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集美-良质美手 镂月裁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泥塑艺术

    乡情最美,乡恋最深,砸不烂的骨头扯不断的筋;故乡是根,故乡是魂,走千里走万里,总有这里的土地牵着心;就恋这一方水土,就敬这一方人,就连这脚下的黄泥也觉得亲。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这么一抹乡情、乡恋,从黄土地走向世界的青年雕塑家李小超先生倾尽心力,用非凡的艺术才华,用一副副鲜活的泥塑艺术诠释着他心中的故土情深。

    在他的作品里,木匠叫红旗,“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气,手艺好,脾气也大,嘴快,爱说徒弟,先后收了好几个徒弟,跟下来的没有几个,这不,最近又收了个新徒弟。”这种性格,这种神态的木匠似曾相识,又好像就是我的大舅,伸长着胳膊端起刨子,用犀利的眼光瞄着,伸手就能划一条直溜溜的线,眯缝起一只眼就能判断活做得端不端。

    在他的作品里,遛鸟的老人“早上高高地举着鸟笼,迈着方步,慢悠悠地从村里走出,东边金色的光芒把老人周身染得金灿灿的,很快就消失在对面的小林子里了。”像后村三军他爸,三个娃都上了大学,进了城,隔三差五从城里捎回些新鲜的啥,全村就数他日子最滋润。

    在他的作品里“教书先生人瘦瘦弱弱、和和善善的,教了一辈子书,现在退休好几年,在家里待着,也没个什么爱好,早上,还是早早地起来,穿得整整齐齐,像是要上讲台似的,背着手,从村口走出。”村小的门朝西,我的小学大门前也会背着手走过这样的我的老师,退休后路过学校门口时,总会沉默着注视几眼,也不知道心里想些啥。

    那叫“美娟”的是我儿时的同桌,那叫“红霞”的是村东头的姨,至于“解放”村子里很多,东村的解放舅,对门的解放叔……

    欣赏着李小超先生的泥塑作品,突然觉得美娟那么美,红霞那么纯朴,叫解放的那么多,长相和气质竟然也有那么一点儿相近之处。

    这些黄泥巴雕塑的人物一个个那么眼熟、那么逼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所思所想,让黄泥巴活了起来,对你说着亲切的家乡话,最实在最热乎的乡土里蹦出来的大实话。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这土地和父老的热爱,再高超的艺术家也难以创造出这样逼真的艺术品。

    他曾在《黄风》这件作品中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他的乡村:

    记得,黄风是昨夜从村口吹进来的,早上,当人们打开头门时,看见细细黄尘爬满了刚刚发芽的树梢,就连房前屋后,街道上都爬满了。细细的黄尘在不知不觉中钻进每个人的身上,走在街道上的人们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说“黄风一年比一年大了,黄风都吹到了锅台上去了,怪不得这几天吃饭满嘴都是土腥味。”

    老牛甩着尾巴,在主人的牵引下向村口走去,身后溅起一股股黄烟,小娃们用细细的尘土围起土堆,耍起了尿泥,后街的婆婆用细土和玉米一起炒起酥黄的玉米豆,燕子在欢叫声中一次次落在满是灰尘柔软的枝条上,街道上跑过的孩子、惊起的燕子挥动全是尘土的翅膀,叫着窜向黄黄的天空。

    夕阳下,爬满黄尘的村庄,显得越发金黄,村里的人和狗、牛羊鸡也都随即变成大大小小的黄金蛋了,在金黄金黄的村子里滚来滚去……

    金黄的土地是生长五谷的丰硕粮仓,纯朴厚道的是辛勤劳作的父老和爹娘,略带粗糙的是一致的豪爽和酣畅……艺术品于纤毫之间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角色、神韵和思想。喝着茶,晒着太阳,坐在石蹲上支起胳膊打盹儿的老人定是有个能干的儿子、孝顺的媳妇;叼着烟卷,戴着鸭舌帽,背着手在村道上转悠的汉子定是当过几年村长;低着头,眯着眼,夹着唢呐操着袖筒的吹手定是有一手绝活,泥巴塑出的衣衫还打着折子带着土腥味,那眉眼下的皱纹,微笑的嘴角,陶醉的神色却不由让人跟着他去寻思那段从心灵深处流淌的曲调。

    粗糙中显出灵动鲜活,质朴中带着真挚情感。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这土地、这雕塑和这作者似乎都是这样的人,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挖一块黄泥,捏一个泥窝窝,高高地端起来,“叭”的一声摔在地上,摔开一个洞,让玩伴用泥巴来补,谁摔的洞越大赢的泥巴越多。泥巴是关中道上的孩子曾经的玩具也是战利品,产自故乡厚实的土地,平凡又常见。

    挑一担泥土到故乡的集市上,专捏小泥人,捏乡亲们没有一点造作、矫情的最真状态、最纯情感,这一捏就是五年多。“我只是一个又一个捏着,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什么结果,当时就像谈恋爱一样,只想着要用泥土凝固住生命中最生动的表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至1995年他创作了《乡村记事》系列黑白艺术作品。2000年完成大型陶塑作品《白鹿原》。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北京、南京、青岛、深圳、西安等地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至2009年度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李小超《一个村庄的记忆》及《百姓》系列雕塑作品个展,2010年9月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李小超《乡亲父老》系列雕塑作品展。2011年完成大型油画黑白系列作品《村庄》。2012年3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乡亲》系列雕塑作品展。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法国尼斯凤凰公园举办大型户外《村庄记忆》系列青铜雕塑作品展。2012年11月14日法国尼斯市政府收藏大型青铜雕塑作品《风水先生》。2013年10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收藏大型青铜雕塑作品《茶》……

    黄土地的儿子用一腔热情和执着把浓郁的乡情搬上的世界舞台。

    他的三十余组大型青铜雕塑群矗立于古城西安。端着海碗,蹲在自家老墙根下,憨厚和善地看着过往游人的乡民;正在自家灶台上忙着烙饼的老夫妻;顽皮的读书郎、唱大戏的乡间艺人、赶着牛车的农夫……这些带着浓郁关中色彩的人物雕塑分别安放在雁塔西苑和环城西苑。

    指着远方诉说男方殷实家底、出众品行的媒婆;站在母亲身边低头羞涩抚弄大辫子的大眼睛姑娘;端着饭碗将面条挑起老长一脸幸福蹲在院墙下吃面的庄稼汉;坐着摩托车怀里抱着小儿身后跟着大黄狗的婆娘;围坐四方桌喝茶的老人;守着大人拿着馒头等着用刚砸好的辣子夹馍的孩子……这些纯朴自然的生活场景、生动美好的关中人物变成鲜活的雕塑艺术,安放在故乡礼泉的步行街上。

    熟悉的黄泥巴,亲切的父老乡亲,温热的乡土乡情经过艺术家的手,散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传递着感人肺腑的温度,激荡起振聋发聩的回音。从礼泉的小村庄走出去的艺术家李小超,执著地雕刻他对故乡的记忆。他用饱含乡风、乡情、乡韵的艺术作品感动了世界,征服了世界。

    我故乡的这一方水土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的乡党们啊!巧捷万端,善良质朴。美!

    礼泉皮影

    在礼泉,皮影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要说礼泉皮影,还得先从礼泉的皮影戏开始说起。

    礼泉皮影戏又称阿宫、道情、弦板,属秦腔剧种。“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冒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汉书》中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李少翁知道武帝日夜思念李夫人,便假说能把夫人请回来与之相会。少翁要了李夫人生前的衣服,在屋子中间挂起薄纱幕,点着蜡烛,果然通过灯光的照映,李夫人的影子出现在纱幕上。此情此景让武帝恋恋不舍,遂动情地吟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就是后来“姗姗来迟”一词的由来。清人左乔林在《海洋竹枝词》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据后人分析,实际上,当时李少翁只不过是表演了一出皮影戏而已。

    “高画清诗见槐里,小工遏调出醴泉。”槐里指兴平,醴泉即礼泉。皮影戏里的阿宫调就兴起盛行于礼泉。

    我小的时候,正是皮影戏兴盛之时,村中常演戏,一架古老的戏台在场院上撑起,男女老少围台观看,热闹非凡。守着戏台,看搭台子,看挂台幕,看演员收拾乐器,最好奇的是那挑在细细的竹竿儿上的皮影,守着戏台等着演员从大箱子里拿出来,趁人不注意时溜进去摸一下,长文化的土地在小孩子的心里也会种下艺术的种子。

    等到家家户户喝罢了汤,月上树梢,夜幕拉开,戏台上的白色幕布就被一盏电灯映得亮堂堂、白晃晃,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那里,音乐起,唱声响,孩子们尚不太懂,老人们早已对剧情和人物了如指掌,“劈山救母”,“过五关斩六将”,每一个桥段必是有一位英雄,“二郎杨戬”“张飞”“关云长”……造型威武,唱腔豪放。“红脸的侠肝义胆”“白脸的奸诈狡猾”“黑脸的铁面无私”……那些皮影仿佛最懂观影百姓的心思,给了不同人物不同的色彩造型、思想性格。若有旦角儿出现,最是讨婆娘女子欢喜,鲜衣靓服,珠花摇曳,莲步款款,还是刚才的演员,刚刚还在高唱老生,一转眼就换了腔调咿咿呀呀,温婉绵软。

    演出丰富多彩。“哇呀呀”手起刀落,人头落地;“呛呛呛”千军万马,两军激战;“哐台台”花鸟假山,五女拜寿;“嗡嘤嘤”香案烛台,貂蝉拜月。艺人的表演技艺精湛,家乡的皮影造型生动,讨人喜欢。

    在唱阿宫腔皮影后期,礼泉还有人唱道情,唱至清朝末年,曾与弦板腔同台演唱。唱腔高亢明亮,再配以雕工细腻的西路皮影,将一段段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成了很多人心中抹不去的乡情。

    深厚的文化底蕴促生了皮影戏的兴盛,浓厚的文化氛围成就了高超的民间艺术家。

    进入80年代,礼泉皮影的制作空前发展起来,县工艺美术厂郑鸣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还进行稿样设计,他设计的稿样有许多现在仍被采稿。县南寨村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雕刻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细腻,作品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创作的《红楼梦》《白蛇传》《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334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260件被省文化厅收藏。

    皮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礼泉皮影属西路皮影,别具特色,自成一家。造型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最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表演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凝聚着老百姓的思想精华和对真善美的渴望;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按演出功用可分为十大类:头茬类、身段类、坐骑类、旗牌仪仗类、云朵类、场景类、桌椅陈设类、花草景片类、动物变化类、社火表演等其他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

    在礼泉,皮影是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盛开在广袤土地上的民间艺术之花,是牵挂游子的一抹浓得化不开的乡韵乡情。

    袁家村的百味街上有皮影作坊,可见皮影制作和各式特色皮影,这些皮影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西路皮影中的代表之作。

    踩着袁家村的青石板,进到皮影作坊里,品赏这精雕细刻的艺术品,耳边街拐角处有弦板腔唱至正酣,历史和文化把乡风熏染得又轻又暖。

    皮影腔里诉乡情,春光正好直畅行!继往开来,趁着春光正好和礼泉皮影一道唱一曲“家乡美”,味正情浓!

    景谷艺术

    当一幅幅色彩明亮、造型逼真、构思精巧的山水静物、花鸟虫鱼、人物肖像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观者无不赞叹作者非凡的艺术造诣,当知道这一幅幅画作不用颜料不用笔,用五谷做成时,观者更是惊叹不已!

    画作的主人叫张景林,1964年生于陕西周至县,198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礼泉县委及乡镇从事行政工作。景林先生首创景谷艺术,多年来坚持创作五谷画,锲而不舍,不断革新,如今,他的作品成了礼泉本地有名的旅游商品,并逐渐走出黄土地,受到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欢迎。

    仰观他的画作是极美好的艺术享受。有一幅山水画鲜活生动,画面上峰峦如聚,飞瀑高悬,峭石嶙峋,远山如墨,中有小路隐隐可见,近水似镜,上有小舟微微泛波,三人并排坐,摇浆、观景、对话,状甚亲切,有绿树浓如染,褐土堆小山,小屋泛红顶,翠色叠屋前,这色彩尽是五谷本色,未加点染。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粮食颗颗粒粒在艺术家的妙手之下竟然如此的色彩丰盈、鲜活生动。

    有画作“长城”,巨大画幅之上城砖清晰可见,垛口尽在眼前,一轮红日高悬,江山妖娆,景物明艳,深深浅浅、层次分明、一碧如洗,红红火火、层层叠叠、花果烂漫,烽火台高耸处望长城内外风光无限。

    有寿桃红艳,饱满诱人,有咬一口以饱口福之欲,细观之光影变幻却是不同色彩谷物所造,形色兼备的外表下,真是有可果腹的五谷味,这寿桃若是煮了吃,味道定也不同寻常,只是谁也舍不得拿它来下锅,这五谷经了艺术家的手再创造之后,已经超越了谷物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是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冲击。

    桃子旁边有葡萄一串,紫的透着亮,绿的泛着光。这是我家乡田里的那一串吗?也许,它就正是家乡的田野捧出的那鲜活的一串,入了艺术家的眼,妙造自然之韵,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言:“化平凡为神奇!”

    特色民俗、吉祥纹饰、五谷源文化、名人肖像、原创理念等五大系列景谷艺术画作,将五谷文化理念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一幅幅精妙的构图经过有生命的物种点染,更加鲜活生动、摇曳生姿、出神入化。

    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的搭载物中就有专为景谷艺术提供的五百克五谷颗粒,共六种颜色,供景林先生做五谷画,进行景谷艺术的理念开发。

    景林先生用五谷记录下了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瞬间,挥手从容,目光如炬,英姿勃发,表现得淋漓尽致;借五谷为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绘像,指尖烟卷,额上沧桑,领口格纹,目中睿智,刻画得惟妙惟肖;用五谷绘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神韵,浓须如雪,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安和凝重……

    一幅幅画作饱含着五谷浓香,饱含着创作者的艰辛,二十余年来,先生创作作品万余幅,用去五谷万余斤,悠然徜徉在五谷的怀抱,感悟艺术,感悟人生,感悟世界!用五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2005年10月,景谷艺术《十大元帅》在国家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藏。2007年2月为央视《同一首歌》设计制作社会主义新农村标识并接受主持人染永斌、阎学晶现场采访。同年10月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3月在北京宋庄艺术区成立张景林工作室,4月挂牌成立北大景谷艺术研发基地。2011年6月至8月,上海炎黄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景谷艺术作品展……

    “中国中青年书画家百杰”、“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西部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景谷艺术研发基地艺术总监”、“陕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邀艺术顾问”、“中国五谷作画第一人”,如今的张景林先生,有着许多闪光的称谓。先生却自称:景谷艺术,志在中国艺术根脉;旨在弘扬五谷文化;艺在张扬品位个性;力求天然吉祥原创。他一生只做四味画:一味献给艺术;一味传承文化;一味送给朋友;一味用于养家。他说:“作画中我常想,五谷每个颗粒都是种子,有生命,有灵性。它来自于田野,归隐于民间。它从土里来,服务于人,又归于土。它是生命的永恒——永恒的生命!陕西是世界五谷发祥地,不知五谷是一切艺术之根,枉对五谷文化,枉做炎黄子孙!”

    “天下娘,五谷粮”,五谷是生命之本,人类对五谷心怀感恩,心怀崇拜,“景光出五谷,五谷焕景光”,景林先生让五谷披上艺术的华服,魅力无比,让艺术渗透出五谷原生态之香,香飘万里。祝福景林先生和他的景谷艺术,越走越远!

    羽毛插花

    大自然总能给人类很多美的启示,电影《无极》中倾城裹在一身羽毛衣裳里的样子楚楚动人,一个好剧本、好角色可以成就一个好演员,柏芝洁白的羽衣惊艳了倾城这个角色,昆仑握在手心里的那根带血的羽毛感动了观影的女人,影片最后,昆仑披上黑色羽毛袍子获得重生,“江水倒流,死而复生方可获得真爱!”真爱改变了命运的诅咒,观影的女人巴不得明天自己的爱人也叫“昆仑”方可安心。

    海棠花树,洒落的花瓣,花朵屏风的屋子,花朵的衣裳,开满小花的旷野,飘飞的洁白羽毛,昆仑五彩的羽毛衣,象征生命的黑色羽毛袍子……大导演陈凯歌以唯美和浪漫赚足了票房,赚足了眼泪。

    有故事的物是生动的,当羽毛有了故事,就有了色彩和活力,有了生命的气息。罗家村里有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羽毛,内容是永不凋谢的玫瑰、各式的花朵和各色的工艺品。

    玫瑰是羽毛做成的,若不仔细端详却丝毫看不出羽毛的痕迹,花瓣层层叠叠、生机勃勃地闪着光泽,花叶翠绿,叶脉清晰可见,含苞的花朵鼓胀欲裂,顶端略微翻卷,使着劲儿向外伸展透着生命的气息。红的火热,白的纯洁,蓝的冷艳,黄的温暖……一大捧五彩缤纷地盛开在一起,就连太阳和风也被渲染得多情起来。

    在古希腊神话中,玫瑰花是集爱与美于一身的花朵,她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进了爱神的血液。在世界范围内,玫瑰都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玫瑰有花语:

    红玫瑰,希望与你泛起激情的爱;黄玫瑰,享受与你一起的日子;白玫瑰,我们的爱情是纯洁的;粉玫瑰,喜欢你那灿烂的笑容;香槟玫瑰,我只钟情你一个……

    玫瑰说相思,观赏乡人做玫瑰又是另一番韵味。绿杨荫里,葡萄架下,家家户户做玫瑰。领了鹅毛回去,一根根地按要求精心修剪,一枝几个花瓣儿,几片叶儿最是好看那是不能马虎的。晚饭罢,明月下,沐浴夏日凉风,借着一轮皎洁月光、一院柔和灯光,媳妇女子心口相传,把纳鞋底子、绣虎头鞋的本事都使出来了,不多久十里村落十里花开,一轮明月下户户玫瑰香。一根根羽毛通过修剪、粘贴、再创作,成为一件件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样唯美、浪漫的想象在罗家村——一个九萯山下的普通乡村里变成了现实。

    做成的羽毛插花色彩应有尽有,形态各式各样,含苞的最优美惹眼,绽放的最热烈讨喜,红色的最火热多情,绿色的最少见稀有。装成礼盒,祝福和爱的花语就凝成了不变的承诺。

    “相比真花,这羽毛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凋谢!”言者谦虚,闻者浅笑,不光是不会凋谢,这颜色、光泽、姿态也美得让人心动。“你摸一下试试?”等指尖滑过花朵儿时,忍不住掌心轻握,丝一般光滑的触感熨得心妥妥帖帖。原来,最美的东西总是柔和温润的,这羽毛插花不仅有艳丽的外表更有从生命本身带来的润泽柔软。

    这十里八乡做花的人不仅有着这方山水的坚毅,也有着花一样的热情纯朴和温馨。疏罢花了,疏了果了,苹果在田里青着脸,杏儿在地头装了筐,葡萄在架上透着紫气儿,忙罢农活相约着去做花。

    做啥花?

    做玫瑰。

    还做啥?

    你想要啥花咱做啥花,做花还做鸟,野鸡毛能做出金凤凰。

    卖到哪里去?

    卖到国外去。

    ……

    行走在花海里,倾听着纯朴的故土声音,感受花朵的秀丽多姿带来的赏心悦目,感受着羽毛的轻盈光亮传递出的灵动气息,满目尽是乡野最纯粹的绿和花朵最火热的红。

    原来:最真挚的情感是带着故土气息的,最美的艺术是接着泥土和大地的,自然温润的才是和谐纯美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纤手织土布

    传说中,日出或是日落时,天边光彩夺目的云彩,是织女织出来的彩锦。礼泉县叱干镇有一群巧手织女,她们用勤劳和智慧织出了“纤手”这个知名品牌,织出一片“彩锦”,把家乡打扮得更美丽,把生活渲染得更多姿。

    土布,土布,纯棉织就,带着九萯山下泥土的芳香,含棉量100%,环保、舒适、柔软、透气并且吸汗,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对皮肤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所具有的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纯棉质地、手工制造、民间图案、民间工艺、古朴大方等特点,在当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时尚消费环境中愈来愈彰显出它蕴含的勃勃商机。

    政策领上致富路,纤手金梭织彩虹。

    叱干镇的“织女”们在政府的带领下把握商机,把土织布织出了新气象,把小产业做到了大市场。

    2005年,叱干镇党委在调研中发现,全镇农户中的织布机超过1000台,镇上的许多妇女在农闲时织的纯棉床单,拿到城里非常受欢迎。镇党委研究认为,镇上有的是闲置的织布机和心灵手巧的剩余劳动力,只要把大家发动起来,就一定会勤劳致富,并决定在镇上成立叱干“纤手土织布协会”,由镇领导分片包抓土织布生产。他们先购回一吨纯棉纱线,免费发放给群众试织,结果拿到西安即被抢购一空。于是,镇上及时出面为产品设计包装、申请专利,组织干部出外搞宣传、打市场、跑销售。短短时间,全镇就发展土织布专业户800余家,织布机800多台。2005年11月23日,一条喜讯传遍礼泉县叱干镇的角角落落,“礼泉纤手牌土织布被指定为‘促奥运会首选品牌’!”乡亲们欣喜地奔走相告。

    梧桐引来了金凤凰,销售拉来了“洋”订单,土织布畅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台湾经贸洽谈会”在咸阳召开时,安徽客商一次性订购1600条;台商叶子明一口气从会场赶到礼泉叱干镇,到各家各户观察工艺,询问材料购进渠道,当即带着一百条飞赴新加坡试销,在被抢购一空后,又急匆匆赶到礼泉,与县上签下投资五千万元建厂的合同,并一次性买断该产品海外销售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创新的,就是进步的。”叱干镇南岭头村三组农妇李文化成功研制出宽幅织布机。这种新型织布机占地8平方米,机梭较传统织机长10厘米,机身两端设有织梭跑道,中间设有拉柄,实现了半自动穿梭,能容纳2000根经线,布幅宽2米。而传统的织布机只能容纳600根经线、布幅宽度不足0.7米。这种新型织布机使工效提高了9倍,改变了土织布床单中间有接口的旧状,所产的土布被单每条可卖到上百元。

    为了使土布更具艺术特色,魏北村织女孟杰莉学习电脑,上网搜索查询有关土织布花色图案,“年没过好,亲戚没走成”新款提花土布却华丽成形。以22种基本色线变换出1990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可谓巧夺天工。

    ……

    这些都不是神话,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民凝聚在一个点子一个核心上,把乡土打造成了传奇。

    沐浴着阳光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叱干“织女”们,技术不断提高,织成的土布床单、围裙、台布等产品,通过多种色彩,交织出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有抽象艺术的气息,有特别的节奏和韵律,活生生地表现了西部农村传统古朴的音韵。

    林密山高,水草丰茂,树绿掩映,机杼札札,更显农家和谐安逸。

    山林空静映斜阳,家家机杼织霓裳。织出幸福生活,织出诗情画意,织出乡人自然纯朴,织出路宽道通,织出政通人和洋洋洒洒一幅礼泉乡土美画卷。

    芳泽御果之吾乡,再造梁园有良绩。一村一艺又一品,百花齐放好春光!

    □山美玉

    九萯山的石头会唱歌

    坊间有琢玉大师,亦有奇石收藏者,清雅斋主便是其一。

    清雅斋门前绿树成荫,院里蔬果成畦,茄子紫、辣椒红、青菜绿、番茄青;屋后藤萝摇曳,架上结葡萄、吊葫芦、缠丝瓜、开黄花。宅子距城不足三四公里,一番闹中取静的清幽景致。

    最是引人、最是雅致之处并非这农家美景闲趣,却是那从门口堆到了后院的数不胜数的石头。初看这些石头色彩古朴,并无过人之处,待一一走近,细赏,顿时觉得,好似美人,虽荆钗布裙眉眼之间却透着几分灵秀,仿若西子,浣沙溪边于平淡处彰显绝代风华。

    有一方美石,形似半开团扇,纹彩华丽,排列规整,石纹一朵朵绽开似花朵、似孔雀翎羽、似海底珊瑚。若加雕琢便可成为一方活灵活现的孔雀开屏珍品:抖动的羽毛如美扇绽开,深深浅浅一圈一圈色彩对比鲜明,那孔雀该是有多么丰硕的一个锦绣妖娆的尾巴啊!呼之“萯山灵雀”如何?虽然不能完全概括它换个角度极像海底珊瑚世界的姿色,倒也有几分贴切。萯山之石,透着空灵,越发引人深思,不敢妄下断语。

    目之所及,皆自然质朴之物;思之所至,皆钟灵毓秀不同凡响。

    石中仿若月中蟾宫者,似西域美宅者有之;若天上仙鸟者,似地上灵兽者有之;若春生万木者,似一枝独秀者有之……一件件在萯山的怀抱里捂出温度,着了灵气,赫然入眼帘。“与石对话。”“石通人语,通人情。”这些句子并非痴言。

    清雅斋主藏一方奇石,美曰:问道。石面正中清晰一人立于巨石之上,发髻、衣衫、神情俱像道教先祖老子,褐色人影之外一色洁白润泽,是苍茫大地?是无边海空?是阴阳交错宇宙万象?皆在神似之中。再放开目光,这中心人物的周围,石开多彩,一圈圈深深浅浅褐、白、青的色泽交织成一圈圈的纹路。是先师灵光?是宇宙无极?一气流过,无极而太极,万法自然。“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无极而太极,无有不极,乃谓太极,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可是如此道理?一时间神思俱飞,啧啧称奇。

    再有清简者,石面一色干净深褐,却见下方一洁白比熊犬,一双充满好奇的黑色眼睛,动作优雅,逗人喜爱。观者中又有异议:

    “这明明就是白色的泰迪,你看它的身形。”

    “我觉得更像是萨莫耶,一双杏眼。”

    这哪里又是石?这分明是一只带着温度的宠物。

    这块美石下方卧犬,上方是一道道洁白长痕,好像天光隐现,于是这方奇石得美名,曰:天犬。

    如此灵物,不止一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陈列,是为十二生肖。

    听清雅斋主说石,每一件都有故事,自山谷底抱上矗崖的,在山风掀背中挪至平处的,行至夜色大作突现眼前的……获至宝归,皆大欢喜。捡拾道边游人丢弃的那一方却最为珍贵罕见,是谓缘,石缘。

    清雅斋里,站在或大或小的一方方美石面前,观之有情,扣之有声,让你觉得九萯山在你眼前拉开画卷,述说故事,吟唱歌谣,不同的你会有不同的眼缘,找出一段故事,结缘一方美石。

    沐凉风,品美石,追溯玉文化之源。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经》中又有句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明比德的焦点又在于一个“温”字,君王对己对民都要温润、和平,给民以“温暖”,令国泰民安。民富,催生了庶民玉器,宋朝以后玉从宫廷走向民间。玉在中国人心中美了上万年,实际上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安定、繁荣、和谐、幸福的物化和象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美石的标准,萯山的石头会唱歌,透着一股天然的灵气,美可称玉。

    萯山美玉

    石之美者为玉。九萯山云蒸霞蔚,甘泉濯涤,山势雄奇,历史厚重,多奇石,产美玉。萯山玉色润纹柔,行云流水,形奇朴拙,刚柔相济。据礼泉县志载:萯山之玉,质硬而纹丽,色润而理顺,赏玩、收藏、琢器皆可,实乃佳品也。

    2003年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回乡访友,登九萯山,览昭陵,寻幽探胜,在采玉人王作杰先生等陪同下,遍观萯山玉艺,感慨良久,欣然命笔:礼泉有玉,玉出萯山,妙手琢之,入画出神。

    九萯山麓东坪村口的“昭霞园林石雕工艺厂”,创办人正是王作杰先生。厂在道旁,于绿树掩映中可见九萯峰峦,在九萯山下雕琢美石名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玉雕作品大气精美。

    通体透明、温润细腻的“玉白菜”,雕工精巧、构思奇妙的“山子鹿鹤同春”,色彩天成、栩栩如生的“金玉满堂”,纹巧理顺、古朴大气的“金蟾茶海”、“凤砚台”,一件件玉雕呈现在眼前时,观者不禁赞叹:这养育了一方子民的土地竟蕴藏着如此神奇的宝藏,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魅力。

    有玉麒麟,举步昂首,仰天长啸,目圆睁,须飘逸,通身纹彩飘飘然一股仙气,萯山玉的奇丽纹彩与神兽相得益彰;有玉藏獒,毛发茂密,利爪锋锐,口大张,牙差互,回首怒视若狂吠状,通透的浅褐色中仿佛酿着一汪水,透着华贵的光泽;有玉马行空,前蹄高扬,后蹄生风,鬃毛飘起,嘶嘶高亢,马首纹理似风动鬃毛,马身云彩若祥云缭绕,造型如神马披祥云从天而降,恍悟“原来神马就是浮云”啊!

    玉关公抚髯提刀,玉神牛顶着尖角,玉公鸡低头啄食,玉老虎踏石上山,玉景观流水小桥,玉枕、玉佩、玉镯、玉挂件、玉茶海……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细观之无一不因石制宜,色泽、纹彩、工艺浑然天成。

    有墨玉,抚之细若肌肤,上刻王羲之《兰亭序》,吟哦间天朗气清,美文与美石共生辉,书法与雕刻同竞趣。如此一件庞然至宝立于眼前,众人无不感叹造化之神奇,乡土之俊逸。

    灵山秀水出美玉,秦川故土多贤才,坊间琢玉大师层出不穷,有农人董氏擅长手工细琢,承了祖业,自创一组特色玉雕,曰:“关中大菜”,共计一百多道,皆以石为料,活色生香,摆上八百里秦川的餐桌,自成景致,独树一帜。

    乱世藏金,盛世藏玉。富庶安逸的生活催生了玉文化的发展,萯山美玉以大气、灵气、才气登上历史舞台,诠释着一方山水的帝王之气,为人民所钟爱,为游人所赞赏。

    难怪已故礼泉文化名人孙迟先生说:谁说礼泉无美玉,灵山蕴藏,峡窟有缘,诚敬偶然出,辉煌盛世延君福。

    礼泉有美玉,美得活色生香,美得淋漓尽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