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孝敬父母的美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
从前,有一个家庭,爷爷已经很老了,迈不动双腿,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牙齿也都掉光了。当他吃饭的时候,饭菜常常从他的嘴里掉出来。儿子和儿媳妇因此便不再让他上桌子,只让他在火炉边吃饭。有一次,他们端了一碗饭给老人吃,老人想把碗挪近一点,可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于是儿媳妇就开始责骂老人,说他把家里的东西都弄坏了,打了好多碗。她还说:以后她要用大木盆给老人盛饭。老人只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一天,儿子和媳妇在家里坐着,看见他们的儿子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玩。父亲就问道:“儿子;你这是在做什么?”儿子回答说:“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以后你和妈老了的时候,我好用这只木盆给你们盛饭。”夫妻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哭了起来,他们为自己那样对待老人而感到羞愧。从那以后,他们又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并且细心地照顾老人家。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这是一则故事,可它却有很深刻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生活中,一些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
尊重长者,是犹太人崇尚的美德。根据调查,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间有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和祖辈。在这样的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这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做家长的都深知这个道理,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美德,因此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有孝心,然而在父母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犹太拉比经常给幼小的孩子讲述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老祖父和小孙子在后花园玩耍,小孙子过分好动顽皮,爬上爬下不听祖父的劝导,老祖父顾及小孙子的安全,禁不住用力打了他几下,小孙子受到突然而来的责打,痛得哇哇大声哭了起来。这时候站在旁边工作的父亲见到此情景,竟然一言不发地猛打自己的耳光。老祖父更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走上前去询问自己的儿子,干嘛自己打自己呢?儿子赌气地答道:“你打我的儿子,我就打你的儿子。”
这一段故事可说明现代的伦常关系,所谓天下父母心哪!佛教里有一首诗:“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这句话的意思在于说明为人父母的慨叹:记得当初我养儿女的心情,就像我的儿女现在养孙儿一样;我的儿女对我不孝顺,让我挨饿,一切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孙儿不要不孝顺父母,让我的儿女也挨饿啊!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像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必须做到的,它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又怎能为他人、为自己的祖国献爱心呢?
孝道本是人类固有的美德,然而有些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总是在父母逝世后,才悔不当初,斥责自己,但为时已晚矣!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因缘,趁父母还在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了解父母生活上的需要,让父母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给予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让他以有儿女为荣,这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可见,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以下是犹太人培养孩子孝心的几条原则。
一、要明理。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一种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他们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做父母的可以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二、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就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四、父母要做出好样子。父母对孩子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今后是否有孝心。父母是真孝心还是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五、创造机会,从小事人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孩子应该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们负起责任来。遇到有为难的事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如果有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便会在孩子的身上扎根。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参与家务劳动,分担父母忧虑,不给父母添乱。家长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些事情。”
六、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此外,孝心是充满爱心的伦理行为,应该重视并以情育情。当然,家长的关心、爱心要适度、适时才好。
阳光总在风雨后
只有坚强的面对挫折才能取得成功。
1955年,18岁的金蒙特已经是全美国最受大家喜爱、最有名气的年轻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也被用作《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金蒙特积极地为参加奥运会预选赛做准备,大家都认为她一定能夺得奥运会的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场悲剧使她的这个愿望成了泡影。在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这天的雪道特别滑,她先是身子一歪,然后就失去了控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着冲了下去。当金蒙特停下来的时候已经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她的性命虽然最终保住了,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性地瘫痪了。
金蒙特千方百计使自己从失望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从事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她历尽艰难,学会了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进食。她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她想当一名教师。金蒙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但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她不适宜当教师。因为录用教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能上下楼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这点。但此时,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教师,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金蒙特不是一个轻易就放弃努力的人,她决定向洛杉矶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提出申请。在她申请到第18所学校时,已经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学校对她要走的一些坡道进行了改造,以适于她的轮椅通行,这样,从家里坐轮椅到学校教书就不成问题了。此外,学校还破除了教师一定要站着讲课的规定。从那以后,金蒙特一直从事教师职业。暑假里她访问了印第安人的居民区,给那里的孩子补课。
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金蒙特从未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的确得了一块金牌,那是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不能坚强地面对挫折,主要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犹太拉比经常给孩子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七位获得者。然而,这份荣誉来之不易,这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40年的风雨,那是一段漫长的难忘记忆。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正是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块文学金牌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来自波罗的海沿岸,是个珠宝商,金光般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遐想。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但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对自己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着天明。白天,她也只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读书。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辑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竟然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她像一匹脱僵的野马,其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文学奖。创作上的黄金季节,戈迪默越发刻苦勤奋。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她的满腔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作品,轻而易举地打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旋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这位女性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的著作扉页上,庄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的失望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金蒙特的成功无不归功于她能够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只有勇于克服它们,我们才能取得成功。犹太人在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他们对于那些不能坚强地面对挫折,生性懦弱的孩子“对症下药”,经常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要注意在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强”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得到些磨练。
其次,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如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再次,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再如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
最后,成年人应该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再根据孩子实际水平,设置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使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正视“挫折”。
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哟,这点小事不用怕,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