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父母除了教育孩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拥有智慧外,还总是给他们讲品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乐于助人,实事求是。事实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犹太父母总是给孩子们讲述各国成大器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篇列出了犹太人经常讲给孩子们的一些故事,以及犹太人的亲身经历,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格。
列宁的父母乌里扬诺夫夫妇就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如解释、亲身示范、引导孩子经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培养习惯等,从小教育孩子尊敬长者,待人和气,举止大方。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乌里扬诺夫夫妇就常常嘱咐孩子们注意自己讲话的语调,不要高声喧哗;倘若别人偶尔心情不好,对你不友好,你就应予谅解;如果有同学发音不对,应该用委婉客气的语气帮助他纠正,而不应该讥笑;如果佣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你应该安慰她,使她高兴起来;睡觉前不要忘记向大家问晚安,包括最小的弟妹在内。在乌里扬诺夫夫妇良好的教导下,列宁和他的兄弟姊妹们,不管是谁,从来没有过粗野无礼的行为,从不欺负别人,除了那些不足挂齿的小人之外,对别人从不采取轻视的态度。
列宁小时候无论同谁谈话都持同样尊重的态度,不管是自己的老师,还是伏尔加河纤夫、搬运工人、洗衣妇。有时他在喀山省柯库什基诺村外公家过夜,和农村儿童玩过家家游戏,他总像对待自己的表兄弟那样,以礼相待。他还很有礼貌地帮助别人。有一次,一个贫苦农民赶的大车陷人沟里,他帮这位农民拉出来,还捡起农民掉在地上的手套,很恭敬地跟他交谈,分别时还客气地和他握手道别。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对待父亲的信差——一位文化不高的老人十分亲热。每次见面都要热情问好,分开时总拥抱告别。
列宁时时处处保持着这种内心充满善意,行为谦恭有礼的本色。凡是熟悉列宁的人都十分称赞他的举止:走路时一定让同伴先走;给老人和妇女让座;别人哪怕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帮助了自己,也一定要表示道谢;自己有了过失,总是请求别人原谅;亲吻母亲的手。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穿着树皮鞋和破衣烂衫的农民或工人中间,还是在刚刚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中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总是从不失这样的高尚本色。正是他那热情又不失礼貌,大方得体的态度,从未使他脱离人民大众。因此,人民也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无比亲近,乐意跟他谈心里话。
各位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借鉴乌里扬诺夫夫妇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品德决定成就的高低”。
闻名世界的居里夫人,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在丈夫皮埃尔·居里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得补贴一部分收入给科研,经济上十分拮据。尽管当时她手里有价值100万法郎的镭,却从来没有想过把它们卖掉换钱。居里夫人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也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居里夫人毅然将镭无偿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以身作则,教导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一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她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带着伊伦娜亲自上前线用X光机为士兵服务,并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为表彰伊伦娜所做的贡献,向她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巨大的荣誉。这让居里夫人得以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伦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思想变得更为成熟,行为变得更加高尚。
后来,居里夫人的孩子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并发扬了他们崇高的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无偿捐赠给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呢?以下是为犹太人所推崇的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方法,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外,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祖国科学发展和帮助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最为突出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表现了她浓浓的赤子之情。
其次,培养她们勇敢、乐观、坚强、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再次,培养她们重实际、不空想的作风。她与子女共勉道:“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最后,培养她们节俭朴实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一种有节制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各位父母应该向犹太人以及许许多多名人那样,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就给他们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讴歌仁爱、友情、度量、勇气、牺牲的篇章,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是我打碎了花瓶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父母要培养孩子能够反省自己错误的能力,这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每个人都会犯有过失,但过失可以教给你的,却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学到的。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在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任十三州起义军总司令,1789年当选为总统。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华盛顿出身于大种植园主家庭,家中有大量的果园,果园里长满各种各样的果树,当然也夹杂着一些杂树。杂树会抢掉很多养分,所以为了让果树生长得好,必须把杂树砍掉。一天,老华盛顿给儿子乔治一把斧头,要他到果园里去砍杂树。他嘱咐儿子:要砍掉杂树,但不准错砍一棵果树。儿子答应着向果园里走去。到了果园,乔治挥动斧子,砍掉了一棵又一棵杂树,但一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他想起了父亲的嘱咐,心中忐忑不安。华盛顿从仆人口中知道了儿子砍断了一棵果树。黄昏时分,他来到果园,站在仍然在劳动的儿子身边,故意问道:“孩子!砍得怎么样?没砍掉果树吧?”听了父亲的问话,儿子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说谎。怪我粗心,砍掉了一棵樱桃树。”华盛顿为儿子的诚实感到欣慰。他用鼓励的口气对儿子说:“好!原本你砍掉了樱桃树要遭到批评,但是你实话实说,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就原谅你了。因为,我宁可损失一百棵樱桃树,也不愿意听你说谎话!”
孩子说谎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痛,遇到孩子说谎时,有的家长是反应过度,好像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有的家长则会相当自责,认为自己的管教方式不对;也有的家长似乎不去注意这个问题,反而让孩子不知道说话的分寸。而精明的犹太家长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犹太拉比和世界各国成功人士诚实的故事,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困难。
一般来说,学龄前后的小朋友尚不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对的”与“错的”、“真的”与“假的”之间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让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坏的”。惟恐犯错的心理往往会使人们不去尝试新事物或承担风险。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好好念书,什么都不用你管。”其实,只有家长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列宁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带孩子们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沃洛佳(列宁的爱称),一不留神就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没有其他人看见。后来,姑妈阿尼亚问孩子们:“花瓶是谁打碎的?”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为害怕说出花瓶是自己打碎的,而遭到姑妈的责骂,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其实,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顽皮的小沃洛佳打碎的。因为这孩子性情好动、热烈,曾经损坏过其他物品。
应该怎样解决小沃洛佳隐瞒真相的问题呢?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并惩罚他,这样,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释重负”,但是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并没有这样做。她认为,重要的是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有认识,要针对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启发他的觉悟。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回到家中一直对这件事保持沉默,等待着儿子从良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她敏感地意识到,小沃洛佳正受着良心的谴责。
有一天,在小沃洛佳临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抚摸着他的头说晚安,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阿尼亚姑妈,花瓶其实是我打的,可是我不敢说,害怕阿尼亚姑妈生气责骂我。”听着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安慰了儿子,让他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承认错误,阿尼亚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看着这天真、聪明、淘气的孩子的成长,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愉快地笑了。令她非常高兴的是,在儿子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限制。孩子说谎大多不含恶意,有些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被惩罚,或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现实与幻想等原因。所以父母应理清孩子说谎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具体的方法,如此一来,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并不难。
以下列出的是犹太人面对孩子说谎时所采取的原则:
一、父母对孩子应以理服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做错了事,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并且孩子做错了事应及时进行教育,今天的事今天办完。事过境迁再进行教育,会使孩子失去真实感。
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教育必须保持一贯性。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教育又必须保持一致性。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三、父母应查清孩子不诚实的原因并注意为孩子保密。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是为自我保护、赢得大人注意,还是孩子分不清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段距离。通常要到五岁左右,孩子对现实与幻想之间才有一定的认知区别。另外,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并不理想。
四、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应重复。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的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感受性比较敏感的孩子应当特别注意。
五、父母以身作则,适时给予鼓励。“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常是孩子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可以告诉孩子,即使他这一次犯错,只要他能有勇气承认,父母相信他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验与他分享,让孩子知道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此外,当孩子愿意承认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能继续朝着正向行为发展。
六、就事论事,不要盲目责备孩子。家长必须持针对问题点来解决的态度,而不能一味批评孩子做错事情,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如您可以这样与孩子讨论:“你刚才说的话,似乎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吗?”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孩子,将能够给他更多的帮助,同时稳住自己的情绪。如果大声责备或是贸然发火,孩子会受到惊吓,这样就无法清楚知道孩子说谎的目的和动机。要营造一个客观平静的气氛,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有正向的发展。
拉比告诫世人,不要将大人的生气与自责,投射到孩子身上,打骂他们,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反而失去教育他们的机会。每个人都会说谎,因此不必太责备孩子的行为,给他们留一些空间,且适宜地给予关心和协助,相信孩子会成为你所期望的那种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掌握分寸。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的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起孩子反抗;而如果批评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灵,他就会觉得无所谓。因此,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出发,一语道破地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并帮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办法。这样做,一般都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我一定能做到
“照亮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愉快正视生活的理想。”这就是信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增强自身的信心,用成功的信念取代失败的念头。
玛丽生长在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中,从小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丽的高度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玛丽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地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由于胆怯而不敢开口,她们只是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每次回家后玛丽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好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的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丽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玛丽上中学时,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丽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就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但是,即使这样,玛丽也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台下嘘声、讽刺声、嘲笑声随之而起,但是玛丽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而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乎,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当自己面临困境时,犹太人想到的是“我会赢”,而不是“我可能会输”。当自己与别人竞争时,犹太人想到的是“我跟他们一样好”,而不是“我无法跟他们相比”。当出现机会时,犹太人想到的是“我能做到”,而不是“我不能做到”。他们深知自信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子女从小就灌输这种思想。
每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个步骤,也是不能漏掉的基本步骤,就是要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要让关键性的想法“我会成功”支配我们的各种思考过程。成功的信念会激发我们的心智,创造出获得成功的计划。失败的意念正好相反,使我们去想一些会导致失败的念头。
有个犹太小男孩,头戴球帽,手拿球棒和棒球,全副武装地走到自家后院,大声喊:“我是世上最伟大的棒球手。”他满怀自信地说完后,便将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虽然没打中,但是他毫不气馁,继续将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后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棒球手。”他再次挥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愣了一下,然后仔仔细细地将球棒与棒球检查了一番。之后他又试了三次,这次他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棒球手。”然而他这一次的尝试还是落空了。“哇!”他突然跳了起来,“我真是一流的投手。”
可见,信心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庸庸碌碌,过一天算一天,总认为做不了什么事的人,仅能得到很少的报酬。这样的人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结果他们就真的不能;他们认为自己很不重要,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就真的无足轻重。久而久之,连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表现得缺乏自信,如果他们不能将自信抬高,他们就只能在自我评估中萎缩,变得愈来愈渺小,而且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也会使别人怎么看待他们,于是这种人在众人的眼光下又会变得更加渺小。
相反,那些积极向前,肯定自己有更大的价值的人,往往能得到很高的报酬。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处理艰巨的任务,结果他们就真的能做到。这样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待人接物、个性、想法和见解等,都显示出他是专家、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每个父母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教育孩子从小树立信心,相信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