗像又白又胖的娃娃似的欢蹦乱跳。生怕浪费了,孩子们卷起粽叶儿,一小撮一小撮小心翼翼地放好,包好,裹好,扎好。比赛倒计时的口号里,有聋童的笑脸,盲童的呐喊,母亲的温情,孩子的留恋,大手、小手、温暖牵手,米香、粽香、满院飘香。

    待那蒸好的粽子上桌,解开五色丝线,打开粽叶,香气缭绕。五谷浓香、粽叶儿清香,粽子又软又香,香自五谷本味,软自上等食材。咀嚼回味,精纯的五谷加工、蒸煮之后味道都是又软又香的。

    五谷中有黑豆,味甘性平,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益脾、补肾、降胆固醇,《本草纲目》中讲述了两件事情,皆言黑豆能美容养颜。用上等黑豆,精炒细磨,做成黑豆酥,既营养又健康。

    有白芸豆,富含淀粉酶和膳食纤维,能有效阻断高淀粉类食物中的淀粉分解,阻断大部分淀粉热量的摄取,减少人体最大的脂肪来源,是吃不胖的健康豆类。挑选黑龙江精致白芸豆磨粉做馅自然心特软,味特珍。

    有绿豆,清暑开胃,老少皆宜;有红豆,清热解毒,补血美颜。有苦荞,“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记载:“(绿豆)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有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做绿豆糕、做红豆饼、做苦荞酥……

    不同的工艺,一致的健康追求,又香又健康,把食材的美味和营养发挥到极致。

    有紫薯色泽鲜亮、味道鲜美,从心特软农业园区,带着泥土的气息进了车间,带着自然的本香上了餐桌;有玫瑰,花开有情,花落有时,精制成饼,四时皆宜;有金瓜搭配五仁,有松子牵手玉米,有芝士相伴奶酪……

    品类繁盛,口味众多,林林总总细数下来所用食材都是自然恩赐,五谷精华。

    人生天地间,植五谷,品百味,皆以用心为最高境界。心灵,有心则灵;心情,用心才动情;开心,打开心结才高兴;闹心,吵吵闹闹多伤情。琢磨明白一句:心灵纯净,本香天成。

    这粽子包得欢畅,这产品一一了解、品尝,一改对餐桌的敬畏之心,曾“敬”父母已老食须谨慎,孩子尚小食需多样;曾“畏”五谷不精,制作不纯,今得天然本味,众皆可放心。

    糕饼以甜味见常,甜得放心,甜得健康,甜得不胖,却不是五谷本色所能做到的。

    麦芽糖醇是麦芽糖氢化所得的一种新型甜味剂,甜度稍低于蔗糖,能完全溶解于水,对酸和热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被人体分解和吸收,不引起血液中血糖胰岛素及无机物的明显变化,可以作为防止肥胖、防止龋齿、作为供糖尿病人食用的良好甜味剂,这份甜蜜无负担,又现其用心之处。

    厂区洁净,花鸟芬芳,走廊敞亮,上楼梯居高俯视,硕大的玻璃窗后可观工人制饼,风淋而入,衣衫洁白,头口捂得严实,眼波过处巧手舞动,观众如赏哑剧,揣摩其心、其情,那里一定散发着心灵的歌唱,带着粮食的浓香。从土地到农人的粮仓再到这工厂到你我口中的造物过程,心特软人用心、用情,下工夫把真纯做得细致,让产品美到了极致。心特软人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诚做实在人,精制放心饼。”

    凡语言能表达的总会有不尽之意,就像是一温婉女子,眉眼若水再加仙袂飘飘自然更传神;一时髦女郎,卷发红唇再加短衣长靴自然更显潮味十足。

    随工作人员来到产品陈列区,每一款礼盒都在娓娓诉说一个故事,默默传递一份深情。“感恩荷德”、“时荷年丰”、“政清人荷”、“惠风荷畅”、“步步莲花”……“荷”与“和”谐音,这美丽的外衣处处传递着中国人美好的精神诉求,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在佛学中,心即是佛,即是觉;在道学中,心即是道,即是自然;在儒学中,心即是理,即是仁义道德。其实都体现了心的重要性,心是人的生命之源,是人灵魂聚集之地。心特软之‘心’即赤子之心,是品牌永葆生机奉献社会的力量源泉。特,代表与众不同,象征杰出者。心特软之‘特’即非凡独特,是品牌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发展目标。软,象征柔和与温婉,心特软之‘软’即香甜温软,是品牌淡定从容始终如一的美好气质……”

    解说的女孩温婉柔美,清泉叮咚般地将参观者未尽之意表达得妥帖恰当。

    活动结束,众皆依依不舍,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留一个号码,赠几样礼物,就此话别,人在天涯,心若在情就还长。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皆是柔软的,心温软,情温暖,用味觉记住这美好的一天。

    出厂区,再回首,楼顶上竖起的几个大字意味深长:“诚做实在人,精制放心饼。”这味道齿颊留香!

    礼泉烙面

    北方的饺子,

    南方的汤圆,

    新疆的烤肉,

    大连的海鲜,

    中华美食千千万,

    我最爱□咱礼泉烙面。

    肉汤香,臊子爨,

    雪白的烙面细如线,

    滚汤浇,

    味道鲜,

    面条像莲花转呀转圈圈,

    吹不透的辣子油,

    未动筷子就冒汗

    ……

    十三狼一首《礼泉烙面》唱得酣畅淋漓,唱到了礼泉人心里,唱响了大街小巷,唱香了三秦大地。

    烙面是礼泉独创的美食,口味独特,在关中这块“民以面为天”的土地上很受欢迎。

    其食用方法简单方便。将备好的肉汤或骨汤烧滚,五香大料、油盐酱醋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的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捏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洒上切碎的韭菜、香菜、蒜苗、葱,滚汤一浇,细如线的雪白面丝就在汤里伸着展,在箸尖打着转,在肚腹里香得谄活,香得爨!

    烙面制作有四道工序,需一丝不苟,层层把关。

    第一道,和面。农家小麦磨制的面粉飘着自然的麦香,也最劲道,放置在一口大瓷缸中,边加水,边搅动,先成絮状,再成团,由硬到软,需一点点加水,直到水加足了和出面糊,行家子挑起面糊,即知浓淡。

    第二道,摊面。一张圆形厚铁板,四个铁腿撑起,这个工具称“鏊”,加柴火,烧到热透,倒上面糊,动作麻利的村妇往往是,鏊一声“嘶啦”,腾起一股热气,手腕一转,已抹好一张。火候的把握最为重要,不能焦,亦不能夹生熟不到,保持面的雪白,失去九成水分熟到透彻,翻转几回,提起,摞上案板。

    第三道,压面。摊好的烙面叠起一摞,白布盖好,取大石压一晚。

    第四道,切面。逐张折叠成条,然后逐条横切成细丝,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保存。

    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因此烙面和合阳的蹩面一样,被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方便面”。

    加了水的面有了水的柔,经过火的烧烙,脱了水分,又筋道弹滑。中国人讲究阴阳和谐,在这水与火,浇与烙的过程中可见一斑。

    礼泉泔河以北家家善摊烙面,尤以建陵烙面为佳,有“磨张烙面”、“围墙烙面”早已走出乡村进了县城,大有占据咸阳市场、走向全国之势。

    各处农家乐烙面浇汤最常见,饭时,汤烧开后锅底续一根硬柴火,使汤一直保持小滚。客人招呼一声,浇一碗,随即上桌。

    遇到热汤,烙面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浸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热气蒸腾,美味浓烈。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久了,韧劲儿渐失,胀软难吃,口感全无啊!

    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

    正是:

    了一碗又一碗,

    十碗八碗不解馋,

    流着口水还在喊:

    再来一碗,

    礼泉烙面!

    北牌蠡面

    陕西婆娘都知道两句至理名言“酒壮男人的胆,面勾男人的魂。”“擀薄切宽,陈醋调酸”,吃得酣畅,说得豪爽,听着也过瘾。

    早年间,有一久居外地的朋友回乡,到我家,直问:“你会擀面不?擀一碗过下瘾?”待一碗凉面端上桌,客直惊呼:“你还真会擀面?”贤惠指数直线上升。

    陕西的面宽可像“裤带”,窄可“细如线”,薄、匀、劲道是统一标准,也有好面者,面和软和,三两擀杖擀开,切成一截一截四棱子,曰“驴蹄子”,简单省事,劲道不减。所以说,在陕西媳妇女子都会做面,即使不会使擀面杖,和匀揉光,揪成面片,捞一碗拌上臊子也浸着面味,飘出麦香。

    要说自成一家、做出特色、首屈一指、久负盛名,那当数北牌蠡面。

    北牌地处南坊镇北部,山林秀茂,民风淳朴,蛈面正是起源于此。一代代北牌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严格的工序、神奇的刀法、独特的调料使北牌蠡面更具特色,逐渐形成风格,独树一帜。薄、筋、细、煎、辣、香,色香味俱全,食后香溢齿颊,回味无穷。我县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吃北牌蠡面,不坐皇上席面。”

    蠡面有臊子、酸汤、干拌等几种吃法。酸汤尤显喜庆,好吃、好看,汤上一层辣子油,绿莹莹的臊子菜,黄艳艳的鸡饼花儿,先吃面再喝汤,酣畅淋漓。干拌最过瘾,最本土的吃法就是油泼,葱末儿辣子面儿往面上一搁,热油一泼,升起一股纯粹地道的葱香、油香和面香。再就是臊子拌面,臊子(礼泉农村叫“下锅菜”)可荤可素,素的以“西红柿鸡蛋”见常,搭配以新鲜时蔬,荤的有些地方叫“全套”,也就是荤素搭配啥都有。现在的“下锅菜”早已和旧时的“一把铁勺几根葱”有了很大区别,豆腐、土豆、胡萝卜、鲜肉、葱皆切成小丁状,一起炒香,备用。面下熟盛碗,一大勺臊子浇上去,再加上泼得生香的油辣子,红、白、绿、酱,营养丰富、色泽艳丽,未进肚腹先抢眼,好吃、好看、解馋!

    臊子再香,蠡面的主角儿仍是面,北牌蠡面胜就胜在面的出众。手工制作,擀薄晾开,又光又筋,薄厚均匀,一根擀面杖“咣当,咣当”摇晃,刀顺着擀面杖蛈过去,粗细全凭经验和手感,细可成线,闪着亮光,透着麦香。臊子是配角,精致搭配,锦上添花,味自天然,好吃又好看,国色天香美味独成。县城有蠡面馆,地道乡民经营,食客不绝,生意经久不衰。

    凡来礼泉者,过县城,留恋于各处农庄,赏尽田园风光之时一定要□一碗蠡面,直呼几声:

    “?咋咧!”

    “?咋咧!”

    南坊腊汁肉

    南坊镇坐落于五凤山与瓦庙山南麓,是礼泉最北部的一个镇,是一个古镇。南北街道,北高南低,镇北有一沟,沟里有泉水潺潺,水质甘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造就了深厚的文脉,浓郁的乡情,淳朴的民风,也成就了南坊腊汁肉独特的美味。

    腊汁肉即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据史料记载,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腊汁肉,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唐时营建建陵,工匠们从长安带来腊汁肉陈汤,这块灵山秀水就沾了大唐天子的光,用这陈汤煮出了美味的鲜肉,后世子孙融合当地的制作工艺,传承革新,形成了南坊腊汁肉的独特风味。

    从礼泉县城去南坊镇有两条道可走,一条过小河、石潭镇,另一条过建陵、东庄、叱干几村镇,沿途果园夹道,四时风光迥异,三季鲜果飘香。

    一行食客,闻香而至。沿路赏尽田庄农趣,麦黄杏熟,天高云白,绿野飘香,至南坊街道,路边停车,直奔老张家腊汁肉而去。

    进门,几张桌或圆或方,几吃客或静坐或畅聊,无不面前一盘肉,腹中几多香。左侧一柜台,摆一排搪瓷盆儿。若逢大早肉刚出锅,热香升腾;若逢后半晌,多半盆空摞起,肉几卖光。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男人结实健壮,女人精干麻利,见有客来,招呼一声,客便直奔柜台。

    见那盆中:瘦肉黑里透红,肥肉绵软泛光,肉香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觉满口生津。

    选好一块,女人便询问:“咋吃呢?”

    将凉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是一种吃法;加热后加肉汤又是一种吃法。

    一行皆好热肉。少顷,肉已切好、热好、装盘上桌。主人再端上一碗蘸汁,刚泼的红油辣子、香醋的味儿直扑鼻。一筷子入口,顿时改变对猪肉的看法,谁说“四条腿儿的不如两条腿儿的,两条腿儿的不如没腿儿的?”嫩、滑,带着淡淡的药香,再咀嚼又似肉天然之香,“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这样的美誉亦不足以形容。

    拿一整个儿酵面发的锅盔,烤得脆脆的,切开四芽儿,夹了腊汁肉,又成一美味,曰“南坊腊汁肉夹馍”。

    午后食客渐少,店家在电脑上欣赏《歌声飘过30年》。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

    ……

    男人跟着哼,女人端坐柜台后,皮肤白皙,一脸红润,让人不禁又想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秀,漂亮!

    见我们吃得高兴,男主人站起来,亲自挑了一块,“来,我给你们挑一块,虽然肥一点儿,但是好吃。”说着,就从盆里拿出一块儿,三下五除二切好,放进我们盘里。

    “送您尝尝。”

    食客道谢,相视而笑,又有同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淳朴,厚道!

    歌又唱到: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赞叹……”

    盘中渐光,就连葱段和配菜的青椒也沾了肉和汤的鲜香,被啖食净尽,食客起,自言“这店要是开到城里就好了!”

    “那你上山赏了景还得再跑下去才能吃上!”男人幽默畅言,女人温婉甜笑。

    客出门,那音乐唱得更欢:

    “所以后来人,为你赞叹……”

    油坨坨与涮锅油饼

    东北人爱吃大豆油,山东人爱吃花生油,陕西人爱吃菜籽油,称菜籽油为“菜油”,菜油在陕西人的食谱中颇占一席之地。老陕说啥香叫“油香油香的”,家里有女孩子,感觉女儿贴心,就说“将来能吃上女子的油包子”,民间美食“油坨坨”、“涮锅油饼”,近年来已由平常百姓家上了饭店的餐桌,在各处农庄成一时之兴盛。

    袁家村美食街上有特色油坨坨令人念想。作法传统:菜油烧煎,“滋——啦”一声泼进加了葱花、芝麻的面粉里,油温和油色瞬间使面粉上了色达到半熟,搅拌成油面。烙馍前,擀开,加油面,成卷,成团,再擀开,面和油就相互融合,又因油的滑润彼此不沾,馍就成了一层一层,油就夹在中间。烤至微黄,出锅,进了食客之口,酥脆掉渣,麦香油香,相得益彰,不知情者惊呼:“这叫啥?这叫啥馍?好吃很!”

    菜籽油摇身一变,从炒菜的料成了夹馍的馅,这美食源远流长,在礼泉经了巧妇之手,造型百变,油面夹在中间是其一,一层一层夹心又是其一;油面加了芝麻、葱花、盐是一味,加红糖、加豆沙又各是一味。

    各处农家乐里涮锅油饼也是一绝。

    滚水烫面,揉至光滑松软,擀开,倒上黄亮亮的菜油,洒上细碎葱花,调味,成卷,成团,再擀开,上平底锅烙,与油坨坨的工艺相差无几。特色在于烙饼过程中菜油的运用,锅里倒油,分量掌握是关键:油多了,成了油炸饼,少了,就缺了油香少了味,油不多不少时,饼在锅里一“涮”,摇身一变,黄灿灿的,外面薄薄一层脆酥掉渣,里面一层一层薄如纸,绵软得入口即化。

    如今的礼泉人,不会再说起跟女儿享福将来吃油包子的话了,随着物质的丰富油包子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顿顿想吃都不是个啥!各处农庄,油坨坨、涮锅油饼以小家碧玉的姿态走出家门,走进游客心里,美名即得,遂成一绝!

    搅团与浆水鱼鱼

    热搅团 凉搅团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力道和火候到了,才能保证绝佳的口感。滚水里加面粉,大火边烧边搅,搅时执一根细长擀面杖,一头在锅底,一头在主妇手中,顺着一个方向迅速搅动,锅里泛起一串串气泡,搅出一圈圈圆印儿,直搅得胳膊发酸,头上冒汗,锅里面糊粘成团,头道工序始成,盖锅盖,换小火,烧至熟透,开锅,粮食原始的香味瞬间漫溢而出。

    一吃曰“水围城”。陈醋,鲜酱,油辣子,四时时蔬切细炒成“下锅菜”,农家以鲜葱、韭菜、西红柿为常见,取其味鲜多汁,各样调和成汁,依个人口味加蒜泥,盈盈一大碗,吃时取汁水入碗,盛锅内热搅团一勺,碗内立呈色鲜诱人汁水包围雪白柔软搅团之状,美曰“水围城”。吃时,小筷子夹起,饱蘸汁水,“吸溜入肚”,大麦醋、黄豆酱、小麦粉,五谷的味道粉墨登场,直呼那个畅快!

    一吃曰“凉搅团”。搅团晾凉成片,切成条入盘,调味上桌。柔软劲道,滑溜光鲜。袁家村美食一条街有凉搅团摊,柔软劲道,味道正宗,深得游客喜爱,一日游人正盛,搅团眼见卖完,主家情急,从中一切两段,把一碗分成两碗。老支书郭书记明察秋毫,整顿摊点,停业反思,是为一时乡里之美谈。至此,诚信为先,味美质优,乡间美食美名远扬,食客不断。

    浆水鱼鱼

    热搅团经过特制的“漏鱼儿”工具,滴进凉水里,就成了圆头圆脑的细长条状,浮在水里,状如鱼,故名“鱼鱼”,搅团打得好,搅到位,软硬合适,鱼儿就滴得光、滴得长。

    浆水性凉,降暑解油腻。做法依发酵原理,醪糟加水,晒至发酵,产生天然的酸味,置于瓦缸,加面汤,放入一小撮芹菜,覆白纱布遮盖。放置于太阳底下曝晒,芹菜味渐出,酸味渐入,汤晒成了鲜鱼汤般的奶白色,盛起做鱼鱼汤,加少量佐料和适量朴素炒菜,保持浆水天然的酸爽,食材本身的原香,就成了地道的乡里名小吃——浆水鱼鱼。

    入口那个清凉,下肚之后那个清爽,回味过后那个悠长啊!

    直惹得游人呼:

    高手在民间,美味在乡里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