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获取成功的法宝。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产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会设法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用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就可以排除万难,使人敢于面对现实,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犹太儿童从小就从拉比和父母的各种故事中知道:自强不息是犹太人的优良传统。困难和挫折吓不倒他们,迫害和残杀也阻碍不了他们前进的道路。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犹太民族家园就被侵占,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从此流散天涯。在漫长的流亡岁月中,犹太民族虽然灾难不断,几乎遭到灭族之灾。1900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今天的犹太民族的特性、文学、传统、历法、宗教、语言、文化习俗和勤劳智慧的资质没有因为这些年悲惨的民族历史而分崩离析,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凝聚力。长期以来他们遭受到大放逐、大迁移、大捕杀,但他们仍做出种种惊天动地的伟业。千百年来,犹太人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处境恶劣与成果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这个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反映。犹太孩子们经常听家长讲这样几个实例。
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是1849年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他随父母生活在俄国,在那里受到歧视,不得不移居到英国,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由于温饱不保,不得不又迁居到美国纽约。在纽约,由于没有条件读书;他16岁那年就随淘金潮流到了加州去淘金。但是他没有淘着黄金,这迫使他另谋生路。刚开始的时候,他摆卖小日用品,后来逐步发展成大商店,最后创造出连锁商店经营模式,成为大富豪。卢宾的成功,在于没有因几经波折而气馁,在淘不着黄金的情况下,他能够动脑筋,想办法,在千千万万的淘金者身上打主意,想到他们在矿场上需要各种日用必需晶,就把这点作为突破口,从此走上了规模经营和连锁销售的发迹之路。
巴拉尼是个犹太人的儿子,年幼时患上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贫寒,没能医治好,他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没有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相反,生理的病痛却增强了他生存下去和创大业的决心。他立志学习医学,历尽艰苦,最后终于学有所成。对医学研究精深,特别对耳科绝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医学科研论文和《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前庭器的机能试验》这两本很有研究价值的论著。由于他科研成果卓著,受到了所在国奥地利皇家授予爵位,于19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可以说,这些荣誉和奖励是对他的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奖励。
让我们再从以色列看看犹太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个国家以犹太民族人口占主导地位,占全国人口的83%以上。历尽人间沧桑的犹太人,于1948年才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的约2万平方公里面积上建立起以色列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但建立较晚,面积狭小,而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全国国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几乎是“不毛之地”。全国资源贫乏,淡水奇缺。这些,不论是天时或地理时间对以色列都是不利的。但以色列的犹太人自强不息,靠其民族的顽强生存意识和智慧,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这块土地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不毛之地”长出了丰硕的庄稼。农业不仅使以色列国民自给自足,并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荒丘和沙漠改造成良田。1949年到1984年间,他们共改造和开发出27.2万公顷可耕土地。由于缺少农业用水,他们以挖掘地下水或远地引排解决,使全国农业用水量从1949年的2.57亿立方米,增加到1984年的13亿立方米。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他们以科学调节,这样,使其农业大大发展了。今天,以色列人口是建国初期的8倍多,该国的农业产量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6倍多。以色列人不但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和其他行业同样取得了显著发展。现在,以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已人均年超10000美元,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先进国家行列。
可见,只有那些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才能取得成功。相反,没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会轻易自认不能,妄自菲薄。压抑了自我发展的想法和潜力,成功对这种人会敬而远之。家长应该像犹太人那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培养孩子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会原谅你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宽容和忍让是避免风险与烦恼的重要手段,其出发点就是维护和睦,是为了团结和大局去忍让。忍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并且能容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体谅他人的难处,助人为乐。能够宽以待人并严以律己,必要时为了顾大局,做到自己吃亏受委屈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并且能够做到虚怀若谷。
一只黑山羊正朝家里赶路。他走的是一条陡峭的山路。在一座狭窄的独木桥上,他遇见了一只白色的山羊。白山羊大声地向他嚷嚷道:“喂,小老弟,两眼别往边上瞧!这地方怎能容下我们俩?你快点儿滚开,让我先过去!”黑山羊一听这话,不高兴了,也大声呵斥道:“咩咩,你脑子没有不正常吧?我宁可在这里渴死倒下,也绝不会后退半步!”他们就这样对峙着,各不相让,然后就打起架来,四只羊角互相撞击,互相格斗、互相推搡。尽管桥面很狭窄,两只山羊都觉得很危险,犄角相撞也很疼痛,可是它们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桥下河水流淌,波浪滔滔;空中太阳高照,炎热难熬。可怜两只山羊一起坠落下去,沉入了深深的河底。由于两只羊的倔强,彼此都不能互相退一步,结果是两只羊最后连性命都没能自保。
书法家郑板桥老先生有句名言:“难得糊涂”,就是指小事善忍是维德的品质。因为善忍能化解矛盾,长忍者久安。忍字是心上插一把刀。常言道:“忍一忍平安无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忍则息事宁人,则家和,家和则万事兴。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善于忍让的意义所在了。
波斯国的劳伦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波斯国与土洼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波斯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土洼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土洼国这边的县令看到波斯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土洼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波斯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土洼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波斯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土洼国村民轮流着摸到波斯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波斯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波斯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土洼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大家来到荣伦的县衙。劳伦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给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波斯国村民依照劳伦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土洼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土洼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波斯国的村民,土洼国的村民大受感动。很快,这件事情被土洼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波斯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土洼国王,土洼国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后来,土洼国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波斯国王,希望与波斯国和好,波斯国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波斯、土洼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所以,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这样才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
《圣经》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在告诫世人,宽容忍让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能让人们和平共处。犹太人深知这一道理,并身体力行地执行上帝的这个契约,除此以外,犹太父母还经常通过各种故事教育孩子,让宽容和忍让从小就进入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许多时候,乱发脾气,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个匈牙利的骑士,被一个土耳其的高级军官俘获了。这个军官把他和牛套在一起犁田,而且用鞭子赶着他工作。他所受到的侮辱和痛苦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因为那个土耳其军官所要求的赎金是出乎意外得高,这位匈牙利骑士的妻子变卖了她所有的金银首饰,典当出去他们所有的堡寨和田产,他们的许多朋友也捐募了大批金钱,终于凑集齐了这个数目。匈牙利骑士算是从羞辱和奴役中获得了解放,但他回到家时已经是病得支持不住了。
没过多久,国王颁布了一道命令,征集大家去跟犹太教的敌人作战。这个匈牙利骑士一听到这道命令,再也安静不下来。他无法休息,片刻难安。他叫人把他扶到战马上,气血上涌,顿时就觉得有气力了,而后向胜利驰去。他把那位曾把他套在轭下、羞辱他、使他痛苦万分的将军变成了他的俘虏。现在那个土耳其军官,已经是俘虏的土耳其人现在被带到他的堡寨里来,一个钟头后,那位匈牙利骑士就出现了。他问这个俘虏说:“你想到过你会得到什么待遇吗?”,“我知道!”土耳其人说。“报复!但是我怎样做你才能饶恕我呢?”,“一点也不错,你会得到一个犹太教徒的报复!”骑士说。“耶和华的教义告诉我们爱我们的同胞,宽恕我们的敌人。上帝本身就是爱!放心地回到你的家里,回到你的亲爱的人中间去吧。不过请你将来对受难的人温和一些,仁慈一些吧!”这个俘虏忽然大哭起来:“我做梦也想不到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我想我一定会受到酷刑和痛苦的折磨。因此我已经服了毒,过几个钟头毒性就要发作。我必死无疑,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在我死以前,请再让我听一次这种充满了爱和慈悲的教义。它是这么的伟大和神圣!让我怀着这个信仰死去D巴!让我作为一个犹太教徒死去吧!”他的这个要求得到了满足。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侍者耐着性子直赔不是。但这位富婆的气焰反而越发嚣张,指着一道菜对侍者说:“你说,这叫做食物?我看连猪都不会吃!”侍者终于按捺不住,对这位富婆说:“太太,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去替你弄点猪吃的来。”
一个是“心中无半点善意”,一个是“胸中无半点宽容”,真是道尽现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面二则夫妻的对白。
丈夫:“听你讲话就像是一个白痴。”太太:“你难道不晓得只有这样,你才会懂?”“拿去洗衣店的衬衫拿回来了吗?”丈夫问。“我是你什么人,女佣吗?”妻子回答。“当然不是,”他顶了回去,“你如果是女佣的话,至少应该懂得怎样洗衣服。”
我们经常掉进一个陷阱,就是争论必有输赢,在所有的争吵事件中,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念,将之视为金科玉律,不肯退让。更重要的是双方都不愿意放弃说“最后一句话”。似乎谁说了最后一句话,不管有理无理,谁就是胜利者,以致争吵不休。
想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丝线时,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为你愈用力去拉,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必定会缠绕得更紧。人与人的交往也一样,很多人只知道“得理不饶人”、“火上加油”,却不晓得“逢人只说三分话”、“顺风扯蓬、见好就收”的道理,结果关系缠绕纠结,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非对错并没有快乐来得重要。快乐的秘诀就是“退一步”,先向别人伸出友善的手。让对方做“对”的人,并不代表你就“错”了。因为,当一切都好转后,你会发现你将获得放下的平安,也会感到让别人“对”的喜悦。由此,你也做“对”了。
丘吉尔在退出政坛后,有一次骑着一辆脚踏车在路上闲逛。这时,也有一位女士骑着脚踏车,从另一个方向急驶而来,由于煞车不住,最后竟撞到了丘吉尔。“你这个糟老头到底会不会骑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骑车不长眼睛吗?……”“对不起!对不起!我还不太会骑车。”丘吉尔对那位女士的恶行恶状并不介意,只是不断地向对方道歉,“看来你已经学会很久了,对不对?”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他竟然是伟大的首相,只好羞愧地说道:“不……不……你知道吗?我是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教我骑的就是阁下。”有位智者曾说:“几分容忍,几分度量,终必能化干戈为玉帛。”
曾有一对父子坐火车外出旅游,途中有位查票员来检查乘客的车票,父亲因为找不到车票而受查票员怒言以对。事后,儿子就问父亲,为什么刚才不反目以对呢?父亲说:“儿子,倘若这个人能忍受他自己的脾气一辈子,为何我不能忍受他几分钟呢?”
“不说最后一句话,则可以避免纷争”,这也是犹太人自己的座右铭。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圣雄·甘地的孙子。在阿仁·甘地8岁那年,他跟随祖父来到了南非,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甘地的肤色跟班上其他小朋友的肤色不同,班上的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经常欺负他。小阿仁非常愤怒,于是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锻炼好身体“以牙还牙”,到时候让你们知道我是谁。于是,他开始刻苦地锻炼身体,准备将来报仇。圣雄·甘地得知阿仁·甘地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阿仁说:“愤怒就像电流一样,滥用会造成危害,而运用得当则成为有益的能源。与其受愤怒所左右,不如控制怒火,将其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甘地的一番话,终于让小阿仁消除了以暴制暴的错误想法。从此,阿仁·甘地知道了凡事要宽恕别人,并体现在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善于宽容和忍让是一种优秀的美德;是一种贤良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观;是智慧和善良的结晶。它决不是软弱的表现,更不是窝囊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强人的纯洁的风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培养孩子的这种美德,必须从小抓起。犹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一、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给他特殊权利,对他娇惯,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
二、告诉孩子心中要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想着自己。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三、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经历,以锻炼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四、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中体味到只有宽容谦让、团结友爱,才能享受到共同玩耍的快乐。
五、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六、要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
谢谢你的帮助
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从前有一只小鹿,它为了逃避猎人的追赶,躲进了附近一个葡萄园。当猎人们刚刚从它旁边走过,它就开始大吃起葡萄叶子来了。猎人们发现葡萄园的叶子在微微颤动,他们猜想:“这叶子下面会不会有只野兽呢?”于是猎人就开了一枪,结果可想而知,鹿被打中了。鹿在临死的时候说:“我活该倒霉!因为我吃掉的,恰恰是那些救过我命的葡萄叶子。”忘恩负义的行为从来就盛行不衰。
犹太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感恩这一美德。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的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孩子只有学会分享,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将来的社会不仅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犹太孩子经常听大人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樵夫刚刚折断了斧子上的木柄就低声下气地请求森林,让他轻轻地折下那么一根树枝,好让他再安一把斧柄。淳朴的森林想:“他会到别的地方去用这把斧子谋生的,他会让许多枞树和橡树继续挺立的,大家对多年老树优美的姿态都心怀敬意,他也一定会非常爱护这片森林的。”于是,森林就满足了他的这个要求。但是,樵夫把他的斧子安上新柄后,就用它来砍恩人的枝干和绿荫。森林于是时刻都在呻吟,她的恩赐使自己饱受苦难。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这些独生子女们要什么有什么,他们认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难以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和“分享的观念”。
有一只鹦鹉,离开家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飞了几天,它又累又饿地来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暂时在这里安身。一只小松鼠看到了这只来自异乡的鹦鹉,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个山林,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所有的动物:“快去看哪,来客人了,来客人了!”动物们为鹦鹉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鸟儿们唱起动听的歌,小鹿们翩翩起舞,小猴们为鹦鹉采来了好多好多美味的浆果,让它吃了个饱。鹦鹉面对这一切,十分感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待鹦鹉特别好,鹦鹉也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欢它。虽然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时间一长,鹦鹉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于是它向大家告别说:“这么多天来,大家对我的照顾,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须回家去了,希望你们多多保重。”动物们依依不舍地把鹦鹉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不得不两下分手了。过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这场火烧得可厉害了,烈焰滚滚,映红了半边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见。山林中的动物们无处逃窜,死伤无数,情况让人惨不忍睹。
鹦鹉远远地望见了这边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辞劳苦地日夜赶路,赶到了着火的山林边。它一次次地飞到附近的河边,将羽毛在水中沾湿,然后把水洒向山林。也不知这样来来回回飞了多少趟,鹦鹉累得头昏眼花,几次险些被热浪吞没,身上的羽毛也被烧焦了,但是火势一点也没有减弱,反而越烧越旺。鹦鹉毫不气馁,还是不断地洒着水。天上的天神看见了,就对鹦鹉说:“你也太自不量力了,凭你用羽毛洒的那一点水,是根本扑灭不了山火的,你这是何必呢,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鹦鹉回答说:“我知道也许帮不了什么忙,可是我曾经寄住在那里,那里所有的动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为它们竭尽全力,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活活被烧死!”天神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立即扑灭了山林大火,鹦鹉的朋友们终于得救了。
鹦鹉的这一行为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重感情、讲信义、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在朋友、亲人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可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非常必要的。犹太人平时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的:
首先,生活处处实现“分享”。分享在这里并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是属于大家的;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也是属于大家的;地球是大家的,我们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
其次,与人交往不忘感恩。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和事,学会赞美人、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大家分享,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
再次,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对不起”、“谢谢”。
最后,培养家庭责任感。根据孩子年龄段,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让孩子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